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relevance)之事實關係均得提出證據及實施交叉訊問辯證(contention interrogatories) 171 。如能確時依據本法第 136 條之規定於預審程序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訴訟程序前,實施非正式之協商及公開兩造當事人所持有之資料及交 換意見等,以使當事人間能早日達成和解之協議。在此項程序中,最 重要的為事實之發現,包括專家證人之提出及其他與本案訴訟相關

relevance)之事實關係均得提出證據及實施交叉訊問辯證(contention interrogatories)

171。如能確時依據本法第

136 條之規定於預審程序中

仍有未能確定之課稅事實或法律關係者,宜由徵納雙方以和解方式終 結稅務爭訟爭議,將有助於徵納之和諧。

(7)實質課稅原則之運用為稅務爭訟主因之一,為了減少訟源

其適用應有其界限,如果納稅義務人以投機取巧方式,在欠缺合理的 經濟上理由的情況下,故意不選擇與經濟上事實相當的、常規的法律 形式,而卻選擇迂迴的、與經濟上事實顯然不相當的、異常的法律形 式,以避免稅捐構成要件的滿足,於此情形,即屬故意濫用法律形式,

規避稅捐之行為,其並無值得保護之信賴權益,本應基於實質課稅原 則加以調整補稅,惟若本身並未違背稅法上誠實義務之逃漏稅行為,

依處罰法定原則,只可調整補稅,不應視同逃漏稅之違章行為,加以 科處漏稅罰,日本學者吉良實認為其適用條件有下述三項,可資參考:

第一,於解釋適用稅法時,為適用此種實質課稅主義,必須法形 式、名義或外觀等(形式上存在之事實),與真實的事實、實態或經 濟的實質等(事實上存在的實質),具有差異性。蓋於通常情形,此 兩者互相一致,乃屬原則,於此情形,不論對於形式課稅或實質課稅,

其結果均完全相同,於此限度內,論及質課稅主義,並無特別的意義,

因此,此項原則的適用,特別成為問題者,乃是限於上述兩者有差異 的例外情形。在意圖規避稅捐的情形,納稅人意圖使法形式等與經濟

                                                                                                               

171郭介恆,美國稅務法院訴訟制度初採,載: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第5 輯,頁 468,96 年 12 月;另參Gerald A.kafka,Tax Court Pretrial Procedures:Discovery,Requests for Admissions,Depositions,

Stipulations,and Expert Witness Reports,SJO96.ALI-ABA 203(June 10-11,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實質等產生差異,因此在此情形,適用實質課稅主義解釋適用稅 法,多可獲得具體妥當的結果,而不發生濫用課稅權的弊端。

第二,必須如依據形式課稅,不能實現按照各人的負擔能力課稅 的公平、平等,因此無法獲得具體妥當的結果,在有此種特殊情事存 在時,於解釋適用稅法之際,始適用實質課稅主義。

第三,在稅法解釋適用之際,欲適用實質課稅主義時,在欲適用 者方面,必須主張及舉證證明法形式、名義或外觀等,與真實的事實,

實際狀態或經濟的實質等,有差異性存在,而且如依具形式課稅,則 有不能實現按照各人負擔能力課稅的公平、平等的特殊情事存在。因 為在通常情形,法形式等與經濟的實質等互相一致,乃屬原則;此兩 者間的差異,則屬例外情形,因此認為該當於此種例外情形,而欲否 定形式課稅者,如對於此種情形未主張舉證時,則無法適用此項實質 課稅原則172

(8)為因應《行政訴訟法》第 229 條之修正,關於稅捐課徵事件

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台幣四十萬元以下者,以地方法院行政訴訟 庭為第一審管轄法院之新制,為免簡易訴訟程序係由獨任法官行之且 得不經言詞辯淪而為裁判,對部分涉及違反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 法(以下簡稱營業稅

                                                                                                               

172 陳清秀,稅法總論,頁 236,2006 年 10 月;另參吉良實原著,鄭俊仁譯,實質課稅主義(下),財稅 研究,19 卷 5 期,頁 131,1987 年 9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第

51 條

173第一項第五款:「虛報進項稅額者。」被認定為無進貨 事實,其後之營利事業所得稅及未分配盈餘加徵

10%,均受既判力之

影響,對納稅義務人之權受影響甚鉅,實應修法使因同一事實而須補 徵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及未分配盈餘加徵

10%合計超過新台幣四

十萬元者,可以聲請併案審理,改採通常訴訟程序以維納稅義務人之 審級利益。

                                                                                                               

173 營業稅法第 51 條:「納稅義務人,有左列情形之一者,除追繳稅款外,按所漏稅額處一倍至五倍罰鍰,

並得停止其營業:一、未依規定申請營業登記而營業者。二、逾規定期限三十日未申報銷售額或統一發 票明細表,亦未按應納稅額繳納營業稅者。三、短報或漏報銷售額者。四、申請註銷登記後,或經主管 稽徵機關依本法規定停止其營業後,仍繼續營業者。五、虛報進項稅額者。六、逾規定期限三十日未依 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規定繳納營業稅者。七、其他有漏稅事實者。」;稅務違章案件罰金或倍數參考表規定,

有進貨事實者,按所漏稅額處○.五~一倍之罰鍰,無進事實者,按所得稅額處二.五倍之罰鍰。案例說明,

某公司因取具虛設行號之統一發票,並據以申報營業稅之扣抵,若經簡易訴訟程序直接認定為「無進貨 者事實」,則對其後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等之起訴,依75 年判字第 1686 號判決:「被告機關於前開補徵原告 營業稅案判決確定後,據以補徵同年度(65-68 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事屬正當,自無違法可言。」;

惟若被認定為「有進貨事實者」則僅須補徵營業稅而無後續之營利事業稅等之補徵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