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立意取樣之個案分析

依據立意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中的分層立意抽樣(Stratified purposeful sampling)方式選取七年級上學期三次數學段考成績平均在班上前、中、後各一位 有補習學生及一位沒補習學生,因此甲、乙兩班總共選取甲、乙、丙、丁、戊、

己六位學生,做例題 A、B、C、D 之思考現象的資料分析。

一、學生甲

(一)學生描述

甲生在班上數學成績前段,有補習;選取這位學生的主要原因是因其數學學 習態度主動,往往很積極解題且會將解題程序很詳細的寫下,能讓研究者從該生 寫下的內容中探究其心理思維,本研究因而能針對成績前段、有補習的學生,觀 察他們詳細的思考現象。

此位學生對課業十分有責任心,教師交代的作業,不論是靜態或動態均會絞 盡腦汁勉力完成,藝能科作業如美術、表演等報告均有令人驚艷的表現。課業成 績在班上數一數二,不會因成績好而起高傲之心,平時和同學相處融洽,也樂於 解答同學在課業上的疑難,是班上公認的開心果。上課態度專注而認真,會盡量 在課堂上聽懂教師的授課內容,但較不會舉一反三,是個中規中矩又深具責任感 的學生。

(二)研究結果與詮釋

卷時無法完整回想;而例題 D 可能因為題目複雜較高,且思緒由題目情境轉到抽 象計算,因而忘記最初題目。

該生的回饋問卷如下:

每次老師唸完題目後,我就可以自己列出式子了,總是可以超越同學解題的速度,只要知道怎麼

列式,就可以把未知數解出來,且非常迅速~

如果老師請同學上來寫算式,希望可以再解釋一次,讓不會的同學了解。

由上可知程度好的學生不論思考時間 10 秒或 30 秒。因此課堂中研究者可讓甲生 擔任小老師的角色,個別指導一~二位跟不上教學步調的學生,而甲生亦能藉由個 別指導中,反芻所習得的概念及能力。

二、學生乙(71023)

(一)學生描述

乙生在班上數學成績前段,沒補習。選取這位學生的主要原因是因該生之數 學學習態度十分腳踏實地,會跟著教師的教學步調進行學習,數學解題過程按部 就班一步步推陳。平日數學考卷研究者自行批閱,從計算題推導過程發現該生的 數學學習是一步一腳印的進行。平日數學課堂上,研究者在計算步驟若以跳躍方 式進行,該生會出現皺眉情形,因此該生的理解能力並不突出,但其具有實事求 是、問題不過夜的精神,常利用課餘時間和同學、父母討論不懂之處,得以保持 優異數學成績。能讓研究者從該生寫下的內容中探究其心理思維,本研究因而能 針對成績前段、沒補習的學生,觀察他們詳細的思考現象。

該位學生成績十分優異,每次段考成績均在校榜前五名,理解能力並不十分 突出,但實事求是、問題不過夜的精神,使該生得以保持優異的成績。該生做事 細心負責,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寫出的抒情文章屢屢獲得國文教師激賞。上課態 度認真而專注,會盡量跟著教師的教學步調進行思考、理解,不懂處會利用課後 時間想辦法獲致解答。

(二)研究結果與詮釋

觸過的題型較常運用研究者在當堂課所強調的概念去思考,思考的主體為「如何

出來

們詳細的思考現象。

到例題 B,該生明瞭從一個未知數推論另一個未知數,並能將題目物件寫成關係式 接著再轉譯成數學式;而例題 C 到例題 D 則是知道要在題目中選取某一數量來設 為未知數。另一個不好的影響是,研究者在例題講解活動時沒有善用括號,黑板 上演算的數學式都沒有括號,導致該生原本在例題 A 是有使用括號的,而後面兩 題則都沒有出現。

該生頭腦反應快,但也想較多,因此例題 B 中的大數表示成「3x+3」而非「2x

+3」,應是將代表小數的 x 也考慮進去了。該生孩子氣重,較愛表現,因此當研 究者表明這是個研究時,他的上課態度變得十分專注,問卷填寫紀錄也盡量貼近 研究者上課強調的重點,而該生在回饋問卷中寫下的想法:「老師上課在教我們算題 目的時候會叫我們先想一想在叫同學回答,不但培養出同學與老師的互動也可幫助那些不會的同 學。」也表達出對於此研究的支持,顯示該生可能是想表現給研究者看他在數學課 堂的努力表現。

五、學生戊

(一)學生描述

戊生在班上數學成績後段,有補習。選取這位學生的主要原因是雖然該生數 學學習態度不積極,且理解力不佳,但在平時的數學小考中,通常會寫下該生所 理解的數學內容或算式,能讓研究者從該生寫下的內容中探究其心理思維,本研 究因而能針對成績後段、有補習的學生,觀察他們詳細的思考現象。

