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互動式重複朗讀教學

幼兒階段的朗讀是指教師擔任朗讀者的角色,應用朗讀的策略,對幼兒朗讀 繪本,尤其對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幼兒更是需要如此,教師朗讀可訓練幼兒的聽力。

重複故事書朗讀除了提供孩子熟悉的愉悅感,也能幫助幼兒發展有關的文字、書 籍、印刷的概念(葉嘉青譯,2013)。

一、由維高斯基觀點來看互動式朗讀教學

維高斯基在探討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時,發表了近側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或是 ZPD)的觀念,他將其定義,介為「孩子能夠獨立完成 之最具難度的工作」和「孩子能夠在他人協助下完成之最具難度的工作」之間的 那一段距離稱之為 ZPD(黃月美、林惠君、2008)。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兩個觀點:1.兒童心智發展與其生活經驗及歷史 文化背景有關 2.個人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符號、文字、數字、人際溝通等,都 有助於其認知發展,維果斯基強調認知發展與他人的教導和人際之間的互動有關。

因此,影響幼兒的認知發展的因素,除了幼兒的身心智能發展之外,豐富幼兒的 生活經驗和背景文化,教師使用幼兒生活中的語言、符號、文字、數字做繪本朗 讀,在師生互動中和同儕互動中都能促進幼兒認知語言的能力與發展(葉重新,

12

2011)。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概念,個體必須在社會生活情境當中,透過與環境的互 動,才能建構知識,當幼兒與成人在一起參與口語互動時他會發展出,較高的知 覺、抽象和控制的思考能力(谷瑞勉譯,2001)。幼兒學習語言也是如此,教師提 供示範、操作、鼓勵、發問、與回饋等口語訊息,作為鷹架(耿巧雲,2010)。根 據 Chen 等(2003)的研究指出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提供鷹架可以培養幼兒獨立與主 動學習的態度,並可增進幼兒解決問題及理解能力,進而促進認知的轉換。

因此重複朗讀的行為對幼兒的學習是必要的,和孩子一起重複共讀朗讀繪本 是最好的學習鷹架,經由不斷練習幼兒更能掌握閱讀的方式,隨共讀朗讀的次數 增加,幼兒對繪本內容和語句結構會越來越成熟,最後能獨立去閱讀(劉又榮,

2012)

二、互動式重複朗讀的內涵

互動式重複朗讀即教師應用繪本去朗讀書中文本的情節內容及詞彙讓幼兒積 極 參 與提出與 回答問題並進行預測 ( Dickinson, 2001)去增加幼兒的詞彙量

(Hargrave & Sénéchal, 2000),並促進幼兒去理解故事架構的策略方法(Vanden Broek, 2001),及幼兒的概念發展(Wasik & Bond, 2001),而不是被動地聆聽,

選擇同一本繪本進行三次的朗讀方式,每一次朗讀進行不同的策略方式(引自 McGee& Schickedanz, 2007)。

三、共讀與朗讀的原則

大部分的課程安排,教師都只講述一次繪本朗讀就進行討論,但是朗讀一次 和朗讀三次,幼兒的理解的深度應該會有所不同(林意紅、劉幸玟、林佩蓉,2013)。

Vivas(1996)的研究結果顯示,增加在家和學校閱讀頻率,可增進幼兒和學齡兒 童的語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的表達技巧(引自王瀅晴、楊蒲娟、童珮詩,2007)。

依據王瓊珠(2010)提出共讀與朗讀時,有一些重要的原則:

(一)欣賞封面

13

在朗讀前,教師先將繪本的封面做一個介紹,如:書名、作者與插畫家的名 字,建立孩子們對書本的概念。

(二)安穩情緒

在朗讀前,讓孩子有幾分鐘的時間定下心來,準備好心情,聆聽故事。如果 是延續上次的故事,先回顧上次講到哪裡。

(三)預測封面插圖內容

在第一次讀該本書時,可與孩子討論封面與書中的插圖。問問孩子:「你認為 這張圖在說些甚麼?」。

(四)朗讀中的預測

在朗讀時,經常問孩子:「你認為接下去會發生甚麼事?」增加孩子們的參與 感。

(五)孩子參與重複句型

在重複朗讀預測性的故事時,故事內容情節有某一些重複的句型,偶爾在關 鍵字或句子停下來,讓孩子接著唸。

(六)朗讀的速度不宜太快

教師朗讀故事時不要念太快,讓孩子有時間看書中的文字和圖畫,並思考問 題。

(七)教師需先熟知內容

朗讀著要先讀過故事書,熟悉故事內容,以決定那些地方可以縮減、刪除或 是強調。如果不會判斷,朗讀者就照著原文念。不過最好避開對話冗長的小說,

因為聆聽者不容易弄懂誰在說話,不容易分辨多位角色的對話內容。

(八)持續朗讀的重要性

每天為孩子安排一段固定時間說故事,不求時間長,即便專注十分鐘都好,

只要有空就一讀再讀。

(九)互動式討論

14

讀完故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當中有趣的情節。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文 本裡的問題或推論性問題和幼兒一起思考。但切記不要變成隨堂測驗,不斷問一 些題目,只想測驗孩子是否記住故事細節。要讓聽故事的時光充滿愉悅,愉悅的 心情和閱讀活動相聯結之後,以後孩子就比較願意閱讀

