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九首馬厝卡舞曲,作品二十五》曲式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六節 第五首

舞曲風格:馬厝爾舞曲、庫亞維克舞曲 曲式:Rondo Form

架構:ABA1CA2

a7 105-118(4+2+2+6)

一、主題

本曲共有三個主題,分別為主題 a、b、c。主題 a、b 與主題 c 之間,風格有 顯著的對比性。

主題 a 是由 8 個小節所構成的樂句,但其竟是以 5+3(小節)的形式構成,雖然 一句長 8 小節的樂句是十分常見的,但是以這樣的分句方式處理,確實是相當具

61

有特色的。此外,在最高音聲部之下,尚有一條對旋律存在於第三聲部當中,彼 此之間形成了一股對唱般的效果(譜例 54)。

【譜例 54】mm.1-8

在 C 段 69 小節的地方,突如其來的插入了八個小節以主題 a 為材料的樂句,

將之移至左手的部分,以鋼琴的中低音域來再次表現馬厝爾舞曲的主題(譜例 55),

並標示上些微的急促(Poco Agitato)與曲首有呼應的作用,在轉為十分寧靜地(Molto Tranquillo)的 C 段形成強烈的對比。

【譜例 55】mm.69-76

主題 a 於曲終最後一次出現時,以動機壓縮的方式,先由 4 個小節的句子縮 為 2 個小節並重複乙次,再遞減為一小節且重覆乙次後,運用擴充的方式為全曲 做結(譜例 56)。

【譜例 56】mm.102-118

主題 b 不同於主題 a,樂句改為 4+4(小節)的對稱方式呈現,因此在段落之間 形成一種衝突性的效果(譜例 57)。此外,配合弱音踏板(Una corda)的使用改變音色,

63

與主題 a 形成強烈的對比。

【譜例 57】mm.102-118

主題 c 轉為十分寧靜地(Molto Tranquillo),且樂句長度增加為 12 小節,並從 弱拍開始,改變節奏的律動(譜例 58)。主題 c 多以級進音程為主,來達成「十分寧 靜地」的效果。

【譜例 58】mm.45-55

二、調性

本曲在調性上,保有傳統的作法。A、B 段為 c#小調,C 段轉成 E 大調,彼此 互為關係調的關係。

至於轉調的方式,則採用同音異名的方式來做連結。如譜例 59 所示,第 40 小節原本為升 c 小調之 i 級,將其三音升高(升 E 音)變為原調之 I 級借用和絃,再 將此升 E 音等同於 F 音以作為 E 大調之 VI 級借用和絃的倚音,順理成章的轉入 E 大調,因此便可導入 C 段之 E 大調。相同的手法出現於 mm.86-90。

【譜例 59】mm.37-44

三、和聲

本曲和聲節奏相當一致,大抵均以一個小節為單位變換和聲。

主題 a 和聲進行十分穩定,調性色彩也相當清晰,最終停留在半終止(圖 2)。

【圖 2】mm.1-8 主題 a 之和聲進行

c#: i----iv 4 6----i----iv7----V 4 2/V----i----iv9----ii 5 6---- V7/V---- V7(Half Cadence)

65

相同的主題 a 再一次出現時,藉著使用不同的和聲,改變音樂色彩(譜例 60)。

【譜例 60】mm.33-36

主題 b 多運用附屬和絃,豐富和聲顏色(圖 3)。

【圖 3】mm.17-24 主題 b 之和聲進行

c#: V7/vi ---i7--- V7/iv---iv--- V7/III---iv9--- V7

主題 c 轉至 E 大調,但卻少用 I 級和絃,且多用倚音裝飾和聲,故與主題 a、

b 相比,調性色彩較不強烈。

四、節奏

從此曲的主題 a(馬厝爾舞曲)與主題 c(庫亞維克舞曲)中可以發現,本曲的節奏 型態,幾乎是原本馬厝卡舞曲的節奏型。主題 b 的節奏,則添加了三連音與交錯 節奏的元素,不同於過去舞曲的樣貌。

在 A1段轉至 C 段的部分,除了運用前述同音異名的方式轉調之外,並在進行 轉調的同時,利用 Hemiola 的手法將節奏的律動做改變(譜例 61),筆者認為此 Hemiola 的設計是為了突顯其調性色彩的改變,並在第 41 小節已轉至 E 大調時用 最弱(Pianissimo)的音量呈現,此處透過節奏、調性與力度的方式做一鮮明的對比 效果,使得音樂的轉換更具戲劇張力。

【譜例 61】mm.37-42

另一個本曲在節奏方面的特色是,斯克里亞賓除了使用重音記號之外還擅用 音符的時值,加以改變節奏上的律動。本曲的第 1 小節(譜例 62),在樂譜上很清楚 的看到第三拍上方有重音記號,筆者認為其作用是在於強調掛留音的重要性,從 此拍掛留至下一小節的第一拍,並於其後半拍才將之解決至 IV 級,除了可以清楚 地感受到由不協和解決至協和的和聲進行之外,亦可藉由節奏律動改變以增強音 樂的衝突性。

【譜例 62】mm.1-4

五、演奏詮釋

本曲 A、B 段多偏愛使用附點節奏,且音樂呈現十分寬廣且有活力的性格,因 此筆者判斷此曲應為馬厝爾舞曲的風格。但 C 段一轉性格,改為十分寧靜地(Molto Traquillo),有暗示速度轉慢的意味,且樂句長度增加,又採用庫亞維克舞曲的節 奏型,因此應為庫亞維克舞曲。綜合以上,筆者認為本曲應為馬厝爾舞曲與庫亞

67

【譜例 63】mm.1-4

另外本曲也十分注重音色之間的對比,因此有多處標示著使用「弱音踏板」

(Una Corda)的記號。例如主題 a 的旋律在 A1段落再現時,其音域已由原本的中高 音轉移至中低音域,此外更記上使用弱音踏板的記號,再一次地突顯其音色轉換 的重要性(譜例 64)。此處筆者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此旋律再現時得配合弱音踏板的 使用以改變其音色,但由於第 30 小節的高潮是由樂曲開始後的第一波高峰,因此 筆者建議應於第 28 小節起的漸強記號開始,慢慢地放掉弱音踏板,好讓整個的音 響於第 30 小節達到應有的最強(fortissimo)力度。

【譜例 64】mm.23-31

6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