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際互動相關理論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際互動相關理論之探討

本節針對人際關係的意義、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互動模式與網路人際關係來 探討人際互動。

壹、人際關係的意義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人際關係是指的是兩個人之間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依賴,而且彼此間維持一 段較長時間的互動關係。國內外的研究者由於對人際關係的定義標準不同,因此 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本研究對於人際關係的定義,整理如表2-4:

表2-4 人際關係定義

研究者 人際關係的定義

Heider(1958) 個人對他人的想法、期望、知覺與反應

Schutz(1960) 人際關係就是人們彼此需要,具有情感、歸屬及控制三種需求

English & English(1974) 人際關係是指發生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交互關係

Brammer(1993)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狀態,它是

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

許勝雄(1970) 以靜態觀點來看,是指人與人之間有關聯;以動態觀點來看,是

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

汪青(1983) 人際關係乃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

建立起來的相互間的心理關係

張宏文(1996) 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更廣義的人際關係包含文化制度模

式與過程方面亦是社會關係

陳明堂(2005)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藉由思想、感情、行為表現的相

互交流,而產生的互動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總結上述研究者的看法,本研究認為,只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可以稱 為人際關係。而在人際關係的互動過程中,可能透過中介,也就是玩遊戲的過程 中來互動,因而會產生互動上的問題,可能是好的或是壞的。

貳、人際關係相關理論

在人際關係相關理的探討,主要包含了人際需求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其論 述如下:

一、人際需求理論(Theor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人際需求理論主要包含了Masolw 的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與 William Schutz 人際需求論(theor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asolw 的需求層 次論,將人類的需求歸納為五種基本類型與層次,主要包含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社會需求(social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社會需求是說明人有避免 被孤立、寂寞的痛苦,以及對於情感與歸屬的需求,這一部份說明了人的基本需 求中包含了人際關係(徐西森、連廷嘉,2002;維基百科,2009)。

而心理學家 Schutz 則提出的人際需求理論,Schutz 認為,每個人都有人際關 係的需求,而關係的開始、建立與維持都要視雙方的需求程度而定,而因需求的 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人際行為(Schutz,1966)。Schutz 認為人類具有情感需求

(affection need)、歸屬需求(inclusion need)和控制需求(control need)三種基 本人際的需求,Schutz 認為人際關係的和諧來自於人們之間這三方面需求的相容 與互補(徐西森、連廷嘉,2002)。以下將分別進行探討:

(一) 情感需求(Affection Need)

情感需求反應著一個人表達和接受情感的慾望,並且運用語言和非語言 的方式表達對情感關係的建立。情感需求可以是缺乏人際關係到過度人際關 係之間的連續性需求,缺乏人際關係者很少對人表達感情,也逃避那些向他 表達感情的人,而過度人際關係者,則容易相信他人,並也希望被別人當做 密友,適當的情感需求,才能接受他人的情感,也能接受他人的拒絕,並對 人際關係感到滿意。再者,情感需求是反映出一個人表達、接受情感的慾望 其主要行為特徵有喜愛、親密、同情、友善、熱心、照顧等,而相反的人際

反應特徵有憎恨、厭惡、冷淡等(楊慕慈,1992)。

(二) 歸屬需求(Inclusion Need)

歸屬需求是個人希望自己存在團體中的慾望,也是希望能被他人認同與 接受(楊慕慈,1992),雖然每個人都有歸屬的需求,但這種歸屬需求的強 度則是因人而異,過度與缺乏皆對良好人際關係的沒有幫助,只有適度的歸 屬需求,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陳嬿竹,1992),其主要的行為特徵為交 往、溝通、參與、出席等,而相反的人際反應特徵為孤立、退縮、排斥等(楊 慕慈,1992)。

(三) 控制需求(Control Need)

控制需求是希望個人的權力,在團體間能夠成功影響周圍的人、事、物,

楊慕慈(1992)也提到控制需求是指希望能擁有對週遭事物的主導權。控制需求 與歸屬需求一樣,具有個別差異,沒有控制需求的人,會逃避責任,缺乏掌 控事情的慾望,有強烈控制需求者則相反,因此控制慾望適度的人,較能成 功扮演社會角色,其主要行為特徵為運用權力、權威、超越、影響、控制、

支配、領導他人等,而相反之人際特徵為抗拒權威、受人支配、追隨他人等。

在本研究中,將以Schutz 所提出「人際需求論」中的三種基本人際需求做為 人際互動需求層面的理論基礎。

二、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社會交換理論興起於 1950 年末期,它所強調的觀念是成本與報酬之間的關 係,人們會自覺到自己在關係中所得到的是正面還是負面報酬,認為何種配對關 係是最有利的關係,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人們對目前關係的感受(引自李茂興、余 伯泉譯,1995)。而「報酬」包括了物質性獎勵及能夠滿足心理需求;「成本」

