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為海德對創造力的解釋比較強調在藝術或知識上,本節希望引進人本心 理學對創造力的看法,將人可以創造的層面擴展至自己的生活。另外將介紹馬斯 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動機論和佛洛姆(Erich Fromm)對人類生存狀 態的剖析,以提供分析個體進行贈禮回禮的心理基礎。

馬斯洛指出,大多數人習慣認定只有某些領域的專業人員,如:畫家、作 曲家、作家、科學家等,具有創造力。但馬斯洛認為其實所有的工作都可能有發 揮創意的地方,相反的一般人以為極具創造力的藝術表演可能只是機械化的抄襲

(122-3)。因此一個人即便只是在料理家務,卻也可以發揮巧思,實踐生活藝術;

反之,若一個音樂家只懂得按譜演奏,他反而只是工匠。

黃武雄便指出創造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就是因為如此,人類才能 創造現今科技文明的社會及生活方式(《童年與解放衍本》92)。人類從一開始以 採集打獵為生,後來懂得掌握自然運行的規律、耕種灌溉,甚至發明了各種制度 法律,這些都是人類原始創造特質的展現。佛洛姆甚至認為,人是自己人生的創 作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盡情揮灑的畫布(《自我》25)。這些在在說明了人 類具有創造性特質及自主性。

人本主義受到存在主義的影響,傾向認為人的「存在先於本質」。也就是說 每一個人都是實有的存在,每一個人生下來便都被判定自由。「因為人的形象並 不預存於上帝的設計之中,因此人生來便被遺棄,猶如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夏娃 一樣,人要自己去創造自己的形象」(黃武雄,《童年與解放衍本》 92)。每個人 的人生或面貌由自己努力創造,沒有人「應該」活成什麼樣子的預設,因此如佛 洛姆所說人是自己的創作者。

然而這種自我的創造需要外界的贈與支持且也常受到環境或文明偏見所框 限。以馬斯洛的動機論(又稱需求層次論)來說,人類有七種需求,由低到高層 次分別是: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自我實現、知識與理解及審美的需求

(17-26)。前四個為基本需求,後面則是成長需求,這些需求會形成人的行為動 機。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個體才越有可能去追求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人生最大的 意義便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其實就是個體完成自我的創造,將天賦發揮。基本 需求,如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等,只能來自個人之外,這就意味很大程 度上依賴於環境或他人的贈與;基本需求已滿足而追求成長動機的個體,自主性 較高,依據自己的內部創造衝動行事(29-30)。馬斯洛指出人對環境的依賴性會

「扭曲和限制人際關係」(31),容易把他人看做是滿足需要和供應來源,而以實 用的眼光看待外物;而自我實現就是一種對環境現實的超越,只追求個體潛質的 發揮,不再把他人視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客體。

馬斯洛對人格的完滿的描述是「自我實現」,佛洛姆則指出成熟健全的人格 是「自發創造性的性格」(《自我》87),人類能夠運用理性和想像力改變現有物 質,實現自己固有的潛能;並在創造的時候,體驗自己是權力的化身,感到自己 是擁有本身權力的人(《自我》87-8),而「自發創造性性格」最大的特徵便表現 在一個人對外界的給予,在給予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豐盈以及生氣勃勃。綜合 上述,可見人的自我創造和與環境及他人的關係,息息相關,在贈與的行動中體 現了自我的創造力。

回過頭來談禮物,禮物事實上也扮演著聯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角色,

上一節談到禮物關係有情感社會的價值,海德似乎很理所當然的認為聯繫就是好 的,但事實上,聯繫可能是羈絆,海德確實也承認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有自由和社 群的衝突:「人們總是既捍衛自由又渴望感情」(110),許多年輕人確實都曾有段 時間想擺脫撫育他們的各種關係、浪跡天涯,但是他說:「只有在感情槁木死灰 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要極力打破束縛」(114)、「我們經常在拒絕關係,也許是純 粹不想糾纏不清,也許是這個關係有污點、有危險,或根本就是邪惡的、令人不 舒服的」(118),海德認為只有聯繫的關係不好了,人才會覺得那是束縛、想逃 開,情感是人們渴望的,說它是束縛並不公平(114)。但這樣的批評似乎過於簡 化,如果以同樣的邏輯而言,應該可以說:「自由是人們渴望的,說它會造成孤

