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九首馬厝卡舞曲,作品二十五》曲式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五節 第四首

舞曲風格:奧伯瑞克舞曲 曲式:Rondo Form

架構:ABA1CA2 c3 121-128(2+2+2+2)

過門2(a 素材) 129-136

【譜例 40】

本曲主題 a、b 皆由此動機所構成,而主題 d 則是動機的倒影所組成(譜例 41)。

【譜例 41】

主題 a 的樂句結構為 4+4+8(小節),一句當中涵括了二度至七度的音程,是 起伏相當大的旋律線條,而重音的位置坐落於小節的第二拍,讓音樂具有滾動的 感覺(譜例 42)。

【譜例 42】mm.1-4

53

主題 a 再現時,改以主音織體的形式出現,讓音樂更具有變化性(譜例 43)。

【譜例 43】mm.65-68

主題 b 改為 2+2+4(小節)的樂句結構,恰好為主題 a 句長的一半。主題 b 是 以七度上行的動機為始,隨後為音階的材料。有趣的是,當中前四小節是比較游 移不定的性格,而後四小節轉為詼諧逗趣的感覺,前後個性形成強烈對比(譜例 44)。

【譜例 44】mm.33-40

主題 c 樂句結構同主題 b,一樣為 2+2+4(小節)。主題 c 先以四音下行的動 機出發,隨後依然是隱藏著七度音程的大跳旋律,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為主題 c 的重音位置多為第一拍,與前兩個主題的律動明顯不同(譜例 45)。

【譜例 45】mm.33-40

主題 d 是本曲的一大特色之一,以動機的倒影作為發展素材,並突顯了屬調 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在曲子結尾的地方它被用來與主題 a 做結合,具有「回顧」

的作用(譜例 46)。

【譜例 46】mm.161-40

過門1採用主題 d 的節奏音型作為發展材料,運用模進的手法,並搭配節奏的 壓縮,使得音樂愈趨緊張(譜例 47)。

55

【譜例 47】mm.105-112

過門2以主題 a 為元素,用連續不斷的八分音符從澎湃激昂的主題 c 接回性格 平穩的主題 a(譜例 48)。

【譜例 48】mm.131-136

二、調性

本曲在調性上不再侷限於關係調或是平行調的範圍,進而轉至較遠的調性。

主題 a、b 的調性為 E 大調,主題 d 轉至屬調(B 大調),彼此之間為主-屬關係。

但主題 c 卻又以 E 大調的關係小調之屬調(升 G 小調)包夾主題 d,使得本曲在調性 方面又更具豐富性。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主題 a、b 雖皆為 E 大調,但由於和聲運用的緣故,

因此在調性的色彩上,不甚清晰。而主題 c 則清楚的給予調性的終止式,因此在

顏色上較為強烈,與前兩主題形成一大對比。

主題 d 透過主音(B 音)的插入,藉以鞏固調性顏色(譜例 49),同樣為調性色彩 較清晰的段落。

【譜例 49】mm.97-100

至於本曲的轉調手法,都以傳統的共同和絃轉調法來進行調性上的轉換。

三、和聲

本曲在和聲上的第一個特色為模糊調性的手法,斯克里亞賓避免使用調性色 彩強烈的 I 級和絃,來達到這樣的效果。此首雖為 E 大調,但卻在整首樂曲當中 的最後一個和絃,才聽到「純粹的」I 級和絃,其他曲中並未出現明確的 I 級聲響,

頂多是以經過六四和絃(Passing 6 4 chord)的方式出現(譜例 50)。

【譜例 50】mm.69-72

另一個特色為本曲有特意強調 V 級的傾向。以主題 a 來說,其和聲從 V7級開 始,沿途經過許多由 V 級所構成的附屬和絃,最後在樂句結尾處以 V11級作結,

57

筆者推測這可能是斯克里亞賓為了模糊調性的框架,所使用的手法(圖 1)。除此之 外,主題 d 更是長達 8 個小節都在 V 級的聲響內,由此更可以證明斯克里亞賓有 意特別強調屬調的色彩。

【圖 1】mm.1-16 主題 a 之和聲進行

E:V7---vi---V7/V/V---iii---vi11----V7/V----V11----V7/IV----IV7----V7/V----V11 四、節奏

由本曲可以看出,斯克里亞賓筆下的馬厝卡舞曲,節奏上已不同於以往的形 式,而是有了更多的彈性空間。儘管如此,仍是可以在這樣富有彈性空間的情形 下,找到原本馬厝爾舞曲的節奏插入於樂曲中,與前後不遵從原舞曲節奏型的段 落,形成強烈的衝擊性。

另外本曲主題皆透過休止符的使用,造成節奏上呈現不連續性的型態。斯克 里亞賓透過這樣的手法,來達成馬厝卡舞曲中較為多情的性格。但本曲的兩個過 門段落,卻是以延續性強的節奏譜成,與本曲各主題的不連續性節奏形成顯著的 對比效果。

主題 c 加入張力強烈的切分音素材,較主題 a、b 更具戲劇性(譜例 51)。

【譜例 51】mm.89-92

過門1透過節奏壓縮的方式,使音樂有變快的效果(譜例 52)。

【譜例 52】mm.105-112

五、演奏詮釋

本曲中許多部份是由速度快速的轉換(Rubato、Ritard、A tempo)而製造出擺動 的節奏感,且速度為整套作品當中最為快速的,因此筆者判斷此曲應為奧伯瑞克 舞曲。

筆者認為演奏此曲時,應端視各段所需表現的性格,加以區分以達到其中不 同的音樂效果。例如 A 段應是展現奧伯瑞克舞曲不斷滾動的特質,因此應該踩下 長的制音踏板,以較為渾厚的音響搭配流動性高的八分音符與三連音,藉此表現 出舞者「環形」的舞步。而 B 段則是要傳達不同性格的表情,以四個小節為單位 做區分,前四小節以柔美的音色呈現出圓滑的效果,但後四小節則是用短樂句的 形式,表達出詼諧般的(Scherzando)的氛圍,因此在後四小節筆者建議使用短踏板 踩於第一拍,以免聲音殘響保留過久,而使得詼諧的效果難以表現出來(譜例 53)。

59

【譜例 53】mm.31-40

至於 C 段則是需與前述兩段有極大的反差,除了調性上的轉換之外,此處於 節奏上更為明確,因此彈奏時需奏出其中節奏的韻味。筆者建議在彈奏如此快速 的三拍子樂曲時,應以 Hypermeter 的方式來計算拍子,即以一小節為單位計算拍 子,而非一小節有三拍的方式來數拍子。若是以後者的方式來數,那麼音樂的律 動感很容易會越來越停滯,也會使演奏者彈奏起來綁手綁腳的,故以一小節為單 位的算法,應較為符合奧伯瑞克舞曲的精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