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九首馬厝卡舞曲,作品二十五》曲式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十節 第九首

93

【譜例 102】mm.1-5

此外,斯克里亞賓一向喜愛於旋律線條使用大跳音程的作法依然顯現於主題 a。

透過這些不斷向上升高的六度、七度音程,使得音域的範圍愈加愈廣,甚至是超 過三個八度的距離,並再透過模進手法的運用,堆疊出樂句的高潮(譜例 103)。

【譜例 103】mm.94-101

主題 b 改為主音織體,以連續八分音符為主。在無法喘息的旋律線中,仍可 見到 10 度的大跳音程,並隱藏嘆息音型於其中,增添無奈的感受(譜例 104)。

【譜例 104】mm.37-40

主題 c 於如歌似的(Cantabile)B 段,不使用會令人情緒愈加激昂的向上大跳音 程。然不改其愛用大跳音程的特色,但方向改以往下,會令人較有鬆懈的感受(譜 例 105)。

【譜例 105】mm.53-58

過門1主要以主題 a 為發展素材,與主題 a 相同,為 4+4(小節)的對稱結構。

過門2取材自主題 c,增加模仿的元素(譜例 106)。

【譜例 106】mm.65-72

二、調性

本曲 A 與 A1段為 eb小調,B 段為 Gb大調,段落之間彼此為關係調。但是在

95

A 段的中間過門部分,短暫地轉移至 Bb大調(原調的屬調之平行大調),也是此套 作品中少數轉移至遠系調的段落。

至於此曲在轉調手法上的應用,仍是使用共同和絃的方式進行轉換。原本的 eb小調進行至第 14 小節出現了拿坡里六和絃(Ab-Cb-Fb),之後經過 vii7級抵達 VI 級並停留在 VI 級上做一個假終止(Deceptive Cadence)。透過 eb小調的 VI 級 (Cb-Eb-Gb),等同於降 B 大調之拿坡里六和絃,藉此轉至降 B 大調。進入降 B 大調 之後,透過大小調交替、附屬和絃等抵達 I 級,並於句尾做一正格終止確立降 B 大調之色彩,之後再以相同的共同和絃轉調法轉回 eb小調(譜例 107)。

【譜例 107】mm.12-20

三、和聲

本曲一樣沒有從 i 級開始,而是從 V 級出發。主題 a 以持續出現的屬音(Bb) 來維持 V 級的聲響,藉此以鞏固調性的色彩(譜例 108)。

【譜例 108】mm.1-5

同樣的手法又出現於主題 b。此處調性上為 eb小調,除了穩定的和聲進行之 外,並在第一拍以頑固低音的形式,插入主音(Eb),藉此有鞏固調性的作用(譜例 109)。此外還使用多層次的附屬和絃或倚音的方式,增添和聲上的不協和與豐富 性。

【譜例 109】mm.37-44

四、節奏

主題 a 主要使用附點音符與八方音符此二者為主要節奏元素。從開頭前三小 節攀升的半音旋律中,便可感受到此附點節奏給予此曲的動能。而流動的八分音

97

符,則主要是扮演連接的角色。以這些似水流效果的八分音符,串聯嘆息音型與 大跳音程等主要元素,即為此段的旋律主體。

主題 b 同主題 a,主要是由附點音符與八方音符所構成。從主題 b 中可以清楚 地發現原本馬厝爾舞曲的節奏(譜例 110)。

【譜例 110】mm.41-44

主題 c 則將音符的時值放大一倍,因此原本具流動性質的八分音符轉為步伐

需要演奏者多次的嘗試與練習,才能夠擁有更佳的控制力,以製造出自然的樂句。

另一個在演奏此曲時會面臨的演奏問題是雙手的大拇指交叉的狀況。在回到 A1段落時,主旋律除了移至左手之外,並用八度的形式,以更為有氣勢之姿,強 調主題的再現(譜例 111)。然而此處就會遭遇到雙手拇指交叉的情況。在此,由於 左右手都需於下一拍移動至其他的位置上,因此筆者建議應採取右手於琴鍵內左 手於琴鍵外的方式,避免兩隻姆指相互阻礙的狀況,並以左手為重心彈奏,較能 維持雙手的平衡。

【譜例 111】mm.84-89

9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