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代謝症候群現況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進步迅速、經濟快速成長,科技進步日新月 異,使民眾生活習慣大幅改變。健康的生活形態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 往往被眾人所忽略。而國人飲食習慣大幅改變及坐式生活型態增加,

亦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肥胖盛行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已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Zimmet, Alberti, & Shaw, 2001)。台 灣罹患代謝症候群,2009年約有289萬患者,其相關疾病平均每小時奪 去4.93條人命,每年有41,944位民眾因而死亡,佔總死亡人數之29.0%。

其相關醫療費用是癌症之2.25倍,佔健保局醫療支出之14.5%(黃麟智,

2010)。因此為了要儘早找出此類慢性病的高危險群,於是集聚多種慢 性病的代謝症候群被用來預防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的 發生率和死亡率。代謝症候群已對醫界及社會帶來重大的衝擊,過多 食物攝取與活動量減少,肥胖人口的盛行率逐漸增加,代謝症候群的 盛行率也持續上升(Roth, Qiang, Marban, Redelt, & Lowell, 2004)。為了 統一不同的名詞與定義,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與2001年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2001)提出相同的名稱「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2005 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Interm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也採取此名 稱,以胰島素阻抗程度或危險因子個數累加來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 險,其觀點有所差異,目前簡易的(NCEP-ATPIII)代謝症候群診斷標 準較廣為採用,以發現高危險群病患。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 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小組(NCEP- ATP III NCEP,2001)以及歐 洲 胰 島 素 阻 抗 研 究 群 ( 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Insulin Resistance)都有制訂代謝症候群的定義,這些定義在重要的組成因數

(血糖耐受性不良、肥胖、高血壓以及脂質代謝異常)有一致性,不 過在定義的細節以及診斷標準仍有不一致性(Grundy,Cleeman,Daniels, Donato,Eckel,Franklin,2005)。國內則於2004年10月公佈第一版的國人代 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於2006年10月重新修改並公告台灣2007年修 正版的代謝症候群診斷定義標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2-1-1 為國內外代謝症候群各種診斷定義的內容(黃麗卿,黃國晉,2007)。

表 2-1-1 國內外成人代謝症候群各種診斷定義的內容

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定義的建議表2-1-2(Mancini,2009; Zimmet,Alberti, Kaufman,Tajima,Silink, Arslanian,2007a;Zimmet,Alberti,Kaufman, Tajima, Silink, Arslanian,2007b;黃麗卿、黃國晉,2007),及兒童和青少年代謝 症候群診斷定義的建議表2-1-3(Cook,Weitzman,Auinger,Nguyen,& Dietz, 2003; De Ferranti, Gauvreau, Ludwig, Neufeld, Newburger, & Rifai, 2004;

Weiss, Dziura, Burgert, Tamborlane,Taksali, &Yeckel, 2004),以利研究者 採用推估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組成因子 Cook(2003) De Ferranti(2004) Weiss(2004)

腹部肥胖(腰圍) ≧90百分位 >75百分位 BMI z score of≧2

二、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現況

代謝症候群的流行逐漸增加,特別是肥胖的兒童及青少年。代謝 症候群尚未有全球一致性的定義,且不同族群的年齡不一,故難以比 較國內外盛行率的差異,目前國外關於成人、兒童、青少年代謝症候 群之研究已相當豐富,所關注之焦點多在年齡、性別與種族等人口學 變項與不同定義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之關係。國民健康局(2007)台灣地 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代謝性症候群盛行 狀況以NCEP-ATPⅢ和衛生署公佈之代謝症候群定義,整體成人盛行率 為19.1%(男性為18.5%、女性為19.6%),若依衛生署公佈之代謝症候 群診斷標準來定義,整體盛行率為 21.8%(男性為21.5%、女性為 22.0%)。無論男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至80歲,

