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中國開放外商投資

此本章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理論與相關研究,

說明在中國的外商投資發展過程,以及臺商前往投資時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中國開放外商投資

一、 外商投資理論

在世界經濟朝向全球化發展之下,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跨國公司的主要投 資方式。1980 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面臨經濟結構上的改變,逐步朝向自由市 場經濟發展,外國投資限制減少,跨國投資情形不斷增長(Holsapple et al., 2006)。在此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國際間資本流動情形日益頻繁,跨國公 司至他國投資情形亦隨之增加(Sassen, 2006)。跨國投資可分為直接投資與間 接投資二種,間接投資多以購買國外企業的股份或債券憑證以獲取股利或利息,

而不涉入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直接投資則可能透過資本轉移、契約生產、合 約經營、策略聯盟或技術合作等方式,介入國外企業的經營或管理(林淑雯,

2010)。在這當中,跨國公司透過直接投資的方式,調整其組織分配、妥善運 用投資地主國(host country)的競爭優勢,以符合其發展策略(Long, 2005)。

外商直接投資是指投資者至他國實質取得企業控制權(部分或全部),直 接參與該企業經營管理與利益分配,並以長久獲利為目的的投資方式(Moosa, 2002; 陳永生,2001)。外商取得權利的方式,可能在地主國合併當地企業、

新設立分公司擴大原有規模;以持股方式,取得經營決策的實質影響權利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樣也被認為是直接投資。一般以持股10%以上,或持有投票權股份,才能視 為是直接投資(Moosa, 2002),否則僅能視為是以套利與分散投資為目的之外 商投資組合(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FPI),屬於間接投資的模式。

為解釋為何企業前往海外發展時會選擇以直接投資的方式,Hymer 於 1976 年提出工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認為投資者採取跨 國投資,是因具有無形資產的優勢,並依靠這些優勢進入海外市場(Hsieh, 1997;

Holsapple, 2006)。Hymer 的工業理論當中,認為外商在進入他國時需要面對到 語言、文化、法令系統等差異的劣勢,若要直接投資,必須要有足夠的優勢,

例如品牌、專利技術、管理技能,或是其他該企業獨特的優勢,足以克服前述 劣勢。而之所以要採取直接投資,則是藉此保證投資安全,避免無形資產優勢 遭到複製(Moosa, 2002)。

Dunning 於 1977 年提出的折衷理論(eclectic paradigm),認為企業欲對外 直接投資時,必須是在企業具備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投資地具 有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以及企業能夠將優勢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之情況下,才會採取直接投資。其中所有權優勢代表投資者必須有 獨特的優勢,並且能夠將該優勢帶到投資地;區位優勢代表地主國必須要能提 供誘因吸引他國企業,例如低廉的工資、未開發的廣大市場;而當所有權與區 位優勢存在時,企業直接至他國管理或控制的內部垂直與水平成本小於外部成 本時,直接投資將具可行性(Hsieh, 1997; Holsapple et al., 2006; 林淑雯,

2010)。

除了企業所有權優勢,亦有研究認為企業網絡結構亦是影響企業選擇FDI 的重要因素(Chen, H. and Chen, T., 1998; Nohria and Garcia-Pont, 1991)。傳統 的FDI 理論中,多認為企業的所有權優勢是前往海外投資時的重要因素,然而 在這樣的架構下,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採取跨國投資的可能性似乎較為受限。

然而若考慮到企業網絡結構因素,當企業面對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會考慮產 業網絡中其他廠商的投資趨勢,或是跟隨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廠商,而決定前往 海外投資。此類型的投資理論,似乎較適合用於說明早期在中國以中小企業為 主的臺商投資模式。

中國自1979 年採取對外開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後,便鼓勵國外資 金進入投資,透過外商直接投資成功帶動其經濟發展(Dees, 1998; 陳永生,

