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研究"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益進 博士.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研究. 研 究 生:周慧美. 撰.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2)

(3) 誌. 謝. 每到夜深人靜才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閱讀相關文獻時頻頻點頭 道謝,文字也越來越模糊,不知何時已趴在書堆中,待親愛的老公將 我搖醒,睡覺去吧!提筆寫誌謝時滿滿回憶著……。 能順利完成論文,最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胡益進教授,口試委 員呂昌明教授、陳漢瑛教授給予仔細批改及指導,使論文能夠完整嚴 謹;也感謝專家效度學者給予寶貴的意見,讓我研究能順利進行。 就讀研究所以來,謝謝鄭惠玲老師及張靖祺老師給予我的鼓勵及 打氣,讓我有堅持「走」下去的動力,並協助我完成研究對象問卷發 放;謝謝健康中心志工「馮治蕙媽咪」及警衛「冬冬」,替女兒準備 愛心午餐;研究所同學素珠、玉娟、雅惠及所有同學,謝謝你們常 e-mail 督促進度,尤其在台北的素珠、玉娟在我面臨撞牆期、怠惰不 想動筆寫論文時,幾乎每 2 週就 Call 電邀約相伴將論文完成,又認 識班上 25 位同學,一起學習成長,有你們真好。 感謝我的家人兄弟妹、大嫂及妹婿總給我最大的支援及支持,尤 其爸爸、弟弟在我生病住院時照顧我;當然也要感謝我的老公,這一 年多來,因為職務上的關係,一個月有 15 天的值班,潑我冷水要我 休學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少了,不過我知道他是關心我,希望身體健康 擺第一。最後,要謝謝我的兒子秉軒及女兒昱汝的體諒,三年來週末 沒能好好陪伴你們,接下來該換我陪你們完成國中、高中及大學…。 僅以本論文獻給我的師長、家人、工作同事及好友們,謝謝你們!. 慧美 101.07.

(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研究 學生:周慧美. 指導教授: 胡益進 博士.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對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知識、 態度與健康行為現況及其影響的相關因素。研究對象為 100 學年度第 二學期七、八、九年級學生,採比率隨機分層集束抽樣。研究工具以 自填結構式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 度及健康行為四部份,共獲得有效問卷 348 份。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代謝症候群知識題結果顯示為中上程度,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方 面偏正向,健康行為方面,學生採取「有時做到」至「經常做到」 的健康行為。 二、背景變項與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關係,結果顯示 1. 「年級」 、 「學業成績」及「知道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代謝 症候群知識有顯著性差異。 2. 「家庭社經地位」及「知道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預防代謝 症候群態度有顯著性差異。 3. 「性別」 、 「年級」及「學業成績」與採取健康行為來預防代謝 症候群有顯著性差異。 三、「代謝症候群知識」與「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二者間有正相關, 表示學生的代謝症候群知識越佳,其代謝症候群態度越正向; 「預 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與「健康行為」二者間有正相關,顯示學生 的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越正向所採取的健康行為越好。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性別」 、 「七年級」及「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 能有效預測健康行為。 關鍵字:國中生、代謝症候群、健康行為 i.

(5) Knowledge, Attitude and Health Behavior regarding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By Hui-Mei Chao.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health behavior and related factors in a Taipei junior high school on the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The target group for this study focused on students of Grade seven, eight, and nine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Year 100,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ratio of random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The research tool was based on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hich included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knowledge, attitude, health behavior on the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a total of 348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result of knowledge on metabolic syndrome showed the upper middle level. The result of attitudes showed tending to "agree". The result of health behaviors showed "sometimes make it" and "often make it."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ttitudes, health behavior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showed: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knowledge o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rade ",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knowing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ttitudes on the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knowing risk factor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option of healthy. ii.

(6) behaviors to prevent metabolic syndrome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rade seven students", " gender "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3.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n preven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Students who had more knowledge then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on preven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ttitudes on preven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health behaviors, showing that the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students take on health behavior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he better health behavior they would perform. 4. Among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Grade seven" and "attitude on preven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health behavior.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abolic syndrome, health behavior. iii.

(7) 目. 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 iv 圖目次 .......................................................................................................... vi 表目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代謝症候群現況 ..................................................................... 9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相關因素....................................... 18 第三節 代謝症候群與健康行為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5 iv.

(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之描述分析 .......................................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代謝症候群知識、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與健康 行為之分布 ........................................................................... 54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代謝症候群知識、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及健康 行為之關係 ........................................................................... 64 第四節 代謝症候群知識、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與健康行為之關係 ............................................................................................... 73 第五節 背景變項、代謝症候群知識及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對健康 行為之重要預測變項 ...........................................................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結論 ....................................................................................... 83 第二節 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7 一、中文部分 ..................................................................................... 87 二、英文部分 ..................................................................................... 94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 ............................................................. 105 附錄二 預試問卷 ..................................................................................... 106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13. v.

(9) 圖目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7. vi.

(10) 表目次 表 1-5-1 行政院衛生署青少年肥胖定義 (BMI 標準) ................................ 7 表 2-1-1 國內外成人代謝症候群各種診斷定義的內容 ........................... 11 表 2-1-2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對兒童和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定義的 建議 .......................................................................................................... 12 表 2-1-3 兒童和青少年代謝症候群診斷定義的建議................................ 12 表 2-1-4 台灣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 15 表 2-1-5 國外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 16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24 表 2-3-2 國外學校身體活動政策一覽表 ....................................................... 31 表 3-2-1 母群體年級班級分布及抽樣一覽表.............................................. 38 表 3-3-1 專家內容效度評分標準表 ................................................................ 39 表 3-3-2 教育程度等級........................................................................................ 42 表 3-3-3 職業類別等級........................................................................................ 42 表 3-3-4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 .............................................................................. 42 表 3-3-5 問卷內部一致性的分析 ..................................................................... 44 表 3-5-1 研究目的、問題、假設及統計方法.............................................. 47 表 4-1-2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中類別變項之分布情形................................ 52 表 4-1-3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中等距變項之分布 ......................................... 54 表 4-2-1「代謝症候群知識量表」各題答題之分布 .................................. 56 表 4-2-2 研究對象「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量表」各題答題之分布.... 58 表 4-2-3「健康行為量表」各題答題之分布 ................................................ 62 表 4-3-1 背景變項與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5 表 4-3-2 背景變項與代謝症候群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9 表 4-3-3 背景變項與運動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0 表 4-3-4 背景變項與飲食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1 表 4-3-5 背景變項與健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2 表 4-5-1 虛擬變項轉換表 ................................................................................... 75 表 4-5-2 影響健康行為之共線性診斷表 ....................................................... 76 表 4-5-3 背景變項、代謝症候群知識及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對運動行 為複迴歸分析表 .................................................................................. 78 表 4-5-4 背景變項、代謝症候群知識及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對健康飲 食行為複迴歸分析表 ......................................................................... 78 表 4-5-5 背景變項、代謝症候群知識及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對健康行 為複迴歸分析表 .................................................................................. 80. v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第六節、 研究限制,分別闡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目前極為熱門的話題,由於肥 胖人口的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也就愈來愈高。科技及醫療的發 達,以往威脅國人的傳染性疾病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成本負擔造成重 大影響的慢性疾病。人民生活習慣多趨向於缺乏運動、高脂、低纖維 等不當飲食因素所致肥胖問題,而肥胖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 全球刻不容緩的健康課題(Cameron, Shaw, & Zimmet, 2004)。 行政院衛生署公布2011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有6項死因與肥胖有 關,包括惡性腫瘤(例如: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 、心臟疾病、 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此外,肥胖還可導致退 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女性月經失調、不孕 症等,顯見肥胖問題之嚴重性。很多慢性病的發展與代謝症候群相關; 「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敵,它不是一種特定的「病」,而 是一種健康危險訊號,是指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可 以預警健康狀況(Reaven, 1988)。代謝症候群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以及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而增加死亡率(Hu,Qiao,Tuomilehto,Balkau, Borch-Johnsen, & Pyorala, 2004)。Zimmet等人也指出代謝症候群將來罹 患心臟病、糖尿病的機會,分別為一般人的2-3倍、5倍之風險(Zimmet, Magliano, Matsuzawa, Alberti, & Shaw, 2005)。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1.