(十)朗讀者應採開放式的態度

接納孩子們所提的問題,當孩子問到你也不懂的問題時,帶著孩子一起查參 考書,開拓他的知識範圍。

綜上所述,大部分因應課程上的安排,教師往往同一本繪本只會進行一次的 朗讀,但無論一次或重複多次,每一次朗讀的過程中須注意讓幼兒有參與感,並 時時討論或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故事情節,教師在朗讀的速度尚須注意不能太快,

要讓幼兒有思考的時間,且須注意咬字要清楚,聲調高低大小須按故事中的情節 作起伏,讓幼兒不論聽一次或多次,都會以愉快的心情,期待的心情去聽教師朗 讀故事,並學習理解故事中詞彙和知識。

四、有關繪本朗讀實施的方式

吉姆.崔利斯(沙永玲等譯,2015)在《朗讀手冊》中提到朗讀時的一些須 注意的重點,朗讀的時間在幼兒越小越好,朗讀的教材先選擇韻文去刺激幼兒的 語言與聽力,再選擇黑白的圖畫書,最後選擇有預測性的彩色圖畫書,切勿長篇 大論,於每天固定一段時間去朗讀,可一讀再讀,一步一步養成聆聽的習慣。本 研究參考吉姆.崔利斯,採如下的朗讀方式進行,茲將朗讀分成前、中、後做整 理,分述如下:

(一)朗讀前

教師需布置一個適合閱讀的溫馨環境,座位安排應避免面對光線太強的地方,

可採半圓形座位,讓幼兒很容易看到圖書,開始朗讀前需先提書名、作者、插畫 家,並討論封面的插圖。本研究在第一次朗讀前會先使用圖片以直接教學策略去 教導孩子認識日常不易接觸的詞彙,並作解釋,再介紹書名、作者、插畫家,及

15

封面的插圖,並讓幼兒去做預測,為了能讓每一位幼兒清楚看到繪本,教師將繪 本放大至四開的大書,去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二)朗讀中

教師朗讀時須根據故事情節,去改變聲調,調整臉部表情,不要講太快,要 放慢速度,讓幼兒有機會去思考與欣賞圖畫之美。本研究教師根據故事情節及書 中的標點符號,在朗讀的速度和聲音大小高低,去營造故事的節奏感,與臨場感,

在朗讀中適時與幼生互動,第一次朗讀時會帶入詞彙於情境之中。

(三)朗讀後

教師朗讀之後會討論,經口說的討論去啟發幼兒的思想和感受。本研究在朗 讀第一次後會再以遊戲的方式去複習朗讀前所教導的詞彙。在第二次及第三次朗 讀之後會應用提問策略與幼兒做互動式的討論,以增加幼兒的語文理解。

五、互動式重複朗讀教學的引導策略

美國有識之士和美國國家教育部於 1985 年在「成為閱讀大國」的報告中提出 了對孩子朗讀,能建立孩子必備的知識,引導孩子邁向成功的閱讀之旅,朗讀不 只在家中有效,在課堂上更是成果非凡,朗讀不應隨孩子識字而停止,應繼續在 各年級實施(沙永玲等譯,2015)。當教師為孩子們朗讀時,孩子可以經驗到書籍 語言的韻律、流暢及多樣性,且接受大聲朗讀的幼兒園孩子,得到的益處除了成 功的啟蒙閱讀之外,包括在字彙、語言複雜度的增加、以及理解力技巧的提升(葉 嘉青譯,2013)。Holdaway 和一群教育工作者將親子共讀的方式帶入學校,教師和 學生共同閱讀繪本或圖畫書,彼此分享、討論,以一種互動性朗讀的形式作閱讀 教學活動,透過教師「提問」、「引導」、「示範」的閱讀策略,讓幼兒獲得文本中 的知識和概念(引自王瓊珠,2004)。綜上所述,教師以互動式的方式為學生大聲 朗讀,並和學生一起討論,一起分享,並針對文本作問題提問,可以促進兒童的 認知與語言發展。本研究中互動式重複朗讀教學的引導策略有應用以下幾種策略,

分述如下:

16

(一)封面介紹及預測

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0)認為預測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先備知 識,根據封面的圖文線索,對文本內容形成假設,不只猜測文本內容,也包括作 者主角的想法情感,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必須不斷修正自己的假設。林翠玲(2007)

認為在預測的同時能主動去閱讀,進而產生成就感。預測策略可以幫助幼兒與背 景知識互相激發,並可增進閱讀理解。陳芷茵(2016)也指出接受預測策略教學 的實驗組學生,在閱讀理解力之推論理解部分的得分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接受 預測教學策略的實驗組學生,於經過實驗教學後,能增加其閱讀動機。因此欣賞 封面的圖片不但能引起幼兒閱讀的動機,發揮幼兒的想像力,介紹書名讓幼兒根 據對書名的理解去預測書中的內容,更能讓幼兒有思考的機會,增加幼兒的成就 感。

(二)文字指引策略

(二)文字指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