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2蘭陽女中龍騰第3冊補充講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012蘭陽女中龍騰第3冊補充講義"

Copied!
2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課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教 學 導 引 瞄準大考 相關佳句 1.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 維桃源行) 2.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張 旭桃花谿) 目標 1: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示例:黃髮垂髫。 目標 2: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作品風格。 目標 3: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說明:解讀作品,作者的論點與作品的旨意,能分析鑑 賞文學作品思想內容、表現手法。示例:曾考文學作品 的「空間」安排(90 學測)、「記」體的文學常識(101 指 考) 寫作特色 1.三疊式結構 2.真假結合,虛實相生 3.曲折回環,層次分明 4.語言曉暢,用詞精到 題解 1.記:又作「志」,記事、物之文也,或兼及抒情、寫景、議論,可謂雜記類的文體,從內容與用途上區 分,可別為山水遊記、亭臺名勝記、書畫雜物記及人事雜記四種。山水遊記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等。亭臺名勝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等。書畫雜物記:韓愈畫記等。 人事雜記:錢公輔義田記、歸有光項脊軒志等。 2.陶淵明集:陶淵明死後百餘年,梁朝昭明太子蕭統蒐集陶淵明遺文,區分編目而成,並親自寫序、作 傳。清代陶澍輯注的靖節先生集則為歷代出版品中最完備精審者。 3.桃花源記為桃花源詩的序:桃花源記一般多視為桃花源詩的序言,原題為桃花源詩并記。記以敘事體 方式,呈現漁夫、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的歷程,藉以敘說對理想世界的嚮往之意,及理想世界失落 的歎惋之情,並刻劃出桃花源的田園風光、農耕活動,以及淳厚真樸的人情之美。詩則以五言古詩形式, 敘寫桃花源的歷史根絡與文化傳統,並勾勒出桃花源無君無稅無智的社會架構與原始共耕、順任自然、 人性淳美的樂園景觀。 4.與汙濁混亂的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對當時醜陋政治、社會的批判, 其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 自樂」等美好和諧的田園生活描寫,實是對現實社會的諷刺,對狡詐人心的批判。在桃花源記中描摹出 無政治鬥爭、剝削壓迫的理想社會,以對當時現實社會作最大的反諷。 5.故事化筆法:全文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以空間為經,以時間、人物為緯,將漁人奇遇故事層層展 開,並勾勒出恬靜淳樸的世外桃源。 6.漁夫、太守……不同方式與歷程:漁夫訪得桃花源是「無心而進入」,太守、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是「有 心而不得」;前者的敘述著墨於發現桃花源及源內情景的描寫,後者則偏重追尋不得的情節,與前者對 比,無疑透露了理想社會的不可得與消逝的悵惘。 7 漁人的「處處誌之」、太守遣人「尋向所誌」、劉子驥「欣然規往」均無法再進入桃花源,顯然具封閉 性、私密性、區隔性的桃花源,是無法被機巧之心與社會權力所支配的。 8.理想國:「理想國」本為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寫的理想國(The Republic)書名,書中以對話方式描述 由哲學家治理的理想國度,堪稱西方烏托邦文學的鼻祖;後來「理想國」一詞便泛指理想中的一種完善 政治組織。 9 認識文體「序」:序體約可分為「贈序」與「序跋」兩類: 序 跋 作用 記敘文的一種,用以說明著作之旨趣及經過。 位置 古人原將序置於書後,如史記、漢書、說文解字等書。後世於文後又有增補,才改置書前,

(2)

類 故書前稱序,書後稱跋,又分書序及詩序。依作者身分又分自序、他序。 名稱 序:亦稱敘、前言、引言、弁言。跋:又名後記、後敘。 作者 1. 自序: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文序)、連橫臺灣通史序(書序)、孫文心理建設自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文天祥正氣歌并序(詩序)、陶潛桃花源記(詩序) 2. 他序:如: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3. 按:序跋類文章為有關作者的介紹和詩文的評介性文章。 贈 序 類 作用 贈人以言,以表敬愛或陳忠告之誼。如:韓愈送董邵南序。 別名 唐初贈人始以「序」名。蘇洵的父親名序,故蘇氏避諱「序」字,而改以「引」字或「說」 字代之,如蘇洵送石昌言北使引、蘇軾稼說送張琥。 序 記 類 作用 源於臨觴賦詩,為詩作序;但它主要在寫盛會的場面和宴飲之樂,已脫詩序形貌。 名篇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唐王勃滕王閣序。 作者 10.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陶淵明曾以「羲皇上人」自比為隱逸之士,其在與子儼等疏云:「五六 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此外,晉書 隱逸傳亦載:「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 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11.五柳先生: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文中云:「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12.陶侃:早孤貧,以軍功升任荊州刺史,封長沙郡公,拜大將軍。任州官時,常運磚以習勤。任荊州刺 史時,則常以「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之語勉人上進。 13.生性淡泊:陶淵明於五柳先生傳言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著文章自 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14.州祭酒:西元三九三年,陶淵明二十九歲,因親老家貧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江州在今天的江西省 九江市西南;「祭酒」原本是先秦貴族大夫饗宴的時候,由一位年高望重的人把酒澆在地上表示祭神, 叫作「祭酒」。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名,祭酒在晉朝是州郡裡的幕僚,負責教化工作。 15.為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即去職:陶淵明在歸去來辭 序中自道:「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於時風波未靜(指當時的桓玄之亂),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 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尋程氏妹喪於武昌, 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蕭統陶淵明傳:「……謂親朋曰:『聊欲絃歌(指做 小地方官),以為三徑(指隱居之處所)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 督郵(郡守的官員)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16.率性任真:宋書陶潛傳言:「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絃,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 (到達)之者,有酒輒設。陶氏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五柳先生傳亦言:「造飲輒盡,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率真如此。 元代陳繹曾的詩譜說陶淵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其筆端飽含長期的生活經驗,往往體 現自身的性格,故鍾嶸詩品評以「每觀其文,想其人德」。蘇軾亦言其「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 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17.靖節先生: (1)陶氏死後,友人顏延之私諡其為「靖節徵士」,世稱「靖節先生」,以表彰其潔身自好的志節。顏延 之陶徵士誄:「其寬樂令終(性寬樂義,以善自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諡典(符合諡法典籍的

(3)

