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數位科技的日新月異影響現在人的生活甚鉅,傳統的閱讀習慣也因為電子 書的出現而有所改變。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之方式,利用多媒體電子書為教學 媒體同時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教學,探究教學歷程中可能 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式,並藉由教學過程中的省思歷程,提升教師之專業能力。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的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 問題,第三節為本研究之名詞釋義,第四節為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 別說明如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在政治體制的轉型下,社會風氣隨著民主開放,社 會各界紛紛提出改革訴求;在教育方面,民間教改團體也陸續成立,為當時的 教育問題提出建言其中也包括教科書的開放政策。教科書開放可去除單一版本 教科書情形下一元化思想,並可藉由市場競爭,提升統編本品質,也可以活化 學生思考和增加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並開放民間出版社參與教科書市場的自由 也因此各家出版商進入戰國時期。業者皆想在這廣大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研 究者服務於國小已有十九年,在歷年參與學校教科書評選過程中,發現其實各 家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因配合各領域的階段能力指標與課程綱要,所以並無 多大的差別。如何能得到教師的青睞而選用該版本呢?研究者覺得獲選理由有 二:1.紙本教科書在版面的編排;2.業者所提供的教學媒體(教學電子書)的研 發創新,能讓教師輕易使用及提供多元的素材。因業者幫老師都準備好好的,

因此教師的專業能力經常受到質疑。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學電子書是透過 單槍投影教材ㄧ對多的播放方式,教學內容完全取決於教師想要讓學生看到什 麼,而不是學生自己想要看到什麼。

在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中,教師的創新教學的能力、網路教學發展能力、

教師統整課程的知能、教師行動研究能力均備受關注,引發研究者以 iBooks Author 製作多媒體電子書,藉由它互動性的內容,增加學童學習動機,同時應

2

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教學,且進一步評估其應用於教學的成 效。

3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媒體電子書的發展,進而設計多媒體電子書應用於藝術 與人文領域教學活動中,研究目的敘述如下:

(一)探討利用 iBooks Author 製作多媒體電子書的教學設計與方法。

(二)探究多媒體電子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時,學生學習的表現情形。

二、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問題:

(一)多媒體電子書應用於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課程之教學方法與策略 為何?

(二)多媒體電子書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為何?其可行之解決方案為何?

(三)多媒體電子書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時,學生學習表現為 何?

(四)多媒體電子書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時,學生學習態度為 何?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本研究所探討的各類問題,有清楚的觀念,以下資將有關的重要名詞 加以界定。在本研究中重要名詞包括「多媒體電子書」、「iBooks Author」和「藝 術與人文」,分別敘述如下:

一、多媒體電子書

本研究中的多媒體電子書軟體係指 iBooks 軟體,iBooks 軟體是蘋果公司 推出的一套專用於行動裝置上的電子書閱讀軟體。iBooks 最早於 2010 年 1 月 17 日與 iPad 一起發行,並於 4 月份 iPad 上市時同時面世。(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IBooks#cite_note-off-4)

二、iBooks Author

2012 年 1 月,蘋果發行了專門用於建立和編輯 iBooks 電子書的軟體 iBooks Author─它是一個 Apple Store 免費的 App,它讓每個人都能為 iPad 製作賞心 悅目的多媒體電子書,以及任何其他類型的書籍。透過圖庫、影片、互動式圖 表、3D 物件、數學運算式及更多特色,讓這些書的內容生動無比,遠非傳統 印刷書籍所能及。(取自 http://www.apple.com/tw/)

三、藝術與人文

本研究中的「藝術與人文」係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即為「藝 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以人文素養為核心的藝術學習。本學習領域包含音樂、

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於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利用多媒體電子書為教學媒體,同時應用 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教學,探究教學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 解決方式,並藉由教學過程中的省思歷程,提升教師之專業能力。根據研究目 的與待答問題,有關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基於不打破班級進行教學的考量於以隨機班級取樣方式,選取臺 東縣太平國小之六年乙班學生為研究對象,該班有 15 位學生。

(二)教學內容

為配合原班級之教學進度及學校選用的教科書,本研究所使用的教材,

是翰林公司所發行的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100 年版)第八冊課本,同 時選定其中第二單元「藝術就在你身邊」為教學內容,並且以自編教案進行 完整單元的教學活動。