該生沒有自信、個性較愛計較,對於同學間的玩笑常憤怒以對,同儕間的人 緣不佳,與師長亦較少互動。由於理解力不佳,學習常遇困難,再加上耐心不足、

少有同儕願意與之切磋,因此該生不好學業,成績低落,上課時常分心,對於學 習內容也常一知半解。

(二)研究結果與詮釋

例題敘述單

段、沒補習的學生,觀察他們詳細的思考現象。

前段學生大致能依據題目的要求及研究者的指導語進行思考,多半以達成題目 要求為目標;而情意問卷中亦顯示留有思考時間對前段學生而言是需要的,他們 能利用這段時間讀題、辨識題目中的物件關係,並透過抽象化與類化擴展數學概 念的範圍,以期增加成功解題經驗。但即使是前段學生,也需要類似題型的練習

(不論在補習班或在學校),以強化由該題型所發展出來的數學概念與解題能力。

2、中段學生

對中段學生而言,從填寫的內容來看有無補習差別不大,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 個性,較有自信心的學生會多做解題的嘗試,而較無自信心的學生多持保留的態 度,只寫出有把握的答案。

3、後段學生

後段學生會仿造題意或研究者講解過的算式進行思考,但需要較長的時間,此 外,在研究者例題講解的部份也需要較長的理解時間,若無法全盤理解時,會試 著以數字進行推算,將題目中的物件關係轉化為數學式。

進行教學並收集資料後,研究者整理學生的思考內容,發現除了事前取樣的 學生外,尚有一些學生有令人驚豔的表現,以下分別從例題 A、B、C、D 四題中 擷取這些學生的思考內容,並加以分析。

一、例題 A

研究者整理學生的思考內容時,發現有兩位學生在例題 A 之思考內容讓研究 者雙眼為之ㄧ亮:甲 23、乙 11。

y×15 (甲 23 A)

分析:若班上學生依數學成績分成前、中、後三部份,該生屬於班上後段的學生

(兩次數學段考成績平均為 35 分),對於從應用題中找出物件關係的能力薄弱;

例題 A 為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之教學例題中的第一題,該生在教師尚未講解前,

先觀察出 y 與 15 二個數學物件間的關係,顯示用文字符號列式的教學中,該生對

於將觀察到的數量關係轉化為數學式之印象深刻,再加上此題的文字敘述與數學 語言相當接近,因此在這段思考時間內該生可將觀察到 y 與 15 的關係轉化為 y×15。

3540-240=3300 15y=3300

15y=3300 (3300÷15=220 的直式算式)

÷15 ÷15

=1y=220 乙 11A

分析:若班上學生依數學成績分成前、中、後三段,該生屬於班上中間偏後段的 學生(兩次數學段考成績平均為 56.5 分),對於數學題目常無法舉一反三,計算過 程常出現粗心現象;例題 A 為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之教學例題中的第一題,該生 在教師尚未講解前,一步步將觀察到的關係轉化為數學式,還利用等量公理算出 文字符號代表的數值,顯示該生對於用文字符號列式、算式的四則運算、等量公 理解方程式等之教學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再加上此題需要計算的資料是依次列出 的,且沒有無關的資料夾雜其中,因此在這段思考時間內該生不僅達成題目任務,

還超越題目任務-算出文字符號代表的數值。

二、例題 B

例題 B 是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之教學例題的第五題,學生累積了四題列出一 元一次方程式的學習經驗,在例題 B 的思考內容中,有兩位學生的表現讓研究者 十分驚喜:甲 28、乙 26。

小數:x 大數:x×2+3 2x+3 2x+3-x=17 (甲 28B)

分析:以數學成績而言,該生屬於班上後段的學生(兩次數學段考成績平均為 34

間內該生不僅能觀察出大小兩數的兩層關係,還能依據關係表示出大數及寫出等 式。比較表 4-1-1 及表 4-1-2 可發現例題 B 難度比例題 A 高,而該生可以成功達成 題目任務,顯示用文字符號列式、算式的四則運算之教學及例題的學習經驗在她 腦中已成為可以進一步推廣運作的系統,透過思考時間將這套系統運用在例題 B 上,幫助她正確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而該生也表達出思考時間對於她的助益:「 樣我們可以好好想一想這題的答案是什麼,我的成績應該也可以變好一點吧。」(甲 28 饋)。

2x+3-17(乙 26B)

分析:以數學成績而言,該生屬於班上後部份的學生(兩次數學段考成績平均為 20 分),對於抓取題目中的數學物件及物件間關係的能力很薄弱。在例題 B 的思考 時間內該生能觀察到大小兩數的兩層關係,並將關係轉化為數學式,顯示經過每 一例題的思考時間及研究者的例題講解,用文字符號列式、算式的四則運算之教 學及例題的學習經驗已累積在她的腦中,雖然例題 B 的難度比例題 A 高,但透過 這段思考時間她還是能一步步將觀察到的關係轉化為數學式。

分析:以數學成績而言,該生屬於班上後部份的學生(兩次數學段考成績平均為 20 分),對於抓取題目中的數學物件及物件間關係的能力很薄弱。在例題 B 的思考 時間內該生能觀察到大小兩數的兩層關係,並將關係轉化為數學式,顯示經過每 一例題的思考時間及研究者的例題講解,用文字符號列式、算式的四則運算之教 學及例題的學習經驗已累積在她的腦中,雖然例題 B 的難度比例題 A 高,但透過 這段思考時間她還是能一步步將觀察到的關係轉化為數學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