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二節 第二次教學之過程與討論

第二次教學行動之實施係修正第一次教學行動之結果與分析而實行,並由另 一位教師進行 5E 系統教案設計與課程教學。研究者茲將此次教學之歷程分為脈 絡陳述、行動方案之實施、回饋資料分析與省思、5E 系統化教學設計再修正等 步驟。

一、脈絡陳述

(一)教學前 5E 系統教案之修正

依據第一次教學行動後所得之 5E 系統教案修正指標,研究者將於 5E 系統教 案改善教案格式、增加「有趣的小實驗」與「學童表現」,以加強教學者使用 5E 系統教案的便利與彈性運用的程度;另外,5E 系統教案內容描述之精簡及格式 之適度調整亦是此一階段之重點。

(二)研究目標陳述

此為研究者第二次教學行動之實施,主要的目標仍在於了解學生及教學者對 於 5E 系統化教學設計之看法。研究者以自身擔任觀察員的記錄檔、教師調查表 的回饋意見及與任課教師晤談方式蒐集並分析資料,作為修正教學設計之依據。

二、行動方案之實施

(一)教學計畫

第二次行動教學方案之實施為民國一百年六月二日,研究者利用自然課程時 間至教室上課,告知學童研究者已經針對學童上次所提出之意見做諸多修正並且 該單元將改由自然老師進行教學,而研究員則改為到教室後方觀察,發現其它需

要改善的情況。

(二)教學過程

1. 教學過程觀察、教學者晤談

在進行教學過程時,研究者會在教室後方以觀察員的方式進行記錄。以做為 教學後研究者省思教學設計需要修正的參考資料。此外,課程進行時,協同老師 則是改為教學者進行課程的設計以及教學,並在課程後提供課程中與教學設計相 關之意見及看法。以作為研究者擔任觀察員進行觀察以及編寫省思日誌,彙整上 述資料以作為修正教材之用。

2.教師調查表資料填寫與分析

填寫調查表係為研究者蒐集教師觀看過 5E 系統教案後,對於教學內容之建 議與回饋,因此研究者需特別針對此教案內容與調查表進行說明,以便於教師來 填寫意見與建議。並且在填寫完調查表後,研究者依據教師回饋部分針對需要再 釐清的地方進行晤談,來確認老師的想法與意見。

三、第二次教學行動之資料分析與詮釋

研究者依前述之教學計畫實施第二次教學,並針對本研究之探討問題所蒐集 之資料進行分析:

(一)教學課程記錄及研究者省思日誌 1.教學者與學生的互動格外重要

當研究者介紹完此次教學內容及上課方式,便將由協同老師根據教案內容進 行教學,此次教學過程與分組討論的情形比上次稍有改進,大部分的學童能夠參 與分組討論,進而探討課程相關內容與概念。由研究者的觀察學童依然喜歡動手 操作實驗及分組討論:

今天觀察協同老師的教學,我發現到教學過程中學生發言表達自己想法的比率與次數。與一 般上課相比較多,而且協同老師會注意到學生討論時的情形。甚至會與學生一起討論,整個上課

的氣氛活潑不少。也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協同老師多加留意秩序方面的維持,讓活動更佳流暢順利。

(R1,日,2011/06/05)

研究者由觀察教學者與學生於上課中之對答中,可以發現教學者在課程設計 後能夠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會運用討論溝通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分享彼此的想 法,不再是單方面引導題目的作答;但相對地,學生熱中於討論的氛圍下,教學 者在引導課程進度的掌握上便需要格外注意,其中也包括學生的反應、先備知 識。因此一個能有助於教學者依據學生特性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者與學生互動方面的考量格外重要。

2.多媒體輔助有助於探究式教學

使用探究式教學之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主動發現概念與原理,因此針對第一 次行動研究結果將以往由教科書進行實驗操作說明,改為利用教科書廠商所提供 的電子書。教師在實驗探究的教學與第一次行動研究相較更能夠符合探究的學習 方式。因此探究教學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的講述來取代以往 由課本來進行說明,更能夠有助於教學設計的安排;也可以同時避免學生利用課 本先發現到實驗的結果:

這一次的實驗中協同老師改用電腦投影的方式進行討論實驗步驟的說明,發現到學生並不會 再由教科書先預知答案;而是自己先嘗試由字面的意義或是運用先備知識來回答。採用多媒體來 輔助教學有助於教師運用探究式教學。 (R1,日,2011/06/07)

(二)5E 系統教案使用之探討 教師調查表分析

依據教學行動之規劃,研究者於第二次行動方案課程結束後,請十五位教師 填寫對於 5E 系統化教案「教案設計評鑑調查表」,以了解教師對於教學者所設計 5E 系統化教學設計之普遍性看法。研究者所使用之調查表內容分為:教學設計 之分析、設計、發展、實施和評鑑階段五大 類,每個階段各由三小題組成。係採 用「五分量表」形式,分別以「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 不同意」五種選項請教師依照符合自己看法進行選擇。在整體教學設計的部份,

