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理學家稱「人格」(personality)是一種穩定的性格傾向,意指『一個人內部 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使得這個人的行為顯示一致性』,是由天生的能力 與過去的經驗以及在工作上、教室上所受到的各種壓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鄭芬姬, 2007)。換言之,每位個體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性格,但組成一性格卻是由許多特徵 所集結而成,而這些特徵都具有永久性與統整性且Hogan, Harkness, and Lubinski (2000)提出個體心理因素能夠決定人們所產生的行為。張春興 (2000)提出人格是個 人在對於他人、對自己和對事物甚至是適應整個環境所顯示出的獨特個性;此獨 特個性係由個人在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身心各方 面的特徵所組成,而此等特徵又具有相當的統整性與永久性。然而,所謂的「特 質」(Trait)可分成個人特質及共同特質兩種,個人特質是自我所擁有的特質,共同 特質則是大部分都具有的特質。在Allport (1961)的特質論中認為個人特質有分成三 類:第一類是主要特質,個體最具代表性的獨特特徵;第二類是核心特質,構成人格 特質最中心部分;第三類是次要特質,特定情況下呈現出的特徵。因此,本研究將 學者之觀點作結合與整理,將定義人格特質為:存在個體本身永久性的特質隨著情 況及事件不一樣時而表現出來之特徵。

一、人格特質之相關理論與實務

為了衡量人格特質差異,在陳李綢 (2008) 的文獻中是對於 Allport (1961)採用

「個人文獻技術」(personal document technique)來研究人格,此技術包含對個人所 寫的或所說的紀錄之研究,他針對一名中年婦女在超過 12 年期間內 300 多封以上 的信件蒐集,提出近兩百個特質。Allport 對人格特質差異作法的重要性,仍然是 引起部分主流之興趣,他的觀念「甚至是在五十三年後的解釋仍顯出其完備,並 且在現代人格心理學裡產生了許多概念化及研究的意涵」(Funder, 1991)。 Carttell

19

發展許多衡量人格的測驗,其中最著名的是 16PF(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s)稱 為卡特爾測驗,此測驗是完善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16 種個性因素在一個人身上 驗可以套用到工作表現評估上(Cattell, Eber, & Tatsuoka, 1970)。

而另一理論則為內、外部控制的概念,最早是Rotter (1996)年於社會學習理論 中(social learning theory)所發展出來,他表示內控行者可預測事件的發生並相信命 運是自己能控制的;而外控者認為事件的發生是外在力量的控制並非來自於自己。

Brissett and Nowicki (1976)在研究內外控者對於挫折反應時,即發現內控者較自動、

積極且自主;外控者較消極的任命運擺佈。換言之,內控者較持有積極的態度,而 外控者較持有消極的態度。Tziner, Haccoun, and Kadish (1991)的研究也發現內控學 習者學習能力較高因而易學會技能與策略。

在人格特質另一項重要研究就是五大人格特質理論,從1940年代至1960年,

心理學家凝聚共識:人格包含五大類特質,一直到1980年後Costa與McCrae所分類的 五大人格特質,包含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 親和性(Agreeableness),以及謹慎(Conscientiousness)五大類型(Costa & McCrae, 1986)。此五種因素模式都會影響工作表現,此五項各構面說明如下

1. 神經質(Neuroticism)

反映情感不穩定度。神經質高分者-容易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鬱鬱寡歡。

神經質低分者-冷靜、自信心高、有安全感的、非情緒化。

20

2. 外向(Extraversion)

反映社交互動的特質和強度。外向高分者-渴望社會刺激、競爭力高、活耀健 談。外向低分者-內向、冷漠、嚴肅膽怯的、沉默寡言。

3. 開放性(Openness)

反映個體主動追尋自我體驗。開放性高分者-好奇的、有創意、求知慾、心胸 寬大者。開放性低分者-保守的、過度實際、興趣缺缺。

4. 親和性(Agreeableness)

反映個體人人際傾向的特性。親和性高分者-彬彬有禮、溫和的、值得信賴、

坦率。親和性低分者-充滿敵意、嚴肅的、虛偽的、不合作。

5.勤勉謹慎性(Conscientiousness)

反映個體達成目標的堅持度、組織能力。勤勉謹慎性高分者-具組織力、守時 的、道德的、努力的。勤勉謹慎性低分者-缺法目標的、散漫的、粗心的、懶惰的。

這五大因素人格模型經由各種評鑑技術來建立,包含了自我評量、客觀測驗及觀 察者之報告(Piedmont, McCrae, & Costa, 1991)。McCrae and Allik (2002)提出五項因 素的人格概念能夠清楚的釐清人格特質、行為、態度與個體自我意識間的模糊。

