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草藥複方(KDS718)成分介紹

第三章 緒 論

第三節 中草藥複方(KDS718)成分介紹

一、 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1. 傳統中醫學文獻

丹參始記於『神農本草經』,稱此物能「養血,去心股痼疾,結 氣」,且列為上品,因血化瘀作用較佳,廣泛用於心血管、血液類之 疾病。古代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此四物所指熟地黃、當 歸、白芍、川芎乃傳統補血之良方。近代中國大陸針對丹參之研究,

據「血腑逐瘀湯」加以研發,以丹參、赤芍、川芎、紅花、降香製 成「冠心二號方」,在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心絞痛。長久以來,對於

「活化血液循環以及消除瘀血或瘀斑」丹參就一直被認定具有療 效。天王補心丹丸(cardiotonic pill) 也是大家知道的「丹參滴丸

(danshen dripping pill)」或者複方丹參滴丸,在此配方中,丹參與 川七利用現代的藥物調製技術以固定的比率與冰片結合,傳統記載 可用於胸口鬱悶,心绞痛。

2. 藥理學

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為唇形科 (labitate),鼠尾草屬,

別名紅根、紫丹參、血參根等。主要產於安徽、山西、河北、四川、

用紫丹參名。丹參包含許多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可分成親水性

(hydrophilic)及脂溶性(lipophilic),親水性化合物已分離出 50 種化合物,脂溶性發現 30 種化合物。水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參素

(danshensu)、原兒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紫草酸(lithospermic)、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 A、B、C、D、E、F、G )等,這些水溶性成分多具有酚酸(phenolic Acids)结構(見圖 f)。脂溶性成分主要為丹參酮(tanshinone)、隱丹 参酮(cryptotanshinone)、丹参酮ⅡA(sodium tanshinoneⅡA) 等,脂 溶 性 成 分 為 雙 萜 類 ( diterpene ) 結 構 ( 見 圖 f) 。

(圖f. 丹參水溶性及成份的化學結構[85],丹參素(I)、原兒茶 酸(protocatechuic Acid)(II)、原兒茶醛(III)、丹參酚酸B(IV)、

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V)、丹參酮 I(VI)、丹參酮 IIA

(VII))

3. 近代臨床應用

(1) 冠狀動脈疾病

丹參最重要也最常使用的臨床應用是針對各種冠狀動脈疾病的 表徵,包括心絞痛、冠狀動脈痙攣、心肌梗塞治療上。

(1.1) 心絞痛

在中國,丹參是所有草藥中最常用來治療心絞痛的草藥〔55〕,

避免心肌缺血、以及抑制血栓素形成等特性〔56-57〕,所以丹參常 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草藥成份調製來治療患有因冠狀動脈疾病之心絞 痛病患。

(1.2) 冠狀動脈痙攣

由於丹參具有鈣離子擷抗的特性,所以,丹參在與其他一些香氣 及溫性中藥調配下,對於減緩因冠狀動脈痙攣所造成之心絞痛也具 有療效〔58〕。

(1.3) 心肌梗塞

在患有心肌梗塞的實驗小狗與老鼠〔59〕身上,丹參可改善冠狀 動脈側支循環(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的打開與形成,因而 保護心肌。對於患有心肌梗塞的病患而言,丹參至少具有四有有益 的效用:鎮靜效用、抗氧化劑效用、抗血小板效用、以及改善冠狀 動脈微循環效用〔60〕。

(2)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2.1) 高膽固醇症(hypercholesterolemia)

血漿膽固醇含量升高,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容易罹患 冠狀動脈硬化症(coronry atherosclerosis)。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 用與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息息相關,氧化的低密度脂蛋 白與罹患動脈硬化症有關。丹參酚酸 A(salvianolic acid A)與

Magnesium Tanshinoate B 二者都是丹參的活性化合物,皆可抑制低 密度脂蛋白氧化,進而降低巨噬細胞對低密度蛋白的攝取,這樣的 效用在血管疾病的療效上可保護細胞免於脂質過氧化〔61〕。