規定標準),無愆(ㄑㄧㄢ,違失)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諡曰『靖節徵士』。」 (2)隱逸人物的諡號,或稱「先生」、或稱「處士」、或稱「徵士」。 先生,知「道」者之謂也。(韓詩外傳) 處士,不官於朝而居家者也。(顏師古漢書注) 徵士,有學行之士,經詔書徵召而不仕者,尊稱之則曰「徵君」。(趙翼陔餘叢考) 18.自然、質樸,看似平淡,其實意味深長: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不重華麗詞藻,極少用典,切 近口語,然其中卻包含高度匠心,詞句淺近卻意味深厚,此能力後人難以企及。故宋代曾紘評之:「語 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蘇軾亦譽其詩「外枯而中膏,似澹而 實美」、「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朱熹也說:「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後人學他平淡,便相去遠矣。」 19.在世時,詩名不彰:東晉正是雕琢綺靡文風盛行之際,凡非詞采華茂者,皆被摒棄於佳作之外,陶淵 明樸素平淡的作品自然難為人所欣賞;直至梁、陳時期,鍾嶸、蕭統方開始重視,但還是有限,如鍾嶸 詩品雖稱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卻只將其詩列為「中品」;沈約宋書隱逸傳中,只傳其人不評其文; 劉勰文心雕龍則隻字未提。 20.唐、宋以後,其人其詩均極受推崇:從唐朝以後,陶淵明及其詩越來越受人喜愛、推崇,試舉數例以 明之,如: (1)孟浩然:「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 (2)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題潯陽樓)「予夙慕陶淵明為人,往歲渭川閒居,嘗有效陶 體詩十六首,今遊廬山,經柴桑,過栗里,思其人,訪其宅,不能默默,又題此詩云:『……我生君之 後,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訪陶公舊宅并序) (3)歐陽脩:「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戲書拜呈學士三丈) (4)蘇軾:「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與蘇轍書)。作和陶詩一百零九首,自言「我即淵 明,淵明即我也」。(和東方有一士) (5)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讀陶詩) (6)近人錢鍾書:「淵明文名,至宋而極。永叔推歸去來辭為晉文獨一;東坡和陶,稱為曹、劉、鮑、謝、 李、杜所不及。自是厥後,說詩者幾於萬口同聲,翕然無間。」(談藝錄) 【生平軼事】 1.責子詩:陶淵明生有五個兒子,然皆才智平庸,無肖其父,頗傷陶氏之心,因此,曾寫下一首〈責子〉 詩責備眾兒,其言: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 中物。(陶氏五子分別是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責子〉詩寫的皆為其小名,盡數五子不是, 大哥阿舒已十六歲,卻懶惰成性無人能敵;年紀十五的二哥阿宣不喜讀書;老三阿雍和老四阿端年至十 三還不識數字;至於九歲么兒阿通整天只想著吃;這五子讓陶淵明傷透腦筋,幸好他曠達樂觀,認為這 若是「天意」,就多飲幾杯酒吧!) 2.性嗜酒:陶淵明嗜酒成性,在〈五柳先生傳〉中便稱自己「性嗜酒」,出任彭澤令也是因為公田的稻穀 可用來釀酒,而他的詩作中也幾乎篇篇有酒,飲酒詩便有二十首,可見陶淵明真的是嗜酒成性,生活中 不能無酒。 3.醉石:今柴桑有「醉石」遺蹟,其為一池中之巨石,高大如屋,石頂光滑,據說陶淵明常醉臥石上, 隱然有人形,甚至有耳朵印與吐酒痕跡。石上有後代詩人作的〈題醉石〉詩:「淵明醉此石,石亦醉淵 明。千載無人會,山高風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醉泉深。泉石晉有時,悠悠知我心。」 4.無絃琴:淵明有一張無絃琴,常撫弄以寄託高遠的情趣。所謂「素琴」,應指未經雕工修飾的琴,而淵

(4)

明隨意自適,即使琴絃斷了,酒酣之際依然撫弄以寄意,便造就出「無絃琴」的傳聞。 5.葛巾濾酒:陶淵明個性率真,曾用頭巾濾酒,濾好又戴上,毫不以為意。《宋書.隱逸傳》:「郡將候潛, 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6.虎溪三笑 據說慧遠禪師專心修行,送客從不越過寺前的虎溪,若逾越了虎溪,老虎便嚎鳴不已。有一天,慧遠送 儒生陶淵明與廬山道士陸修靜出寺,三人暢談甚歡,不知不覺就過了虎溪,老虎馬上鳴吼警告,三人相 顧大笑,欣然道別。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即載:「慧遠法師廬山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 過虎溪,虎輒嗚號。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 之,因相大笑。」後來,此事經人傳開,世人便稱之為「虎溪三笑」,並繪製虎溪三笑圖,此幅圖畫具 有調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的目的。但經學者考證,慧遠去世時,陸修靜方是十歲孩童,此事應屬虛構, 然故事背後隱含的「三教融合」的意味,足堪玩味。 段落大意 第一段:漁人忘路之遠近,偶然進入桃花源。 ◎第一段漁人之活動歷程為:溪─桃花林─水源─山─小口─進入桃源。 ◎段中多為短句,尤以四字句為多,且善用頂針句法。 (1)點出時、地、人,仿若史傳筆法,使文似有其事,實乃虛構之筆,是陶淵明故弄玄虛之處。(2)篇中安 排主角為「漁人」身分,恐與其凡俗無機心的形象有關,如在古典詩詞中,「漁人」因來往於煙波江上, 常被賦予脫塵忘俗的象徵,如柳宗元江雪:「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黃蘆 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 煙波釣叟。」 第二段:敘說桃花源內人們生活怡然自樂的情景。 ◎第二段寫桃花源洞及源內的情景,其空間變化為:狹口─僅通人小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源人 生活景象。這一幕是全文的主景。 (1)桃花源詩中說:「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點出桃源世界的人民並非霓衣玉佩的仙人,亦非被髮左 衽的夷狄之邦,是自食其力的農人。 (2)自秦至晉五六百年間,雖歷經改朝換代的「易服色」,但庶民服飾的變化微小,如賈誼過秦論論二世: 「夫寒者利短褐。」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均指出短褐為庶民服式。 ◎「借代」例:傴僂提攜(老人小孩)、干戈(戰爭)、社稷(國家)、雙鯉魚(信)、方寸(心)、布衣 (平民)、東宮(太子)、黔首(平民)、祝融(火災)、丹青(史冊)、東市(刑場)、舳艫(船)、翰墨 (文章)、杜康(酒)、絲竹(管弦樂)等。 ◎老人:耄耋、耆老、頒白、傴僂。 小孩:黃口、總角、覆額、提攜、孩提。 (.藉短句寫出漁人行色匆匆,以側筆襯托漁人歸心似箭,但不是返家,卻是向官府炫示奇遇。 (3). 陶淵明於桃花源記中,引劉子驥入文,便是要借其真人實事,以增加全文的真實性。 第三段:寫太守及劉子驥兩人探訪桃花源不得,寓有對理想世界幻滅的悵惘。 ◎末段,節奏一轉為急促,二字句、三字句接連出現,烘染出眾人面對奇境時的驚異喧擾的反應,和前 段文字的輕揚舒緩,形成強烈的對比,更令讀者懷念寧靜的桃花源。 ◎本文敘述流程與記事線索可化約為「出發─歷程─返回─迷失─死亡─回歸」的追尋模式。 ◎為何陶淵明要編寫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而不得的故事情節? 答:主要是在表現對理想世界的眷戀之情,以及追尋不得的悵惘之感。

(5)

文章結構表 ■陶淵明〈桃花源記〉與老子〈小國寡民〉比較 桃花源記 小國寡民 共通點 社 會 型 態 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往來種作。 甘其食。 恬淡自足 衣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美其服。 儉樸知足 住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2.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安其居。 2.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 相往來。 優遊自在 與世隔絕 行 阡陌交通。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交通便利 少用工具 人情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熱情好客) 1.樂其俗。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寡欲) 3.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回歸淳樸) 怡然自樂 政治 自云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小國。2.寡民。 3.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小國寡民、無 暴政 無戰事 形音義辨析 緣 ㄩㄢˊ 1.沿著、循也、順也:緣溪行 2.攀、登:緣木求魚 英 ㄧㄥ 1.花:落英繽紛 3.精華:沉浸醲郁,含英咀華。(韓愈進學解) 2.優秀、卓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文采:心術既形,英華乃贍(文心雕龍)

