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禮物「美學」的延伸及困難

這一節我想要省視海德禮物美學論述,思考我在運用時可能受到的限制以 及如何延伸的問題。從以上的介紹中,可以看出海德極度擁護團體、全體生命的 價值,這與他基本上傾向社會主義的立場有很大的關係。其實《禮物的美學》原 文是 The Gift

Imagination and the Erotic Life of Property,直譯應該是──禮物:

財富的想像以及性愛人生。海德在書中也不時的以性愛比喻禮物交換,例如:

在禮物的世界裡,蛋糕吃了還有,除非你吃了它,否則你無法擁有它。

禮物交換與性愛生活在這方面是相通的。禮物是愛神(Eros)的流出……

欲力(libido)唯有藉由發洩才不會喪失……如果我們精於算計,愛神 是不會現身的,沒有人可以因此得到滿足……禮物的使用終究會保證其 豐盈。(46)

在談到藝術創造力時,也是像性愛的欲力一樣,唯有用掉才會源源不絕:

畫了一幅畫,創作它的人不會因此而空虛。相反地,放著不用的天賦才 會喪失,才會萎縮,將我們的創作獻出來,絕對是讓創作綿延不絕的途 徑……經由贈與而空出地方,讓新的能量流注。要不就成了化石,成了 作家的瓶頸,「生命之流被阻塞了」。(220)

以性愛原理來說明禮物交換、藝術創作的精神,這是海德的基本論調。藝 術美感講究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融合,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事。美 學大師蔣勳在《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中,不時的提醒眾人,要對自己日常 生活的食衣住行,種種接觸的物質、環境、自然以及人產生心靈情感的交流,才 會擁有豐富的精神性靈生活而非荒涼孤寂;物質發達後,人要追求的就不只是吃 飽穿暖就好,而是在質的方面細細品味,而非量的輕漫糟蹋:「我講的是一件衣 服十年來跟我的情感,因為我善待一個物質以後,它跟我身體產生很多記憶,所 以我會很珍惜這種記憶。這樣的一個記憶可以包括衣服跟我皮膚的感覺、那雙鞋 子跟我的腳走路形狀產生的感覺」(《天地》135)。朱光潛在《談美》也特別說明

所謂的美感經驗,不只是人將自己的性格和情感移注在物,同時也是把「物的姿 態吸收於我」(36)。也就是在聚精會神的情況下,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回流往復;

只是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在物上並非美,還要這種投射關注並尊重物原有的特質:

比如我在觀賞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麼樣狀態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 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識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無所 有……我沒有心思去分別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真正的美感經驗都 是如此,都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36-7)

藝術美學強調人與物的交流,無非是因為人必須對物產生一種欣賞的情感,才可 能使它成為作品的一部份。但是這些關於人關於物的情感透過作品贈與另一人,

而他也懂得其中的情趣時,便擴大了交流的範圍,形成一種超越時間、空間、人 與人、人與物距離的一種共鳴交融的情感。

當人和其他人或物產生共鳴,達到一種人我同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時,人就 超越了自己本身個體存在的生物限制,達到心靈自由的狀態。蔣勳就曾說明,真 正的美,最後可以超越所有愛恨、現實,而在更高的層次上,保留對世界所有存 在事物的欣賞(《美》299)。在海德性愛融合的原理連結之下,我們瞭解藝術與 禮物相關之處。海德的禮物理論從人與人的關係、社會性的、倫理道德規範性到 藝術美學,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其可延伸之處。

然而海德的禮物理論確實有其限制,比方說海德如同前一節提到的,較不 看重自我,會選擇站在情感聯繫、團體這一邊:「自我的穩固當然有其價值,不 過有時候我們會想要慢慢擴大……自我享受和世界不斷開闊的施與受,終於成熟 了,自我就會被拋棄」(39),而在談論性愛融合或是美學時,投入「忘我」的境 地確實很重要,但「忘」並不等同「無」我、拋棄掉我。我以為愛的特質應如同 佛洛姆所述:「成熟的愛是在保存自己的完整性、保存自己的個人性之條件下的 結合……在愛之中,這種令人困惑的事情發生: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但仍舊是兩 個」(愛 37-8),強調仍舊是獨立個體的融合,「獨立」與「融合」、「自我」與「聯 合團隊」同樣重要。

另外在創作中自我所付出的勞力部分,海德也將之神秘化,海德認為天賦 來自上蒼、來自大師的禮物,藝術家為創作所付出的努力(雖然是發自內心), 是為了感激、為了把收到的禮物(靈感)表達出來(221)。但是有許多美學大師 或是藝術家都認為靈感應該是來自努力,不是平白無故來的,而是「日有所思夜 有所夢」潛意識的運作,例如:一位素習音樂的人在落水而跳出時,隨口唱出了 一曲創新的動人樂調,這種事不會發生在一位平常從未在音樂下功夫的人身上