(12) (2007)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20歲以上有代 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 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高血壓及糖尿病人, 若是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也容易引起腎臟病,代謝症候群為糖尿 病、中風、心血管疾病之前兆,亦是全世界之新興重要公共衛生議題。 另外也公布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1203位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患者中, 83.3%的人有腹部肥胖的現象,顯示代謝症候群與腹部肥胖關係密切。 在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我國20歲以 上民眾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中研院進行的 18歲以上國人營養健康調查發現,近12年來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男 性從13%上升到25%,女性則由26%升高到31%,由於會增加未來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及早介入有助於 預防疾病發生,首要即是避免腹部肥胖及體重過重(葉志嶸、張新儀、 潘文涵,2011)。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肥胖不僅導致成人期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率上升,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即可對健康構成威脅。從青少年體重管理 開始做起,以降低日後代謝症候群發生之危險。若此時進行積極干預, 則可以顯著降低成人期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隨著增多的兒童青 少年肥胖,也開始對兒童青少年代謝症候群有一種新的關注,代謝症 候群的起源也被追溯到童年,代謝症候群不只好發於成人,尚在發育 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也會發生,國外研究指出,1988-1994年之間的美 國12至19歲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約為4.2%,到了1999-2000年的 991位青少年身上,其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不論是男生或是女生及種 2.

(13) 族皆是上升的,其中男生從6.1%到9.1%,女生從2.1%到3.7%,整體 已 經 由 4.2% 增 加 到 6.4%(Cook,Weitzman,Auinger,Nguyen,&Dietz, 2003;Duncan, Li, & Zhou,2004;葉滋穗、張文道、宋育民、周崇頌、 劉丕華,2006)。金憲權、祝年豐、申慕韓、吳德敏(2007) 以11-15歲台 北市國中生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在男生為4.8%, 女生為3.9%,可知代謝症候群蔓延層面之廣且年齡層有越來越小之趨 勢。金憲權等人(2007)針對台北市1562名11歲至15歲國中生所做的研究 調查,根據代謝症候群定義進行包含腹部肥胖、血糖、三酸甘油酯、 血壓與高密度膽固醇的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腰圍過粗的情形明顯增 加,其中男生腰圍超過86公分者,有1/3有代謝症候群,女生腰圍超過 78 公分,則有1/4有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已不是成年人的專利, 就連國中生也出現不少代謝症候群患者,防治代謝症候群,腰圍管控 非常重要。國中生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原因多為肥胖引起,尤其是 腹部肥胖,青少年只要飲食過量又缺乏運動,就很容易導致肥胖;以 國中生而言,男生、女生腰圍每增加1公分,得到代謝症候群機率就上 升14%、5%,罹病機率也是一般正常腰圍學生的20倍(金憲權等,2007)。 腹部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意謂腰圍的增加,坐式生活型態 是加速肥胖惡化的因素之ㄧ。 國中階段青少年因升學主義下,放學後就是上補習班,或在家從 事靜態電腦、電動致身體活動量下降,坐式生活型態增加。我國 「2005-200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到12歲兒童 的過重與肥胖比率是27.7%(男童29.8%、女童25.1%)。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肥胖會造成許多慢性疾病, 並導致心理社會問題,因而視肥胖為一種疾病,並宣告肥胖為21世紀 3.

(14) 重要的公共衛生及醫療問題。臺北市98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結果分 析,國中整體及七、八、九年級肥胖比率分別26.70%及27.87%、27.07 %、25.14%,亦即平均每4個學生即有1個體重過重或肥胖。國家政策 研究基金會(2008)研究顯示青少年的肥胖問題不容忽視,幾近八成 的青春期肥胖會發展為成人肥胖。 研究者服務於學校單位,每學期身高體重健康促進服務中,發現 97、98、99學年度學生體位肥胖比率(含過重及超重)分別31.3%、30 %、33.7%皆高於臺北市國中生且逐漸上升。WHO(1996)正式將肥 胖列為慢性疾病,尤其肥胖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罹患率 或死亡率均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肥胖的防治宜早期開始。面臨國中 生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罹患風險增加的趨勢,本校健康教育課程在八年 級下學期慢性病主題課程,引進衛生局「代謝症候群行動展示館」融 入教學,積極宣導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並透過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 的危險因子,來預防代謝症候群及其未來所可能發生的慢性病與併發 症。有正確的代謝症候群知識作基礎、加強良好的態度作動力,盡早 建立青少年良好飲食習慣,增加運動機會,改變生活型態做好體重控 制管理來預防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年輕化,國內相關代謝症候群 研究,大多針對18歲以上進行調查;較少篇幅探討國中生與代謝症候 群預防行為之間相關研究,本研究欲探討國中學生對其代謝症候群知 識、態度與健康行為的現況,提供作為衛生及教育單位規劃適合青少 年代謝症候群的課程及教材。.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之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 與健康行為及相關因素,根據述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將研究目的歸納 如下: 主要研究目的分述於下: 一、了解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 的分布與現況。 二、分析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 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對健康行為 之預測。.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的 現況如何? 二、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 關係為何? 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認知、態度是否可以有效 預測健康行為?. 5.