無意誤入桃花源

人物:武陵漁人

時間:晉太元中

經過:緣溪行→逢桃花林→水源處得一山→捨船從口入

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往來種作

衣: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行:阡陌交通

心境: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源內情景

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對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具言所聞,皆歎惋

辭別: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接觸情形

作客

有心重尋桃花源

人物:太守

經過、結果:遣人隨其往→遂迷不復得路

人物:劉子驥

經過、結果: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桃花源記

(6)

屬 ㄕㄨˇ 1.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隸屬: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ㄓㄨˇ 1.囑託: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3.連綴: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曹丕典論論文) 2.勸請:舉酒屬客(蘇軾赤壁賦) 4.連續:高猿長嘯,屬引淒異。(水經江水注) 具 ㄐㄩˋ 1.詳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5.陳述:知名不具 2.具有:獨具慧眼 6.器物:文具、道具 3.準備、設置: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過故人莊) 7.才能、才幹: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李陵 答蘇武書) 4.都、全。通「俱」:百廢具興 要 ㄧㄠ 1.邀請、邀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 作食 4.求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孟子公孫丑上) 2.期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 人。(論語憲問) 5.脅迫: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3.腰: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禮記檀弓) ㄧㄠˋ 1.總之: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 以不能免也。(教戰守策) 2.重要: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孝經) 詣 ㄧˋ 1.到;引申為晉見:及郡下,詣太守,說 如此 2.學業或技能所到達的境界:葛雄年少不肯學問, 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世說新語文學) 向 ㄒㄧㄤ ˋ 1.以前:尋向所誌。便扶向路 4.接近: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2.面對: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李 斯諫逐客書) 5.北面的窗戶:穹窒熏鼠,塞向墐戶(詩經七月) 3.趨向:向聲背實。(曹丕典論論文) 6.如果、假使:向不出其技。(柳宗元三戒) 尋 ㄒㄩㄣ ˊ 1.尋找:(1)尋向所誌(2)尋聲闇問彈 者誰 2.探求:尋君去就之際。(丘遲與陳伯之書) 2.八尺:深可四尋(正氣歌) 5.平常: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3.不久:(1)未果,尋病終(2)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儼 然 ㄧㄢˇ ㄖㄢˊ 1.整齊的樣子:屋舍「儼然」 3.好似、很像:「儼然」是一家之主 2.莊重自持的樣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論語 子張) 修辭菁華 (一)對偶: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單句對。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單句對。 3.黃髮垂髫。句中對。 (二)借代:黃髮垂髫:「黃髮」借指老人;「垂髫」借指幼兒。 (三)頂針: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四)轉品:「落」英繽紛動詞作形容詞用。(五)鑲嵌:忘路之遠近配字;「近」字無義。 (六)設問:問今是何世?疑問。 (七)摹寫(視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八)婉曲:不足為外人道也。委婉表達不希望外界干擾之意。 成語集錦

(7)

(一)桃花源記成語 落英繽紛 意義:形容落花繁多交錯的樣子。 同義: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反義:慘綠愁紅、荒榛斷梗。 豁然開朗 意義:開闊明朗。亦可形容道理頓時開悟,或問題有了轉機得到解決。 同義:茅塞頓開、豁然大悟。 反義:撲朔迷離、如墜雲霧、百思不解、大惑不解。 屋舍儼然 意義:房屋排列整齊。 同義:屋舍鱗次、鱗次櫛比。 阡陌交通 意義:田間小道交錯相通。 同義:阡陌縱橫。 黃髮垂髫 意義:老人和幼兒。 同義:皓首孺子、傴僂提攜、黃口白叟。 怡然自得 意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亦作怡然自樂、怡然自足、怡然自娛、怡然自悅。 同義:心曠神怡、悠然自適、悠然自得。 反義:憂心如焚、惴惴不安。 無人問津 意義:本指沒人詢問渡口。後喻指事物已遭冷落,無人探問。 同義:乏人問津、門可羅雀、乏人過問。 反義:門庭若市、戶限為穿。 (二)陶淵明典故成語 世外桃源 原是陶淵明理想中的居住國度。後用以比喻世外樂土或避世隱居的地方。 不 為 五 斗 米折腰 不願為微薄俸祿卑躬屈膝的諂媚奉迎。晉書隱逸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 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後喻人品清高淡泊。 不求甚解 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 解。」後多指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北窗高臥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比 喻悠閑自得。 歸去來兮 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來,語助詞,無義。後「歸去來兮」 特指辭官歸隱。 今是昨非 陶淵明歸去來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寔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現 在對,而過去錯了。含有悔悟之意。 簞瓢屢空 形容生活極為貧窮,缺乏食物。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晏如也。」 息交絕游 斷絕所有的交游,不問世事。陶淵明 歸去來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 違,復駕言兮焉求?」 問題與討論參考答案 一、以敘事體形式記述桃花源之傳聞故事,為凸顯其逼真與真實,特具體標記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與 人物,將桃源傳說視為一個「事實」予以記錄,強化其現實性與人間性之色彩。 二、作者安排太守與劉子驥追尋桃花源而不可得的情節,除強調太守、劉子驥有心規往,未捨機心,故 無法追尋到理想世界外,更強化了理想世界不可追尋的雙重失落。 三、桃花源可視為陶淵明面對魏晉政治混亂、人事不諧等現實困境,所建構出的理想象徵:桃花源世界 原始共耕、人性諧美、自給自足,不啻是淵明對中古社會的理想建構。既是淵明心中的文化理想國,也 是其心中嚮往的永恆樂土。 課文問與答 一、漁人如何發現桃花源? 答:捕魚時沿溪划行,忘路之遠近,無意間誤入桃花林,桃花林的盡頭便是水源處矗立著一座青山,山

(8)

