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主動學習

二十世紀後半崛起的認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學主張學習者應被視 為訊息的主動處理者(active processors);認知論者認為學習的產生乃是個體對 整個情境的認識、理解、領悟的結果,因此知識乃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而不是 被動的由施教者來傳輸(Boudourides,1998;Mayer,2002;Schunk,1996);

就建構主義者的觀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需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加以理解、分 析、組織、並能夠有 效的運用這些知識(Novak & Gowin,1984;Ausubel,1963)。 建構主義的學者認為學習應當重視學習過程,而非表面上的學習成果,這也意味 著應當幫助學生發展自我調整的學習策略,一切教學活動應以促進學生思考和做 自我導向學習為目標。因此,研究者先從認知心理學及建構主義的觀點來探討讓 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主動角色的理論架構,接著從文獻資料中分析主動學習的本 質,最後歸納出主動學習的特徵。

一、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主動角色的理論架構

(一)以認知心理學觀點來探討

人的認知結構以腦的記憶系統為主,分成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三 個部份。他們各有不同的構造和功能,而且互相聯繫。在訊息處理的歷程方面,

感覺記憶的工作是接受訊息做短暫的儲存,接著將訊息送至短期記憶做統整,最 後訊息被送到長期記憶儲存。換言之,記憶系統三部份的主要功能是接收、統整 和儲存。而人不是被動的訊息接受者,不會將訊息照單全收,因此在訊息處理的 過程中是根據舊有經驗主義來選取訊息的,並在短期記憶中執行不同的心理運 作,將訊息做組織與聯結(精緻化)的工作,並以較佳的方式(編碼),整合於 長期記憶中儲存,以供下一次訊息處理的依據(檢索和提取)。

學習的發生不是單純的刺激和反應的結果,而是學習者主動將新接受的訊息 與原先的先前知識做某種程度的聯繫,並產生意義。因此有意義學習之發生必須 具備三種認知條件:接受(選擇性助益)、主動統整(組織和精緻化)和儲存(檢

個條件學習者將只有機械性記憶,無法理解學習的內容,則學習無法產生意義。

只有三個認知條件均齊備的情形下,學習者才能夠有完整的知識,了解整體的內 容,並將知識運用於其他情境之中(引自蔡秀芳,1999)。

Osborne 和 Wittrock(1985)指出由學生主動做出對意義的建構,並將其與長期 記憶和感官經驗互相驗證與比較。因此,學習者主動建構外來訊息之意義過程,

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學生認為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成敗決定於自己,而非教 師、家長或其他因素,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肯為學習付出心力的意願也隨之增加。

(二)以建構主義的觀點來探討

建構主義有三個主張:「知識論認知個體主動的建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認 知的功能在適應,認知是用來組織經驗的世界,而不是用來發現本體的現實」、「知 識是個人和別人磋商與和解的社會建構」。Von Gllaserfeld 認為只有同時接受第一 和第二個主張才能根本解釋知識與學習的本質,而第三個主張主要是強調個人建 構之知識在社會文化的環境下建構的,因此所建構的知識與社會文化脫不了關 係。

上述兩種理論架構均顯示知識須由學習者主動建構,才能產生意義,因此學 習者須在學習中扮演主動角色,方能真正理解學習內容,將知識納入長期記憶區。

二、主動學習的本質

主動學習源自兩種基本的假設:(1)學習是一種自然的主動性的努力(active endeavor),也就是「做中學」的意思;(2)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學習(Mayers

& Jones,1993)。

Kyriacou & Marshall(1989)將主動學習的本質分為兩種用法,一種是將主 動學習視為一種學生可以自主、控制,組織、管理及領導學習活動;另一種是指 學生主動致力參與學習,經由教師或觀察者的不斷洞察所特徵化的學生心理經驗 本質,說明如下:

基礎上。已經被確定的主動學習活動有:探索式學習、學生中心學習、發現式學 習、調查工作、解題、合作學習、經驗學習、電腦輔助學習、個別化的工作計畫 等。主動學習是由三種相關因素所組成:基本元素(聽、說、讀、寫和反省)、 學習策略和教學資源,其主動學習的結構如下圖:(Mayers & Jones,1993)

(圖 2-1,摘錄自 Mayers & Jones,1993)

(2)把主動學習當作學生主動智力參與的心理經驗

主動心理經驗的品質大概可用「學習經驗的被動參與」來做對照,這種心理 經驗的特徵經由記憶和練習來吸收新知識;所洞察出的心理經驗特徵是嘗試把新 知識連結到舊知識以導致認知的再建構。學生心理經驗的元素有:關於心智努力 的觀念(the notion of mental effort)、意圖學習(intention toward learning)、有意 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及後設認知學習策略(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三、主動學習的特徵

Kane 將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等同於參與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Elements

talking and listening、writing、reading、reflec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small groups、cooperative work、case studies、

simulations、discussion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Resources

reading、homework assignments、outside speakers、

teaching technology、prepared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mercial and educational television

(二)促進學習者對其所學能夠負起責任。

(三)學習者在參與各種開放性活動時,其為學習的主角,而非以往只是接 收知識的被動角色,換言之,過程(process)也是學習的重要產物

(product)。

(四)主動學習雖可促使學生探索、發展其知識與思考,但他不是教育者組 織學生活動的唯一方法。(Bonwell & Eison,1991)

而常華鋒等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將主動學習 歸納出五點特徵(常華峰等,2004):

(一)師生關係:從教師為中心,轉變成師生平等互動。

(二)教師角色:從傳統教學中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諮詢者、

促進者。

(三)學生地位:從傳統教學中的接受者轉變為有機會主動參與、發現探究 的主體。

(四)教學媒介:部分教學媒介從教師手中轉移到學生手中,使媒介從教的 媒介轉為學生學的媒介。

(五)教學過程的轉變:教學過程由傳統邏輯分析、講解說明式的過程,轉 變為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建立教學情境,使學生參與操作,發現並 理解知識,並通過意義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獲得知識、掌 握知識。

過去傳統的學習方式,老師以講解說明的方式提供訊息,學生則以聽講或記 筆記的方式接收,往往無法讓學生了解真正的知識意義所在。主動學習是強調學 生以結合聽、說、讀、寫的學習活動為主,鼓勵思考與討論;在這種學習中,學 生能更積極的釐清問題,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及對事情態度與價值觀(Dabbour,

1997 & Sivan etc.,2000)。而主動學習並非新觀念,主要是讓學生有更多互動的

並進一步運用所學(江文慈,2006)。

學生在學習中扮演主動的角色,積極的思考與討論,將有助於其發展及運用 學科的知識與概念。本研究在自然場域的教學中加入「留有思考時間」的教學處 理,且不限制其思考方向,便是希望學生在課堂中有練習思考的機會,研究者並 從中以問卷法進行資料收集後,歸納並分析學生的思考現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