(1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欲驗證的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會因背景變項 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會因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之不同 水準而有顯著相關。 三、研究對象之健康行為會因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及態度之不同水準 而有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及態度能有效預測健 康行為。. 第五節 名詞界定 為使研究範圍更明確,以便相關變項分析及探討,將本研究所重 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國中學生:指100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立某國中七、八、 九年級在學學生。 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MS):依據2007年「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之五項指標中,若 包含三項或三項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包含: 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 ㎝、女性≧80 ㎝ (一) 血壓上升:收縮壓≧130 ㎜ Hg 或舒張壓≧85 ㎜ Hg或已 服用降血壓藥物。 (二)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6.

(17) mg/dL。 (三) 三酸甘油酯上升:≧150 mg/dL 或已服用降三酸甘油酯藥 物。 (四) 空腹血糖值上升:≧100mg/dL 或已服用治療糖尿病藥物。 三、身體質量指數(BMI):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人肥胖標準 (Body mass index,BMI)是一個簡單結合身高、體重數值的指數, 用來區分體重過瘦、體重正常、體重過重及肥胖。計算方式:按 體重(Kg)除以身高(m2)平方。(行政院衛生署青少年肥胖定義,BMI 標準),如表1-5-1。 表 1-5-1 行政院衛生署青少年肥胖定義 (BMI 標準) 男生. 女生.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BMI介於). (BMI≧). (BMI≧). (BMI介於). (BMI≧). (BMI≧). 13. 17.0-22.2. 22.2. 24.8. 17.0-22.2. 22.2. 24.6. 14. 17.6-22.7. 22.7. 25.2. 17.6-22.7. 22.7. 25.1. 15. 18.2-23.1. 23.1. 25.5. 18.0-22.7. 22.7. 25.3. 年齡.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002). 四、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指對代謝症候群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本 研究中指受試者對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發行的「預防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社區民眾版)。自擬包括 代謝症候群5個危險指標、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疾病的關係及預防代 謝症候群的健康行為(飲食及身體活動)等知識。填答正確得1分, 填答錯誤及未填答得0分,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代謝症候群知 識越好;得分越低,則反之。 五、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指對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正負向主觀評價。. 7.

(18) 本研究中指受試者對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自編之代謝症候群態度 調查問卷之作答分數。本分量表採用Likert 五點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研究對象對代謝症候群態度越正向;得分越低,則反之。 六、健康行為:健康生活型態的範圍相當廣泛,本研究工具只針對飲 食、身體活動行為二層面自編成「健康行為量表」所測得的分數 為主,分數越高代表受試者表現出的相關健康行為愈多。 七、學業成績:100學年上學期學業成績整體表現,「良好」表示成績 為班排前三分之一,「中等」表示成績為班排中間三分之一,「尚 可」表示成績為班排後三分之一。 八、家庭社經地位:採用Hollingshead 於1957年所提出的二因素社會地 位指數(Two-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計算公式,計算所得 指數總分41-55分者定義為高家庭社經地位、總分30-40分者定義為 中家庭社經地位、總分11-29分者定義為低家庭社經地位共三個等 級。.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僅以 100 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做為研究對 象,故研究結果只能推論到此母群體。 二、本研究所探討的健康行為,僅對飲食、運動,結果也僅限於本研 究工具所涵蓋之範圍。 三、本研究以自填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由學生自行填寫,故填答 認真程度、真實性、情緒、身體不適等無法控制因素而影響作答 品質,是難以掌握的部分。.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主要目的,在探討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理論基礎及相關文 獻。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代謝症候群現況;第二節、影響青少 年代謝症候群相關因素;第三節、代謝症候群與健康行為相關研究, 分述如下。. 第一節 代謝症候群現況 一、代謝症候群定義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進步迅速、經濟快速成長,科技進步日新月 異,使民眾生活習慣大幅改變。健康的生活形態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 往往被眾人所忽略。而國人飲食習慣大幅改變及坐式生活型態增加, 亦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肥胖盛行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已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Zimmet, Alberti, & Shaw, 2001)。台 灣罹患代謝症候群,2009年約有289萬患者,其相關疾病平均每小時奪 去4.93條人命,每年有41,944位民眾因而死亡,佔總死亡人數之29.0%。 其相關醫療費用是癌症之2.25倍,佔健保局醫療支出之14.5%(黃麟智, 2010)。因此為了要儘早找出此類慢性病的高危險群,於是集聚多種慢 性病的代謝症候群被用來預防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的 發生率和死亡率。代謝症候群已對醫界及社會帶來重大的衝擊,過多 食物攝取與活動量減少,肥胖人口的盛行率逐漸增加,代謝症候群的 盛行率也持續上升(Roth, Qiang, Marban, Redelt, & Lowell, 2004)。為了 統一不同的名詞與定義,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與2001年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9.

(20)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2001)提出相同的名稱「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2005 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Interm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也採取此名 稱,以胰島素阻抗程度或危險因子個數累加來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 險,其觀點有所差異,目前簡易的(NCEP-ATPIII)代謝症候群診斷標 準較廣為採用,以發現高危險群病患。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 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小組(NCEP- ATP III NCEP,2001)以及歐 洲 胰 島 素 阻 抗 研 究 群 ( 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Insulin Resistance)都有制訂代謝症候群的定義,這些定義在重要的組成因數 (血糖耐受性不良、肥胖、高血壓以及脂質代謝異常)有一致性,不 過在定義的細節以及診斷標準仍有不一致性(Grundy,Cleeman,Daniels, Donato,Eckel,Franklin,2005)。國內則於2004年10月公佈第一版的國人代 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於2006年10月重新修改並公告台灣2007年修 正版的代謝症候群診斷定義標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2-1-1 為國內外代謝症候群各種診斷定義的內容(黃麗卿,黃國晉,2007)。. 10.

