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實施協同教學的成效探討 1.協同教學的成效評估

Amstrong (1977)曾指出的,「不管協同教學的型式為何,那些致力於協同的人

們,已做了許多嘗試,試圖去闡述表達這種學校教職員組織形態的『優點』」;總體而 言,許多相關文獻都宣稱協同教學可以改變傳統「閉門造車」的教學方式,「一位教 師在一間關起門來的教室」(「one teacher in his/her closed-door classroom」) (Bergen,

1994:242),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亦有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引自黃永和、

莊淑琴,2004)。但事實上是否如此?

Davis(1963)調查結果發現參與協同教學前後教師對協同教學、自我角色、學 生、同事和行政的看法都沒有顯著差異; Hong(1995)、Zadra(1998)、Thomposon

(1999)、Conelli(1999)及 Callessich 等人(1971)研究結果都對協同教學持更正向 的態度,認為科際教學小組帶來學校正向氣氛,是一個專業成長有利的方法;協同教 學班級經常表現出學習者中心氣氛(Thomposon,1999)。Caskins(1994)的中學個 案研究,卻發現學生在協同的班級比他們在自己班級常規還差,引發教師討厭科際協 同教學的概念。 R. W. Scholz 整理美國自 1969 年前與 1970 年後的實證研究,發現只 有少數支持導致學生學業會有好的成就、學生有更正向態度,協同教學有助於教師工 作態度的改變,只有些微學生傾向支持協同教學能引發學習興趣與激化思考問題,大 多教師僅以機械性或例行性的方式來使用協同教學制度,僅關注運作邏輯與行政組織 事務;高度協同的總校數也減低成低度或不實施(引自黃永和、莊淑琴,2004)。

比較協同教學的成效宣稱與實證研究結果,兩者顯然存在嚴重的落差,實證研究 結果顯然不怎麼支持宣稱的美麗願景(黃永和、莊淑琴,2004)。

國內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協同教學實施成效的研究方面,鄭美玉(2001)探討 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之成效情形,研究中在訪視的質化資料發現,教師對協同教學 的成效給予高度肯定;但在調查的量化資料中卻發現,在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試 辦成效十二個層面中,以「協同教學」這個層面的評估最低。鄭博真(2002a)調查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之教務主任對協同教學的看法,92 %贊同「九年 一貫課程學習領域實施應以統整、協同教學為原則」;86 %覺得實施協同教學有成 效;認為實施協同教學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產生一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探究九年一 貫課程實施協同教學的成效實證中,發現大都給予中度以上的肯定,具正向態度((((王 怡文,2004;陳正博,2003;管淑華,2002;鄭美玉,2001;鄭博真,2002a,2002b;

賴艷琴,2004;蘇建洲,2003))))。。。。但在認知和態度上大多發現因學歷、任教性質、教 學年資、了解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卻不因任教區域、性別、任教年段、年齡、學 校規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王怡文,2004;鄭美玉,2001;鄭博真,2002a)。

賴艷琴(2004)就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現況做普遍性現況問調查研究,

提出:不同背景(性別、年齡、學歷、教學年資、職務及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對實 施協同教學的成效看法,無顯著差異,但級任教師對教師角色及協同教學之態度優於 科任教師。

因此,基於學者研究協同教學成效結果不一的情形下,有關協同教學的成效及不 同背景國小教師對協同教學成效認知方面,顯然有待釐清及繼續研究的必要。

協同教學具有多元與複雜的型式,雖然實證研究結果成效不一,但前述的實證研 究結果充其量只能說明那些協同教學型式的成敗,我們仍然願意相信存在著某些型式 的協同教學可以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可以作為「一種能使學校更生的有前途之組織 方式」(K. Evans-Stout,1998) (引自黃永和、莊淑琴,2004)。所以更支持本研究 繼續探究實施現況,以作為推展協同教學實現教育理想之參考。本研究將就學歷、教 學年資、任教領域、任教年段、學校規模及職務之不同,探究目前實施協同教學的成 效。

2.實施協同教學的態度

協同教學的實施有其困擾與限制,影響教師的實施態度。教師的態度是影響協同 教學運作順利與否的重要關鍵因素,而教師的人格特質左右著教師的態度。「所有改 革計畫能否實施,大部分是依賴教師的素質」(Hcck & Williams,1999)(引自隋夢 真,2002a),協同教學或主題統整或小班教學精神的核心問題,實則是教師信念、教 師性格、教師教學熱誠與勇氣的問題(高弦華,2000)。信任是團隊運作過程中的重 要影響因素,建立在誠實、開放、言行一致、尊重等四種人格特質的基礎上(Cambell

& Harris ,2001;Larson & Lafasto ,1989)。樂於分享、欣賞與接納、樂觀、樂

於合作、尊重、真誠、願意學習、自信、全心投入、彈性等人格特質影響協同教學之 實施(高紅瑛,2002;蕭福生,2001)。

教師對協同教學的態度之調查研究中,根據美國加州的報告顯示,經過一年的實 施,有 60%的教師認為協同教學效果較好;有 80%的教師認為比一個人在教室教學 還要認真;有 70%的教師認為實施協同教學時,學生比較認真學習(柯啟瑤,2000)。

