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建議 建議 建議 建議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與研究發現,本研究之建議可分為三部分,分別為:給個 案地區的未來社區觀光發展上之建議、給予欲參考本模式之旅遊社區的建議,以 及給予後續相關的學者的研究建議。

一、 個案地區未來發展建議

由於個案地區多已到達旅遊生命週期的發展期,在此階段之後,社區一定具 備一定的基礎實力,在未來的發展上可能需要著重於以下兩點:

1. 產品/服務品質與附加價值提升

個案地區皆以經歷鞏固期,未來發展策略應為增加或維持顧客的回流率、

提高顧客單次消費金額,因應此策略所採行的具體作為乃增加產品與服務的 品質;以穩定、可信賴的產品品質吸引消費者再次前來消費。以貓空地區為 例,指南社區發展協會推出茶館評鑑之服務,以每年定期評鑑維持貓空地區 商家產品的品質。此外,為同時兼顧增加回流率與吸引第一次購物的消費者,

商家致力於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例如貓空地區茶館除提供餐飲服務外,亦 提供茶文化導覽、茶藝介紹解說等服務,以增加產品與服務的差異化程度以 吸引並維持客源。

2. 創新的產品與服務

遊客量的增加於鞏固期逐漸趨緩,為開啟下一波遊客數增長之循環,除 了在原有商品或服務上提升其附加價值外,商圈內商家或共同組織應以創新 的產品與服務吸引不同客層的消費者。以墾丁地區為例,過去墾丁主要遊客 族群以家庭遊客為主,當墾丁地區遊客成長速度趨緩之際,該地區推出「春

71

天吶喊」以及「春浪音樂祭」等創新行銷活動,吸引年經族群前往當地,啟 動另一波遊客數之增長。

除了上述共同建議外,本研究也對三個個案地區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新社地區應該更著重於整體商圈的形象塑造,由於商家林立,常讓新社地區 出現招牌凌亂不堪的景觀,故除了加強人為設施的觀光吸引力外,在後期應開始 培養社區的人文資源,讓社區的觀光吸引力達到差異化。

九份商圈聯誼會應更致力於商圈內商家社區意識的建立,九份商圈聯誼會可 以透過公部門資源的爭取,來吸引商圈內的商家加入組織,以強化內部組織運作 機制及社區自治團體的力量,奠定社區永續發展的基礎。

白米地區的部分,由於該地區發展的重點在於社區環境的改造,除了引進公 部門的資源外,也應該爭取一些外界中小企業資源。且目前白米社區所做的行銷 活動多採取被動方式(例如:接受媒體採訪),應該多加入一些直接面對遊客、創 新的行銷活動,像是平溪的天燈節系列活動。

二、 給欲參考本模式之旅遊社區的建議

本研究以較成功的旅遊社區為研究對象(台中新社地區),觀察其初期到成熟 期過程中的里程碑,並輔以九份地區與白米地區的觀光發展歷程佐證,在考量地 區特性、文化等因素的互異下,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完全推論至於所有社區之觀光 發展。

旅遊社區發展模式的提出,僅為整理學者之貢獻與本研究探討之個案社區歷 程整理,實際應用時,應視其社區的狀況而調整,每個社區都有不同背景,百分 之百的複製成功模式並不代表百分之百的成功,因此在此旅遊模式的應用之下,

社區應對自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依照本質的不同調整策略。在白米社區的訪 談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瑞木先生也提及,他認為在社區發展過程中,「人」

72

是最重要的因素,除了上述描述的具體策略之外,在社區的發展歷程中,也應該 重視社區內居民、商家社區意識培養,才能讓社區的發展更加順利。

三、 後續研究建議

由於本次研究皆以質化方式進行,難以所有次級資料與訪談對象提供資料之 準確性進行驗證,建議後續研究可加入量化研究方法,例如:蒐集該區域的遊客 數量、商家數量…等,協助階段之間的劃分。除了遊客數量外,本研究建議後續 研究加入遊客滿意度及當地居民態度調查部分,除了能夠進一步驗證次級資料與 訪談資料的真實性,亦能藉此更加具體描述社區旅遊發展模式中各階段之特色。

在案例探討的部分,本研究以三個個案來描述旅遊社區發展模式的驗證,並 沒有將社區進行更細的分類,建議後續研究可將社區依發展初期的觀光吸引力分 類,找出了以不同的觀光吸引力為基礎所發展之旅遊社區,是否也會歷經不同的 旅遊發展模式。

此外後續的研究也可以進一步的探討社區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中,是否會使用 不同的行銷策略來吸引遊客,將行銷策略分為推式策略(push strategy)與拉式策略 (pull strategy)兩種(Paul & Donnelly, 2002)。推式策略是運用人員推銷手段,直接 將把產品推向顧客,其常見之過程為,企業的推銷員把產品或勞務推薦給批發商,

再由批發商推薦給零售商,最後由零售商推薦給最終消費者。而拉式策略,則採 取間接方式,通過廣告和公共宣傳等措施吸引最終消費者,使消費者對企業的產 品或勞務產生興趣,從而引起需求,主動去購買商品。其作用路線為,企業將消 費者引向零售商,將零售商引向批發商,將批發商引向生產企業。在旅遊產業中,

推的因素可能來自鼓勵人們去從事旅遊。而拉的因素則個人受到旅遊地點的刺激 和吸引,產生想去該地旅遊的慾望,例如:自然景觀、休閒設施等。未來透過觀 察在每一個階段中,社區如何搭配對推式策略與拉式策略,進而定義各階段最適 用的行銷策略,幫助更多的旅遊社區進行資源配置與策略擬定。