則是為了維持關係下所付出的時間、金錢等等(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96);

簡單來說,交換理論認為人際關係的互動,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

對報酬的計算。本研究針對主要代表人物 Homans 及 Blau 之學說做探討。

(一) Homans 社會交換行為主義 (Exchange Behaviorism)

Homans 試圖從報酬和成本的角度來解釋基本的社會行為,其基本理論包 括六個主要命題(蔡文輝,2002;宋林飛,2003)。

1. 成功命題:一個人在所做過的行為裡,若是某一行為可以時常換得報 酬,則該行為會重複出現。

2. 刺激命題:在過去的行為中,某一特定的刺激出現時,就會帶來報酬,

則當目前所發生的刺激類似於過去時,同樣的行動就越可能 重複出現。

3. 價值命題:當某行為所帶來的成果對一個人越有價值時,則可能會發 生相同的行動。

4. 剝奪-飽滿命題:當某一特定的報酬時常獲得時,則將來該報酬在出現 時,對我們的價值就越低。

5. 攻擊-贊同命題:當常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則越可能表現出憤怒的情緒。

6. 理性命題:當一個人可以選擇時,他會選擇一種能帶來較高價值的結 果,以及能獲得該較高價值結果的行動。

Homans(1961)的社會交換可以解釋基本的社會行為,但他認為此理論 可以擴大到較為複雜的交換行為,依個人而言,交換行為的發生,就是滿足 個體的需求,而較複雜的交換行為發生,就是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依理論 的命題可將理論構念主要可以分為三項,分述如下(陳秉璋,1985;蔡文輝,

1989;施文玲,2006):

1. 社會認同:在成功、刺激、價值命題中可以看出,當一個越有價值的

然形成新的規範,再此,個人會為了維持或受到肯定等,將會繼續依 循目前的規範行動。

2. 權力:權力是種不均衡的交換關係,權力越大者,他就能給予社會需 求中較特別的報酬,進而也能得到其他不同的報酬。

3. 公平分配:公平分配來自於成本與報酬兩者之配合,付出多少就會得 到多少,且利己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每個人都想在交換中獲取最 大利益,使得交換行為變成利益互換,而個人所得的利益,基本上是 相對且是公平分配的。

(二) Blau 社會交換結構主義(Exchange Structuralism)

Homans(1961)的社會交換可以解釋基本的社會行為,但 Blau(1964)認 為社會互動首先必須存在社會團體之內,人們之所以會被吸引,是因為個人 可以在團體中獲得報酬,也同時希望可以被接納,所以他們也必須提供報酬,

因此人與人之間有了連繫的形成,透過不同的報酬以維持之間的關係(陳秉 璋,1985;蔡文輝,1989;孫思源,1991;施文玲,2006)。其理論重要構 念主要可以分為五項,分述如下:

1. 信任:Blau 認為社會交換是一種互惠的自願性行動,得到回報即得到 報酬,報酬沒有計算單位,也無法得知回報是什麼,人們藉由彼此的 回報維持和強化連繫,但如果沒有得到回報,則連繫會減弱或消失,

因此,交換過程中就需要某種程度的信任,信任增加,則互惠的交換 模式才會加深及擴大。

2. 權力:Blau 認為交換行為的結果有可能產生不均衡的狀態,當交換的 一方無力付出同等價值物來交換時,只有放棄某些自身的權力,因此,

社會自然就產生支配與被支配者兩種人,Blau 認為這就是權力的來源。

3. 承諾:人們會尋找各種可能獲得最大利益的方式,當找到最大利益時,

就會對交換方產生承諾的關係。

4. 利益分享:如同 Homans 的社會交換,Blau 也指出每個人都是理性的 利益追求者,不論是在個人或團體的交換或利益追求上,報酬必須合 理及與他人分享,否則將引起不均衡的分配,均衡的分配可以讓社會 更穩定。

從上述二位學者的構念可以得知,交換理論指出社會互動其實就是一種交換 行為,而個人在交換行為時,必定考慮過可能牽涉的利益和報酬。換言之,在交 換過程中,個人對與他人互動所可能產生的利益,必定先做估算,如果在交換過 程中雙方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則就沒有交換的必要,甚至有可能改變其所屬關 係。在成本與報酬中如何自己取得一個平衡,主要有社會認同、權力、地位、公 平分配、信任、承諾、利益分享等構念,我們可以發現在 Homans 與 Blau 的社會 交換理論都有提及權力與公平分配的構念。

權力在 Blau 的理論中,包含了三種意義:(1)權力是指一個人或團體反覆地 將意志強加在其他人身上的能力。(2)權力是懲罰反抗的一種強制力量。(3)

權力在 Blau 的理論中,包含了三種意義:(1)權力是指一個人或團體反覆地 將意志強加在其他人身上的能力。(2)權力是懲罰反抗的一種強制力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