(21) 表 2-1-1 國內外成人代謝症候群各種診斷定義的內容 組成因子 必要條件. NCEP-ATP Ⅲ(2001) 葡萄糖不耐或 無 胰島素阻抗 WHO-1999. IDF歐洲版 (2005) 腰圍 男≧90cm 女≧80cm. 選擇條件. 以下條件符合 以下條件符 以下條件符 二項以上(將 合三項以上 合二項以上 三酸甘油酯過 高或低的高密 度膽固醇當成 一項). 肥胖. BMI≧ 30kg/m2 WHR 男>0.9 女>0.85. 台灣版 (2004) 無. 台灣-修正版 (2007) 無. 以下條件符 以下條件符 合三項以上 合三項以上. 腰圍 男>102cm 女>88cm. 為必要條件. 三酸甘油酯 ≧150 mg/dL 過高. ≧150 g/dL. ≧150 g/dL或 ≧150 g/dL 使用藥物. 低的高密度 男<35 mg/dL 膽固醇 女<39 mg/dL. 男<40mg/dL 男<40 mg/dL 女<50 mg/dL 女<50 mg/dL. 血壓過高. ≧130/85 ≧130/85 ≧130/85 ≧130/85 mmHg 或使 mmHg 或使 mmHg 或使 mmHg 或使 用藥物 用藥物 用藥物 用藥物. ≧140/90 mmHg 或使 用藥物. 或使用藥物. 腰圍 男>90cm 女>80cm 或 BMI≧ 27kg/m2. 腰圍 男>90cm 女>80cm. ≧150 g/dL或 使用藥物. 男<40 mg/dL 男<40 mg/dL 女<50 mg/dL 女<50 mg/dL. 或使用藥物. 空腹血糖過 未使用 高. ≧110 mg/dL. 或使用藥物 或使用藥物. 或使用藥物 或使用藥物. 微量蛋白尿 20Ug/min或. 未使用. 未使用. 未使用. 未使用. 含糖尿病. 含糖尿病. 含糖尿病. 含糖尿病. ≧100 mg/dL. ≧100 mg/dL. ≧100 mg/dL. Alb/Cr(30mg/g). 備註. 含糖尿病. 資料來源:引自(黃麗卿、黃國晉,2007)。國內外不同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之比較. 上述代謝症候群適用大於16歲以上之民眾,而針對兒童及青少年 目前並沒有公定的代謝症候群定義,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對兒童和 11.

(22) 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定義的建議表2-1-2(Mancini,2009; Zimmet,Alberti, Kaufman,Tajima,Silink, Arslanian,2007a;Zimmet,Alberti,Kaufman, Tajima, Silink, Arslanian,2007b;黃麗卿、黃國晉,2007),及兒童和青少年代謝 症候群診斷定義的建議表2-1-3(Cook,Weitzman,Auinger,Nguyen,& Dietz, 2003; De Ferranti, Gauvreau, Ludwig, Neufeld, Newburger, & Rifai, 2004; Weiss, Dziura, Burgert, Tamborlane,Taksali, &Yeckel, 2004),以利研究者 採用推估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表 2-1-2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對兒童和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定義的建議 年齡 6-10歲 10-16歲 >16歲 腰圍≧90分位作為診斷 的標準,此年齡層不做代 謝症候群的診斷,但如果 家族史有代謝症候群、第 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 高血壓、肥胖或心血管疾 病者,應加以檢測。. 腰圍≧90分位並以下兩項(或 以上):血壓≧130/85 mmHg、 血糖≧100 mg/dL 或 使用成年人標準(IDF) 已知第二型糖尿病、三酸甘油 酯≧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 <40mg/dL. 資料來源:(Mancini, 2009; Zimmet, et al., 2007a; Zimmet, et al., 2007b; 黃麗卿 & 黃 國晉, 2007). 表 2-1-3 兒童和青少年代謝症候群診斷定義的建議 組成因子. Cook(2003). De Ferranti(2004) Weiss(2004). 腹部肥胖(腰圍). ≧90百分位. >75百分位. BMI z score of≧2 for age and sex. 高三酸甘油酯. ≧110 mg/dL. ≧90百分位. ≧95百分位. 過低的高密度膽固 醇 血壓過高. ≦40. 男< 45mg/dL 女< 50mg/dL ≧90百分位. < 5百分位. ≧90百分位. >95百分位. 空腹血糖過高 ≧110 mg/dL ≧110 mg/dL IGT 資料來源:(Cook, et al., 2003; De Ferranti, et al., 2004; Weiss, et al., 2004). 12.

(23) 二、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現況 代謝症候群的流行逐漸增加,特別是肥胖的兒童及青少年。代謝 症候群尚未有全球一致性的定義,且不同族群的年齡不一,故難以比 較國內外盛行率的差異,目前國外關於成人、兒童、青少年代謝症候 群之研究已相當豐富,所關注之焦點多在年齡、性別與種族等人口學 變項與不同定義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之關係。國民健康局(2007)台灣地 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代謝性症候群盛行 狀況以NCEP-ATPⅢ和衛生署公佈之代謝症候群定義,整體成人盛行率 為19.1%(男性為18.5%、女性為19.6%),若依衛生署公佈之代謝症候 群診斷標準來定義,整體盛行率為 21.8%(男性為21.5%、女性為 22.0%)。無論男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至80歲, 之後隨之下降;亦隨著社經地位之提高而下降。有關國內成人代謝症 候群盛行率相關文獻,發現使用不同代謝症候群定義盛行率會不一 致,在性別上,男生大於女生(更年期45-50歲以後女生>男生)且隨 年齡增加至80歲;在原住民族群,則女生大於男生且隨年齡持續增加; 已有高血壓、腎臟病、發炎等慢性疾病,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相對也較 高;BMI(過重、肥胖)及腰圍(腹部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有相當高的相關。而研究場域則以社區、醫院為主,利用資料以全國 性調查資料庫、各縣市社區整合性篩檢及醫院健檢調查最多,亦有部 分公司及工廠員工的調查。 至於國內兒童、青少年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屈指可數,內容彙 整如表2-1-4,資料顯示台灣盛行率為6.5%,在肥胖兒童為33.3%;男 生大於女生。國外文獻在兒童、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也因定義標 準不一致,各國有統計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的差別取決於定義,故難以 13.

(24) 做比較。文獻中常有同一族群使用不同定義來做盛行率差異比較,所 以 迫 切 訂 立 全 球 一 致 性 的 定 義 是 很 重 要 的 (Camarillo-Romero, Dominguez Garcia, Amaya-Chavez, Huitron-Bravo, & Majluf-Cruz, 2010)。如表2-1-5為國外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依四個地區(北美 洲、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研究分析得知:北美洲樣本為美國國家 健康營養檢查調查(NHANES) 1999-2002年資料,代謝症候群盛行率8.6 %至9.4%,樣本是超重/肥胖44.2%;拉丁美洲盛行率19.6%至22.6%, 樣本是超重/肥胖59.3%;歐洲盛行率2.4%至4.1%,超重/肥胖兒童和青 少年也有驚人的高盛行率44.2%;亞洲韓國盛行率13%;中國大陸盛行 率3.7%,樣本是肥胖28.1%。研究顯示男性>女性,已是肥胖及過重 的 青 少 年 , 代 謝 症 候 群 盛 行 率 更 高 (Tailor,Peeters,Norat, Vineis,& Romaguera, 2010)。. 14.