(《談美》159)。

總之海德因為強調靈感是賜給藝術家的禮物,而將其過度神秘化,不過這 只能算是小瑕疵,因為海德並不因為靈感自外來而忽視勞力的重要性,反倒以收 到禮的感激來激勵勞力,他認為「界線裡的任何東西必有其窮竭的時候。最平衡 轉動的陀螺也會慢慢停下來」(43-4)、「感激需要有未償付的債務,唯有這個債 被感覺到,我們才會被激勵前進。如果沒有虧欠的感覺,那我們也會停下來,這 是人之常情」(86)。也許是因為海德雖然相信人性本善但仍有惰性,需要動力與 持續的熱情,而禮物就是很好的燃煤(而且燒掉還會有)。或許靈感同時具有自 外及自我勞力的成分,重點是都要努力、也要感激,因為努力的過程(不管媒介 是語言文字、陶土、圖畫……),要能爐火純青的表達,都需要有前人技術傳授 及累積。

另外學界對於海德的批評仍有:「過度誇大禮物交換的性愛成分,他對於權 力的複雜面向是盲目的,以致於他的論述顯得有些浪漫化而且單一面向」(Osteen 28)。的確,海德不但只談「令人感動的禮物」,如上節所述他也忽略了禮物情感 的聯繫造成人壓力的部分、過度擁護團體價值,簡化個人自我自由與群體聯合的 矛盾,這一方面我希望以佛洛姆的觀點作為補強。並且在分析文本時,我也不排 除動機為無私以外的禮物,如:權力、利益、互惠等各種成分混合體,對人物所 造成的影響,以免過度化約文本世界。

禮物在人的世界經人之手流轉,它體現人我關係的複雜性,經由前人的文 獻,可知禮物並不單純,有很庸俗醜陋的一面、也有很神聖美善的一面:禮物可

以溝通善意、建立友誼盟約、展示優越感、趁機圖謀利益、聯繫確立保持鞏固或 創造關係等。禮物彰顯了人我關係的情狀,促使人思考對他人的善意慷慨與義 務,如何透過理性提供待人接物原則的基礎,使得人所共組的社會有更美好的樣 貌。《史凱力》和《曠野迷蹤》中有許多感人的禮物,要知道這些禮物動人的原 因,就必須知道角色們是如何從層層迷障中,理解感受他們所獲得的禮物。從海 德的論述裡,我得到很大的啟發:關於人是如何從禮物中得到能量、如何被激發 而努力勞動、個人如何透過禮物加入一個廣大的社群裡、人類的文化資產是如何 聚沙成塔。在《史凱力》和《曠野迷蹤》的世界,主要角色們不管是贈禮也好、

收禮、回禮也罷,都在禮物網絡中逐漸體會實踐生命的意義,接下來兩章將會探 討他們是如何辦到的?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們都在某方面實現自己的義務或發揮 真善美的人類潛質,並體現自己生命獨特的創造力。禮物所造成的人我關係的矛 盾,事實上對青少年角色來說,別有意義。青少年正脫離兒童對成人依賴結合的 階段,漸漸發展出獨立的「自我」認知及自信,他們一方面接受禮物(做為人類 是無法不接受禮物,我們幼年時太需要接受別人的照顧),一方面他們開始邁開 步伐,學習以自己的方式回禮、傳送禮物,而那個方式就是自我的體現,並同時 與他人聯繫、加入社群。

最後我要用一句話來說明禮物議題在文本中探討的意義:「雖然社會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關連)無法為任何單一學科所詮釋,但動人的故事比任何社會學 科更能幫助我們理解禮物現象」(Godbout 195),禮物的問題不僅只屬於人類學、

社會學、哲學或經濟學的領域,「禮物,其實更屬於敘事的本質事物;禮物呈現 的形式與內容都需要放在敘事的結構中才能被探討與瞭解……禮物敘述『主體之 間的互動』,禮物訴說我們的故事」(胡錦媛 15),接下來我們就要從《史凱力》

和《曠野迷蹤》的世界來看禮物,看麥可、麥可妹妹、史凱力和米娜的故事,看 基特、愛莉、基特爺爺和艾司庫的故事。

第參章 禮物與蛻變

本文於第壹章曾述及在《史凱力》及《曠野迷蹤》中,主角與其周遭人物 所進行的禮物往來,對於主角生命的歷程似乎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至於禮物究 竟如何影響人、使人帶來什麼改變,則有待進一步探討。結合第貳章所述,海德 主張禮物的菁華之處在回禮,也就是收禮者將禮物轉給第三個或是往回傳,使原 本只有兩個點的一線,因為加入第三點成為面、成為一個循環。第三點的出現,

才真正說明前兩點之間產生的社會性連結以及情感交流有產生化學變化,使其豐 盈滿溢、有繼續流傳的動能。因此重視回禮,事實上是相信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彼

才真正說明前兩點之間產生的社會性連結以及情感交流有產生化學變化,使其豐 盈滿溢、有繼續流傳的動能。因此重視回禮,事實上是相信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