而 Davis (1963)針對中學協同教師的研究,卻指出參與協同教學前後教師對協同教 學、自我角色、學生、同事和行政的看法都沒有顯著差異;男性教師、5 至 10 年教 學經驗教師和初中教師對協同教學的看法顯著改變為負向的;初任教師對自我角色的 看法也顯著改變為負向的(鄭博真,2002a)。

隋夢真(2002a)問卷調查高雄縣市、及屏東縣國小教師,發現多數國小教師對 協同教學意涵、教學目的、教學實施、教學評鑑有清楚之認知;年輕教師對「教學團 隊由願意合作之教師組成」認同度高,偏遠地區之國小教師之反應較低。在認知和態 度上大多發現因學歷、任教性質、教學年資、了解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卻不因任 教區域、性別、任教年段、年齡、學校規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王怡文,2004;鄭美 玉,2001;鄭博真,2002a)。

參與協同教學之教師對協同教學的態度取向,迄今仍無一致的定論,探究其因,

可能是因為不同地域、不同研究對象及不同背景教師能力與個人想法的差異,或是研 究工具及研究時間之不同,而導致不一致的研究結果。而教師參與協同教學的態度與 實施協同教學的成效關係又是如何?對實施協同教學的成效影響有多大?這是個值 得探究的問題。

3.協同教學的實施困擾

幾乎所有的實證中都提出因相關配套措施不足,而造成學校與教師執行上的困 難,形成參與教師的教學限制、意願及困擾。賴艷琴(2004)研究中發現參與協同教 學的教師感受「工作負荷」達到中度的工作壓力,其中協同教學成效、教師態度與工

作壓力有顯著的負相關;男性教師的困擾高於女性教師,付出協同時間愈多之教師協 同教學困擾較大(許燕蘋,2004;陳鳳妹,2003;賴艷琴,2004)。而眾多的實證中 提出:行政在人、事、時、物、地的運作與支援;教學群之間的互動關係、教師專業 能力與態度、家長與學生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參與教師的教學限制,造成教師的教學困 擾(王怡文,2004;王彥嵓,2003;王敏秀,2002;吳美嬌,2003;林雅萍 2004;

高紅瑛,2002;黃坤謨,2001;黃智慧,2003;楊貞瑋,2002;董素貞,2004;劉育 真,2004;鄭美玉,2001;鄭博真,2002a、2002b)。Schmauder(1998)調查小學 提出實施協同教學排最前面的八個限制因素是:和小組成員和諧工作、小組計畫的時 間、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管道、小組成員負擔共同責任、行政人員對協同教學運作的 支持、所有成員都參與關於小組歷程的決定、小組對教學和程序評鑑的時間、教師對 協同教學歷程的適應。不充分的訓練和不適當的設備,是協同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Barnett,1977)。

所以,面對變革如此大的課程及教法,面臨許多方面的困擾。想落實九年一貫課 程中統整與協同的精神,達成「帶好每一個孩子」、「培養帶得走的能力」的教育目 標,解決教師面臨之困擾,整合學校、社區與家長的資源,是不容忽視的。

4.協同教學的優點

協同教學的實施成效是受到高度肯定的,而實施後不管對老師、對學生、對親師 互動及組織文化上產生莫大的衝擊及改革,相對的也讓傳統的學校教育,全面動了起 來,展現多元的潛能,其功效在實證研究中處處可見,茲整理如下:

在對教師方面,藉由實施協同教學的發展歷程中,促進教師角色的蛻變及帶動教 學知識、教學策略的成長、提昇教師的社群關係、樹立教師合作典範、互為教學支援、

在相互觀摩學習與激勵中增進專業知能(陳寶珍,2003;黃坤謨,2001;劉育真,2004); 教師孤立感減少,夥伴感增加(Caskins,1994;Zadra,1998);促進教師的學習領域

「內容知識」、「教學知識」、「課程知識」、「課程設計與教材編選能力」、「教學省察能

力」的成長(吳美嬌,2003);不只促使班群教師共享教學資源、尋求教學信念的共 識、教學經驗的交流、提升溝通及分工合作的能力,互補教師專業能力之不足,增進 班群教師間的情誼與默契(陳淑茗,2004);強化教學效能,激勵教師持續參與和專 業成長、提昇專業承諾、形塑教師正向文化(董素貞,2004);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 省思(吳碧霞,2004;賴美娟,2004)、能培養教師第二專長(郭珍宜,2006);有助 於教師的教學態度、能力以及教學熱情的延續(劉育真,2004);是教師才能和能力 的更加利用(Firester,1964)。

在對學生方面,學生接受來自多元的師資與教學活動,透過團體互動教學、小組 討論及獨立學習,讓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上,可獲得科學素養的增進,達到提昇學 生認知、技能、情意之效果(楊貞瑋,2002);讓學生有一個統整的概念、學習內容 與生活經驗結合(王敏秀,2002);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習來源、增加人際

在對學生方面,學生接受來自多元的師資與教學活動,透過團體互動教學、小組 討論及獨立學習,讓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上,可獲得科學素養的增進,達到提昇學 生認知、技能、情意之效果(楊貞瑋,2002);讓學生有一個統整的概念、學習內容 與生活經驗結合(王敏秀,2002);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習來源、增加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