(2.2)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

Li 與 Wan〔63〕研究,以高膽固醇食物來餵食兔子誘發動脈硬 化,結果顯示丹參可以降低兔子體內的血清三酸甘油酯。

(2.3) 高同半胱胺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

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是一種胺基酸,為人體消化動物蛋白 的副產品,在體內的主要功能是製造甲硫胺酸(人體基本胺基酸)所 需甲烷基的前驅物質。研究顯示,血管中同半胱胺酸濃度過高,會 破壞動脈血管的內皮層,引起血管粥狀硬化,也會因損傷血管內壁 而形成血塊導致中風、心肌梗塞和肺動脈栓塞及腿部深層靜脈的血 栓。Chan 等人利用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中研究發現丹參可有效地保護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 免受同半胱酸所引發之損害〔64〕。

(3) 高血壓

在中國、韓國與日本,丹參傳統上一直被用來治療高血壓,研究 者發現抗高血壓效用是藉由 lithospermic acid B 與丹參酚酸 B

(salvianolic acid B)〔62〕抑制血管緊縮素轉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血管緊縮素轉化酶是腎激素-血管緊縮素系統

(renin-angiotensin system)中的一項重要調節酶。丹參的另一項抗 高血壓機制是它可以改變紅血球流變學。Cheng 等人〔65〕針對 75 位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並在以丹參治療前後以雷射繞射術(laser diffractometry)來測定他們的紅血球變形能力(deformability)與聚 集作用。他們發現紅血球的變形能力提升,而紅血球的聚集作用與 全血黏滯度則降低。

(4) 心律不整

最近,一項針對120 位患有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老年人之研究指出 丹參可降低心律不整的發生率,從30%降到 18%〔66〕。

(5) 腎臟疾病

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丹參具有腎臟保護作用〔67〕,丹參酚酸 B 鎂鹽(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是一種咖啡酸(caffeic acid)

的四聚體(tetramer),可明顯提高腺嘌呤引發腎衰竭(adenine-induced Renal Failure)之老鼠體內的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同時也可逆轉部份腎切除之老鼠體內(subtotal nephrectomy)

血中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與血漿肌酸酐(serum creatinine)

的增加〔68〕。丹參對高血壓性腎損害(hpyertensive renal lesion)亦 具有保護作用〔69〕。

(6) 糖尿病

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針對 82 位病患所做的研究中

〔70〕,發現丹參可藉由降低血小板膜醣蛋白(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s)之活性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疾病。

4. 副作用

依據 Zhou 等人〔71〕之研究報告,丹參並未有主要的副作用,

中國多年的臨床經驗指出丹參極為安全。雖然丹參沒有主要的副作 用,但它會和其他藥物如:華法林(warfarin)、毛地黃素(digoxin)、

水楊酸(salicylate)、Diazepam、Aminoglycosides、酒精產生交互作 用,並造成嚴重的併發症。

二、 薑黃素(curcumin)

1. 傳統中醫學文獻

薑黃外觀呈黃色、味道辛辣,由於較其他天然色素,具有穩定性 好、著色力強、色澤鮮亮等特點,故廣泛應用於調味品、防腐劑及 黃色色素,當作香料,它讓咖哩有獨特的黃色與味道及作為起士、

奶油與其他食物的著色劑當作著色劑。俗稱鬱金粉(turmeric)。在印 度傳統醫學中,有許多文獻都記載著薑黃素可治療各種呼吸性疾病

(例如:氣喘、支氣管過敏(bronchial hyperactivity)與過敏)以及

肝異常、厭食症、風濕病、糖尿病傷口、流鼻水、感冒與鼻竇炎。

在傳統的中醫醫學中,它被用來治療腹痛相關之疾病。在古印度醫 學中,它被用來治療扭傷與腫瘤。在東方世界中,傳統上用在消炎 用途上時有很好的療效,其中,許多療效已由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

包括:抗氧化[72]、消炎、抗癌與抑菌、保肝、抑制血栓形成 [73]、

心血管(例如:可預防心肌梗塞)[74, 75]、低血糖症、以及抗關 節炎(例如:可預防風濕性關節炎)。

2. 藥理學

薑黃素(curcumin),始記於新修本草一書中,為薑科植物-薑 黃 Curcuzrma longa Linn 的乾燥根莖,其性味辛、苦、溫,其莖部 長久以來被用來當作消炎藥。薑黃素屬於多酚類化合物(其結構見圖 g)。