二、研究限制

在研究限制部分,包含研究場域、教學時間和教學工具之限制,以下逐一 說明之。

(一)研究場域的限制

研究者為展現教學現場的客觀條件與受限於時間、人力、物力和教學進 度等因素,研究無法涵蓋所有。因此採行動研究之方式,研究結果將無法作 過度的推論。

(二)教學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將根據學校已排定之藝術與人文課程及班級原有進度進行教 學,教學時間為 3 週,每節 40 分鐘,總計 6 節,共 240 分鐘。課程的進行 需較多的時間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人機互動,若無法完成課程時將視研 究需要調整課程實施時間,必要時延長其施行可能性。

6

(三)教學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以 iBooks Author 製作之多媒體電子書(iBooks)需搭配蘋果公司 之 Apple iPad 當作載具使用,但因價格不斐,無法達到學生人手一機故採用 分組活動,因此每位學生在操作使用上會有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第一章提出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進行相關文獻探討,分為四 節。第一節為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內涵;第二節為電子書的發展與應用;

第三節為多媒體電子書之相關學習理論;以及第四節其他相關研究,以此作為 本研究的文獻架構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涵

早期在日據時期,國民教育未能普及,而光復之初因經濟蕭條再加上政府 長期實施戒嚴,國民的思想封閉,致使當時的美術活動及美術教育均未能受到 重視(周伶紋,2002)。直到二十多年來,隨著教育改革與文化建設的進步,藝術 教育也隨著法制化,所以無論是學校或社會美術教育都迅速的普及與發展,而 且還不斷的提昇層次。更因西洋藝術教育思想和後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藝術 與人文領域教育的內容及方式也有多方的改變與進步。

陳朝平(2000)在「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一書中,以現 代美術教育主要論說的基本理念為依據,分析台灣光復以來的中小學美勞及美 術課程標準,以及最近修訂的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 綱要,將台灣美術教育思潮的演變區分為「傳統」、「兒童中心」、「學科本 位」和「生活中心」四個時期,並從各時期主流思想的主要理念及其對課程的 影響分析得知,五十年來的台灣美術教育,以傳統美術教育課程為基礎,經西 方藝術教育思潮的導向與補充,已經發展出完整的中小學一貫課程系統,而且 當前正隨著時代潮流,在國民教育課程重建中走向統整多元,以學生生活經驗 為主的藝術教育境界。

一、台灣藝術教育課程的演變

廖敦如(2002)將台灣藝術教育思潮,依照時間次序及課程中心導向區分成 以下四個階段。

8

(一)民國 57 年以前的藝術教育—以技術主義為中心的課程觀

民國57年前後的台灣,社會環境正處於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台灣的 藝術教育受日本「圖畫教育」的影響頗深,強調描寫力、觀察力的培養,傾 向以手、眼協調之造形主義,爾後抗戰勝利為適應戰後建國所需,美術教 育的範疇偏向美的陶冶、美化環境、美化生活之知能。

(二)民國 57-82 年間創造性取向的藝術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觀

民國57-82年,台灣美術教育受到西方藝術教育的影響,強調藝術教育 的目標以增進兒童創造性與自我表現為主,並主張教師不應教授太多的方 法與原則,以免干擾兒童內在自發的創造性表現,然此派創造性取向的藝 術教育學者,過分重視學生的自我表現,而忽略了藝術教育本身實值的意 義與內涵;此派理論又被稱為創造性取向之「透過美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

(三)民國 82—89 年間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

1980年代所興起的西方教改運動中,強調追求精緻藝術教育,一方面 提倡藝術教育科目本身之必要性,一方面則強調藝術的智能可以透過有效 的學習,而達到品質美感的提昇;然此派理論過分強調精緻藝術而忽略了 通俗藝術與生活的相關性:此派理論深深影響台灣的藝術課程,又稱為「學 科取向的美術教育」(簡稱BDAE)。

(四)民國 89—迄今「統整性」的藝術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議題的課程觀 教育部所實施的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已於民國九十年全面實施,此

(四)民國 89—迄今「統整性」的藝術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議題的課程觀 教育部所實施的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已於民國九十年全面實施,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