有洞口,便捨船從口入,出洞後便發現了桃花源。 二、請描述桃花林的景色? 答:桃花林位在溪流兩旁數百步內,林中完全沒有其他樹種,草地鮮明美麗,落花繁多交錯。 三、請簡述進入桃花源山洞內的情形? 答:進入洞口後狹隘異常,僅能容許一人通過,往前走數十步後,便豁然開朗。 四、請描述桃花源的居住環境? 答:桃花源的居住環境是土地平坦空曠,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等, 而且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到處可聽聞雞鳴狗吠之聲。 五、桃花源先人為何要移居至桃花源?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是為了躲避秦時的動亂,便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桃花源居住。 六、桃花源的民情如何? 答:桃花源內民風淳樸,自給自足,老少均怡然自得;且熱情好客,殷勤備至。 七、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源中人有何交談? 答: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源中人自己說明了來桃花源居住的緣由與經過,並問漁人現今是什麼年代? 同時漁人也發現他們竟然不知道秦代已經滅亡,更不用說後來的朝代了。桃花源記中載:「自云先世避 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 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八、桃花源人遇見漁人時有何反應? 答:桃花源人遇見漁人時的反應是大為驚訝,馬上問漁人從哪裡來,並邀請到家中設酒宴款待。 九、桃花源人與漁人辭別時,為何要告訴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因為桃花源人害怕外人知道桃花源後,會破壞他們現在與世隔絕的生活模式,而讓生活又回到動亂 不安的狀況,所以源中人婉轉地向漁人表達不願被干擾的心意。 十、漁人離開桃花源後有何舉動? 答:漁人離開桃花源後,便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並到處做下記號;等回到武陵郡後,立即通知太守這次 奇遇,完全忘卻源中人對他的交代,並帶領太守的人馬重尋桃花源。 十一、太守派人尋訪桃花源的過程如何? 答:太守得知桃花源後,便派人隨著漁人前往找尋先前所做的記號,但竟然迷路,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 最後無功而返。 十二、為何陶淵明要編寫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而不得的故事情節? 答:陶淵明描寫後來眾人遍尋不得桃花源的情節,主要是在表現對理想世界的眷戀之情,以及追尋不得 的悵惘之感。 十三、請簡述桃花源記的敘事結構? 答:全文先以漁人誤入桃花源的經歷為主線,曲折地描摹出桃花源恬靜美好的田園風光與淳樸的人情之 美,文末則交疊出太守、劉子驥尋源不得的情節。 十四、為何陶淵明要創作桃花源記? 答:陶淵明生於晉、宋之際,親身經歷政權交替、戰亂頻仍的時代巨變,當時政治傾軋不安,社會紛擾 不定,民不聊生;陶淵明身處其中,無法扭轉現實狀況,便透過創作抒發一己情懷,勾勒出與黑暗政治、 紛亂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藉以寄託自己的理想。 十五、桃花源記為陶淵明虛構的故事,然故事中是否確有其實者? 答:桃花源記雖是陶淵明虛構的故事,然故事中卻有真實的時代、地名、人物等,如文首「晉太元中,

(9)

武陵人」,「太元」即是東晉孝武帝的年號,「武陵」也是晉代郡縣名;而文末「劉子驥」亦真有其人, 為當代好遊山水的隱士;故桃花源記的故事雖是虛構,然其中仍有真實者,以增加全文的真實性。 課後活動學習單解答 《單選》(B)1.*(A)邀請/重大的、重要的(B)先前(C)房子/三十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D)類/囑咐、 請託。范仲淹岳陽樓記(C)2.*(A)形容領悟了解(B)老師的教誨。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延師(C)比喻有某 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雞鳴狗盜」宜改為「雞犬相聞」(D)本為寫景詩句,後多用以比喻 絕處逢生,忽現轉機。陸游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D)3.(B)4.*(A) 孔子。論語子罕(B)陶淵明飲酒之五(C)歐陽脩醉翁亭記(D)范仲淹岳陽樓記 《多選》(ACD)5.*(A)范仲 淹岳陽樓記(B)老人。歐陽脩醉翁亭記(C)白居易琵琶行并序(D)曹操短歌行(E)極孝順者。白居易慈烏夜啼 (BC)6.(AC)7.*(B)語譯:君主不守獎賞處罰之信,軍民自然不肯為國犧牲(D)為了維護國君的威勢, 韓非主張以「刑德二柄」來宰制群臣。語譯:英明君主控制他的官吏就只是兩種權柄罷了。這兩種權柄 就是刑和德。什麼叫做刑、德呢?殺戮就叫做刑,獎賞叫做德(E)語譯:雖為大國,若好戰則國必亡;雖 為太平盛世,忘記備戰必遭致危險。(CD)8. 《非選擇題》1.(A)2.(G)3.(F)4.(C)5.(B)* (A)喻指常有豔遇(B)用陰謀手段使三人爭功,互相殘殺。晏子春秋諫下: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 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後三人因此而自殺 (C)喻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快樂天地(D)謂新年更換門神或春聯。古時新年以兩桃木板懸門旁,上書神 荼、鬱壘二神名,藉以壓邪,謂之桃符。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 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E)謂朋友之間的贈答。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F)喻彼此相代、 頂替或代人受過。典出宋書:「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G)有景物依舊 而人事已非之歎。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 春風。 歷屆試題彙整 (一)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CD)1.「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的「至」用來修飾「微」、「陋」兩個形容詞,稱為「程度副詞」。 下列文句「 」內的字,屬於「程度副詞」的選項是:(A)初「極」狹,才通人(B)從數騎出,「微」行, 入古寺(C)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D)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E)默化其麤頑,日使 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87 學測)*(B)「微行」是微服出行。方苞左忠毅公軼事(C)韓愈祭十二郎 文(D)蘇軾留侯論(E)動詞。王守仁訓蒙大意。 (二)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1.下列文句□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是: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係。包 世臣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痛癢相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董 橋老翁帶幼孫閒步庭院) (A)顧盼有情(B)前呼後擁(C)黃髮垂髫(D)舐犢情深。(93 指考)*「顧盼有情, 痛癢相關」二詞自成對偶,也寫出翁孫之間相互照看的感覺。「前呼後擁」、「舐犢情深」與「老翁攜帶 幼孫」文意不合;「黃髮垂髫」文意合了,但與「痛癢相關」不相應(B)指大官出巡時,前有鳴鑼喝道, 後有大批隨從,聲勢壯大 (C)老人與小孩(D)指父母深愛子女 (三)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BD)1.對於因果關係的敘述,下列文句屬於「先果後因」的選項是:(A)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 湖上(B)(項脊)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D)

(10)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E)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 也 *(A)「因」為迷戀桃花,「果」是沒有離開湖邊。先說明原因,再敘述結果。語譯:我當時為桃花 所迷戀,竟然不忍心離開湖邊。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B)先說明項脊軒遇四次火災,再推測得以保存 的原因。語譯:項脊軒一共遭遇了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明庇護著。歸有光項脊軒志(C) 先說漁人告訴太守自己的經歷,這是因,而後導致太守派人前往尋訪,故為「先因後果」。語譯:到了 縣衙,(漁人)拜見當地太守,述說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刻派人跟隨漁人前往。陶淵明桃花源記 (D)先指出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禍的結果,再說明原因在於馮諼的計謀奏效。語譯:孟嘗君當了數十年 的宰相,沒有一點點的禍害及身,這得歸功於馮諼計謀奏效。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E)指滁州人民出遊 情形,無因果關係。語譯:前後的人互相呼應著,包括老人、小孩…等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 州出遊的人們。歐陽脩醉翁亭記。 (A)2.下列文句所描述的社會狀況,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呈現的社會最相近的選項是: (A)小國寡 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B)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 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C)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D)故明主之 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以境內之民,其言 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86 學測)*題幹:桃花源記:「雞犬相聞」近似老 子「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A)老子第八十章。語譯: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小, 人民少,即使擁有眾多的器物,卻派不上用場,使人民看重生命、愛惜生命,而不輕易冒險向遠方遷徙。 雖然有船有車,卻沒有乘坐的必要;雖然有鎧甲兵器,卻沒有使用的機會,讓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 況。在這樣的國度裡,人民滿足於他們日常的飲食,以其食物為甘美,認為自己樸素的服飾是美觀的, 安居於他們的住所,滿意自己的風俗(B)節選自莊子馬蹄。語譯:所以最完善的時代,人們的行動總是 從容安詳,人們的目光專一而無所顧盼。在這個年代裡,山野裡沒有路徑和隧道,水面上沒有船隻和橋 樑,各種物類共同生活,人類的居所相通相連而沒有鄉、縣之分;禽獸成群結隊,草木自然地生長。因 此禽獸可以用繩子牽引著遊走,鳥鵲的巢穴可以攀登上去探望(C)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語譯:使每戶 人家能在五畝的住宅區,種桑養蠶,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著絲織的衣服了!雞、狗、大小豬隻 等家畜,不要誤失牠們孵化繁殖的時期,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肉類了!每家耕作一百畝的田, 不要因徵調徭役而剝奪他們耕耘收穫的時節,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嚴謹地辦理學校教育,反 覆地教導孝順父母、恭順兄長的道理,那麼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至於在道路上以背背物、以頭頂物了 (D)節選自韓非子五蠹。語譯:在明主當政的國家,沒有書簡的文字,而用法令來教化百姓;沒有先王 遺訓,而是以執法官為師長;沒有野蠻的私人武力,而以上陣殺敵為勇武。所以境內的百姓,談話必定 遵守法紀,行動歸向於農耕,有勇力的人就在軍隊盡力。 (A)3.陳起榮詠史詩:「南陽少,北窗老,兩臥千秋同矯矯。南陽慶遭逢,北窗終潦倒。」詩中取為類 比的兩位人物,與下列文句所論相同的是(A)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B)淵明已逝屈子沉,暗香縱 有誰知心(C)司馬子長天才侔屈子,而憤世疾俗之意,異代一揆(D)東坡詞類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 無事不可言也。(86 學測) *題幹:南陽少,指諸葛亮。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北 窗老,指陶淵明。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語 譯:諸葛亮與陶淵明這兩位千載知名的高人,都曾淡薄名利,隱居不仕的美名。只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 「三顧草廬之中,諮以當世之事」,成就一番功業;而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到了晚年越發貧困,