則以兩題開放題,請教師用文字書寫的方式來進行補充說明。茲將所蒐集之資料

整理如表 4-2-1:

由表 4-2-1 教師每一題答題的平均數與人數分佈之回饋,呈現大部分的教師 對於此項研究及教學內容持有正面的看法。並由上表內容,就教案分析、設計、

發展、實施、評鑑部分,統整分析如下:

【第一類別】 教案分析方面 教案分析分為三項,說明如下:

1.「能分析學習者的特質,作為進行課程活動設計之參考。」

(M:4.47)

2.「能分析教學內容,擬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M:4.53)

3.「能清楚說明所需使用的教學媒體或教材,作為呈現教學內容之參考。」

(M:4.60)。

由三項平均數皆高於 4 且填寫非常同意的人數均超過半數(8 人),顯示教 師對於教學設計中分析學生、教學目標及教材是給予肯定的回饋。其中以準備教 學媒體或教材的分數最高,與先前行動研究中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符合。由 此可見分析學生特性、教學目標與多媒體教材作為課程內容設計的參考有助於教 學者。

【第二類別】 教案設計方面 教案設計方面分為三項,說明如下:

4.「能依教學目標,來進行選擇適當教學策略。」

(M:4.60)

5.「能依照所選定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M:4.73)

6.「能依照教學策略之內涵,來設計學習單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M:4.27)

教師對於三項教學策略設計部分的回饋均為肯定的態度,能夠由教學設計中 理解所要運用的教學策略及相關環節。其中在第六項學習單設計部分較低,研究 者透過訪談發現教師認為學習單內容較少,不足以詳盡說明。這方面則是在第一 次行動研究中將學習單融入於習作中,以進行簡化;但也造成教師認為學習單不 足,顯現這方面說明部分需再加強。

【第三類別】 教案發展方面

教案發展方面分為三項,說明如下:

7.「能依照教學目標,進行編寫學習評量指標。」

(M:4.60)

8.「能依照教學目標,提供相關概念資源給教學者,以便於教學中使用。」

(M:4.33)

9.「能依照教學目標,來進行編寫活動教案或測驗試卷。」

(M:4.33)

三項平均數均能達到 4 以上,顯示教師對教學目標設計部分感到認同,然而 第八、九項在『非常同意』人數少於半數,需要進一步理解。研究者便與教師進 行訪談,瞭解教師想法。訪談內容中教師表示針對系統化教學設計在不同於一般 的教學設計格式,使用上較為陌生不習慣。因此雖然認同系統化教學設計,但仍 需要多次的機會來進行練習。

【第四類別】 教案實施方面

教案實施方面分為三項,說明如下:

10.「能協助學生學習狀況判斷,以利教學活動進行檢討及修正。」

(M:4.40)

11.「能使教學者依照所設計的教案內容,確實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M:4.67)

12.「能依照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內涵,給予學生適當的回饋與協助。」

(M:4.47)

在教學設計實施的三項平均數中,以「能協助學生學習狀況判斷,以利教學 活動進行檢討及修正。」的平均最低,有 6 人填寫非常同意、9 人填寫同意程度。

與教師訪談後,教師表示對於形成性評量的部分會覺得難以拿捏以及是否恰當。

雖然能夠理解教學設計中的評比指標,卻不確定是否公正明確。顯現教師對於課 程在評量的部分仍以紙筆測驗為主,尚未能夠習慣在偏向情意、技能 方面的多元 評量。

【第五類別】 教案評鑑部分

教案評鑑部分分為三項,說明如下:

13.「能在課程活動結束時,依學習目標提供對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的方法。」

(M:4.47)

14.「能有助於對教學者的教學成效進行評量,以促進自我專業教學能力之成長。」

(M:4.40)

15.「能對教學者教學現場,提供實際上的直接輔助與訊息整理。」

(M:4.60)

從三項的平均數均為同意的回饋情形,而其中 13 及 14 的平均數較低,且填 寫非常同意人數也未能夠達到半數。在與 教師訪談後,發現到情形與前一階段在 多元形成性評量方面仍不習慣。教師在這方面也提出希望在評鑑部分能夠有更明 確的說明與界定。

(三)教學設計整體晤談

整體教學設計意見採用開放性問題讓教師給予建議及想法。其目的主要在進 一步瞭解教師對於教學設計之詳細看法並提供研究者對教學設計內容持續性之

整體教學設計意見採用開放性問題讓教師給予建議及想法。其目的主要在進 一步瞭解教師對於教學設計之詳細看法並提供研究者對教學設計內容持續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