(25) 表 2-1-4 台灣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盛行率% 研究者. 年齡層 (歲). 整體. 男生. 女生. 廖倩誼. 13. 6.5. 7.4. 4.5. 臺北市國中生. 13. 2.5. 1.1. 屏東縣國中生. 11-15. 4.5. 3.9. 臺北市國中生. BMI10-90 百分位2.1%. BMI10-90 百分位1.1%. ≧BMI90 百分位29.3%. ≧BMI90 百分位28.4%. 腰圍10-90 百分位1.6%. 腰圍10-90 百分位1.1%. ≧腰圍90 百分位33.3%. ≧腰圍90百分位25.5%. ≧BMI90 百分位4.1%. ≧BMI90 百分位3.8 %. ≧腰圍90 百分位4.6%. ≧腰圍90百分位3.8 %. 研究族群. 等人 (2009) 高承志 (2009) 金憲權 等人 (2007). 金憲權. 11-15. (2006). ≧BMI或腰圍90百分位4.8 ≧BMI 或腰圍90 百分 %. 位3.9%.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5. 學童.

(26) 表 2-1-5 國外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研究者 年齡層 盛行率% 整體 男生 Messiah, Arheart, 8-14 8.6 Luke, Lipshultz, & 正常體重 0.8 Miller,(2008) 超重 3.0 肥胖 43.8. 地區. 族群人口. 北美洲. 美國國家健康 營養檢查調查 (NHANES) 1999-2002. 女生. Cook, Auinger, Li, & Ford, (2008). 12-19. 9.4 美國白人 10.7 美國黑人 5.2 美國墨西哥 11.1 正常體重 1.6 超重 7.8 肥胖 44.2. 13.2. 5.3. 北美洲. 美國國家健康 營養檢查調查 (NHANES) 1999-2002. Guimaraes, Moura de Almeida,& Guimaraes, (2008). 13.8 ±1.9. 22.6 正常體重 7.1 超重/肥胖 59.3. 30.9. 16.3. 拉丁 美洲. 巴西兩間私立 和兩個公立學 校. Halley Castillo, Borges,Talavera, Orozco, Vargas-Aleman, Huitron-Bravo, et al.,( 2007). 7-24. 19.6 正常體重 4.7 超重/肥胖 52.8. 20.2. 19.2. 拉丁 美洲. Morelos, Mexico. Pirkola , Tammelin,& Bloigu, (2008). 16. 2.4 正常體重 0 超重 13 肥胖 44.2. 3.5. 1.2. 歐洲. 芬蘭全國代表 性的樣本. Vissers,Vanroy,De Meulenaere,Van de Sompel,Truijen & Van Gaal, et al,(2007). 16-19. 4.1 正常體重 0.3 超重 2.8 肥胖 39.1. 0.9. 5.5. 歐洲. 比利時 14 所 學校中學三年 級. You & Son, (2011). 12-18. 13. 15.4. 10. 亞洲. 2005 第三次 韓國國民健康 和營養調查 (KNHNES). Li, Yang, Zhai, Kok, Zhao, Piao, et al., (2008). 15-19. 3.7 正常體重 2.3 超重 23.4 肥胖 35.2 IDF 6.8 AHA 8.3. 3.4. 4. 亞洲. 中國 2002 全 國健康營養檢 查調查. Yi-Qun, X. U., & Cheng-Ye, J. I.(2008). 14-16. 3.3 肥胖 28.1. 4.2. 2.5. 亞洲. 中國北京 2006 年學校 的調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6.

(27) 綜合上述不論成年及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體位傾 向過重及肥胖上升。目前國民健康局除已建議勞委會將量腰圍列為之 勞工健康檢查項目中,代謝症候群(含腰圍測量)納入成人預防保健 服務,以早期發現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儘早介入執行飲食、運動等 健康行為。國民健康局近年來亦積極進行高中小校園之校長、行政主 管、老師、校護及營養師等預防代謝症候群之研習營,辦理預防代謝 症候群認知及健康行為競賽,並研發代謝症候群民眾學習手冊提供民 眾學習,及推展社區預防代謝症候群健康促進工作,這些都是考量健 康行為的養成,須從小及自己開始。 林宗義(2004)研究顯示青少年健康知識對其健康行為的影響並不 顯著,可能是肥胖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並非顯而立見,致青少年忽視 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威脅。面臨國中生代謝症候群罹患風險增加的趨 勢,雖然衛生教育單位積極宣導,但國中生對代謝症候群認知率仍然 不足,目前國中健康教育課程中僅對慢性病做介紹,尚未有相關代謝 症候群認知的教材融入課程中,針對此年齡層之知識、態度文獻研究 也微乎其微。預防代謝症候群在成人已有許多介入性的研究已經指 出,代謝症候群各個危險因子具可逆性,若可及早預知及早改善,就 能避免疾病的產生,而關鍵在於是否有健康的生活型態。. 17.

(28)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代謝症候群相關因素 青少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執行血壓、代謝症候群相 關生化檢查及測量腰圍篩檢,早期發現危險因子去做優先介入是目前 的預防策略(Alvarez, Vieira, Sichieri, & Veiga, 2008; Kwon, Jang, Oh, Rho, Jung, &Yum, 2011)。 一、性別及種族 代謝症候群不是由單一因素所造成,其中肥胖及胰島素阻抗是最 重要因素。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2007 年針對國中、高中高職 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發現,國中生約每四人就有一人體重過重 或肥胖,高中職專生約每三人就有一人,不分年齡,過重與肥胖 的比例都是男多於女。此外,亦有不少研究證實代謝症候群與其人口 學因子中種族、年齡、性別、血壓、腰圍、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等健 康行為都有有關。在成年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顯示性別、年齡會因種 族的不同,代謝症候群男女盛行率並非呈現相同的趨勢(Cara & Chaiken, 2006;劉美蘭,2011)。若以 ATPⅢ定義分析,男性、女性盛行率各有 不同;以 WHO 定義進行研究,歐美地區大多顯示,男性比女性有較 高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美國全國第三次健康營養調查研究顯示:在 年輕族群,男性盛行率約為女性 2 倍,但女性停經之後,男、女差異 就變小了;三酸甘油酯的異常率是男性比女性高很多;高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則男女差異不大。歐洲代謝症候群的年齡標準化盛行率,男性 為 15.7%、女性為 14.2%。亞太地區的研究以 ATPⅢ定義,大多顯示 女性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高於男性。台灣所估算的男性盛行率高於女 性,但金門地區則女性高於男性(吳秀英,2005) 。亞洲人及西裔美國人. 18.