2001),目前已是全球 FDI 淨流入金額最高的國家。開放初期,中國透過設立 經濟特區,以稅捐減免、利潤匯出、優良基礎建設等有利條件,吸引外商前往 投資,企圖藉此來加速工業化及促進產業升級(黃智聰、歐陽宏,2006;周志 龍,2007)。然而開放初期,外資對初開放的的環境認識不足,故在此時期,

進入者多屬試探性的;加上對外商獨資企業(sorely foreign-owned enterprise)

的 限 制 較 多 , 外 資 大 多 採 取 合 資 公 司 (joint venture ) 或 合 作 經 營 企 業

(cooperative enterprise)方式進入中國(Broadman and Sun, 1997;Long, 2005;

陳永生,2001)。1984 年起,中國再開放 14 座沿海城市,1985 年更將珠江三 角洲、長江三角洲和閩南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於1990 年開放海南 經濟特區並開發上海浦東,對外開放已成為既定趨勢(陳哲正,2003)。

在歷經1980 年代末期的政局動盪,以及天安門事件造成外資卻步的影響

(Cheng and Kwan, 2000),1990 年代外商前往中國投資開始穩定成長。1992 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中,鼓勵個人企業與外商獨資企業發展,更加確立往 後的開放政策發展方向,中國 FDI 流入金額自此大幅提升;1993 年起,中國 不僅成為FDI 流入金額最高的開發中國家,在全球亦僅次於美國(Jiang et al., 1998; Long, 2005; Cheng and Kwan, 2000; Liu, 2011)。1998 年亞洲金融風暴雖 未直接影響中國,但因東南亞受到重創而減少對外投資,流入中國的外資金額 亦受到影響(Liu, 2011)。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後,為符合該組織精神,逐漸取消對外商獨資的限制,FDI 流入金額再度開始攀升,也使外商獨資企業成為最普遍的直接投資方式(Long,

工資便成為吸引外商前往投資的重要因素。許多相關研究(e.g. Broadman and Sun, 1997; Cheng and Kwan, 2000; Dees, 1998; Zhang, 2005)皆指出中國低廉的 工資,是外商前往投資時的重要考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在中國開放的過程中,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此一情形與當地 的市場規模與發展,以及中國的開放政策有關。除了勞動力,廣大人口另一方 面隱含的便是市場規模與發展潛力。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開放程度增加,外商 在前往中國投資時,會考慮選擇當地市場規模、發展情形較佳的區位(e.g.

Broadman and Sun, 1997; Cheng and Kwan, 2000; 黃智聰、歐陽宏,2006),便 是著眼於中國的內需市場。

早期中國政策上開放的程度,以及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程度,也是影響外商 進入中國投資時區位選擇上的因素。中國對外開放過程中,在沿海設立許多經 濟特區,並給予進入投資的外商許多優惠,外資因此集中流入特定地區

(Broadman and Sun, 1997; Cheng and Kwan, 2000; Zheng, 2005)。此外,開放 初期,一些生產的基礎設施,例如水、電、運輸系統並未完全普及,因此基礎 設施建設的開發程度,也是影響外商前往投資的重要因素(Broadman and Sun, 1997; Cheng and Kwan, 2000)。然而王麗等(2012)則指出隨著中國的經濟發 展與外商投資擴散,此二項因素的重要性已退居次要。

由上述各實證,皆顯示中國工資低廉的廣大勞動力,是吸引外資的重大誘 因,而當地經濟發展情形、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情形、優惠措施、政治情 勢等因素,同樣為影響外商投資的因素。則外商在前往中國投資的初期,主要 應是為了利用當地資源、降低生產成本,並以出口導向為主。近年隨著市場開 放,外商投資已不再只是資源導向,而逐漸重視當地市場發展。

同時亦具有統戰意味(周志龍,2007)。1982 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對 臺政策思想後,便希望透過加強兩岸經貿交流,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提高臺灣 應,並發佈多項命令禁止兩岸交流(高長、王正旭,2008)。1987 年解嚴後,

臺灣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兩岸之間的交流才逐步開放與發展。在歷經 90 年代後期的戒急用忍階段後,現已逐漸開放兩岸之間的投資往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