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格特質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Eysenck 與 Eysenck(1975)主張人格是穩定且持續性的組織為個體 所具有的性格、氣質、智慧,決定於對外在環境適應的獨特性;Guilford

(1959)提出人格是個體在環境下所表現獨特的行為模式,Allport(1961)

亦表示人格是個體生理與心理系統的動態組織,決定對外在環境反應的獨 特形式。Cattell(1943)認為人格是可以預測個體在某個環境下所產生 的行為模式;葛樹人(1996)亦表示人格是個體所具有的獨特性與持久性,

而這些特性決定於個體在環境適應上的行為模式。

張春興(1992)強調人格是個體受到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 影響,與環境中的人、事、物在互動下時產生並且具有獨特性;吳靜芳

(2004)亦認為人格是受到天生的特性與發展階段的人生經驗交互作用下 產生的結果,所以每個階段的人格或行為會有差異存在,以及薛維煌

(2006)亦提出人格是個體受到遺傳、環境、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 現在身心各方面的特質並且與其他個體有不同之處。

Pervin(1980)主張人格是代表個體的一般特徵,對情境反應會產生 持久的行為模式;Phares(1991)則認為人格是個體所具有的持久性情感 模式、思考、態度與其他個體不同;陳馨蘭(1998)亦提出人格係指個體 為了適應週遭環境所顯示出獨特、複雜、統整與持久的特性。陳仲庚、張 雨新(1989)表示人格係指個體的特點,有表現於外的、也有未顯露的,

是穩定而異於他人的特質模式,對於情境下的行為表現具有一定的傾向,

而吳纹如(2005)亦提出人格是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對事、對己,

對整體環境適應時所顯示出來的特質,通常具有一致性與穩定性。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研究者認為人格特質係指個體受到許多因素影 響,如:遺傳、環境、成長與學習等,使個體的思考模式及外在行為對情 境反應有持久的模式,並具有獨特性、統整性、持續性等特質,其包含的 特質如下所述。

一、獨特性

人格是由遺傳、成熟、環境、學習等因素交互影響下發展形成,由於 個體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又非完全相同,因此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人 格,自亦不同。

二、統整性

人格是身心合一的組織,一個人生理上的變異情形會影響心理狀態與 行為的表現;同樣地,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環境的生活,面臨到千變萬 化的際遇,將個體的觀念和行為不斷調整與改進,以求人格的統整性。

三、持續性

個體的人格在異常重大的環境壓力下,會產生改變,但是在一般情況 下,人格是具有持續性的,不易受到外界環境所影響。

貳、人格之相關理論

人格理論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學派: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對行 為的影響,利用臨床取向來研究人格,認為個體人格的改變是修通未解決的 議題;人本論學派認為個體自我接受感與責任感發展程度的不同是造成人格 差異的主要因素;行為主義認為人格是在環境中透過學習歷程而逐漸產生;

認知論學派主張個體對於訊息處理方式的不同而產生行為差異;特質理論認 為人格特質是持久、廣泛,主張以特定方式反應的行動傾向來解釋人類行為

(張春興,1992;黃堅厚,1999)。

Topor、Colarelli 與 Han(2007)認為人格特質能夠有效地去評估 和預測個體的行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是以特質論為出發點,以下針對特 質論分別論述。

一、特質理論

(一)Allport 的特質論

Allport於1960提出個體內有許多特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透 過收集、分析來了解個體內的特質是無法避免的過程,並且主張個體內不 同特質在彼此交互作用下會形成個體適應環境的獨特(Liebert &

Liebert,1998;Zuroff,1986)。特質是個體中的內在傾向,受到外在環 境刺激時將會反應出來,思想及行為模式也會朝某個方向反應,而人格所 包含的特質及特質對個體的作用分述如下(林美鳳,2005):

1.人格結構所包含的特質

Allport認為人格結構包含二種特質:

(1)個人特質(individual traits):是指某個人獨有的特質。

(2)共有特質(common traits):指同一種族或社會的一群人,

其生活方式共同具有的特質。

2.特質對個體的作用

Allport又將特質對個體的作用分為三個層次(引自黃堅厚,1999):

(1)首要特質(cardinal dispositions):代表人格最獨特之處,對 於各方面的行為均會產生影響,通常用一個特質即可概括地說明 個體具有的個性。

(2)主要特質(central dispositions):當我們用幾個特質來描述 一個相當熟悉的人時,所列舉出來的即是他的主要特質。

(3)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tions):次要特質較上述兩項特 質的影響範圍小,是個體在適應環境時的暫時行為傾向,並不是 決定個體人格的主要因素。

(二)Eysenck 的人格特質論

Eysenck重視遺傳的作用及生理方面因素,利用人格問卷調查,發 現了神經質向度,人格問卷中包含12題回答是或否題目,例如:它容易讓 你感到悲傷或是生氣嗎?你經常沒有理由就會覺得很累嗎?如果回答

「是」的題數較多,代表具有較高水平的神經質(Eysenck &

Eysenck,1975;Muris, Fokke, & Kwik,2007)。Eysenck 把人格分為三 個基本向度:內向-外向、神經質-情緒穩定性、精神病質-超我機能,

以下將介紹三個基本向度(張春興,1992;黃堅厚,1999):