Moscoso and Iglesias (2009)提出五大人格特質分別對應職業方面所呈現的關聯性,

工作態度的表現與勤勉謹慎性和情緒的穩定度是有相關的,成功的訓練是與外向 性、開放性與勤勉謹慎性有相關,而在工作的輪班上面則是與情緒穩定性、親和 性、外向性與勤勉謹慎性有相關。由上述文獻可看出,人格特質差異性會反映個 體對於外在表現的態度之因素。

21

二、 人格特質小結

整理以上的文獻得知,人格特質中的個體差異會因為學者的不同研究方式與 觀點而有些差異。但大致上都脫離不了個體的內在特質。眾多的人格特質研究中,

屬五大因素模式已被國內外許多學者探討與應用,且也被認定是具有較大的穩定 性(Goldberg, 1990; Salgado, 1997),因此,本研究欲將導入五大人格特質。 李再長, 李俊杰, and 曾雅芬 (2005) 與 Norman (1963)將五因素模式進行有效型及廣泛性 的驗證,確立了五因素模式分類方式。基於上述,本研究將人格特質定義在個體 本身永久性的特質隨著情況及事件不一樣時而表現出來之特徵。

22

第四節 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

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狀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 和內部動力(維基百科, 2010)。Noe (1986b)認為受訓者對於學習課程的慾望程度等 同於接受訓練的動機,此即為學習動機。Beitler (1997)研究發現成人參與學習的目 的是為了生涯規劃、人際互動及個人成長進而參與學習。成人參與學習動機指的 是引起成人參與、維持學習活動並繼續使行為朝向其學習目標的一種心路歷程。

換句話說,成人會參加學習活動的動機幾乎是對於學習的內容有興趣,自發性的 學習(黃富順, 1992)。朱敬先 (2000)學習動機是個體追求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亦 即學習者發現學習動機的意義與價值,而嘗試驅策自己追求成長之傾向。學習動 機,為受訓者參與及致力於學習工作的意願(willingness)或慾望(desire),它顯 現在受訓者對特定學習活動的選擇以及努力持續進行該活動的強度上(陳品華, 2006)。

Houle (1961)是最早提出學習動機的雛形,他提出三分類型(three-way typology)。

Houle曾對芝加哥地區的22位參與課程的受訓者進行深度訪談,如此了解他們的參 與動機,因而將受訓者分為三種動機類型:第一類型為目標取向(goal-oriented)者,

因為某種目的而將學習作為達成目標的手段,此目標取向者的意識特性較為明確 且具體;第二類型為活動取向(activity-oriented)者,因為活動過程對於學習者具有意 義,但與教學內容無關;第三類行為學習(learning-oriented)者,因為為了持續追求 新知識的而學習(黃欣儀, 2002)。

本研究將學者之觀點作結合與整理,對於學習動機的探討皆屬於因受訓者 對課程有慾望而想要學習,相對於成人而言則是因為某種目的進而學習。本研究 將定義學習動機為:學習動機是為求一種目的而驅使個體繼續學習之行為。

23

一、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與實務

愛的需求( Love Needs) 亦為社會需求(Social Needs),為希望獲得他人肯定、接 納、被愛的成員關係,包括歸屬感、接納、友情…等需求;尊重需求(The Esteem Needs) 意旨希望獲他人敬重,是一自尊心的表現; 自我實現需求(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意旨個體皆可做他期望之事,是一種自我成長、實踐、發揮自我 潛能,並創造事務的需求。認知主義的學動機則是較屬於自我控制的概念。然而 在社會學習取向學派Pintrich, Marx, and Boyle (1993)之動機理論中認為學習者有三 種的動機因素:價值、情感與期望,此三種動機因素的高低會影響學習的成果。價 1996)。Maslow (1943)提出的需求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認為個體於 某層級需求滿足之後,下一層級需求才會成為主要的支配力量,影響個體行為,

分為五大需求: 生理需求(The Physiological Needs)意旨人類行為動機的起點,本需 求以維持生存為首項要務,包括對食、衣、住、行…等需求; 安全需求(The Safety

24

界期望及能力提升之效果。上述文獻可得知,成人的學習動機會因為個體的人格 特質差異、需求及外在的壓力而使得增加學習動機。

二、學習動機小結

整理以上的文獻得知,許多對於學習動機之解釋與研究方向及觀點不同而結 果也不相同,基於上述,本研究將定義學習動機是個體的因為自我的需求及外在 的壓力為求一種目的而驅使個體繼續學習之行為。

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