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第一章提出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進行相關文獻探討,分為四 節。第一節為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內涵;第二節為電子書的發展與應用;

第三節為多媒體電子書之相關學習理論;以及第四節其他相關研究,以此作為 本研究的文獻架構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涵

早期在日據時期,國民教育未能普及,而光復之初因經濟蕭條再加上政府 長期實施戒嚴,國民的思想封閉,致使當時的美術活動及美術教育均未能受到 重視(周伶紋,2002)。直到二十多年來,隨著教育改革與文化建設的進步,藝術 教育也隨著法制化,所以無論是學校或社會美術教育都迅速的普及與發展,而 且還不斷的提昇層次。更因西洋藝術教育思想和後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藝術 與人文領域教育的內容及方式也有多方的改變與進步。

陳朝平(2000)在「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一書中,以現 代美術教育主要論說的基本理念為依據,分析台灣光復以來的中小學美勞及美 術課程標準,以及最近修訂的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 綱要,將台灣美術教育思潮的演變區分為「傳統」、「兒童中心」、「學科本 位」和「生活中心」四個時期,並從各時期主流思想的主要理念及其對課程的 影響分析得知,五十年來的台灣美術教育,以傳統美術教育課程為基礎,經西 方藝術教育思潮的導向與補充,已經發展出完整的中小學一貫課程系統,而且 當前正隨著時代潮流,在國民教育課程重建中走向統整多元,以學生生活經驗 為主的藝術教育境界。

一、台灣藝術教育課程的演變

廖敦如(2002)將台灣藝術教育思潮,依照時間次序及課程中心導向區分成 以下四個階段。

8

(一)民國 57 年以前的藝術教育—以技術主義為中心的課程觀

民國57年前後的台灣,社會環境正處於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台灣的 藝術教育受日本「圖畫教育」的影響頗深,強調描寫力、觀察力的培養,傾 向以手、眼協調之造形主義,爾後抗戰勝利為適應戰後建國所需,美術教 育的範疇偏向美的陶冶、美化環境、美化生活之知能。

(二)民國 57-82 年間創造性取向的藝術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觀

民國57-82年,台灣美術教育受到西方藝術教育的影響,強調藝術教育 的目標以增進兒童創造性與自我表現為主,並主張教師不應教授太多的方 法與原則,以免干擾兒童內在自發的創造性表現,然此派創造性取向的藝 術教育學者,過分重視學生的自我表現,而忽略了藝術教育本身實值的意 義與內涵;此派理論又被稱為創造性取向之「透過美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

(三)民國 82—89 年間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

1980年代所興起的西方教改運動中,強調追求精緻藝術教育,一方面 提倡藝術教育科目本身之必要性,一方面則強調藝術的智能可以透過有效 的學習,而達到品質美感的提昇;然此派理論過分強調精緻藝術而忽略了 通俗藝術與生活的相關性:此派理論深深影響台灣的藝術課程,又稱為「學 科取向的美術教育」(簡稱BDAE)。

(四)民國 89—迄今「統整性」的藝術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議題的課程觀 教育部所實施的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已於民國九十年全面實施,此 新課程的精神特別注重學生學以致用的統整能力,在教學理念上則重視統整 性(integration)、互融式課程設計的觀念;由此可發現學校美術教育已逐漸 發展成科技整合的學科特質,如何有效地結合社會與生活周遭資源,讓藝術 與人文的課程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思考點。

二、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設計

我國視覺藝術課程的發展,從民國二十年到民國八十二年歷經九次的修 訂,在課程內容上隨著不同時代思潮需求做了許多増修。當前正值二十一世紀 的來臨,教育部因應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國民教育上掀起了一波空前的課程改 革運動。先於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公佈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並於九十

9

年九月分段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強調課程生活化的取 向,揭示生活藝術的重要性,為我國藝術教育開啟新頁(教育部,2003)。

從現代主義(modernism)到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過程,是二 十世紀文化發展和精神流向最重要的趨勢,後現代觀點影響了文學、建築、美 學等,對教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然也改變了藝術與藝術教育課程的發 展。後現代主義反應在藝術教育上形成一種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肯定。學校藝 術教育,不再以技術導向的精緻藝術教學為主,而是重視如何呈現對文化、社 會階層的省思,與社會訴求、個人內在心理的連結。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不同種 族、文化、時代、區域及風格之藝術特色及功能,積極培養學生對社會問題批 判與反省的人文精神與能力。

「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 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本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 學習,將「藝術」與「教育」的關係還原至『人』的原點上。以培養學生藝術 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 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的課程目標主軸為:

(一)探索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 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 格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三)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藝術活動增境的 知覺;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 力行,實踐於生活中。

九年一貫的課程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課程由學校自主,教師擔負起設計課 程的責任,充分的使教師教學自主。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明定:「各科應充分 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相關因素,發展學校本位課 程,並審慎規畫全校整體課程方案和班級教學方案(教育部,2000)。學校本 位課程發展是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精神之一。教育自主、適性教育的理念,逐

10

漸受到重視,學校將負起課程發展的責任,以學校為主體負責設計、實施、評 鑑,提供學生理想的課程(教育部,2000)。

(取自 http://www.fhjh.tp.edu.tw/art/goal.htm#課程理念)

三、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能力指標

依據 97 課綱中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可知其乃藉由藝術陶冶,培 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之藝術學習課程,以「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 踐與應用」三大主軸為課程目標。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

屬於分段能力指標階段的第三階段,因此節錄藝術與人文領域高年級能力指 標,如表 1:

11

資料來源: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12

綜合以上論述,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希望透過藝術教育,使學童 在參與藝術活動中能學習到對自身文化內涵與意義的瞭解,進而產生文化認 同,並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肯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基本理念也強調「生 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提供學生機會去探索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瞭解生活 與藝術的關係,鼓勵學童依據自身經驗與想像去創作。此外數位科技的日新月 異,也提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另一種思考方向。在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中,

教師的創新教學的能力、網路教學發展能力、教師統整課程的知能均備受關注,

本研究即是將利用多媒體電子書應用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教學,期許透過 教學手法的創新,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1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