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及結論,提出下列幾項建議,以作為家庭教 育、學校教育與輔導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壹、家長方面

一、多注意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童其情緒的發展

人格特質為神經質的孩子不太會去表達內心的情緒與想法,所以在人

際關係上的處理應對容易造成誤解,讓身心承受著莫大的焦慮感,在 生活中比較容易產生負面的情感,對於事情也抱持著悲觀的想法,看 待事情容易使用負面的因應方式,不會去欣賞自己的優點,無法確立 自己的價值。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去舒解自己內心的情緒,引導孩子遇 到挫折的時候,做出正確的歸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可能不只是物 質的滿足,聆聽他內心深處的情緒,是個重要的訊息。透過彼此與家 人互動建立起信任的感受,會讓神經質性的孩子慢慢學會如何與他人 相處,在事情處理上如何讓自己不要產生很大的焦慮感,學會與他人 合作解決事情,讓孩子從學習中成長。

二、針對不同人格特質的孩子其教育方式應有不同

每個孩子具有不同的特質,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個性,然後給予不同 的教育方式,適合孩子發展出自己的特質與潛能。透過與學校教師的 聯繫,得知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相處情形,然後協助孩子去面對在成 長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神經質性的孩子可能要多注意情緒上的問 題、外向性的孩子可能要引導如何去面對困境時,該如何利用資源去 解決問題。針對不同孩子的特性,給予適合的方式協助成長。

三、引導孩子在面對生心理轉變的時期學會自我悅納

處於國小高年級階段的學童,正要面臨著生理與心理上的改變,對於 自我悅納方面,六年級學童明顯比五年級學童不足。可能是六年級學

童外表逐漸產生變化,對於自我的了解還想要更深入,所以處於自我 摸索的階段。因此,家長要給予孩子情緒上的轉變,要能夠覺察,陪 伴孩子度過自我探索的階段。在過程中,不再只是斥責,而是站在孩 子的立場給予鼓勵,覺察到孩子對於探索的需求給予陪伴。

四、幫助孩子多元的學習與發展,以減輕在課業上所產生的壓力

面對著另一個升學階段的到來,六年級學生的身心承受著壓力,害怕 進入另一個求學階段,成績會不如預期。可能是因為國中的科目增加 不少以前尚未學習過的內容,所以易產生焦慮感。因此,家長應該要 幫助孩子學習,讓以往升學主義的壓力轉化成快樂學習的動力,讓孩 子知道學習是一個求知的旅程,不是證明能力的表徵。成績的表現只 是一時,家長如果能夠重視孩子學習的樂趣,培養孩子去追求探索知 識,對於孩子未來才是有幫助。以後孩子遇到事情,懂得去尋求解決 之道,在解決問題之中不會因為受挫折而情緒起伏很大,而是能夠享 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貳、學校方面

一、定期舉辦親職講座以協助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特性

神經質性高的學童對於生活壓力的感受也高,所以在幸福感的感受也 比較低。因此,教師要注意人格特質中神經質性較高的學童,可能不 太會去表達自身的情緒,所以應該給予其適度的要求,以免承受過多 的壓力,可能會造成學童適應上的問題。教師可根據觀察或量表,分 析出每位學生不同的特質,並可透過班級家長會的管道,向家長宣導 如教導不同人格特質的子女,同時出刊相關的宣導資料,讓家長瞭解 並施以適當的輔導,使學童能有良好的適應。

二、要適時關心學生並且協助其自我的探索

神經質性的學童與老師的互動較差,而外向性的學生會主動接近老 師,所以外向性的孩子與老師的關係會比較好。所以,老師在上課之 餘,觀察學生的反應與態度,在下課後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覺察學 生的行為然後進行關心與輔導,並且與家長做密切聯繫。陪著孩子一 起度過轉變的時期,提供孩子進入國中後如何學習新的科目的讀書方 法,以降低內心的焦慮感,協助學生在自我的探索,幫助學生認識自 己並且欣賞自己的優點,讓學生不再獨自承受壓力,而是經過多方的 協助,讓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全的發展。

三、學校應協助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目前由於課業壓力繁重,許多學生除了學校課業之外還要參加課後輔 導,身心容易產生疲勞。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可以舉辦健 康操的比賽或是跳繩運動,讓學生可以動動身體,增強體力。再者,

也要積極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目前高年級階段的課業比較繁重產生 巨大的壓力。所以在教學上引導學生學習的策略以減輕課業壓力,並 且留意學生的心理狀態並與輔導室做聯繫,給予學生最大的學習協 助。

參、輔導室人員方面

一、舉辦團體活動來幫助學生更加瞭解自己

利用團體活動招募有興趣參與的成員,讓孩子藉由活動去探索自己的 個性並且了解自己,學習如何去面對自我成長以及人際關係的問題,

增進孩子面對未來情境的解決能力。

二、協助輔導老師專業上的成長

輔導老師可以多參加研習以及講座,在專業上不斷吸收知識,面對學 生時才能夠提出適當的輔導策略以協助其發展,並且妥善作好資料的

建檔,以隨時追蹤孩子輔導過程中的轉變。

三、建立輔導老師與班級導師以及家長的溝通橋樑

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讓孩子能夠開展潛能,孩子在獨立之前所接觸的環 境多半是家庭以及學校,所以藉由輔導老師、班級導師以及家長的溝 通與聯繫,瞭解孩子的轉變,以及藉由輔導教師專業的輔導知能去協 助班級導師以及家長去引導孩子的情緒、人格發展;透過家長、班級 導師的回應來修正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替孩子開拓出一個屬於他的教 育天地。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研究者人力與時間之限制,僅以中部地區(台中市、台中縣、

彰化縣、南投縣)國小五年級與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地區 的部分,未來可擴大至台灣地區,將使研究結果更具推論性與代表性。

在研究對象的年齡層方面,未來可針對國小階段的其他年級之人格特 質、人際關係、幸福感作分析比較。

二、增加研究變項

本研究僅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在性別、

年級與出生序的差異情形,以及三個變項之間的關係,然而影響學童 人際關係與幸福感的因素,可能還包括歸因方式、社會支持、因應策 略、情緒管理、自尊、學業成就等變項,在本研究中未能一一探討,

未來的研究可納入更多相關的變項,以求更周延而深入的結果。

三、進行質性研究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來探討學童之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的情 形,屬於量化研究,雖然能方便在短時間內獲得相關資料,瞭解學童 對於人格特質的發展以及人際關係、幸福感的情形,學童之間仍存在 個別差異,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可以進行質性研究,深入了解不同

人格特質的學童在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上的差異。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石文宜(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尤誌章(2006)。青少年人格特質、社交技巧、社會支持與焦慮之研究。大 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武典(1988)。我國參與國際數學奧林比亞競賽學生的追蹤研究-環境影 響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47-366。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 限公司。

吳纹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知覺及反應 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靜芳(2004)。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 標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1986)。心理與心理衛生。高 雄:復文。

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弘智。

余郁雯(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

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 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