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九首馬厝卡舞曲,作品二十五》曲式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三節 第二首

舞曲風格:庫亞維克舞曲 曲式:Rondo Form

架構:ABA1CA2BA3

【譜例 21】mm.1-8

主題 b 改為 4+4(小節),為相互對唱的二重奏旋律,兩部之間緊密的呼應與交 錯,製造出扣人心弦的優美段落。此處的織體由主題 a 的三個聲部增為四個聲部,

除了上方兩個對唱的旋律之外,下方聲部亦有對位式的旋律存在(譜例 22)。筆者認 為在演奏此主題時,應特別留意層次之間的處理。

【譜例 22】mm.17-20

主題 c 為 4+4+8(小節),以時值較為長的音符帶出肯定口吻的旋律。其中特 別的是,斯克里亞賓於此段以時值較為長的音符(附點四分音符)置於三拍子當中的 第二拍,使得這個段落具有類似巴洛克時期的薩拉邦舞曲(Sarabande)的風格(譜例

39

23)。

【譜例 23】mm.41-44

二、調性

本曲調性編排上保有傳統的做法。A 段與 B 段同為 C 大調,C 段則是 a 小調,

彼此之間為關係大小調。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A、B 段雖皆為 C 大調,但由於 和聲進行少用 I 級,因此在調性的色彩上,不甚清晰。而 C 段透過主音(A 音)的插 入,藉以鞏固調性顏色,與 A、B 段間形成顯著的差異(譜例 24)。

【譜例 24】mm.49-52

本曲轉調手法上,斯克里亞賓以原本 C 大調 I 級(C-E-G)之 G 音升高半音,成 為 A 小調之導音,再順勢將此導音解決至 A 小調 i 級(譜例 25),而此突如其來的 轉調也預示主題 c 的和聲節奏即將轉慢。

【譜例 25】mm.30-33

三、和聲

主題 a 一開始並未表明此曲調性的色彩,相反地,斯克里亞賓選擇使用 C 大 調 vi 級〈為其關係小調〉開始發展,經過一連串的半音和聲之後,於此句結尾處 使用 C 大調的終止式,此時也才正式表態其調性的顏色(譜例 26)。

【譜例 26】mm.1-8

41

主題 b 則是以穩定的和聲進行接回主題 a,調性色彩上同樣不強烈(譜例 27)。

【譜例 27】mm.21-24

主題 c 的和聲節奏相較於主題 a 緩和許多,但運用更多的變化和聲,如增六和 絃(Augmented Sixth)、大小調交替(Mixture)等,使得主題 c 更具有戲劇性的張力(譜 例 28)。

【譜例 28】mm.49-58

四、節奏

本曲在節奏上具有延續性,從頭至尾皆是連貫的節奏。主題 c 更是以相同的 節奏型連續出現三次,強調和聲變化的色彩。

另外整曲保有交錯節奏,曲中多處包含由單手彈奏二對三、雙手彈奏二對三、

雙手同時彈奏二對三亦或是雙手彈奏二對三對四等複雜的節奏類型(譜例 29)。

【譜例 29】mm.17-20

筆者認為在演奏這些複雜的節奏型時,我們應適時地給予其彈性空間,而不 是一味的追求節奏本身的準確性,以更貼近樂曲的風味。以此曲來看,本曲為庫 亞維克舞曲,因此在時間上本會因者舞曲在演出時可任意增加或減少樂句的長度,

所以導致其速度上會有彈性處理的方式。基於此要求,我們在演奏此類型的舞曲 時,必定應給予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才能彈奏出屬於庫亞維克舞曲的風格。若是 我們依循著節奏本身的時值,精準地來彈奏,那麼必定會喪失其原本該有的音樂 風貌。

五、演奏詮釋

本曲的特色在於使用流動的三連音節奏與長樂句來貫串全曲,使得音樂的進 行更為流暢且高雅。調性上雖為大調之作,卻鮮少使用大調色彩,反而是選擇使 用其關係小調的顏色,因此聆聽起來具有令人憂傷的氛圍。依據種種上述特質,

因此筆者判斷此曲應為馬厝卡舞曲當中的庫亞維克舞曲。

在演奏此曲時,筆者認為除了在聲部之間音色與音量的平衡性依然重要之外,

如何讓樂句的輪廓能清晰地彈奏出來,將會是影響本曲呈現的重要因素之一。由 於庫亞維克舞曲的樂句常伴隨著漸快的特質,因此筆者建議可藉由速度的改變,

進而達到樂句之間的清楚分界。以本曲為例,可以在第 3 小節音符皆為流動性質

43

的三連音節奏的地方,讓音樂更為前進,又第 4 小節為此大樂句的結束,因此配 合著將速度稍緩下來,以致能喘口氣並一氣呵成的彈奏緊接在後長達 4 個小節的 長樂句(譜例 30)。而緊接於後的長樂句前兩個小節為模進(Sequence)的做法,後兩 個小節同第一句為流動的三連音節奏,因此筆者將以第 5 小節為出發點,朝著最 後一個小節為目標,方向清楚地使音樂流動至最後出現 C 大調終止式的地方,並 強調此終止式以確立調性的色彩。

【譜例 30】mm.1-8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斯克里亞賓的作品當中有許多大和絃是一般成 年人的手掌無法同時彈奏到的,因此在演奏他的作品時,常以琶音奏法或是換手 彈奏的方式來演奏,然而這會發生一個問題:「當面臨到無法一起彈奏的和絃時,

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使用上述兩種演奏方式呢?」筆者認為在碰到這樣的情形時,

應該思索在此樂段中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是什麼樣的聽覺效果。以譜例 31 為例,其 中第 4 小節與第 7 小節都有橫跨十度到十一度的距離,筆者認為此段落應是以主

要旋律的流暢性為首要的目標,因此選擇使用換手彈奏的方式來演奏此段落,其 目的是為了保持最高音聲部的順暢性。若是此處使用的是琶音奏法的方式來彈奏 的話,那麼很容易會由於時間差的關係而破壞旋律線的進行,故筆者會適當地將 中間聲部的旋律換給右手彈奏,以維持上聲部的線條感。

【譜例 31】mm.1-8

同樣的問題出現於 C 段,筆者選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譜例 32)。

【譜例 32】mm.49-52

4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