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亂因 撥亂反正 總結兼愛

三、以盜賊為例─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

四、以大夫、諸侯為例─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 五、主張兼愛─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之身若其身,誰賊?視

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

六、結論禁惡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

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問題與討論參考答案

一、儒家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認為「愛」是有等差的;墨家則主張愛無等差,「視人身若 己身」、「視人家若己家」、「視人國若己國」。至於同學比較認同哪一種方式的「愛」,則不必加以限定,

只要他們還知道/還能「愛人」即可。

例舉 愛 ─ 兼愛 洞察

亂因 撥亂反正 總結兼愛

字詞辨析

其 ㄑㄧˊ

1.指稱詞,某人:(1)大夫各愛其家(2)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

2.假如、如果。 2.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3.豈。 3.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4.大概、或許。 4.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5.應該。 5.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6.人稱代詞,自己:而予亦悔其隨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7.人稱代詞,我的: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若 ㄖㄨㄛ ˋ

1.如果、假使。 1.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

2.至於。 2.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荀子勸學)

3.你:若屬皆且為虜(鴻門宴) 4.比得上: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也。(虬髯客傳)

5.順著: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孟子告子上)

ㄨˊ 沒有。 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

ㄨㄤˋ 忘。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出師表)

ㄨㄤˊ 1.滅亡:存亡之理 2.逃亡: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訓儉示康)

ㄒㄧㄤ

1.互相、彼此:(1)若使天下兼相愛(2)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裨海紀遊)

2.代詞性助詞,我。 2.一妹與李郎可瀝酒東南相賀。(虬髯客傳)

3.代詞性助詞,你。 3.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ㄒㄧㄤ ˋ

1.宰相: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輔佐:季文子相三君 3.幫助:而又無物以相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故 ㄍㄨˋ

1.所以。 1.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2.緣故:非一朝一夕之故 3.衰老:暮去朝來顏色故 4.發語詞,通「夫」。 4.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

焉 ㄧㄢ

1.怎麼、哪裡:未知生,焉知死 2.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3.於此、這: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桃花源記)

4.副詞尾,無意義,表停頓語氣: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蘇軾赤壁賦)

ㄨ 1.如何、怎麼: 1.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

2.哪裡、何處: 2.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ㄜˋ 1.粗劣:1.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2.不善。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ㄨˋ 厭惡、憎恨。 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天 下

1.全國、全天下:(1)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2)「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2.天下之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黃宗羲原君)

盜 賊

古以 1.「小偷」為盜,

2.「強盜」為賊。今則

1.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論語陽貨)

2.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

反之,後泛用「竊奪他 人財物者」之意,也稱

「盜匪」。

3.「盜賊」多而刑獄滋矣。(顧炎武日知錄)

聖 人

1.智慧、品德、才能達

到最高境界的人。 1.「聖人」作而萬物睹。(易經乾卦)

2.對帝王的尊稱。 2.「聖人」南面而治天下。(禮記大傳)

3.清酒的別稱。 3.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三國志魏志)

4. 具 有 德 智 慈 悲 的

人。(佛家語) 4.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涅槃經十一)

修辭菁華

(一)倒裝(賓語提前):視人之身若其身,「誰賊」?→賊誰?

(二)頂針:1.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2.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

(三)設問:

激問:1.治亂者何獨不然?2.猶有不孝者乎?3.猶有不慈者乎?4.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5.惡施不 慈?6.猶有盜賊乎?7.誰竊?誰賊?誰亂?誰攻?

提問:1.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2.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3..此何也?皆起不相愛。4.察此何自起?皆 起不相愛。(提問)

(四)類疊:1.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2.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 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

3.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 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4.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

(五)排比:1.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

故虧君而自利。2.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3.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 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

4.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 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六)映襯:1.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2.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 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3.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成語集錦

摩頂放踵 不畏勞苦,捨身救世。同義:櫛風沐雨、突不得黔。反義:膜外概置、作壁上觀。

悲天憫人 形容仁者憫懷民生。同義:痌瘝在抱、己飢己溺。反義:荼毒生靈、殘民以逞。

虧人利己 損害他人,圖利自己。同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反義:民胞物與、解衣推食。

墨守成規 「墨守」原指善於守禦;成規,指現成的或陳舊的規章、方法。合用成「墨守成規」,用 來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突不得黔 煙囪未黑而又遷居他處,喻非常忙碌之意。也喻人熱心公益而忘私。

