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九份地區 九份地區 九份地區 九份地區

一、 個案地區背景介紹─九份地區

1. 歷史背景與地方產業

九份之發展過程與採金史緊密連結,該地區隨採金人潮的湧入而繁華,

又隨採金事業的沒落而褪色。在金礦被發掘之前,九份原是一個默默無名、

貧窮的小村落,約略西元 1890 年左右,居民在福山宮土地祠距小金瓜不遠 處掘到金脈,大量湧入採金人潮,使得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貧窮村落,頓時 聚集了三、四千戶的淘金人口,帶來了九份的第一次繁華。

日據時代,此時九份的產金量達到巔峰,大量的黃金被輸往日本。1940 年代,隨著金價上漲締造了亞洲金都繁華絢麗的輝煌盛況。但在台灣光復之 後,由於前期的大量開採,幾乎將九份地區的金礦開採殆盡,於是產量開始 大幅下滑,終在缺乏開採價值與經營不善之下而結束,採金事業也因此走入 歷史。

2. 地理位置

九份是台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一個地區,地處丘陵地上,環山面海,為一 座高低錯落明顯的山城聚落。九份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因此塑造了當地的建築 方式,九份的房屋皆依造山坡地的地形設計,這樣地房屋建築也成為日後觀 光發展的重要特色。行政區域隸屬於台北縣瑞芳鎮基山里、永慶里、崇文里、

福住里、頌德里等五個里。

3. 觀光發展

淘金潮雖然戴起了九份第一次的繁華,但是隨著淘金潮的消逝,九份又 走入沒落,直到 1980 年代,「藝術村」計畫成立,並且在 1985 年透過電影 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大放異彩,使得電影中的背景─九份跟著聲名大噪,

昔日繁華的老街、廢棄的礦坑、獨特的舊式建築、自成一格的礦區風光與淘 金史,經由媒體的傳播,吸引了四方尋找靈感的藝術家尋蹤到此,嚮往復古

35

的遊客也大量前來體驗九份的風俗民情。隨著遊客的增加,也吸引了更多的 商家的投入,九份逐漸形成一個特色的觀光商圈。

有關九份地區個案背景資訊,請至交通部觀光局九份景點介紹、九份商圈聯 誼會查詢:http://www.tbroc.gov.tw/m1.aspx?sNo=0001091&id=290

http://www.9sale.org/

二、 旅遊地生命週期分析─九份地區

36

37

38

39

40

41

四、 小結─九份地區

1. 個案地區觀光發展特色

九份地區的發展情形較為特別,一開始是由於當地的天然資源豐厚,吸 引外來的淘金熱而引起該社區的蓬勃發展,但是隨著金礦開採完畢,九份進 入第一次的沒落。而九份在觀光的發展上,最大的推動力為侯孝賢導演所拍 攝的「悲情城市」一片,隨著電影的成名,一夕之間使各地遊客看見了九份 的美,開始一窩蜂的到九份旅遊。

九份的特殊地理環境是觀光發展初期時的優勢,而隨著遊客大量湧入,

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帶來了許多交通上的不便,且受到土地產權的影響,政府 亦無法積極推動道路拓寬計畫,讓九份的發展受到阻礙。

在新社地區的個案中,社區自治團體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九份地 區較具影響力的自治團體(九份商圈聯誼會)則是在社區面臨發展危機的衰退 期時才出現,訪談對象提及,九份的旅遊聚落非常密集,商家不需要透過加 入社區自治團體,遊客也能夠接觸到他們,且部分商家對於九份商圈聯誼會 的活動績效仍抱持懷疑態度,使九份商圈聯誼會在許多計畫的推動上仍有困 難。

2. 對旅遊社區發展模式的貢獻

九份地區的發展時間較長,相對也經歷較新社地區多的旅遊地生命週期 階段,更能提供資料以佐證旅遊地生命週期與本研究基於新社地區所提出的 旅遊社區發展模式的雛型,九份地區的研究資料對旅遊社區發展模式之貢獻 如下:

A. 驗證新社地區所提出的各旅遊階段之間轉換的關鍵里程碑

由新社地區之個案研究,本研究發現,新社地區探索期與涉入期的 關鍵轉換因素在於社區的小規模整合行動,在九份地區也出現了相同的 事件,「藝術村」計畫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也扮演了資源整合的角色。