(29) 發生的比例較其他種族高。非洲裔美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最低,高 加索(白)人次之,墨西哥美國人最高(黃麗卿,2006) 。 二、社經地位 Andersen(1995)認為不同社經地位,導致有不同的健康行為產生。 多 倫 多 大 學 (2011) 一 項 由 加 拿 大 病 童 醫 院 ( 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SickKids)和多倫多大學進行的最新研究表明,社經地位較低 的青少年在罹患心血管疾病方面,明顯地受到坐式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 、營養不良、吸煙和其他健康行為模式等影響,會有較高的風 險。研究人員發現,較高的 BMI 和膽固醇,與較低的收入和教育程度 之間是相關連的,高血壓明顯與收入較低有關,坐式生活型態、營養 不良和吸煙,與社經地位較低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Brian McCrindle 兒科教授指出: 「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往往掌有更多的資源、知識和時間 可投身於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對地,那些較低的人則往往關注於更迫 切的問題。張淑玲(2006)社經地位對健康行為的影響也得到了支持:個 體是否具規律的運動、健康檢查、抽菸及嚼檳榔等行為,會受到教育 程度、職業類別及家戶收入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執行結果。劉美媛,呂 昌明(2006)大一學生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顯示,影響健康 行為之重要因素有:健康概念越正向、學期成績越佳、家庭社經地位 越高、與父母同住、自覺健康狀況為佳者,越有正向的健康行為 三、腰圍及身體質量指數(BMI) 全球共識代謝症候群的定義建議各樣種族與性別,腰圍的具體方 便簡單適合量化腹部肥胖(Parikh, Mohan, & Joshi, 2011)。BMI 和腰圍都 有相同的權力預言代謝症候群,且有肥胖的孩子會有更高的 BMI 及腰. 19.

(30) 圍是更能預測代謝症候群(Barzin, Hosseinpanah, Fekri, & Azizi, 2011; Brufani et al., 2011;廖倩誼等,2009)。測量腰圍是一種簡單,廉價的 方法,可識別兒童青少年代謝疾病的風險(Messiah, Arheart, Lipshultz, & Miller, 2011)。特別是超重的青少年腰圍,在腹部肥胖的診斷是有非常 相關(Alvarez, et al., 2011)。腰圍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 險,利用身體質量指數(BMI)為判定體位的一個轉換公式,若評值 為超重或肥胖與血壓、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及多種慢性病況之危 險性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四、血壓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 子。隨著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盛行率的增加,青少年高血壓也有增加的 趨勢。若能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發現高血壓,早期控制,有助於預 防或改善成年高血壓,防制心血管疾病。目前台灣學童例行身體檢查 並未包括血壓量測,相關的本土兒童與青少年高血壓研究也不多(廖建 彰, 2009)。兒童肥胖會增加發生高血壓的風險(Cheng, Yan, Duan, Er, & Mi, 2011)。所以日常飲食鈉鹽少吃點、運動多做點、定期量腰圍、血 壓是對抗高血壓的最佳武器。 五、學業成績 學業成就愈佳、危害健康行為愈少(劉芝伶,2006),國內許多 有關研究不同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行為的關係,性別、年級愈低、 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學業成就愈好、BMI,有顯著差異性,甚至能有 效預測健康行為(張師豪,2011;黃杏彩,2010;林烈照,2010;陳麗 婷,2010 尤秀菁,2009;李秀珍,2007;羅雅玲,2004;張富琴,2001;. 20.

(31) 李蘭、翁慧卿、曾東松、孫亦君,1999) 。 六、謝症候群認知 史麗珠,涂慧慈,蔡玉霞,李岑葦,呂采苓 (2010) 設計一份代謝 症候群防治知識量表,以桃園地區整合性篩檢的民眾及桃園地區仍在 學的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整體答對率是整篩民眾(48 位,44.2%) 低於研究生(40 位,64.3%),研究生在衛教後(後測)的整體答對率 爲(95.8%)明顯高於衛教前(64.3%)。「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2011 代謝 症候群認知調查發現,超過五成(56.7%)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 超過六成不知健康腰圍標準,有 2-3 成的民眾表示自己常檢測血壓、腰 圍、體脂肪。國外研究,成人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及腹部肥 胖的一份調查發現,結果顯示代謝症候群有關的知識答對率較低(答 對率 47%),只有 9%聽過代謝症候群疾病,87%回答他們根本不知道 這種疾病(Oh, Bang, Hyun, Chu, Jeon, & Kang, 2007)。新竹市衛生局對 新竹市 6 所大學,調查結果發現,在預防代謝症候群的認知情形方面, 88.5%的學生知道腰圍過粗較容易得到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 慢性病。其中,64.9%的學生正確回答出「男性健康腰圍不可以超過 90 公分或 35.5 吋」,只有 54.0%的學生可以正確回答出「女性健康腰圍 不可以超過 80 公分或 31.5 吋」。. 第三節 代謝症候群與健康行為相關研究 一、健康行為 Kasl&Cobb(1966)「健康行為」是指一個自認健康的人,為了預 防疾病以及在症狀期之前偵測疾病所行使的一些活動,並將與健康相 關的行為(Health-related behavior)依疾病發生的進程,分為以下三類: 21.

(32) (1)預防性與保護性的行為(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behavior)相信 自己是健康而且不感覺有任何症狀的人們,為保有健康所採取的行 動。(2)疾病行為或疾病的診斷治療(Illness behavior)不確知自己是 否健康的人們所採取的行動。(3)疾病角色行為(Sick-role behavior) 意指經由醫師診斷之後確定有病的人所表現的行為 (Kasl & Cobb, 1966;李蘭,1991)。于漱(1988)將預防性健康行為定義為「自認健康 的人在症狀尚未出現前,主動採取任何能夠符合現有專業醫學知識及 科學標準的行動」。研究中並將台北市民眾健康行為的測量細分為四 類:第一類健康維護行為(Health maintenance behaviors),包括飲食、運 動、其他(家庭設備、睡眠情形、測量體重)等;第二類健康促進行 為(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s)包括個人衛生、健康危害行為(抽菸、 飲酒行為)等;第三類健康防護行為(Health protection behaviors)包括交 通、牙齒防護等;第四類為利用預防性健康服務行為(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身體檢查、預防接種、優生保健等。(姜逸羣, 呂槃, 江永盛, & 黃雅文, 1988)探討民眾健康調查中所定義的健康行為,為個人增進自己 的健康與預防疾病所做出的自我照顧行為,研究中指出健康的行為包 括飲食習慣、菸酒節制、運動、休閒活動、健康檢查等。(李蘭等人, 1999)在綜合國內外健康行為相關文獻之後,認為行為是個體與周圍的 人或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定義「健康行為」為:個體於此種交 互作用中所產生的反應,無論是感受、想法、態度或採取行動,凡是 與自己或他人的健康有關者皆稱之為健康行為。(王國川,1996)健康行 為是為了保護、改善、維持或促進健康所採取的外顯行為類型、行動 或習慣,其中亦隱涵著為了避免傷害、疾病或死亡等危險因子所採取 的行為或行動。劉紘志(2004)健康行為區分為︰1. 健康維護行為(health 22.