(11)

只好長歎「簞瓢屢空,晏如也」(A)陶淵明、孔明。辛棄疾賀新郎(B)陶淵明、屈原。語譯:陶淵明與屈 原皆已逝去,縱然有高潔的品格又有誰是知音呢(C)司馬遷、屈原。語譯:司馬遷的才華與屈原相當, 且兩人的憤世嫉俗也是一致(D)蘇軾、杜甫。語譯:蘇東坡的詞作與杜甫的詩作頗為相似,因為兩人皆 擴大了描寫的主題,沒有什麼內容或事件是不可寫的。劉熙載藝概詞曲概。 (四)重要文學題裁的特質 (DE)1.下列有關古典文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韓愈的古文運動是針對韻文而起(B)陶淵明的詩 擅長於山水狀貌的摹寫(C)蘇軾赤壁賦是一篇不押韻的散文(D)水滸傳、紅樓夢都是章回小說(E)詞曲標示 的詞牌曲牌是表示音律調譜,與詩的標題性質不同。(93 指考補考) *(A)駢文(B)田園風光(C)是韻文。 (五)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ABD)1.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A)陶淵明閑靜少言,崇尚自然, 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礴(C)劉基博通經史, 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 尤獨具一格(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96 學測)*(C)「博 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為劉基的學經歷,非其氣質(E)「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為王安石的 經歷與官位,非其氣質。 (六)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AD)1.近年知性之旅甚為流行,或依作家生平經歷、作品內容規畫文學之旅;或依歷史掌故、地理環 境規畫古蹟之旅。下列藝文之旅的主題,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配對選項是:(A)右軍書藝之旅─曾鞏墨池 記(B)遊園賞花之旅─陶淵明桃花源記(C)農田酒鄉之旅─歐陽脩醉翁亭記(D)民俗曲藝之旅─劉鶚明湖 居聽書(E)赤壁泛舟之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95 學測) *(B)作者生於晉、宋之際,親身經歷政權更 迭、戰亂頻仍的時代巨變;故一心嚮往淳樸與美好的桃花源世界。本文乃寓言寄意,非真有其事(C)作 者遭流言所陷,貶為滁州太守,遂縱情山水之間,自號醉翁。文中透過對滁州優美秀麗山水景色的描繪, 展現官民同樂的景象(E)夢得在其寓所西南依江建亭,以覽觀山水之勝,軾名之為「快哉亭」,轍為之作 記。文章主旨在闡明人之處世,唯有心中坦然自得,不役於物,方能無往而不快。字裡行間流露出慰人 勉己之意。 (ABE)2.文學作品中「空間」的安排,常具有特別的意義。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項脊軒志藉 由庭中原本相通,日後卻設籬、築牆、東犬西吠的重重改變,顯示親族隔閡日深(B)桃花源記中漁人經過 狹窄的山洞才進入桃花源,作者即用此一山洞區隔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C)始得西山宴遊記以西山居高臨 下,不與培塿為類的地勢,暗喻國君剛愎自用,放逐賢臣(D)岳陽樓記藉由晴天、雨天兩種不同面貌的 洞庭湖,比喻仁人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兩種心態(E)與元微之書「憶 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裡曉燈前」,藉由金鑾殿後、廬山庵裡的空 間變化顯示其遭逢貶謫(90 學測)*(C)暗喻自己不隨波逐流,恥與小人為伍 D)寫遷客騷人晴喜、雨悲 的兩種心情。 (C)3.有關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黃州快哉亭記,下列選項何者正確?(A)三文主旨都在表現作者民胞 物與的胸襟(B)三文作者除桃花源記外,皆列名於唐宋古文八大家(C)就文章作法言,岳陽樓記、黃州快 哉亭記皆有議論,唯桃花源記通篇敘事(D)桃花源、岳陽樓、快哉亭三者皆實有,分別在武陵、巴陵、 黃州三地。(84 學測) *(A)惟岳陽樓記有民胞物與的胸襟(B)陶淵明、范仲淹皆未列名(D)桃花源乃虛 擬之地。 (D)4. 下列有關「記」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陶淵明〈桃花源記〉採倒敘手法, 從漁人的角

(12)

度追憶自我無意中發現美好世界的過程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以「始得」二字凸顯主旨, 首 段開門見山, 細數宴遊見聞 (C)范仲淹〈岳陽樓記〉旨在刻畫滕子京浮沉宦海、修葺岳陽樓之原委始 末,雖名為樓記, 實為史傳 (D)歐陽脩〈醉翁亭記〉首段採用「由景而人」的手法, 勾連山、水、亭、 人物, 終而拈出「樂」字。(101 指考) *(A)順序法(B)未採開門見山法 (C) 先憂後樂(文旨) 補充資料 (一)梁朝重要文學專書 書名 性質 作者 說明 文 心 雕龍 文 學 批評 劉勰 1.簡稱文心。為中國現存最早文學批評專書。全書計五十篇,凡十卷。 2.採駢文形式書寫,內容敘說文章之作法與文體之性質。 3.對陶淵明隻字未提。 詩品 詩評 鍾嶸 1.分詩為上中下三品,為中國詩評專著最古之作,開後世詩話之先河。 2.所品評者皆古今五言詩。 3.將陶淵明詩列為中品。 昭 明 文選 詩 文 選集 梁 、 昭 明 太 子 蕭 統 主編 1.原名文選。中國詩文總集之首。 2.選錄秦漢下逮齊梁之詩文。 3.選文標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4.唐顯慶中,李善為之注;開元時有五臣注。南宋以後,取李善注與五臣注合刻, 稱六臣注文選。 5.取陶淵明遺文編成陶淵明集八卷,並親自為之寫序、作傳。 (二)陶淵明 桃花源詩 (詳見課外學習讀本第一課)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三)王維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1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2 ,山開曠 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3 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4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 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5 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 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 游衍○6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 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 ○1 去津:流去的溪流。○2 隈隩:音ㄨㄟ ㄩˋ,曲窄幽深。○3 攢:音ㄘㄨㄢˊ,聚集貌。 ○4 散花竹:花卉竹林散布各處。○5 房櫳:窗櫺,借指房舍。櫳,音ㄌㄨㄥˊ。○6 游衍:恣意縱遊。 【譯文】 漁船順溪而行觀賞山中的春景,溪流兩岸都是桃花。坐看桃花,忘卻究竟走了多遠,行至青溪的盡 頭已不見人煙。一開始洞內行走的路徑十分曲折,出洞後立即看見平地廣闊。遠遠望見高大的樹木像是

