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Mezirow(1996)認為知識的生成是人為詮釋或是建構出的即是真實(reality)

並非客觀的事實(fact)的存在,而是屬於主體或社會的一種主觀建構過程,所 以人可以創造知識,同時也可以解構知識。因此他提出了轉化學習理論,從意

義的觀點(meaning perspectives),分成下述三類:

(一)認識論的觀點(epistemic perspectives):即有關於知識是什麼、知識的形 成與知識之用的觀點。這個觀點可能受到個人發展階段、覺知的範圍、學習 型態、思考方式等的影響。

(二)社會語言的觀點(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即關於社會規範、社會角 色、文化/語言符碼、社會文化及語言/真理遊戲等的觀點。這種觀點往往 在潛移默化中形塑而成。

(三)心理的觀點(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即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

包括自我概念、防衛機制、控制信念及人格的偏好等。心理的觀點常與孩童 時期的經驗有很大的關聯。

因此 Mezirow(1996)指出,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當人們和環境產生互動時,

其反應就是透過自己原先有的期望和假設來理解外在世界,在作為其行動依據。

他依此認為學習到的經驗就是一種有意義建構的過程。因此,意識觀點就像是 一種過濾網(Mezirow, 1996),讓我們在看待世界時,帶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待世界、

解釋世界。故個人的生物基礎、發展階段、成長經驗與社會文化脈絡角色期望 都會形塑意義觀點,而這些意義觀點也會建構個人內在的參考架構(frame of reference)。

Mezirow(1996)預設了學習經驗即是意義建構的過程,我們從 Mezirow 的 論點中發現,他指出了認識這樣學習經驗的四種不同的途徑(周育賢,1999),

包含:使個人內在既存的參考架構更複雜精緻化、學習新的參考架構、轉換意 義基模模組、轉換心智慣律。在這四者中,當第三與四種學習經驗發生時,即 會產生轉化學習,而這樣的轉化關鍵,在於「轉換意義基模組」產生了問題解 決能力,對問題的內容、過程的假設產生了批判性反思;而「轉換心智慣律」

更是對界定問題的前提進行了批判反思,從本質上去挑戰問題的正當、合理性。

而這些學習經驗更可以被區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李素卿,1996):

(一)工具的學習(instrumental learning):學習的主題涉及工具性的認知興 趣,如對環境的控制或對他人的掌握,此時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事物 間因果關係的決定過程。另外,採取任務導向方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亦屬之。

(二)溝通的學習(dialogic learning):溝通學習即是「學習去理解他人的意 思,並用各種表達方式與別人分享理念,使自我也被他人了解。」多數學習 活動均屬此類型,而溝通的主要目的是使互動的雙方達成共識。至於如何達 成共識,並對共識進行有效性的檢驗,是溝通學習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是實 踐的興趣與知識。

(三)解放的學習(emancipatory learning):指「從生物本能、語言學的、知 識的、機構的或環境的力量中解放出來,這些力量限制我們的選擇與我們對 生活掌控的能力,是人們視之為理所當然或是超乎人們的掌控。」作為一個 個體的解放是反應在「對尋求超越(transcend)、成長與發展的趨力上」。

由上述的意義觀點中,我們可以發現 Mezirow 對學習的最終期待是「觀點 轉換」(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而這個觀點轉換的經過可以分成下述三個階 段:

(一)察覺被扭曲的社會真實。

(二)批判所察覺到的扭曲化的社會真實。

(三)建立對社會真實的新觀念,以轉化社會真實。

在這三個階段的轉換過程裡,我們可以發現「反思」是扮演了人對外在意 義的處理轉換的重要角色(Mezirow, 1996),他將其定義為內容/過程反思,內 容反思評估行動內涵;過程反思則是評估環境並反省自己的角色,這些都是幫

助了解自身意義結構轉換的改變。

因此我們可由此發現,服務學習的課程設計中,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生活 情境問題,在從事著解決問題的意義形成過程中,藉由反思活動的介入,讓學 生去接觸、察覺社會真實,促成其觀點轉換的能力養成。故在本研究中,我們 將觀點轉化列為學生在服務學習成果中的向度之一,檢視個人背景因素、不同 的服務課程對於學生觀點轉換的學習成果的相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