(33) protection behaviors)︰指積極的去預防功能的失去,包括︰運動行為、 社會活動行為、生活飲食及睡眠等習慣。2. 健康危害行為(health risk behaviors)︰指在消極面能改善,如︰抽菸行為、酗酒行為與檳榔行為 等。 健康行為已是健康決定因子中具決定性之重要因素(許志成、徐祥 明、徐瑱淳、石曜堂、戴東原,2003)。健康行為在健康與疾病的連續 面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因素除了可能是先天 的遺傳外,最主要原因就是後天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馮世祥、羅慶徽、 陳宏一、徐尚為、朱基銘、林金定,2007)。所以要從小積極從事健康 行為預防青少年代謝症候群。 有關健康行為的研究,國內研究者以不同健康生活型態層面角度 來加以探討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張師豪(2011)學生健康生活型 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完全中學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林 烈照(2010) 彰化市公立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尤 秀菁(2008)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在健 康生活型態調查項目以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習為,吸菸與飲酒行為, 心理壓力調適四個層面來研究。陳婉倩(2010)臺北市高中學生危害健康 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 研究,危害健康行為調查項目以飲食行為,身體活動,事故及非事故 傷害行為,吸菸行為,飲酒及藥物的使用行為,不安全性行為六個層 面來研究。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施惠雯(2008)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相關因素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李秀珍(2007)國中生健康促進. 23.

(34) 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羅沁芳 (2002)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健康生活型態調查項目以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休閒、 壓力處置、營養六個層面來研究。羅雅玲(2004)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 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在健康行為以飲食行為,運動行為,吸菸及飲 酒行為,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性行為,壓力調適行為六個層面來研究。 黃杏彩(2009) 國中生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相關性研究─以台中 市某國民中學為例,健康生活型態以飲食情況,運動情況,吸菸情況, 事故害預防情況,壓力調適情況五個層面來研究。另陳慧媛(2009)桃園 縣某國民中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只針對飲食行為之 蔬果攝取行為、吃早餐行為、喝牛奶行為、喝含糖飲料、水份(喝白開 水)行為、攝取適當熱量行為、吃零食行為、吃宵夜行為、吃油炸食物 行為及使用調味料行為十個項目來研究。其健康生活型態或健康行為 得到不盡相同結論將其整理如下表 2-3-1。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張師豪 (2011). 研究主題 完全中學學 生健康生活 型態相關因 素之探討— 以臺北市某 私立完全中 學為例. 健康行為 健康生活型態: 飲食習慣,運動 與休閒習為,吸 菸與飲酒行為, 心理壓力調適. 24. 研究發現 一、飲食行為, 「年級」 、 「體型 BMI」、 「學業成績」之不同水準有顯著差異。 二、運動與休閒行為, 「性別」 、 「年級」 之不同水準有顯著差異。三、健康生活 型態,結果發現:似乎女生普遍比男生 在各項健康生活型態有較佳表現、年級 愈低、學業成就越好、家庭氣氛愈融 洽、父母關係愈良好、家庭社經地位愈 高、學業成就愈好,其健康生活型態表 現愈好。 四、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 結果發現:「性別」、「年級」、「學業成 績」能有效預測健康生活型態。.

(35)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 1) 研究者 林烈照 (2010). 研究主題 彰化市公立 國中學生健 康生活型態 及其相關因 素研究. 健康行為 健康生活型態: 飲食習慣,運動 與休閒習為,吸 菸與飲酒行為, 心理壓力調適. 研究發現 一、飲食行為的關係,「學業成績」之 不同水準有顯著差異。二、運動與休閒 行為的關係,「性別」、「年級」之不同 水準有顯著差異。三、健康生活型態的 關係,結果發現:似乎女生普遍比男生 在各項健康生活型態有較佳表現、年級 愈低、學業成就越好、家庭氣氛愈融 洽、父母關係愈良好、家庭社經地位愈 高、學業成就愈好,其健康生活型態表 現愈好。四、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 活型態的預測,結果發現: 「性別」 、 「年 級」 、 「學業成績」能有效預測健康生活 型態。. 陳婉倩 (2010). 臺北市高中 學生危害健 康行為及其 相關因素之 研究. 危害健康行為: 飲食行為,身體 活動,事故及非 事故傷害行為, 吸菸行為,飲酒 及藥物的使用行 為,不安全性行 為. 一、男生、學業成績越差者、家庭社經 地位越低者、健康控握信念越不傾向內 控型或機運外控型者,其飲食行為越不 良。二、身體活動整體表現屬中低不足 程度。其中,遵循運動 333 原則、假日 從事動態休閒活動的表現較差。研究發 現,年級越高者、學業成績越差者、家 庭社經地位越低者、健康控握信念越不 傾向內控型者,其身體活動量越不足。. 陳昭 伶,陳政 友,羅惠 丹(2009). 基隆地區高 中職學生健 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相關 因素探討. 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營養,運動 休閒,人際支 持,壓力處理, 自我實現,健康 責任. 高中生、就讀公立學校、父親健康者、 母親健康者、父母管教方式採開明民 主、高社經地位、家庭功能良好、家人 和朋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高、有參加 健康促進課程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較佳。. 黃杏彩 (2009). 國中生社會 人口學變項 與健康行為 相關性研究 ─以台中市 某國民中學 為例. 健康生活型態: 飲食情況,運動 情況,吸菸情 況,事故害預防 情況,壓力調適 情況. 一、年級較低,學業成績較好飲食情況 佳。二、運動狀況,男生運動較女生佳, 一年級及二年級運動較三年級好三、年 級、學業成績及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 測研究對象的飲食情況。四、年級、性 別、運動性社團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 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 25.