(13)

攢聚在藍天白雲裡,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樵夫首次聽聞漢代的姓名事蹟,源中居民都沒改 變秦代的衣服。他們一同住在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興建起家園。明月高照,松下房舍一片清靜, 雲中朝陽初露,源內雞犬鳴吠。大家驚訝聽到有外來客,爭相聚攏過來,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的事。 天亮時他們清掃街巷落花,傍晚時漁人樵夫便乘船回村。當初先人因為避亂離開人間,到了這神仙境地 就不想回返人間了。誰會料到峽谷中尚有人間事,外界人們只遙見渺遠的雲山。漁人並不懷疑仙境的難 以見聞,但俗心未斷仍思念著家鄉。出洞後儘管與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離家到桃花源長期遊歷。 自以為走過的舊路不會迷路,怎知山峰溝壑如今已經改變。當時只記得進入深遠的山中,順著青溪幾經 轉折才到參天的山林。春天來臨,遍溪都是桃花流水,但已分不清該到何處找尋桃源仙境了。 【說明】: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 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像醇 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絕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 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於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 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並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詩的意境,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 畫面體現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 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豔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 盡青溪」作了鋪陳。這裡,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 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 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 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並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像,循著情節的發 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像到漁人棄舟 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像便跟著進入了 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像是攢聚在藍 天白雲裡,近處滿眼則是遍生於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雲、樹、花、竹,相映成趣, 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你馳騁想像,去領悟、去意會,去 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我們又可以想像到,漁人一步步 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 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 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後點明這是「物 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 夜一片靜謐;太陽,雲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 全取動態,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 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 「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劃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 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 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裡誰知 有人事,世間遙望空雲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歎,文勢活躍多姿。 最後一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 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裡完全融合在一起

(14)

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雲山路杳的「仙源」 則充滿了嚮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後四句,作 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 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將〈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於敘事,講究文 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 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像到。詩中展現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像力,去 想像、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並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雲、樹、花、 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 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應當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遊刃有餘,頗為 後人稱道。清人王士禎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 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 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 道: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 (四)桃花谿/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 語譯:隔著原野上的煙霧隱約望見高橋。在石灘西邊問漁船上的漁翁。桃花整天隨著溪水流去, 但桃花源洞口究竟在溪流的哪一處呢? 說明: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岸邊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本詩構思奇巧,意 蘊深遠,詩中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做繁複描寫,寥寥數筆,便述盡心意,表露了作 者對桃花源這個理想國度的嚮往,以及尋求不得的失落。 (五)桃源行/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 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霑襟。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 經幾秦? 注釋:望夷宮:秦二世胡亥宮殿商山翁:到商山隱居的夏黃公、綺里季等人重華:舜帝之名。譯: 秦皇宮中由指鹿為馬的趙高弄權,秦朝人民累死長城下。當時避亂的不只有商山四皓,還有桃源裡種桃 的人。來到這裡種桃已經過幾年了呢?總是採桃花吃桃果用桃枝作柴薪。子孫生長在此與世隔絕,雖有 父子人倫之親卻無君臣之義。漁夫泛舟而行,忘了走多遠,桃花林中遇見桃源人,因此互相詢問。世上 的人哪還記得古代有秦朝,山中的人哪料得到現今是晉代?聽說長安興發戰亂,在春風中回首淚已沾溼 衣襟。舜帝遠離後哪能再找到太平之世,紛亂的天下不知已經過幾次像暴秦的朝代呢? 說明:王安石〈桃源行〉繼續發揮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本事,把造成秦亂的原因概括為「指鹿為馬」 的趙高和秦始皇修長城,並藉此寄託安定富足的理想社會藍圖。

(15)

(六)陶淵明的文學成就 1.寫作特色:以五詩為主,或詠史,或詠懷,田園詩尤為淵明新創。其田園詩抒情寫景中,往往表現出 詩人所領悟的生活哲理。如〈飲酒〉二十首之五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 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呈現超脫世 俗,淡然自在的精神境界。全詩情景交融,物我兩忘,深蘊閒逸高遠的意境和自然雋永的哲理,具體體 現詩人的人生觀和自然觀。又如〈讀山海經〉表現詩人耕讀的田園生活,蕭散自然的人生態度與生活樂 趣,而有「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的興悟。另如〈歸園田居〉,呈現詩人躬耕之歡欣、交往之淳樸 及追慕古賢,憂道不憂貧的本心與夙願,詩韻平淡而悠長。此外,主張人應「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縱浪大化,隨順自然,才能全神而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共存。又如〈挽歌〉詩三首其三云:「死去何所 道,託體同山阿」,對生死抱持達觀的態度,均可看出淵明在白描平淡的淺語中,展示了一種平實而有 深度,達觀而能通脫,淳樸而有魅力的人生境界。 2.寫作成就:對後世的影響 梁啟超先生以為〈桃花源記〉是「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說,在文學史上算是極有價值的著作。」可見 〈桃花源記〉對後代小說的創作極具影響,例如文中載「山有小口」,是現實社會和虛幻世界的分界點, 這個虛實相間的故事結構便影響了唐代的傳奇小說,如南柯一夢、黃粱一夢等都可見桃花源記的影子。 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後,歌詠「桃源」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如王維〈桃源行〉、李白〈古風〉 其三十一、張旭〈桃花谿〉、劉禹錫〈桃源行〉、韓愈〈桃源圖詩〉、王安石〈桃源行〉、梅堯臣〈桃花源 詩〉等,可見〈桃花源記〉對後代詩歌具有深遠影響。然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乃漁人無意間誤入, 後來便無人問津,遂給後人無限聯想,有人視之為仙境,有人直指其地乃在人世間,李錦全《陶潛評傳》 即對此敘述甚詳,其言:「由於文中所記謂漁人誤入之外,後來就無人能夠問津,所以到唐代有的人說 成這是仙境。如王維寫的〈桃源行〉,就說『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成仙遂不還。』又說『當時只記入 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劉禹錫寫的〈桃源行〉也說:『桃花滿溪 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明確反對神仙之說者有宋蘇軾。蘇軾寫有大量〈和陶詩〉,並在〈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的長 詩中說到桃花源:『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他認為 人世間會有桃花源的,何必將武陵人看作神仙呢?不過桃源之路是無緣找到罷了。大概認為是陶潛的一 種思想寄託。胡仔對此評議說:『東坡此論蓋辨證唐人以桃源為神仙,如王摩詰、劉夢得、韓退之作〈桃 源行〉是也。惟王介甫作〈桃源行〉,與東坡之論暗合。』」〈桃花源記〉不僅提供後人創作之題材,也 在文壇興起討論風潮,顯見其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七)陶淵明 作品欣賞: (1)雜詩: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 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2)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 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3)飲酒詩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裛(ㄧˋ溼潤,通「浥」)露掇(ㄉㄨㄛˊ採摘)其英。汎此忘 憂物(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 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4)乞食: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彈諧終 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16)

課外學習讀本

第一課〈桃花源詩〉 陶淵明

一、文體:五言古詩

二、出處:

《靖節先生集》

三、主旨:以託言避秦,將陶淵明理想中的世界勾勒出形象,與〈桃花源記〉相互呼應。

四、成就:展示的生活圖景是一種空想,雖有著老、莊思想影響的痕跡,但主要還是現實生活

中理想因素的縮影。

「桃花源」更是詩人心目中的理想國。

文章結構

起訖詩句

立意

說明

一 嬴 氏 亂 天 紀 ..

