•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訪問方式對答題效應之差異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95-105)

(一)

目的

本資料庫往常的調查方式為面對面訪問,由訪員唸出平板電腦上的問卷題目 來訪問受訪者,受訪者回答後再由訪員輸入答案到平板電腦。雖然面訪為目前國 內各大調查常用的模式,然而,每一種訪問方式都有不同的優缺點,亦有可能導 致不同的資料偏誤,所以本資料庫希望能找出可使調查結果最為精確、樣本代表

問卷回收

受訪者基本資料整理

隨機抽選問卷

電話/實地複查

彙整複查結果

90

性高,且最有效率的調查方法。因此,在考量現今科技普及和民眾識字率的提升 後,本期在原本面對面訪問(以下簡稱「面訪組」)的調查方式中,加入請一半 的受訪者自行填寫平板問卷(以下簡稱「自填組」)的訪問方式,並分析兩種訪 問結果的社會預期偏誤、完成時間,及受訪者信度,期望找出最為精確、有效率 的調查訪問方法。

1、社會預期偏誤

面對面訪問時,受訪者可能會因為顧慮到訪員的觀感,而在回答某些問題時,

有自覺或不自覺地回答較符合社會期望的答案,或是在回答比較敏感的問題時,

傾向回答中立的答案或不表態。因此本調查欲測試當讓受訪者自行使用平板選填 問卷,不需通過訪員間接填答的這個步驟,是否能降低社會預期偏誤。

在本期問卷中,較有可能產生社會預期偏誤的題目有:一、受訪者基本狀況

(如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二、人際互動及媒體使用時間(雜誌、網 路、電視、戲劇)的長短。三、媒體評價及假新聞議題。四、網路、遊戲或戲劇 成癮題組。五、個人價值、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相關題組。六、與媒體接觸內容 或政治傾向相關的敏感題目。

2、樣本信度

本資料庫的問卷題目來源有國際或國內學術調查曾使用的題目、經傳播或社 會學學者專家重覆考驗分析過的題組,以及由本資料庫學者自行研擬並執行前測 分析後的問項,因此問卷的信度及效度值得信賴。然而受訪者在回答問卷時,有 可能因為訪問情境、受訪者認真程度或訪問方法的不同,使答案不一致,或是有 矛盾的情況發生,因此本次調查欲考驗當測量概念相同時,受訪者自行填答與訪 員訪問這兩種方式的受訪者信度是否一樣。

3、訪問時間

面對面訪問時,受訪者需要聽訪員唸完整串題目與選項後,思考、選擇,再

91

將答案告知訪員,最後透過訪員將答案輸入平板電腦。雖然人類對聽覺資訊的處 理較視覺資訊快,但因傳播相關行為的問題繁複,題目文字較多、邏輯較複雜,

因此受訪者在理解訪員唸的題目所需的時間,有可能比自行觀看題目來得長。因 此本資料庫在考量國人使用平板、手機等電子產品經驗的增加,與高比例的識字 率後,將樣本分成兩種訪問方式,以測驗訪員訪問和受訪者自填的完訪時間差異。

4、受訪者問卷回饋

訪問模式的不同是否會影響受訪者對問卷的理解程度,亦是本調查欲探討的 因素之一。因此在問卷最後,會請所有的受訪者填寫受訪者問卷回饋,詢問受訪 者「你覺得問卷題目是否容易理解?」、「你覺得問卷題目是否容易回答?」,以 及「你覺得這份問卷是否有以下問題?」以比較面訪組與自填組對於問卷題目本 身的看法,以做為未來選擇訪問方法時的參考依據。

(二)

方法

本期調查的受訪者為 18 歲以上中華民國公民,其中,民國 51 年以後出生的 樣本會由問卷系統隨機分配成一半由訪員訪問,一半由自己填寫問卷。設置民國 51 年後出生的原因為,一般情況下此年度後出生的臺灣民眾皆接受過九年義務 教育,可以閱讀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文字。此外,民國 51 年出生的民眾於調查 當年度為 55 歲的中壯年族群,普遍來說使用平板電腦的障礙不高。

當實際接觸民眾,在民眾答應接受訪問後,訪員會先請民眾選填性別與出生 年份,接著平板電腦會顯示該民眾的訪問方式(1.請受訪者自行填答,訪員在一 旁協助。2.請訪員繼續執行面訪)。被分配到面訪的樣本,訪員執行面對面訪談,

由訪員看題目,唸給受訪者聽,再將受訪者回答的答案輸入至平板。而當樣本被 分配到自行填答時,訪員會先依照平板上顯示的教學,教導受訪者問卷系統與平 板電腦的使用方式。當受訪者學習完使用方式後,若願意自行填答問卷,則訪員 會將平板電腦交給受訪者,請受訪者自行看題目並輸入答案,訪員則於受訪者身 邊觀察並適時給予協助。

92

由於第二期第三次調查為追蹤調查,故依照追蹤樣本在第二期第一次時之訪 問模式直接分派為訪員面訪或是受訪者自填問卷,新增樣本皆為面訪方式調查。

(三)