42

而從涉入期到發展期的新社地區的重要轉變來自於大量媒體曝光,

與九份地區因為電影、廣告等藝術品大量接觸遊客後所帶來的效應相同。

鞏固期的新社由於社區存在影響力量較大的社區自治團體,故較多創新 性的行銷活動、與公部門的連結等,此階段九份並無特殊作為,僅努力 改變其交通狀況。

從發展期到鞏固期,新社地區因為社區自治團體的努力,提出許多 特色的行銷計畫,讓新社地區仍然穩固的發展,而在九份地區,由於此 時期社區無自治團體成立,發展期所帶來之交通、環境問題又因為土地 產權關係難以得到根治,使九份的鞏固期與停滯期期間並無特殊作為。

接著九份地區進入衰退期,主要原因來自風災的影響,雖然 Butler (1980)提及停滯期之後若因為風災、疾病之影響,該地區的觀光發展可 能從此一蹶不振,但是九份地區可能風災與疾病的影響相對較小,加上 此時期社區商家出現危機意識所形成的社區自治團體開始發揮作用,於 是進入再生期。

B. 鞏固期與停滯期的合併

Butler (1980)在旅遊地生命週期模型提出時,在遊客的數量變化上,

鞏固期的特色是遊客數量持續增加,但遊客的增加率已開始衰退,而停 滯期遊客數量到達該區域的高峰。鞏固期出現當地居民的反對與不滿的 聲音,停滯期因為遊客數量可能超過該區域的承載能力,開始出現環境、

社會及經濟問題。

在實際個案訪談與撰寫時,本研究發現,停滯期可能只佔整個旅遊 地生命週期中相對短暫的時間,除了遊客數量的評估之外,旅遊地生命 週期所提及之鞏固期與停滯期的居民態度或是當地環境問題,其實橫跨 兩個階段,難以實際劃分清楚的時點。

在旅遊地生命週期各階段特色的描述之中提及,停滯期時該旅遊區 域的遊憩乘載量以達到最大化,遊憩乘載量的定義為「一種使用水準的

43

概念,當超過此水準時,各項衝擊的參數受影響的程度將超越評估標準 所能接受的程度」。(Shelby, & Heberlien, 1984)常被使用於評估特定地區 的遊憩承載量的分類包括以生態系穩定與衝擊為主體的生態承載量 (Ecology Capacity)、以經營空間容量與衝擊為主體的實質承載量 (Physical Capacity)、以經營設施使用量與衝擊的設施承載量(Facility Capacity)、以遊客感受與體驗與衝擊的社會承載量(Social Capacity)等四 大類6

由於特定區域的遊憩乘載量評估方式不易,且此類的分析可能耗費 大量人力與資金資源,且會因為社區發展目的不同而須做出調整,而本 研究發展旅遊社區發展模式主要的目的在於能夠讓未來有意往旅遊地 區發展的社區做為參考的依據。在遊憩乘載量的議題上,社區可能沒有 相關的專業人士來協助社區評估該地區之遊憩乘載量,且鞏固期與停滯 期之間的轉換亦非社區發展時著重的目標,故本研究在後續探討之旅遊 社區發展模式時,擬將鞏固期與停滯期合併。

6遊憩承載量的分類:

a. 生態乘載量 (Ecology Capacity) :關心對生態系穩定性之與衝擊,以生態相關因素做 為衝擊參數,分析使用水準對動、植物、土壤、水及空氣品質的影響程度來評估遊憩 乘載量。

b. 實質乘載量 (Physical Capacity) :關心對經營空間容量之衝擊,主要衝擊參數為空間,

依據尚未開發的自然地區之空間,分析該地區之遊憩乘載量。

c. 設施承載量(Facility Capacity) :關切經營設施使用量,以發展因素做為衝擊參數,分 析停車場、露營區等人為遊憩設施來評估該地區的遊憩乘載量。

d. 社會承載量(Social Capacity) :關切遊客感受與體驗,主要以體驗參數為衝擊參數,

依遊客體驗之影響或改變程度來分析遊憩乘載量。

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