來徑遂蕪廢

桃源中人

的來由

桃花源中人從何而來?桃花源如何變成一個獨立於俗世的理

想世界。

二 相 命 肆 農 耕 ..

於何勞智慧

桃花源裡

的情形

開始描繪桃花源裡的人物、景觀與社會制度。

三 奇 蹤 隱 五 百 ..

高舉尋吾契

桃花源的

隱蔽

桃花源已隱蔽起來,當然再也找不到,因而把桃源導向一個若

實若虛的空間,即桃花源應該是作者的想像,一個虛擬的世界。

修辭精華

(一)對偶(單句對)1.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2.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3.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二)用典:1.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三)轉品:1.菽稷隨時「藝」→名詞轉動詞 2.「旋」復還幽蔽→動詞轉副詞

3.願「言」躡輕風→動詞轉助詞

字形辨析

嬴 ㄧㄥ

ˊ

姓:嬴政

ㄧㄥ

ˊ

勝利:輸贏

湮 ㄧㄣ

沒落、埋沒:湮沒

ㄧㄣ

小土丘:土堙

煙 ㄧㄢ

燃燒時所產生的氣狀物:炊煙

堵塞、埋沒:堙塞

ㄇㄧˇ

無:秋熟靡王稅

ㄇㄧˊ

濃稠的稀飯:肉糜

ㄇㄧˊ

腐爛:靡爛

ㄇㄧˊ

繫縛﹑牽絆:羈縻

ㄋㄧㄝˋ

踏、乘:願言躡輕風

ㄋㄧㄝˋ

姓氏:聶政(古代刺客)

ㄋㄧㄝˋ

耳語:喋囁

ㄋㄧㄝˋ

頭骨:顳骨

ㄋㄧㄝˋ

拔毛或夾取小物的鉗子:鑷子

(17)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的關係:

桃花源詩

桃花源記

1.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3.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其中往來種作。

4.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5.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 衣裳無新製。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7.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8.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1.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2. 南陽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

9.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後遂無問津者。

■詩歌並序比較

篇 名

作 者

寫 作 背 景 與 篇 旨

桃花源詩并序

東晉 陶淵明

透過對桃花源的描述描繪出對理想世界的雛形。

琵琶行并序

唐 白居易

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與琵琶女的相遇,發出「同是天涯

淪落人」的感慨。

正氣歌并序

南宋 文天祥

在獄中的文天祥相信正氣充塞天地人間,亙古長存,因而留

下這首作品。

(18)

第二課 翡冷翠在下雨 林文月

教 學 導 引 瞄準大考 1.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 故鄉。(余秋雨文化苦旅) 2.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 文疎蕩,頗有奇氣。(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目標 1:能否適當運用連接詞。 示例:曾考林文月我的三種文筆 中連接詞的使用(93 學測) 目標 2:現代作家寫作風格、特 色、代表作品是出題重點。 示例:曾考林文月散文風格 目標 3:能否掌握題目中關鍵字 詞所設定的情境加以鋪陳、聯 想、深化,作細節描寫,完成一 篇結構完整文章。 示例:以「雨季的故事」為題, 設想情境,接續文字,鋪寫成一 篇完整的散文(95 學測) 相關選文 佳 句 3.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南朝山水畫家宗炳) 4.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張潮幽夢影) 5.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 亦山水也。(張潮幽夢影) 寫作特色 1.本文是一篇兼具知性與感性的遊記。 2.以「雨」為場景,功能多元:呈現氣候特質;使全文瀰漫陰溼冷 鬱色調;區隔情感、理智間的距離。 3.以「雨」起筆,以「雨」收結,達到場景與氛圍雙重呼應。 4.藝術與現實、古典與現代、故鄉與異鄉、實與虛的多重對比,豐 富文章層次。 5.以鐘聲和一滴雨點收筆,產生如夢初醒的落差,留給人回味、省 思、感發的空間。 題解 文藝復興指中世紀中葉(14-16 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掀起的歐洲新文化、新思想運動。文藝復興 (Renaissance)一詞原係再生、復興之意,意指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再生,強調人的重要性,探討自然與 人的聯繫,以及在藝術中追求理想的形式與秩序。此時期,文學與藝術大放異彩,科學與哲學亦同時發 展,揭開現代歐洲歷史之序幕,被認為是中古和近代的分界。 作者 1.曾獲國科會資助,赴日本京都研究一年,將古都典雅莊麗的風物人文書寫成遊記散文集─作者的第一 本書京都一年,並以此奠定其散文創作上的聲望。 2.六朝文學:對曹植、陸機、陶淵明、謝靈運等精研深透,學術著作包括謝靈運及其詩、山水與古典、 中古文學論叢等。 3.物語和小說,皆以作者的想像或事實架構故事,而以散文方式書寫。狹義的物語指平安至室町間的作 品,小說指室町後的作品。物語重時間的流逝,小說重因果關係。 4.遙遠:收錄抒情散文、遊記小品,寓人世悲憫欣喜於平淡之中,於點滴感懷中見治學功力。 5.午後書房:收錄京都一年後創作的小品遊記,以人物、事件、風景為對象,從臺北延伸到海外。其中 蒼蠅與我曾收錄於教育部編選的高中國文課本。 6.飲膳札記:藉膳飲記憶,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己,以十九種佳餚食譜寫成的回憶錄,師恩、友誼、親 情,寫來溫馨感人。全以飲食為題材,精心描述,鉅細靡遺,幾可稱食譜,然其體為工筆記敘,其質則 為溫潤抒情,是現代散文又一變體矣。此書之後,「飲食文學」成為臺灣文壇散文書寫的一大文類。

(19)