同義:孔席不煖、席不暇煖(暖)。

墨子回車 因墨子主張非樂,至朝歌惡其樂而回車。形容人能砥礪心性,而遠離罪惡之深淵。

墨子泣絲 墨子看到白色絲綢就哭泣起來,因為它可被染成黃色,也可被染成黑色。悲歎人之純真本 質易受外界形色影響。 同義:墨子悲染、墨子悲絲、楊朱泣岐、岐道而哭。

繩墨自矯 以法度來策勵自己。

死不旋踵 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課後活動學習單解答

《單選》(B)1.(C)2.(A)3.(D)4.(A)5.*題幹:怎麼、哪裡。杜甫贈衛八處士(A)怎麼、哪裡 (B) 乃、才(C)副詞語尾助詞,無義,表停頓語氣。蘇軾赤壁賦(D)於此。桃花源記。

《多選》(ABDE)6*(C)儒家強調愛有等差。(AC)7.*(A)墨子主張兼愛,只要有利天下的事,即使 為完成此事從頭到腳都得磨損,他也肯做。用以比喻捨身救世,為大眾的事不辭勞苦,雖至全身受到損 傷,亦在所不惜。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指除一己之外,皆置之不顧。

膜,人身體的膈膜,比喻身體(B)以風梳髮,以雨沐浴。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原指墨翟東奔西走,

每至一地,煙囪尚未燻黑,又到別處去了。後用其事為典,形容事情繁忙,猶言席不暇暖(C)表示對人 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殘害人民(D)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看到他人挨餓溺水,

就像是自己使他們挨餓溺水一般。比喻以天下為己任的仁愛胸懷。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

(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猶)己飢之也。」(AB)8.*(A)互相/互相。郁永河裨海紀遊 (B)指稱詞,自己(C)沒有/滅亡。蘇洵六國論(D)假使/順著。孟子告子上(E)發語詞,通「夫」/衰老。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非選》一、儒(E、3)道(F、6)墨(C、7)法(B、4)名(D、1)縱橫(A、2 )

二、(E)1.(A)2.(B)3.(H)4.(I)5.*1.節葬。語譯:死者既已安葬,活著的人就不用長久守喪哀 痛。2.兼愛。語譯:視他人之國猶如自己的國;視他人之家猶如自己之家;視他人之身體猶如自己的身 體。3.非攻。語譯:從古至今的諸侯之國,上古者我們以耳聞,近代的以眼見,因為攻伐爭戰而亡其國 者,不可勝數。4.墨子的兼愛無等差。語譯:孟子說:「墨氏講兼愛,愛自己的父親和愛別人的父親沒 有差別,所以是無父也」。5.肯定墨子及其弟子躬身實踐刻苦薄儉的生活。語譯:莊子說墨子:「使後世 之墨者,穿著粗布衣服、木屐草鞋,日夜不停工作,以自苦做為行事準則。」跂蹻:ㄑㄧˊ ㄐㄩㄝˊ,

木屐和草鞋。

三、譯:楚王問田鳩:「墨子是顯學,其躬親實踐是可行的,其文章卻不華美,為什麼?」田鳩回答:「楚 國有人欲在鄭國賣珍珠,就用木蘭作了匣子,並用香料薰之,又用珠玉、玫瑰石裝飾盒子,再用翡翠石 鑲邊,鄭人買了盒子卻將珠子還給楚人,這是善於賣盒子而不是善賣珠子。」1.買櫝還珠:弄不清事情 重點,本末倒置。2.墨子之文不重外在華美藻飾,重在內涵的實用價值。

歷屆試題彙整

(一)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 C ) 1.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 (甲)則國 家之治薄, (乙)賢良之士寡,(丙)故大人之務, (丁)則國家之治厚, 將在於眾賢而已。(墨 子尚賢) (A)甲乙丁丙 (B)甲丙乙丁 (C)丁乙甲丙 (D)丁丙乙甲。(99 學測)

*「是故」之後,應接「則」,表示推論的順序。且此段古文,有句意對比、句型對襯的特色,

而「眾」與「寡」為對比,「厚」與「薄」為對比,最後再推測出統治者的任務,將在於眾賢 而已,呼應「尚賢」之篇名,故排列順序為(丁)(乙)(甲)(丙)。

(C)2.「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墨子非攻)

上列文字,以現代標點符號斷句,最正確的選項是: (A)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 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B)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

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C)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 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D)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 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87 學測)*墨子說:「古代有句話說:『君 子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以水為鏡,能清楚見到面容;以人為鏡,能知道吉凶變化。』」

(二)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B)1.閱讀下列文字,推測______中最可能的標題是:「八十四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昨天在近

(B)1.閱讀下列文字,推測______中最可能的標題是:「八十四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昨天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