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的範圍是「柯柯」在《密卡多》劇中的音樂及性格。柯柯在劇 中顯然是男主角之ㄧ,但是重要性不輸給另一男主角南奇普王子,他被安排在第 一幕中就出現了,雖然是桃色事件被關在監獄但又獲得赦免,且又擔任最高死刑 執行官一職而歡喜的唱著「請看這偉大的死刑執行官」(Behold the Lord High Executioner)及「可能發生的一天」(As Some Day It May Happen)來表現他現在 所得到的身分地位。過程中,因所監護的雲雲愛上了南奇普;而南奇普又被貴族 卡蒂夏所纏,最後是由柯柯娶了卡蒂夏。為了贏得卡蒂夏的美人心所演唱詠嘆調

「小鳥在河邊的一棵樹上唱歌」(Willow, Tit-Willow),這些表示柯柯內心轉折 的心境,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第三節 蘇利文簡介與其歌劇作品的特色 一、蘇利文的生平簡述

英國作曲家蘇利文(Arthur Sullivan, 1842~1900)的父親是「英國軍樂學校」

(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教官,很自然地他自幼和音樂一起成長,在 獲得以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為名的獎學金之後,順利進入「英國皇家音樂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接受正統的音樂訓練。之後,轉往「萊比錫音樂學院」(Leipzig Conservatoire)就讀,並在當地認識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和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1866 年返回英國之後,蘇利文回到「英國皇家 音樂院」擔任作曲教授,此外,他與知名的音樂學家葛羅夫(George Grove),一 同前往維也納研究德國作曲家舒伯特的手稿,對浪漫時期的音樂文獻貢獻良多。

十九世紀的英國,對於德奧音樂的擁有廣泛的接受度,例如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史博(Ludwig Spohr, 1784~1859)等人都在當地成為 英國人心中有如英雄般的人物,也因此,英國人大多前往德國學習古典音樂。然 而,除了十八世紀的作曲家韓德爾(Georg Friedric Handel, 1685~1759)之外,在 當時仍未出現國際級的作曲家,相較起歐洲興盛的音樂事業,英國缺乏企業化的 音樂組職,甚至仍固守英國傳統的宗教音樂。

直到了 1875 年,由英國人卡爾‧羅莎(Carl Rosa)成立的「卡爾‧羅莎歌劇 公司」(Carl Rosa Opera Company),以推廣歌劇的名義在英國當地計畫性地發表 歌劇作品。其中,作曲家蘇利文與編劇家吉爾伯特(W. S. Gilbert),可說是該組 織最為活躍的搭檔,兩人的相遇,為英國歌劇開創了新的格局。其實,早期的蘇 利文仍以譜寫嚴肅音樂和宗教音樂為主,當他遇到編劇家吉伯特之後,徹底改變 以往的風格,從此為自己的音樂事業推向高峰。

儘管兩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狄斯比斯」(Thespis)推出之後,市場反應冷 淡,卻在四年後接受名經紀人理察‧卡特(Richard D’ Oyly Carte)的邀稿,在 1875 年發表作品「陪審團審判」(Trial By Jury),此劇首度以 300 人的大合唱登台獻 唱,演出之後大受好評。1878 年所發表的輕歌劇「皮納福號」(H.M.S Pinafore),

則動用了近 600 個人擔任合唱,從此使用大合唱團配唱的風格,就成為兩人的招 牌特色。此外,舞台燈光、音效與逗趣的音樂風格,可說是 立刻風靡了英國。蘇 利文的作品總是固定在英國「Savoy 劇院」演出,因此,出自此劇院的歌劇也被稱 為「Savoy Opera」,此名詞在維多利亞時代更成為英國喜歌劇(Comic Opera)的 別稱。

蘇利文與編劇家吉爾伯特共同合作的歌劇作品包含了,「魔法師」(The Sorcerer)、「朋占斯海盜」(The Pirates of Penzance)、「佩慎斯」(Patience)、

「密卡多」(The Mikado)和「威尼斯船夫」(The Gondoliers)等,都是以娛樂 效果為主的作品。可惜蘇利文誤判自己創作嚴肅歌劇的天份,由劇作家司徒茲所 合作的大歌劇「艾文豪」(Ivanhoe)推出後,市場反應冷淡,蘇利文便自此失去 喜劇作曲家的聲望。

1900 年 11 月 22 日,蘇利文因心臟病發而去世,享年五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