林文月的寫作特色 1.喜歡淡雅,甚至饒富澀味:不再滿足於華麗誇飾,而逐漸喜歡淡雅,甚至饒富澀味者。「澀」,是林文 月創作散文時特意塑造的風格。 2.文白交融:憑著豐厚的國學基礎,而將文白的比例做適當的安排,使文融於白,仍維持流暢可讀的白 話節奏,充分表現出「以沖淡代穠麗」、「以平易代奇崛」的文風。 3.徐徐鋪陳:何寄澎說:「林文月受日本文學影響,日本文學的表現基本上是反覆鋪陳、鉅細靡遺」;陳 芳明說:「她從未出奇制勝,而是徐徐圖之。」 4.抑筆抒情:何寄澎說:「林氏的感情細膩豐多,但林氏的稟性與教養又偏於理性的約制,表現於散文創 作則素樸矜慎而節宜。以感傷而言,一慣節制,而不縱使其氾濫。」 5 曾翻譯四部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為日本平安時代極具代表 性的文學作品 簡介 源 氏 物 語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並非真實姓名,作者長兄官拜「式部丞」,宮中女官往往以父兄之官銜為稱謂) 於西元一千年左右(相當於中國北宋)創作的一本宮廷小說。描寫繁華盛世的平安時代中期,貴族 「光源氏」洶湧起伏的宦海浮沉和錯綜複雜的男女情愛,反映人生之無常、不定與悲哀。 此書早但丁三百年、莎士比亞六百年、歌德八百年、水滸傳三百年,日本人自詡為世上最古老的長 篇寫實小說。和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並稱三大日本女流文學;因其均以女性的敏感、觀察,締 造了極高的文學成就,致使細膩陰柔的風格成為日本的文學傳統。 源氏物語是第一部將虛構小說 與歌物語成功結合在一起的作品。以純熟華麗典雅的散文隨心所欲地敘事,時時於文間巧妙自然織 入和歌,開創文與歌緊密結合,融通無間的別緻文體。 枕 草 子 寫於十一世紀初,作者無可考,「清少納言」是其擔任宮中女官時的稱謂。作者將宮中的見聞、體 會,以隨筆形式記下。內容包含四季天象、山川自然、草木花蟲、身邊瑣物以及男女之情、賞心悅 目之事、個人好惡之性、宮中節會之事等等。全書大體以「○○以○○為最佳妙」的形式成文(如: 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夏天是夜裡最好。…秋天是傍晚最好。…冬天是早晨最好。…),文筆 簡勁犀利。「草子」係指「卷子」或「冊子」。「枕」字據林文月解釋,有八種以上意義,有備忘錄、 摘要、珍貴之物、枕頭、詩文中心等義。亦有一說,「枕草子」即「草稿筆記,隨置枕邊」之意。 日本學界推舉此書為隨筆文學的典範,與源氏物語並稱為平安時代的文學雙璧。 和 泉 式 部 日記 作者和泉式部,平安時代才女,多情而備受爭議。她背著丈夫,先後和為尊親王及敦道親王(兩 人為兄弟)私戀,成為議論焦點。本書是和泉式部與敦道親王從熱戀到進駐親王府同居十個月 的感情日記。 伊 勢 物語 平安初期「歌物語」代表作,是短篇小說及多重和歌形式的結合。敘述平城天皇皇孫在原業平 的經歷,一段段華麗浪漫、悲寂哀傷的故事,都是以「從前,有個男子」開場,故意避開業平 的直接指稱,有事實有虛構,最終成就一個風流倜儻的典型男子。作者有意以京邑為中心,釀 製成豐饒優雅的趣味和審美觀,是平安貴族社會產生的文學作品。與源氏物語同被奉為日本和 歌聖典。林文月的譯本中不僅有遠多於原著的箋注與解釋,並親自繪製素描插畫。(和歌是日本 平安時期興起的詩,是以五音及七音為標準的定型詩。如「清新晨曦霧/輕依大地萌露珠/歡 心自鼓舞」(邊城浪子朝露) 生平軼事 1.高中開始投稿,退稿雖難受,但被錄用時的喜悅卻甜蜜難忘。中文系三年級,受鄉土文學影響,曾寫 過以農村為背景的小說,滿懷期望地拿給老師臺靜農看,老師說:「寫得不錯,但村裡的村夫村婦,好

(20)

像受過大學教育。」這使她了解,只憑想像和同情,是寫不出有深度的作品的。 2.雖以自家宴客菜單為素材,寫成飲膳札記一書,開啟飲食文學的風潮,但她卻自承「二十五歲之前沒 拿過鍋鏟」,甚至連廚房都很少進去。後來愛上烹調,既滿足三餐所需,又可得到立即的成就感。她喜 歡在家宴客,邀好友小聚,為了怕讓客人吃到重複的菜,她總是用卡片記錄日期、客人名單及菜單。經 年累積後,卡片越來越可觀,做菜的經驗也跟著豐富起來。事隔多年,偶然想起往事,那一張張細心記 錄的資料,便成為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了。 段落大意 第一、二段:由「雨」起筆而發思古幽情。 第三、四段:從但丁的神曲開始推展種種人文藝術的聯想。 第五、六段:對翡冷翠的初步印象──蒼老但精緻。 第七段:藝術的真正價值在創造不朽。 3.米蓋蘭基羅創造了不朽的大衛王石雕,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不朽。 第八段:說明翡冷翠因人傑而致地靈的原因。 ○ 10如迭更斯、牛頓、達爾文皆葬於西敏寺。 ○11伽利略闡明落體定律及單擺定律。並自製望遠鏡觀察天 體運行,發現了木星的衛星、土星環及太陽黑子。 第九段:敘述梅迭契家族對藝術文化的貢獻與提攜。 4..斑:(1)指事物的一部分。例:可見一斑。(由事情的某一點可以推論其全貌) (2)雜色的點或花紋。例:紅斑。(3)灰白。例:斑白。 (4)點點的痕迹。例:斑斑可考。(證據充分,可以很清楚的考證出來) 第十段:古老與現代並存的街景也是翡冷翠的一種趣味。 第十一段:提出藝術、宗教、權勢三者相互依存的關係。 5.藝術的創作表達了對宗教的崇敬,而權勢力量保存並支持了藝術的創作。也就是說宗教給予藝術創作 靈感,而權勢提供並保障藝術創作的空間。 末段:在「今、昔」,時間的交錯與空間的換置中,以「雨」首尾呼應結束全文。 6.「一點三十分」是時間,「臺北」是空間,這是時空的換置。從古至今,由西方到東方,唯有不朽的藝 術品能擺脫時空的限制,成就永恆與不朽。 7.從一滴雨的視覺效果回應了文首的細雨迷濛外,更讓這篇帶有濃厚藝術、歷史聯想的「厚重」文章, 有著縹緲空靈,餘韻無窮之感。 文章結構表

第一、二段─由「雨」起筆,引發思古幽情

翡冷翠在下雨

第三~八段

但丁的神曲及其雕像

米蓋蘭基羅的大衛王

天文學家伽利略

音樂家羅西尼

其他哲人及政治家

因人傑而地靈的翡

冷翠創造了不朽

從古老但精緻引出

歷史與藝術的聯想

第九~十一段─由梅迭契家族的貢獻提出「藝術、宗教、權勢」三者相互依存的關係

末 段─在「古、今」時間與空間交錯中,以「雨」收束全文,首尾相呼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提到:「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

教學流程 配合範疇 單元舉例 備註 第一步:你講我講大家講 讀、寫 水果圖片 字詞卡 字詞類別. 第二步:文章大電視 聽、讀

 把有着相同符號的圖畫書編 成小單元,歸類施教,引導 學生認識符號的共通點,辨 別其中的細微差異,建構文 學鑑賞能力.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主旨探析》(載《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 年 1 月第 25 卷第 1

2、【文茜世界周報 20130414-1】雜貨店女兒 牛津高材生 丈夫成全一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HtHojPnM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