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

本研究在 2008 年 12 月取得研究資料後,開始從事資料的分析與處理,分述 如下:

一、資料編碼

在自然教學場域取得資料後,除盡可能呈現原貌、保持資料完整性外,也將 資料分類並加以編碼,以方便將來的分析與歸納。資料的統整與編碼如下:

表 3-5-1:資料編碼表

名稱 代碼 代表意義

基本資料

班別 甲:705 班、乙:710 班 數字:學生在該班的座號 數字

問卷題目分類

A:表示資料收集第一題(教學例題:1)

B:表示資料收集第二題(教學例題:3 類)

C:表示資料收集第三題(教學例題:5)

D:表示資料收集第四題(教學例題:6)

情:表示情意問卷的資料

依據問卷調查所得之資料的編碼方式如:「甲 1A」即指 705 班 1 號教學例題 第一題的思考內容。

二、資料分析與歸納

根據 Michael, Q. P.(1995)在《質的評鑑與研究》中指出質的研究之目的在 於發現。蒐集資料的過程本身並非終極目的,質的研究之終極活動是分析、詮釋 及呈現發現結果。因此研究者將採用以下方式,歸納與分析現場所收集的資料:

(一)反覆的閱讀資料

將研究所收集的資料,一再的反覆閱讀,並與焦點團體多次討論,思索其間

的關係。例如將學生各題的答題情形反覆對應,以求學生在教師講解前的思考現 象。

(二)歸納分類

將類似、相近的各種資料歸為一類(依據思考現象的分類),在集中相關資料 後,再從中找到其間關係的發展,並做進一步的分析,從中探討出所欲呈現資料 的架構。

(三)以理論及文獻探討與現場所得資料作探討

將歸類分析後的資料與 Krutetskii、Niss 等人之相關研究、文獻作融合、呼應 之探討,以期藉此能提出不同的見解。例如關於數學解題思考,Krutetskii、Niss 皆提出數學思考的重要性,也認為學生擁有數學解題思考能力,但對於教學現場 的實際狀況,卻因教師因素而無法有效實行此概念。

(四)質性資料的詮釋

Miles & Huberman(1985)曾說:「在對質的資料分析上,我們很少有能夠被 一致接受的規準像是如何從共同認可的基本規則得出結論,並證實結論的確定 性。」(引自 Michael, Q. P.,1995),因此研究者秉持全面性及真實性的原則,

檢視與分析學生思考內容的資料,並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將資料中的現象做盡 可能完整的真實呈現。

Michael, Q. P.(1995)認為:「詮釋學的研究者應用質的方法,為人們所做之 事建立脈絡關係和意義。…所以一個人必須要同時知道有關研究者與被研究者,

以便將質的研究至於一適當的、詮釋學的脈絡關係中。」而本研究採用「研究者 即教學者」的方式進行,以研究者對研究樣本之學生背景、人格特質的了解,易 於選擇資訊豐富的個案來探討學生思考內容的一般性與特殊性。

1、對於學生的思考內容

先從學生的思考內容中歸納兩班學生所呈現出的思考現象,再以立意抽樣

取,七年級上學期三次數學段考成績在班上前、中、後各一位有補習學生及一位 沒補習學生來分析他們的思考內容;並在資料分析過程中,彈性選擇極端或異常 個案抽樣(Extreme or deviant case sampling )的方式,若有讓研究者眼睛為之ㄧ 亮的個案,便挑選並分析之。

2、對於學生的回饋問卷

利用學生寫下的內容,分析「講解例題時先留時間思考」這項教學處理對學 生而言的幫助及想法。在針對特殊個案進行思考內容的分析時,也會加入該生在 回饋問卷表達的想法,以使資料更為豐富厚實。

(五)提出建議

在反覆閱讀與整理各種資料後, 經過以上的歸納與融合過程, 最後提出對 資料分析產生的結論與建議。例如學生認為講解例題前留時間思考是需要的,而 教師在講解題目前,留給學生10秒的思考時間即已足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