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九年一貫生活課程

教育部(民 87)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期許跨 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能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 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的健全國民。為培養國民具備十項基本能 力,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 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 動等七大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自九十學年度開始逐年實施,將以往的「分 科課程」改變成為統整的「學習領域」。其中低年級的「生活課程」,又統合 了「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個學習領域。「生活課程」

的內涵為何?課程目標與實施方式為何?…將在本節中一一探討。

壹、九年一貫生活課程創設背景

置身於新舊世紀交替的時空背景裡,許銘欽(民 90)曾經對生活課程 提出以下之創設緣由……

(一)孩子的生活經驗已經改變

當農村解體、生活都市化後,孩子的生活喪失了原有鄉村田野的自然體 驗,與大家庭(祖孫三代、堂兄弟姊妹)相處的人際體驗,呈現「體驗不足」

的現象;都市核心家庭的孩子每天接觸電腦、電視、電動玩具等、出現「對 機器有親和力、對人有疏離感」的「體驗變質」現象;由於學前體驗的改變,

而有創設生活課程,回復體驗的必要。

(二)學科知識與孩子生活現實的乖離

以前傳統學校過於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但這些有系統的知識結構都是 由學者專家所選擇,大部分的知識與孩子所處的現實生活環境毫不相關;因 此孩子對背離生活經驗的學科知識不感興趣,產生了無法將知識轉化應用於 生活上的困難;故課程生活化的需求因應而生。

(三)從知識的分化理解到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十世紀在科學研究的進步,造成知識量增加與知識分化的結果,此結 果對知識的理解有效,但對生活的幫助不大;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仍 有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面臨一個變化莫測、不可預知的未來,交給孩子的 應不是以往背不動的書包,而應是帶得走的能力。

(四)方法的「知」的再檢討

傳統教學都是大人自以為是的思考邏輯,老師先決定怎麼教,再實施教 學;但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因其背景經驗,個別差異的不同,有其獨特的嘗 試與探索的過程;重視並因應學習者多樣化思考邏輯的教育方法,成為亟待 解決的課題。

(五)學校教育功能的再檢討

傳統的教育理想是在學前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到學校後進行概念化的思 考,而在畢業後應用所學,訴之行動;現今,孩子在學前的體驗已明顯不足,

故在國小低年級應有安排具體體驗生活的必要;並鑒於畢業後行動力的不 足,在教學活動中需同時培養實踐的態度與行為能力,學校教育的功能已顯 然涵蓋體驗、思考、行動三階段,與傳統學校的功能有很大的不同。

故透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取材於生活、回饋於生活的教學內 容,讓學生真正的體驗生活,使國小低年級學生習得「帶得走的能力」,因 此,生活課程應運而生。

貳、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的源起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應以生活為中心,統整人與 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生活中的各種互動與反省能力,奠 定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教育部,民 89b)。

為回應教改訴求,教育部 87 年公布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設立「生 活課程」,此乃參考日本的教育體制在 1989 年廢除小學低年級的社會科、理 科,新加入生活科(郭金水,民 89)。此生活科於 1992 年 4 月正式實施(每 週約 45 分鐘),目的在配合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發展,透過活動與體驗實施統 整教學,並使幼稚園與小學能合理自然地銜接。其課程目標為:「藉由具體 活動與體驗,對自己與周遭社會、自然的關係產生關心,思考自身與自己的 生活,於此過程中學習生活上必備的習慣與技能,以培養自立的基礎。」其 學習內容包括:

一、自己與社會(人、物)的關係。

二、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三、自我本身的觀點。

我國低年級的生活課程,結合了三大領域,目的在於融合兒童自然的生 活及遊戲活動,使兒童能夠參與群體生活、與人溝通交往、互相合作,能用 心的觀察、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能感受花草樹木的活潑生機,也能用自己 的語言、圖畫、動作或歌唱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我國的生活課程內容和日本「生活」的學習內容可以說是如出一轍,都 以兒童所接觸的學校內外生活圈為題材,是社會的、自然的,也是藝術的;

透過豐富兒童具體的活動與體驗,兒童經由實際參與、五官的感覺與心靈的 感動,奠定後續的學習基礎。

而 89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生活課程」暫行綱要(88.3.30 公布綱要草案時,