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是不公平的」,如此一來兩者只是在各說各話、沒有解 決問題。這個「自我與情感聯繫」的這種人我關係的矛盾,可以從社會心理學家 佛洛姆(Erich Fromm)的論著中去找到補充,另外也可以就「與他人聯繫(禮 物的最基本功能)對人類個體到底有何意義?」這個問題得到心理學基礎的解釋。

佛洛姆對於自由及情感聯繫的矛盾有精緻的觀察,他認為現代人常以為追 求自由是人之所欲,卻常忽略其實人也有追求與他人聯合、安全感的需求,甚至 完全的孤單孤立會導致心智瓦解,正如身體過度飢渴會死亡一樣。人有強烈需求 要跳脫孤立隔絕的狀態,有時甚至不惜放棄自由。佛洛姆此主張是來自於他對於 人類生存狀態的觀察:人類從動物本能的世界裡走出來,成為不再完全由遺傳基 因掌控行動的生物。人剛出生的頭幾年非常脆弱,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沒有 歸屬,根本無法存活。但人類擁有理性、想像力,能思考判斷、創造及生產,隨 著人的成長、人類的演進,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由純粹被動適應改為主動,人慢慢 開始改變環境使它適應自己的「人性」、適合自己生存(《逃避》30-2)。人類在 整個演進過程中,持續的改變使自己真正成為能發揮自己潛能的「人」(《自我》

25):

每個成為「新人類」的步驟都是令人驚恐的。這過程永遠都代表著要放 棄某種我們已經有些瞭解的安定狀態……接下來的每個新階段,都會令 我們害怕。整個發展的過程永遠有兩個彼此衝突的趨勢:其中一個是要 從子宮中生長,從動物的形式變為人的存在,從枷鎖至自由;另一個趨 勢,則是要回到子宮,回到自然,回到確定性和安全狀態。(《理性》54)

也就是說人類相較起其他動物,確實是可以部分發明和選擇我們的生活方式,選 擇適合我們的,但也正因為這種自由,我們可能犯錯、反而毀滅自己或自然,這 是完全依靠本能適應自然生存的動物不會發生的;因此人類會害怕、想要尋求安 全臍帶關係。在脫離且超越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個別化程度逐漸增長,同時也越 感覺到隔離孤獨:意識到自身的存在、自我意識、思考感受,察覺自己是個別的 實體,與大自然、其他人都不一樣;人類要發揮自己獨立個體的本然事實,所以

「追求自由是人類存在的特色」(《逃避》35),但是自由又會帶來隔離與孤獨。

人同時需要自由和與人連結的歸屬感,這該如何解決?佛洛姆提出他的見 解:人必須以自由獨立個人的身份達到和其他人類、世界再度聯合,方法是愛以 及創造,而不是靠原始關係(《逃避》45)。佛洛姆認為在創造活動中,作者將自 己和外在世界(創作的素材:金屬、木頭、紙張或景物等等)結合為一,愛14則 讓人與人融合;這兩種方法都是既保全自己又尊重他人(或物或景)特性的融合 方式。我認為禮「物」則是讓融合看得見並且可以流傳不朽。

加上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更瞭解禮物聯繫力量的價值,從這裡可以看出,

人生很重要的課題:以個體獨立自由的身份和他人、世界聯合,很有可能可以在 禮物送往迎來中完滿達成。問題在於:如何使自己送出去的禮物體現自己的自由 獨立創造性?此問題將留待文本分析時探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