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休閒運動阻礙的理論與分類

休閒阻礙是一個經過長期討論,並且有許多熟成的模式與分類方法,Francken 與 Van Raij (1981) 概念性地將阻礙分為內在阻礙 (internal constraints) 及外在阻礙 (external constraints) 。內在休閒阻礙包括:個人的生理狀況 (健康及體能因素) 、 休閒參與動機、知覺休閒重要性的程度、需求的滿足、壓力狀況、個人能力、知識 興趣以及對休閒活動之便利性評估等;外在休閒阻礙則有:缺乏時間、金錢、地理

上的距離、設施缺乏等 (謝淑芬,2001) 。

Iso-Ahola 與 Mannel (1985) 將阻礙一個人當時參與休閒或者未來繼續參與的 不利因素,依照阻礙原因的型態,以及該阻礙原因存在的時間穩定性兩個構面,分 為六類,如圖 2-9 所示。

原因的型態

社會/個人 社會文化 實體 經常性永久的 能力

控制

社會規範 角色 義務

資源 財務 設施 會變動暫時的 態度

動機 需求

社會互動 時間

圖 2-9. 休閒阻礙原因

資料來源:運動休閒事業管理(頁 81)。高俊雄,2002,臺北市:志軒。

高俊雄 (2002) 引述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提出三類休閒阻礙,將休閒 阻礙個體休閒喜好與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因素歸納為以下三類:

( 一 ) 個人內在阻礙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個體因內在的心理狀態或態度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 如: 壓力、憂慮、

信仰、焦慮、自我能力及對適當休閒活動之主觀評價等。

( 二 ) 人際間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當克服個人阻礙時才會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人際性阻礙,是指人際間互動的 結果或人格特性間的關係 (Crawford & Godbey, 1987),如果個體無法找到伴或朋友 一起參與休閒活動,就會經歷到人際阻礙,尤其是具有需要友伴性質的休閒活動。

( 三 ) 結構性阻礙 (structural constraints)

結構性阻礙是休閒喜好和參與的中介因素 ,最直接影響參與與否的重要因素 (Crawford et al., 1987),如經濟資源、時間和機會的可得性等,從模式看來,經歷克 服前面兩項阻礙,結構性阻礙的不存在或消除便會導致活動的參與。

根據 Jackson 與 Searle (1985) 與 Godbey (1985) 提出的休閒阻礙模式,研究 者都有提到在面臨到阻礙時,是具有有序列性的,而非同時感受到的,但是研究者 並沒有明確的說明,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在提出三類型的阻礙因素時,也說 明阻礙並非只在喜好和參與之間介入,阻礙也同時影響到喜好,而影響之後的效果 同時影響到參與結果,因此 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 (1991) 便發展出休閒阻 礙階層模式如圖2-10,模式主張休閒的參與與否,是個體在喜好和參與間序列性地 與阻礙協商的結果 (引自楊登雅,2003,頁24) 。

圖 2-10 階層休閒阻礙圖

資料來源:“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Leslie Raymore, Geoffrey Godbey, Duane Crawford, & Alexander Von Eye, 1993. Leisure Science, 15, 99-113.

後來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 (1993) 提出休閒參與與否並不是決定於阻 礙的有無,而是在於個體與阻礙的協商過程,強調的是參與型態的改變而非參與或 是不參與。並提出以下幾點:

( 一 ) 阻礙的存在並不代表不會參與,而是一種協商的過程,協商的結果使得個體 改變參與的型態或方式。

( 二 ) 個人、受試者所陳述回答的阻礙除了代表他所遭遇到的阻礙,也可說是個體 與阻礙因素協商後的結果。

( 三 ) 不願意參與一個新的休閒活動或改變現在的休閒行為,也許是已經與阻礙協 商過後的結果;如果既無阻礙又缺少休閒參與的行為,主要是因為缺乏興趣。

休閒偏 人際協 參與或不參

個人阻礙 人際阻礙 結構性阻礙

( 四 ) 阻礙間會相互影響如圖 2-11,若個體預知會遭遇到人際或結構性阻礙,就會 減少對休閒的喜好或增加人際性阻礙,例如一般人如果覺得時間不夠用 (結構性),

就會影響到日常行程的排定 (人際性)。

圖 2-11. 阻礙類型間的交互關係

資料來源:“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Leslie Raymore, Geoffrey Godbey, Duane Crawford, & Alexander Von Eye, 1993. Leisure Science, 15, 99-113.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與 VonEye (1993) 為了驗證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所提出的休閒阻礙三類型個人阻礙、人際阻礙與結構阻礙,以及 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 (1993) 接續休閒阻礙三類型所發展的休閒阻礙階層模式,編制 了一個休閒阻礙量表,測試加拿大東岸三間學校之高中生休閒阻礙,研究結果符合 休閒阻礙三類型與階層模式之定義、分類。

Henderson, Stalnaker 與 Taylor (1988) 將 阻 礙 分 為 中 介 性 阻 礙 因 素 (Intervening barriers) 與前置性阻礙因素 (antecedent barriers),兩者以偏好的形成作 分界,「中介性阻礙因素」指休閒偏好已形成,而影響休閒參與的因素,如:金錢、

時間、友伴、氣候、交通等;「前置性阻礙因素」則是指會影響休閒偏好形成的因 素,如:性別、角色、情緒、需求等。常常「中介性阻礙因素」被認為比「前置性 阻礙因素」重要 (引自曾德民,2008,頁 33) 。綜合上述阻礙模式與分類整理,如 下表 2-6。

休閒偏好 人際協調 參與或不參與

個人阻礙 人際阻礙 結構性阻礙

表 2-6 休閒阻礙的模式與分類整理

年代 學者 模式與分類

1981 Francken & Van Raij 內在阻礙、外在阻礙。

1985 Iso-Ahola & Mannell 依型式分為:社會個人的、社會文 化的、生理的;依時間分為穩定的/

不變的,常變的/隨時的。

1987 Crawford & Godbey 個人阻礙、人際阻礙、結構性阻 礙。

1988 Henderson, Stalnaker,

& Taylor

中介性阻礙、前置性阻礙。

1991 Crawford, Jackson,

& Godbey

修 正 阻 礙 是 以 階 層 方 式 來 運 作 的。第一層個人內在阻礙、第二層

「人際間的阻礙」、第三層「結構 性阻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根據上一段文獻整理之定義,人們原本存有一項休閒偏好,但由於休閒阻礙因 素的介入, 使得此項休閒偏好無法實現或參與 (Crawford & Godbey, 1987) 延伸之 休閒阻礙分類,分為個人阻礙、人際阻礙、結構性阻礙三類型,並依據此定義與分 類參考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與 VonEye (1993) 所提出的休閒阻礙量表,作 為測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