名稱為「生活學習領域」)。試辦實驗階段為 88 年 8 月至 90 年 7 月(第一年 試辦重點在於行政制度的建立,第二年才真正實驗教學);預定 90 年 9 月正 式實施。每週上課時數約五~七節,共兩百~兩百八十分鐘(教學時間最低應 佔基本教學節數百分之三十)。內容涵蓋範圍包括低年級的「社會」、「藝術 與人文」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學習領域,綱要中也建議可融入六大議 題或其他學習領域的內容。

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對生活課程所持的基本理念:

強調國民小學低年級課程乃屬國民教育之開端,特別應以生活為中心,

統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生活中的各種互動與反省 能力,奠定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教育部,民 89)

參、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的內涵與目標

九年一貫生活領域的課程內容,主要是以生活為中心,統整人與自己、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並融合六大議題與三大領域的課程。其三大領 域分別是:

(一)社會領域

在一、二年級社會課程的內涵中,主要談到的是人如何與人相處,強調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中也包括人際關係中的應對、進退、溝通…等,進一 步將其學習領域擴展到整個社區。故在社會領域中,強調的是「仁」,也就 是「善」。

根據「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暫行綱要」的規定,社會學 習領域的範疇包含了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展、

經濟活動、民主法治、人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 境與實踐等(教育部,民 90b)。而這些範疇,其實就是我國在國民教育上

所實施的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等課程的內涵。而其基礎教育就是 82 年 新課程中小學一、二年級的社會科。

(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與 82 年新課程比起來,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是特別強調生活科技的培 養,為因應資訊時代科技快速的發展,與美國科教改進的趨勢等因素的影 響,所以九年一貫課程也更重視學生的基礎教育,強調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以提昇全民之科學素養,即為「真」。

(三)藝術與人文領域

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範疇涵括了「視覺藝術」、「音樂」、「表演 藝術」等三大學習內容,即過去的「音樂」、「美術」。從九年一貫課程的精 神來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應是最能達成「培養學生的人本情懷,了 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不同文化」的目標。主要強調的是「美」。

其預計達成的生活課程課程目標,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方面:

(一)人與自己

1.從藝術的探索欣賞與表現活動當中,覺知個人與環境的關係,感受創作 的喜悅與樂趣,並豐富個人的心靈生活。

2.透過生活體驗,覺察自己的成長、潛能、身心健康、以及自主能力。

(二)人與社會

1.認識自身周圍環境的特性與變化,覺察到社會中的各種網絡關係,進而 關懷自己的周遭環境。

2.樂於參與各種藝術活動,擴展文化與藝術視野。

(三)人與自然

1.喜歡觀察環境中的事物,獲得發現的樂趣。

2.認識、瞭解並關懷周邊的動、植物。

3.喜歡利用簡單的器材,製作各種玩具或器具。(教育部,2000)

肆、生活課程的特色:

從上述生活課程的基本理念與三大目標規劃來看,生活課程應發揮以下 的特色(許銘欽,民 90):

(一)透過具體的活動或體驗。

(二)能認識、關心自我與週遭社會、自然環境的關聯。

(三)能在體驗與活動過程中找尋自我。

(四)需孕育生活上必要的習慣與技能。

(五)生活課程的終極目標:自立的基礎。

由生活課程的內涵與目標中,可知生活課程具有以下特色(薛淑惠,民 90):

(一)生活化

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兒童的興趣為中心,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擷 取兒童關心、有興趣的概念,做為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並透過教師的引導,

使兒童產生探索學習的慾望,並將學習結果落實於生活中,產生有意義的學 習。

(二)體驗化

體驗是孩子接觸生活的第一步,從親身體驗中去引發兒童學習的需要,

感受學習的快樂,並經由親身體驗所獲得的概念,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三)統整化

低年級孩子的學習思維尚未分化,實際的生活經驗也難依學科屬性一一 區分,故統整化的活動設計較合乎兒童的能力發展。教學活動內容融入社會 領域的探查活動、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觀察活動、音樂、視覺藝術、表演 藝術等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創作活動,使兒童從各個面向去體驗、觀察、認識,

學得統整的概念,方能呈現完整的概念。

(四)活動化

此階段兒童仍處於具體操作期,教學設計主要是以學童的活動為主,老 師只居於引導協助的角色,引導兒童從活動中快樂學習,並以相關的活動帶

此階段兒童仍處於具體操作期,教學設計主要是以學童的活動為主,老 師只居於引導協助的角色,引導兒童從活動中快樂學習,並以相關的活動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