1. 內向與外向

(1)內向者的描述:比較安靜很少主動和人交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常 會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容易發脾氣,很少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對工 作很認真。

(2)外向者的描述:喜好社交、交遊廣闊而且不喜歡獨自研究或閱讀,

喜歡變化及冒險富刺激性的活動;凡事採取樂觀的態度,隨遇而安,

但是如果發起脾氣,就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感。

2. 神經質與穩定性

(1)神經質傾向:神經質向度得分較高表示容易陷入過度擔心及焦慮的 狀態,對壓力情境反應比較容易產生過度情緒,而且在經歷情緒經 驗後,不易回復到原始狀態。

(2)情緒穩定傾向:神經質向度得分較低,表示情緒方面穩定並且比 較冷靜、脾氣平和、能控制情緒。

3.精神病質與超我機能

(1)精神病質:精神病質向度的得分較高者,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關 心別人、常惹麻煩、不遵守社會規範、缺乏同理心、對人存敵視態 度、具攻擊性、容易衝動等行為特質。

(2)超我機能:精神病質向度的得分較低,表示具有同情心,會關心別

人,並且會遵守社會的規範。

(三)Cattell 的人格特質論

Cattell 採取客觀的統計方法,利用因素分析法發現人格中的特 質,並認為特質是構成人格的主要元素,使個體在不同的情境及時間都能 表現前後一致的行為(陳仲庚、張雨新,1990)。

Cattell將人格特質分為表面特質與潛源特質兩類,而表面特質是由 一個或多個潛源特質引起,其特性分別如下所述(葉青雅,2004):

1.表面特質:具簡單性且由一類特性組合在一起,屬於表面的特徵是可以 被觀察到,而這樣的特性可能來自許多根源。

2.潛源特質:為行為的根源,它們是個體人格結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支 配個體的行為。

Cattell認為每一個人均有十六種潛源特質,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 同,其包含的特質,如表2-1所示。

表2-1 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所含的因素

因素名稱 低程度的表現 高程度的表現

因素 A 保留的 熱心的

因素 B 較不聰明 較聰明的

因素 C 受情緒影響 情緒穩定

因素 E 謙卑的 過分自信的

因素 F 嚴肅的 隨遇而安

因素 G 手段的 有良心的

因素 H 羞怯的 冒險的

因素 I 硬心腸的 敏感的

因素 L 信賴的 懷疑的

因素 M 實際的 具想像力的

因素 N 率直的 機靈的

因素 O 自信的 憂慮的

因素 Q1 保守的 創新的

因素 Q2 群體依賴的 自足的

因素 Q3 不受控制 受控制的

因素 Q4 放鬆的 緊張的

資料來源:Topor, D. J., Colarelli, S. M., & Han, K. (2007). Influences of trai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n human resource practitioners’ evaluations of job applicant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1(3), 361-376.

(四)人格五因素模式

Costa 與 McCrae 於1980年發展出一套NEO人格調查表(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NEO-PI),原先他們只著重在神經質

(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和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三個向度,後來加入友善性(agreeableness)及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兩個向度,即成為目前的人格五大特質(引自黃 堅厚,1999)。Costa 與 McCrae(1992)認為人格特質是由神經質、外 向性、開放性、友善性、嚴謹自律性五種因素所組成的,並且會影響個體 對外在環境的適應。

從Cattell(1943)研究得到十六項人格特質到Norman(1963)所驗 證的五因素模式之後,Goldberg(1982)提出五大人格特質最具有穩定性 的模式。隨後,Goldberg(1992)以人格五因素模式編製成100題的量表,

而Vermulst 與 Gerris(2005)將此量表精簡縮短成30題的量表(the Quick Big Five)進行施測 。McCrae(2007)表示人格調查表(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NEO-PI)經過修改過後的新人格調查修訂版(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簡稱NEO-PI-R)已經被翻譯成超過40 種語言,而Costa、McCrae 與 Dye(1999)亦從不同文化中歸納出相同的 人格五因素,認為人格五因素模式可以運用在不同文化中去預測個體的行 為反應。可見在測量人格特質時,人格五因素模式是最穩定也是最常被使 用的,以下就介紹五因素人格特質的特性,如表2-2所示。

表2-2 人格五因素各量尺內容

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相關研究

Reise、Smith 與 Furr(2001)運用 NEO-PI-R 之神經質分量表施測於 1056 位學生,結果發現在神經質分量表的幾個面向上,性別有顯著的差 異,女生的分數高於男生;洪雅雯(2001)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人格特 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的研究,發現國小學童女生的友善 性、神經質性均高於男生、男生的外向性則高於女生,人格特質為高友善 性、高聰穎性、高嚴謹自律性與低神經質性的兒童具有正向的班級氣氛知

Reise、Smith 與 Furr(2001)運用 NEO-PI-R 之神經質分量表施測於 1056 位學生,結果發現在神經質分量表的幾個面向上,性別有顯著的差 異,女生的分數高於男生;洪雅雯(2001)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人格特 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的研究,發現國小學童女生的友善 性、神經質性均高於男生、男生的外向性則高於女生,人格特質為高友善 性、高聰穎性、高嚴謹自律性與低神經質性的兒童具有正向的班級氣氛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