(圖 g.薑黃素結構) 3. 近代臨床應用

過去一些臨床試驗提出薑黃素的藥動學、安全性與效用,雖然這

些試驗渉及許多疾病或癌症的治療,但是,我們在本章節的重點仍 放在改善動脈硬化疾病相關的議題上。

(1) 可抑制細胞黏附分子的表現

薑 黃 素 經 證 實 抑 制 人 類 臍 靜 脈 內 皮 細 胞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之 TNF-α 所引發的 ICAM-1、VCAM-1 與 E-selectin 之表現。

(2) 可降低血清膽固醇量與脂質過氧化量

Kuttan 等人的研究中,監控薑黃素對其血清膽固醇量與脂質過氧 化量所產生的效用,連續7 天每日服用薑黃素(500 毫克),造成33%

的血清脂質過氧化量降低、29%的血清 HDL 增加、將近 12%的總血 清膽固醇減少。由這些發現並提出薑黃素對動脈疾病的潛在化學預 防作用[76]。與這些發現相符合的,還有另一項研究成果--連續 28 天每日服用 2 次薑黃素,可降低動脈硬化症病患之血清 LDL 量 以及增加其血清HDL 量[77]。根據 Soni 及 Kuttan 於 1992 年發表 報告所述[78],薑黃素可降低總膽固醇 11.6%,並可提高 HDL(好 的膽固醇)29%,以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等抗動脈硬化作用,也能增 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可治療心絞痛),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 生。

(3) 具抗氧化功能

文獻指出[79],薑黃素具有抑制金屬離子 Fe2+、Cu2+誘導脂質過 氧化、抑制細胞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和保護 DNA 免受過氧化脂 質損傷等作用。薑黃素本身便可氧化維生素C 及維生素 E,表示薑 黃素的抗氧化能力高於維生素 C 及維生素 E 等日常抗氧化劑,薑 黃素的抗氧化力價,是維生素 E 的 1.60 倍,是黃酮類抗氧化劑的 2.33 倍,更是維生素 C 的 2.75 倍。

3. 副作用

對於薑黃素可持續用在傳統性的治療性用途,其中最令人注目及 關鍵性的論點是它非常安全,至目前為止,不論是動物[80]或人體 研究[81],都沒有發現任何與薑黃素之使用有關的毒性,同時,可 以確信的是薑黃素即使在高劑量下也不具毒性。

三、 葛根素 (Puerarin)

1.

傳統中醫學文獻

葛根是一種非常普通的中藥,在藥品中被廣泛應用。在解表名方

“葛根湯”收錄於漢朝的張仲景之《傷寒論》中,神農本草經將葛根 列為中品,並記載了葛根的性味和功效,葛根則開始應用於治療疾 病。明朝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對葛根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認為葛根 的莖、葉、花、果、根均可入藥,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葛根,

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弊,起陰氣,

解諸毒”。在《本草經疏》:"葛根,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主要藥也,

故主消渴,身大熱,熱壅胸膈作嘔吐。發散而升,風藥之性也,故 主諸痺。《本草匯言》:"葛根,清風寒,淨表邪,解肌熱,止煩渴。

瀉胃火之藥也。《本草正》:"葛根,用此者,用其涼散,雖善達諸 陽經,而陽明為最,以其氣輕,故善解表發汗。《藥品化義》"葛根 治胃虛熱渴,酒毒嘔吐,胃中鬱火,牙疼口臭。《本經逢原》:"

葛根輕浮,生用則昇陽生津,熟用則鼓舞胃氣,故治胃虛作渴,七 味白朮散用之。《藥盦醫學叢書》:"葛根,斑疹為必用之藥.《本 草正義》:"葛根,氣味皆薄,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

葛根輕浮,生用則昇陽生津,熟用則鼓舞胃氣,故治胃虛作渴,七 味白朮散用之。《藥盦醫學叢書》:"葛根,斑疹為必用之藥.《本 草正義》:"葛根,氣味皆薄,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