7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江彩禎 (2002)。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機制之探討—以推動觀光發展為例。國立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論文。

行政院內政部 (1991)。社區發展協會章程範本,取自:

http://sowf.moi.gov.tw/06/law/08.htm

行政院內政部 (1999)。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7

行政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 101 年國家建設計畫,取自

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6/86025/62b17911-3d6a-4ad3-b646-407e50bb c2d3.pdf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第三卷第二期,122-136。

美通社 (2012)。墨西哥將迎來 T20 和世界旅遊業理事會領導人新聞稿。2012 年 5 月 15 日,取自:http://www.prnasia.com/story/61581-1.shtml

徐震 (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高俊雄 (1995)。觀光旅遊地區經營開發之規劃與推動。觀光研究學報,第一 卷 第三期,29-43。

張孝銘、林樹旺 (2003)。台灣中部地區運動觀光資源與吸引力之評估。運動 觀光發展及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科技大學。

張紹勳 (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陳其南 (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載於文建會編印「文化‧產 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4-7。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74

英文文獻:

Butler, R. W. (1980).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adian Geographer, 24(1), 5-12.

Chen, C.-F., & P.-C. Chen (2010).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Geographies, 12(4), 525-545.

Choi, H.C., & Sirakaya, E. (2006).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for managing community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7(6), 1274–1289.

Cohen, E. (1972).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 39(1), 164-182.

Gunn, C.A. (1988). Tourism Planning (2nd ed.).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Hillery Jr., G. A.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2), 111-123.

Hoover, E. (1948).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New York: McGraw-Hill.

Mat Som, A., Mostafavi Shirazi, S., Marzuki, A., & Jusoh, J. (2011).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Journal of Global Management, 2(2), 178-183.

Mayo, E. J., & Jarvis, L. P.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Boston, MA:

CBI Publishing.

Meler, M., Grbac, B., & Horvat, Đ. (2005). SMEs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Enterprise In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5, 437-451.

Novelli, M., Schmitz, B., and Spencer, T. (2006) Networks,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in tourism: A UK experience. Tourism Management, 27(6), 1141-1152.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8). Opening up Trade in Services: Key for Tourism Growth. Retrieved from

75

http://www.oecd.org/dataoecd/38/11/40191324.pdf

Perdue, R. R., Long, P. T., & Allen, L. (1990). Resident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 586-599.

Peter, J. P., Donnelly, J. H. (2002). A Preface to Marketing Management.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Pizam, A., Neumann, Y., & Reichel, A. (1978). Dimensions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a destination are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 314–322.

Porter, M. E. (1998a) On Competi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Porter, M. E. (1998b).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6), 77-90.

Richards, G. (2002).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exploring cultural behavi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4), 1048- 1064.

Shelby, B. & Heberlien. T. A. (1984).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arrying capacity determination. Leisure Science, 6(4), 433-451.

Shikida, A., Yoda, M., Kino, A., & Morishige, M. (2010). Tourism relationship model and intermediary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 Case study of the Kiritappu Wetland Trust in Hamanaka, Hokkaido. Tourism & Hospitality Research, 10(2), 105-115.

Swarbrooke J. (2000).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Thomas S. K.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nhill, S. (2000). Small and medium tourism enterpris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1), 132-147.

Weber, A. (1929). A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y. J. Friedrich, Chicago:

76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lliams, M. (1997). Social Surveys: Design to Analysis. In: T. May (Ed.) Social Research 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2012). Travel &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wttc.org/research/economic-impact-research/regional-reports/world/

Yin, R.K. (1994) Case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London: Sage.

網路資料:

九份商圈聯誼會 http://www.9sale.org/

白米社區網站「宜蘭白米木屐村~白米社區人心,才是心繫一切的所在。」

http://59.125.125.114/

交通部觀光局九份景點介紹

http://www.tbroc.gov.tw/m1.aspx?sNo=0001091&id=290 新社發展協會網站「紫色故鄉、幸福小鎮」

http://www.shinshe.org.tw/new/main.htm

77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一、 訪談大綱

社區形成歷史社區形成歷史社區形成歷史 社區形成歷史 社區成因

白米社區從日據時代開始,發展礦石工業,另外還有木屐產業的發展,

可以聊聊這兩個產業的時代與歷史嗎?

轉型動力

白米社區從民國 78 年開始,透過社區發展計畫開始轉型,請問這些計 畫推動之後,在白米社區發生了那些改變?

哪一個改變帶給白米社區明顯的觀光成長?

社區轉型或發展上有無遇到障礙或挫折?

社區社區社區發展概況社區發展概況發展概況 發展概況 觀光人數/基本背景

社區是否存在旅遊淡旺季?如果有的話,旺季時間與淡季時間?

遊客主要的組成?(學生校外參觀、背包客、家庭等) 活動

社區獨立舉辦過哪些活動?是否每年或每季固定舉辦?

社區跟鄰近景點合作舉辦過那些特殊活動?合作的形式是什麼?

宣傳方式 交通方式

觀光景點的建立與商家的進駐

請問社區中的最主要景點是在哪個時間建立的?由誰負責推動?

請問社區主要的商家有哪些?

這些商家大約是什麼時候進駐的?

78

網站

社區網站成立時間?

網站成立的推手?

網站的經營者?

其他

有沒有發生過哪些重要事件,讓社區觀光人數急遽增加或減少?

有沒有發生過哪些重要事件,讓社區觀光人數急遽增加或減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