之後隨之下降;亦隨著社經地位之提高而下降。有關國內成人代謝症 候群盛行率相關文獻,發現使用不同代謝症候群定義盛行率會不一 致,在性別上,男生大於女生(更年期45-50歲以後女生>男生)且隨 年齡增加至80歲;在原住民族群,則女生大於男生且隨年齡持續增加;

已有高血壓、腎臟病、發炎等慢性疾病,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相對也較 高;BMI(過重、肥胖)及腰圍(腹部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有相當高的相關。而研究場域則以社區、醫院為主,利用資料以全國 性調查資料庫、各縣市社區整合性篩檢及醫院健檢調查最多,亦有部 分公司及工廠員工的調查。

至於國內兒童、青少年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屈指可數,內容彙 整如表2-1-4,資料顯示台灣盛行率為6.5%,在肥胖兒童為33.3%;男 生大於女生。國外文獻在兒童、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也因定義標 準不一致,各國有統計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的差別取決於定義,故難以

做比較。文獻中常有同一族群使用不同定義來做盛行率差異比較,所 以 迫 切 訂 立 全 球 一 致 性 的 定 義 是 很 重 要 的 (Camarillo-Romero, Dominguez Garcia, Amaya-Chavez, Huitron-Bravo, & Majluf-Cruz, 2010)。如表2-1-5為國外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依四個地區(北美 洲、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研究分析得知:北美洲樣本為美國國家 健康營養檢查調查(NHANES) 1999-2002年資料,代謝症候群盛行率8.6

%至9.4%,樣本是超重/肥胖44.2%;拉丁美洲盛行率19.6%至22.6%,

樣本是超重/肥胖59.3%;歐洲盛行率2.4%至4.1%,超重/肥胖兒童和青 少年也有驚人的高盛行率44.2%;亞洲韓國盛行率13%;中國大陸盛行 率3.7%,樣本是肥胖28.1%。研究顯示男性>女性,已是肥胖及過重 的 青 少 年 , 代 謝 症 候 群 盛 行 率 更 高 (Tailor,Peeters,Norat, Vineis,&

Romaguera, 2010)。

表 2-1-4 台灣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表 2-1-5 國外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研究者 年齡層 盛行率% 地區 族群人口

整體 男生 女生

Messiah, Arheart, Luke, Lipshultz, &

Miller,(2008)

Cook, Auinger, Li,

& Ford, (2008) 12-19 9.4

Guimaraes, Moura de Almeida,&

Guimaraes, (2008)

13.8

Halley Castillo, Borges,Talavera, Orozco,

Vargas-Aleman, Huitron-Bravo,et al.,( 2007)

Bloigu, (2008)

16 2.4 Meulenaere,Van de Sompel,Truijen &

Van Gaal, et

綜合上述不論成年及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體位傾 向過重及肥胖上升。目前國民健康局除已建議勞委會將量腰圍列為之 勞工健康檢查項目中,代謝症候群(含腰圍測量)納入成人預防保健 服務,以早期發現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儘早介入執行飲食、運動等 健康行為。國民健康局近年來亦積極進行高中小校園之校長、行政主 管、老師、校護及營養師等預防代謝症候群之研習營,辦理預防代謝 症候群認知及健康行為競賽,並研發代謝症候群民眾學習手冊提供民 眾學習,及推展社區預防代謝症候群健康促進工作,這些都是考量健 康行為的養成,須從小及自己開始。

林宗義(2004)研究顯示青少年健康知識對其健康行為的影響並不 顯著,可能是肥胖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並非顯而立見,致青少年忽視 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威脅。面臨國中生代謝症候群罹患風險增加的趨 勢,雖然衛生教育單位積極宣導,但國中生對代謝症候群認知率仍然 不足,目前國中健康教育課程中僅對慢性病做介紹,尚未有相關代謝 症候群認知的教材融入課程中,針對此年齡層之知識、態度文獻研究 也微乎其微。預防代謝症候群在成人已有許多介入性的研究已經指 出,代謝症候群各個危險因子具可逆性,若可及早預知及早改善,就 能避免疾病的產生,而關鍵在於是否有健康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