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國民教育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為目 的,科學教育在於養成並提高國民之科學素養,希望透過學校科學教育來幫 助學生運用科學概念、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以解決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問題,

使學生能夠適應生活,並為將來生活作準備。近年來,由於社會結構急遽變 化,傳統的學校課程與教材已不符合社會變遷的需求,為了因應時代潮流趨 勢,並達成現代化教育的目標,政府乃積極推展教育改革與發展。台灣的教 育在邁向二十一世紀之後,將有新的開始,自九十學年度起,國民中小學已 逐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往的分科課程,搖身一變為語文、健康與體 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

學習領域的實施將以統整、合科教學為原則,強調基本能力的培育,學習內 容是以一種融合各個領域知識的方式呈現,而教學方式便在這種領域知識下 透過不同的「主題」進行。於是,教師的角色也由以往的知識權威者、管理 者,變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諮詢者、診斷者、催化者及資源提供者;而學生 的學習任務也將由以往的知識背誦、抄寫承接的角色,改為主動探索、資料 蒐集、組織、統整、建構知識的學習者(黃春雄等編,民 88)。

在低年級,「生活課程」是這次課程綱要的特色之一,它涵蓋原有的自 然科、社會科、音樂科及美勞科等傳統科目,結合了「社會」、「藝術與人 文」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學習領域,並融入六大議題而成,可謂是「廣 域學習領域」,成為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特例。然而,此次課程綱要中並沒有 明確提起「生活課程」的定位、目標、內容及具體做法,而只有「生活課程」

明確提起「生活課程」的定位、目標、內容及具體做法,而只有「生活課程」

統整之名,且教科書開放民間版本,由老師自由選擇,各家版本設計理念差 異極大,三大領域所佔比例也相差甚多,甚至內容也常讓人感覺是為了統整 而隨便統整、牽強附會,可能會減弱自然領域的基礎學習,甚至造成教師教 學無所適從,學生以後教材銜接等等的問題。

對於生活課程、教師該如何安排課程、進行教學、如何評量,才能達到

「以生活為中心,發展互動與反省能力、從生活中學習的目標」,乃是值得 研究的課題。站在第一線的我們,在親身經歷實施了一年多九年一貫課程 後,同事間最常互相消遣的一句話就是「大家常常沒事就抱著生活教學指 引,絞盡腦汁的擠出一些活動」,最常討論的就是生活課到底要怎麼上?生 活課程到底要採用哪一種統整方式,才比較符合生活課程的特性?如何選擇 教材內容?三大學習領域所佔分量如何取捨?如何和其他領域統整?如何 紀錄、評量學生的表現與成績…等等問題。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自由與尊重的開放教育,即是透過心靈、時間、空間、

內容、方法、評量、對象…的開放措施,塑造一個快樂、生動的學習園地。

「主題探索」便是一項很好的學習媒介,透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依據本身的 興趣、性向和能力,在老師和家長指導下,從事一系列有意義的探索歷程,

在這過程中,小朋友可以學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經驗,和為人處事的要領,其 學習興趣,獨立自主,和學以應用的能力,都會隨之而提昇,所以「主題探 索」是一種統整式的有意義學習(黃春雄等編,民 88),正好與九年一貫課程 中「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的理念相謀合。在研究所修了兩年課,

最後在決定自己的論文研究主題時,一直希望能將自己的研究與教學結合,

在「質的研究」課程中,黃鴻博教授也強調行動研究不是叫你研究一個偉大 的研究,而是真實有貢獻的,至少能幫助自我成長的。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 運用主題式小書製作融入生活課程的教學方式,能真正結合社會、藝術與人

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領域,進行一系列主題探索課程教學,落實在生活 中,協助孩子「學習如何去學習」,給他們有意義而主動的學習,並藉此不 斷反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與理念。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九年一貫的「生活課程」,顧名思義就是要「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 實踐」。課程設計應取材自兒童所實際接觸的生活;教學時需要活用各種策 略,多提供具體生活經驗的學習機會。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將主題式小書融入生活課程之教學的歷 程、師生互動、教學反省、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策略、師生成長與收穫。本 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下列主題:

一、依據九年一貫現有生活課程,編製主題式小書教學設計 二、探討主題式小書製作融入生活課程教學的教學歷程

三、探討主題式小書製作融入生活課程教學成果與學生的成長與收穫 四、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解決策略、反省與成長收穫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便於研究之進行與研究結果之說明,茲將本研究之相關重要名詞界定 如下:

一、 主題式小書:

本研究中所指的「主題式小書」,係指針對九年一貫生活課程內容、目 標、能力指標,設計主題式探索教學活動,透過活潑化、生活化、多樣化的 教學活動設計,結合「社會」、「藝術與人文」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學 習領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有意義的學習,由學生透過開放、多樣化的方 式將學習過程、成果製作成小書。

二、 生活課程:

依據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三十日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暫行綱要」,明確指出國小一、二年級將「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 與生活科技」三大領域,統合為「生活課程」(教育部,民 89)。

三、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的角度 來進行研究的研究取向(Elliott,1991)。「行動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解決 眼前具體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在於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理論,遂為教育工作者 所重視,透過此種方法的運用,可以幫助學校提昇行政效率、強化教師進修 效果、增強班級經營效能、增進學生輔導管理成效、協助課程修訂、激勵教 材教法革新等方面,對於整體教育效能的提昇,是有其實質的功能。

所以行動研究用於教育上,致力於改善學校情境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 的品質和意願。行動研究企圖支持教師以及教師團體能有效地因應實務工作 中的挑戰,並且以一種反映(reflective)思考的方式來創新改革困境。

「行動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本研究即為針 對研究者在教學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應用科學的思考與方法,以改進

提昇個人的教學與專業成長為目的的行動研究。

第四節 研究者的信念

本行動研究是針對研究者個人之國小教學的情境探討,研究者於研究過 程中,身兼研究者與個案教學者雙重角色,是被研究對象也是研究工具,在 觀察與資料蒐集的過程中,難免受到研究者的信念(belief)與主觀因素影 響。因此,在研究之前,研究者嘗試對自己的教學經歷、教學態度、教育信 念作一陳述與澄清。

研究者於國、高中就讀時即對自然科目較感興趣,民國八十二年畢業於 台中師院數理教育系自然組,隨即分發至台中縣烏日鄉九德國小,至今教學 十餘年,曾擔任高年級及低年級級任教師,目前為台中師院自然科學系所教 學碩士班五年級研究生。

研究者相信,學習者應該是建立在興趣與需求上;而最佳的學習環境,

應該具備新奇變化、挑戰與支持性,才能激發學習者的潛能與創意。學習教 材與課程的範圍應該是多樣性,同時應該能隨著學習活動發展之需要以及教 學過程中的突發狀況作彈性修正。其次,研究者認為有效的學習應該建立在 快樂的學習上,因此與孩子平時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與信任感,提供快樂的 學習環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榮譽心,更能使孩子樂於學習,進行有意義 而主動的學習。

因此,研究者常常挖空心思,設計一些班級經營的親師互動表、加深加 廣的教學學習單、不同學習策略的教學題材與活動設計,給予學生分工合

作、主動發表的機會,並多鼓勵、讚美學生,使學生有更佳之學習興趣與效 果。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為「教學者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

因此與其他質性研究之行動研究相同,受到研究工具、研究範圍、研究者主 觀、研究時間與情境特殊性等限制,研究結果只限於研究者的工作與教學場 域,僅供他人做參考,不宜做過度的推論與引用。

壹、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之行動研究,研究工具即研究者本身。研究者於行 動研究過程中,身兼研究者與教學者雙重角色,因此,在探究的過程中,難 免會受到研究者本身專業素養、態度、信念和價值觀的影響。針對這一限制,

研究者將佐以研究日誌、觀察者紀錄、錄音、三角校正、學習單、簡單的問 卷與觀察者和家長、學生的訪談,來校正研究者蒐集的資料。

貳、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採個人行動研究,研究範圍只限於研究者個人任教之班級可被觀 察的教學或學生學習活動,因此研究結果只能做質性資料之歸納報告而不適 宜做過度的推論與引用。

參、研究時間與情境上的限制

本項研究實施過程乃採主題小書製作融入現有生活課程的教學方式,故

本項研究實施過程乃採主題小書製作融入現有生活課程的教學方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