結果

由於本次調查為追蹤調查,因此僅有追蹤樣本(N=1272)分為面訪及自填的 訪問方式,並不包含新增樣本(新增樣本皆為面訪,N=728)。本次調查結果中,

民國 51 年(含)以後出生的追蹤樣本,有 478 個為訪員面訪(面訪組);419 個 樣本的訪問方式為受訪者自行以平板電腦填答(自填組),樣本分佈如下表 25。

分析兩組的答案差異,可得以下結果(各題分析數據請見附錄六): 表 25 一般民眾面訪正式調查追蹤樣本訪問模式樣本分佈

訪問方式 人數 比例

民國 51 年前出生 375 29.5%

訪員面訪 478 37.6%

受訪者自填 419 32.9%

小計 1272 100%

1、社會預期偏誤

(1)出生年、婚姻狀況和工作狀況等基本題

以卡方檢定考驗面訪組與自填組的性別、出生年等基本狀況題組,發現性別 及教育程度未達顯著差異。但在出生年、父親籍貫、母親籍貫及婚姻狀況呈現顯 著差異。在出生年中,自填組在「20 至 29 歲」較面訪組的比例高;「50 至 59 歲」

則是面訪組較自填組的比例高。在詢問父親籍貫及母親籍貫的題項,也發現自填 組選擇「不知道」的比例較面訪組高,並達顯著差異。在婚姻狀況中,則發現面 訪組選擇「已婚」的比例較自填組高。而詢問受訪者「現在有沒有在工作」,自 填組的樣本選擇「學生/進修在學且沒有工作」者較面訪組的比例高;面訪組的樣 本選擇「有全職工作」、「家庭主婦且沒有工作」者較自填組的比例高。而進一步 詢問受訪者的職業發現,面訪組選擇「製造業」、「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

93

安全」的比例較自填組高。在「現在工作屬於哪一類」的題目中,自填組的樣本 選擇「雇主」者較面訪組的比例高;面訪組的樣本選擇「受雇於私營機構」者較 自填組的比例高。推測原因可能是樣本本身狀態如此。(請見附錄六,A2、A5、

A6、A7、O1、O2、O3a.題)

(2)人際互動及媒體使用時間(雜誌、網路、電視、戲劇)的長短

在人際互動的部分,自填組「你經常會一起討論「個人」重要問題或分享心 事的人,有幾位?」、「這些『面對面』接觸的人裡面,大概有多少是你認識的?」、

「這些『網路上』接觸的人裡面,大概有多少是你認識的?」、「因為工作或課業 需要和別人面對面談話互動的時間有多少」較面訪組多,呈現顯著差異。

在媒體使用時間的部分,面訪組「周間看電視的天數」、「周末看電視的天數」

及「周末一天內看電視的時間」較長,與自填組呈顯著差異。而自填組樣本在以 下這些媒體的使用時間較面訪組長,並達顯著差異:「一天內看網路新聞的時間」、

「一個月內看紙本雜誌的天數」、「一個月內看網路雜誌的天數」、「一天內看網路 雜誌的時間」、「一天內看電視新聞的時間」、「一天內看戲劇節目的時間」、「一周 內以電腦上網的時間」、「一周內以平板上網的時間」、「一天內使用電腦上網娛樂 與休閒的時間」、「一天內使用平板上網娛樂與休閒的時間」及「一天內使用手機 上網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此外,自填組在以下通訊軟體或電話使用時間上亦較 面訪組長:「因工作或課業需要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時間」「因工作或課業需求以 外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時間」「因工作或課業需要使用傳統電話通話的時間」「因 工作或課業需求以外使用傳統電話通話的時間」,兩組呈顯著差異。(請見附錄六,

B3a、B3d、B3f、B4(1)a、B4(2)a、B4(2)b、B4(3)a、B4(3)b、C3b、D1a、D2a、

D2b、F1、F3、F6、G2、H1、H2、H4.1b、H4.2b、H4.3a 題)

上述媒體使用時間的分析結果可以發現,面訪組在電視的使用天數和時間較 自填組長,自填組則在不同媒體(如:網路、雜誌、戲劇及網路等)的時間較面 訪組長。此種結果有可能是面訪組受到社會預期的影響較大,但亦有可能每個人

94

對不同媒體使用時間的社會預期感受不同,因此在訪問方式對媒體使用時間調查 的影響上,尚待未來更深入的分析。

(3)媒體評價及假新聞議題

媒體評價題組中,面訪組評各個媒體報導新聞的信任分數平均都較自填組高,

且在電視、報紙、廣播和雜誌這四項,兩組數據達顯著差異。另外,請受訪者選 填目前臺灣電視新聞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填組有較高比例的樣本選擇「電視新 聞節目商業化」及「電視新聞報導不夠深入」,並與面訪組達顯著差異。以社會 預期效應亦可以解釋此題組的結果,面訪組的受訪者有可能看在訪員的面子上,

給予訪員所詢問的問題較高的分數,而在另一題所需解決的問題,自填組有可能 不受訪員觀感限制,因此較能夠依照自身的想法回答,這些問題也符合目前臺灣 社會對新聞的評價普遍較低的現象。(請見附錄六,I5a 題)

在假新聞的題組中,請受訪者選填「回想上周看新聞的狀況,所碰到的情形?」

面訪組有較高比例樣本選擇「報導看起來像新聞,但實際卻是廣告」;自填組則

面訪組有較高比例樣本選擇「報導看起來像新聞,但實際卻是廣告」;自填組則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