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六節 研究信度、效度與研究倫理

本研究為力求真實完整呈現所蒐集的資訊,避免受到個人主觀看法偏見影 響。以下則為本研究提高信效度所使用之用法。

一、行動研究的信度

信度指研究者在不同時間內,取得資料的一致性跟穩定性,即研究者在使用 工具或測驗於一段時間後,期望呈現相同的結果。因此,為了確保信度,本研究 以八週的研究活動進行持續性的觀察,期能收集更為客觀和正確的資訊。研究者 將透過教師日誌的記載以提供可信性,詳實地記錄自己的想法、觀察心得和發 現;由協同老師參與研究過程中提供外部檢核,增加資料與程序的信度。本研究 亦採用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的三角交叉驗證(triangulation)來增進可信度。研 究方法的三角交叉驗證即透過觀察、調查表回饋與晤談等方法蒐集資料;資料來 源的三角交叉驗證便由不同收集時間、地點、對象的提供資料。

二、行動研究的效度

行動研究採用實務工作者本身即為研究者模式,無法作大量樣本的觀察與多 數班級的比較分析,且研究者在進行詮釋的時候,容易出現「微觀」的想法與意 見,似乎不若基本研究的方法論那麼嚴謹,容易受到質疑(林生傳,2003)。有

鑑於此,Bell 提出四個效度標準作為維持行動研究嚴謹性,內容如下(引自陳 惠邦,1998):

(一)確實性(credibility):具備清楚且具體的證據以支持其結論。

(二)可移轉性(transferability):能促進與其他教學同仁之間的經驗交 流與分享學習。

(三)可信任性(dependability):蒐集資料的過程與所獲得的資料都值得 信賴。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公開呈現所有的正反訊息與處理過程,

使微觀偏見的影響盡可能減低。

依據上述效度標準,本研究陳述以下具體方式:

(一)研究的確實性:定位於研究者及所有 參與者能否提供具有意義性的證 據,足夠形成有 力的結論。研究者均和所有參與者培養形成良好情誼,以求得在 彼此熟識下進行最自然直接的溝通與分享,讓 參與者在信任情境下,提供真實直 接的訊息資料。

(二)研究的可移轉性:本研究是採以解決教學設計問題的 行動研究方式,

故研究結論所設計的 ADDIE 系統化教學設計格式可以嘗試轉移沿用至其它單元 或領域。此外,為 了提高研究本身的可移轉性,使相關專業經驗能作為參考。研 究者儘可能對研究場域做詳進且深入的描述並進行情境分析,期望能提供類似情 境和類似問題的研究參考依據。

(三)研究的可信任性:為提升研究效 度,研究者實施前已有十幾次至研究 班級學生進行教學,對學生有相當程 度的瞭解。因此研究者較能判斷出學生是否 出現像實驗組的「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此外,在行動歷程中研究者亦 盡量避免自己的主觀性意見,對實施過程做最真實的記錄呈現。並透過兩位自然 科科任教師的協助,以 不同角度檢視學生行為;輔以多元的記錄方式如:錄音、

錄影等並於過程後對觀察者與學生進行調查問卷,進行交叉檢核。

(四)研究的可確認性:在資 料蒐集方面,研究者會就課程設計內容、觀察 發現及訪談記錄等與協同教師、相關學生及指導教授進行討論溝通,如有模糊或 遺漏的狀況,將在隔天以當面討論或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資料求證;資料整理 後,再請協同教師參與核對,減少誤差,使資料更具真實性。

本研究依循上述四種提高效度標準來進行,力求整體研究歷程嚴謹。研究者 希望透過行動研究之方式,設計 5E 系統化教案設計並實際經歷教學之過程。以 探討此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如何產生解決之道。行動研究本源起於教師平日進 行教學中所面對的實際問題,並透過自身反 省及評鑑持續的檢驗、修正或改進,

期能發展實務性的教學設計模式,使實際教學情境改善。

三、研究倫理

教育研究倫理是進行研究時,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特別是以人為對象的教 育研究。研究倫理規範主要包括尊重個人的意願、確保個人隱私、不危害研究對 象的身心、遵守誠信原則、以及客觀分析及報告。

本研究中,研究者採取以下做法,遵守研究倫理:

(一)尊重參與者意願與嚴守保密原則

研究者將事先告知學校主管研究計畫,以取得同意;並向協同老師和學生說 明相關事項,取得參與者的同意。另外,研究者於研究中提及之地點、人物、訪 談記錄皆以化名或象徵符號來代表,對於研究參與者不願公開的資料,將尊重其 意願,不登錄在本研究中。

(二)建立良好信用與客觀蒐集資料

本研究確實遵守有關報導、保密之承諾。在記錄資料前,研究者將告知參與 者將如何使用資料,並定期說明研究的進展情形。研究者亦對於所獲得資訊,不 刻意排除負面及非預期的研究資料。並以客觀的角度詳實記錄,藉由不斷的省思 忠實呈現資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