(36)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 2)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健康行為. 研究發現. 陳慧媛 (2009). 桃園縣某國 民中學學生 飲食行為及 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 飲食行為:蔬果 攝取行為,吃早 餐行為,喝牛奶 行為,喝含糖飲 料,水分行為, 攝取適當熱量行 為,吃零食行 為,吃夜行為, 吃油炸食物行 為,使用調味料 行為. 一、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的因子有性 別及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兩個變項,即 女生和越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 的飲食行為越好。二、表現較差的三項 分別為:我每天喝牛奶、喝含糖飲料、 我喝鋁箔包裝。居中的有:每天吃宵 夜、每天至少補充 1500cc 的水分、吃 油炸類食物、每天吃三份青菜、每天吃 零食、每天吃二個水果、吃東西時,會 添加醬油、辣椒醬、番茄醬等調味料。 三、飲食行為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有較好的飲食行 為。. 施惠雯 (2008). 大學生健康 促進生活型 態及相關因 素研究:以北 部某國立大 學為例. 健康促進活性 態:自我實現、 健康責任、人際 支持、運動休 閒、壓力處置、 營養。.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上有 差異性,女生得分較男生高,三年級得 分較其他年級高;二、營養,女學生得 分上高於男學生,因此在增進學生正確 的飲食行為應重視性別上的差異性; 三、運動休閒,男生得分比女生高;不 同年級之研究對象在運動休閒分量表 得分上有差異,三年級得分較其他年級 高。年級愈低在學業成績排名越好的同 學,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表現越 好。. 尤秀菁 (2008). 台中縣某國 中學生健康 生活型態及 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 健康生活型態: 飲食習慣,運動 與休閒習為,吸 菸與飲酒行為, 心理壓力調適. 一、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結果發現: 年級愈低、父母管教方式較民主、家庭 氣氛愈融洽、父母關係愈良好、家庭社 經地位愈高、學業成就愈好,其健康生 活型態表現愈好;此外,健康教育教學 的落實,也有利於學生建立健康生活型 態。二、整體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結 果發現:「年級」、「家庭氣氛」、「學業 成績」 、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能有效預 測健康生活型態。. 26.

(37)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 3)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健康行為. 研究發現. 李秀珍 (2007). 國中生健康 促進生活型 態及其影響 因素之探討 -以台南縣 四所國中生 為例. 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自我實現、 健康責任、人際 支持、運動休 閒、壓力處置、 營養。. 在性別上運動行為方面,男同學則顯著 優於女同學。年級方面二年級在整體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明顯優於三年級而 與一年級,整體而言三年級在各方面得 分均最差,而一年級在運動方面得分最 高且明顯優於三年級。在學業成績排名 越好的同學,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上表現越好。. 劉美 大一學生健 媛,呂昌 康行為現況 明(2006) 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 以北部某大 學學生為例. 「沒有菸、酒、 藥物使用」,「事 故傷害」、「飲食 行為」,「身體活 動」. 影響健康行為之重要因素有:健康概念 越正向、學期成績越佳、家庭社經地位 越高、與父母同住。健康行為之預測因 子為安適性、健康概念、學期成績、家 庭社經地位與自覺健康狀況等變項,可 預測健康行為。. 羅雅玲 (2004). 苗栗縣國中 生健康行為 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 健康行為:飲食 行為,運動行 為,吸菸及飲酒 行為,事故傷害 預防行為,性行 為,壓力調適行 為. 一、健康行為的關係,年級越低、女生、 父母婚姻完整、學業成績越好、家庭社 經地位越高,其各項健康行為均表現的 比較好。二、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除 了強勢他人控握不具有任何預測力之 外, 「性別」 、 「年級」 、 「學業成績」 、 「父 母婚姻」 、 「家庭社經地位」均能有效預 測各項健康行為。. 羅沁芳 (2002). 台北市某國 中學生同儕 支持與健康 促進生活型 態之相關研 究. 發展人際支持、 自我實現、壓力 處理、營養、運 動、健康責任。. 年級、性別、家裡氣氛、自覺健康狀況、 健康價值觀與同儕支持及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呈顯著相關,另外排行、家庭社 經地位、學業表現亦和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呈顯著相關。. 張富琴 (2001). 台北市高中 生危害健康 行為之研究. 危害健康行為: 事故及非事故傷 害,吸菸行為, 飲酒及藥物的使 用,性行為及其 後果,飲食行 為,身體活動. 飲食行為方面:一半以上的高中生蔬 菜、水果、牛奶等食物攝取量不足;身 體活動方面-大多數高中生仍未養成 規律運動的習慣。. 本研究「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s)只對代謝症候群相關的運動 與飲食行為加以探討。. 27.

(38) 二、運動行為 近年來靜態生活模式危害青少年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青 少年戶外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靜的活動則明顯增多,比如看電視、 上網、做作業等,都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內容。生活模式上的變化, 使現下的孩子活動不斷減少,消耗的熱量越來越少。健康的飲食和進 行充分的身體活動是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促進和維持良好健康的重要因 素。缺乏身體活動是造成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血脂異常、体重過重、 肥胖症以及心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積極 推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健康飲食、活動量的增加,改善體重過重 或減少增加體重等預防與治療代謝症候群(黃麗卿,2006)。肥胖症需要 的是飲食和運動行為控制,在童年和青春期期間介入飲食及運動是重 要的策略 (Fuemmeler, Pendzich, & Tercyak, 2009)。修正生活模式、體 重的控制可以降低代謝症候群(Wickham,Stern,Evans, Bryan, Moskowitz, Clore, 2009)。更重要的是,代謝症候群的五個項目是可矯正的,罹患 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族群,可藉由運動、減重、或改善不良生活習慣, 來降低日後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Pitsavos, Panagiotakos, Weinem, & Stefanadis, 2006;林士傑,2005;郭昶甫等,2010)。 Coppen, Risser, & Vash (2008)研究顯示積極10週介入身體活動的 干涉,兒童青少年肥胖症和代謝症候群可以逆轉危險因子。代謝症候 群盛行率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減少(Rennie, McCarthy, Yazdgerdi, Marmot, & Brunner, 2003)。顯示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是隨著身體的活動 量增加而減少 (Ford, Kohl, Mokdad, & Ajani, 2005)。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健康局與人口與健康調查(2006)研究中心公布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結 果,逾6成學生曾在一天內連續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兩小時,近1/4學生 28.

(39) 每天或經常連續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兩小時。男性、學業表現較差, 連續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兩小時的比例較高;近8成學生曾在一天內連 續看電視超過兩小時,4成左右每天或經常連續看電視超過兩小時。朝 鮮國家調查的分析,青少年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第85百分位, 且每一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罹患代謝症候群明顯增加。改變生活方式 及重點控制體重,增加體力活動是預防青少年代謝症候群(Kang,Lee, Shim, Shin, Park, & Lee, 2010; You & Son, 2011)。久坐、缺乏運動的生 活型態和不均衡的營養均是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素,世界 衛生組織指出健康飲食與身體活動是預防慢性疾病的主要2項策略,預 防肥胖唯有透過生活型態與行為的改變,尤其需從飲食控制、增加運 動量及長期控制體重等多方面並行,才能有效改善。 溫密欣( 2008)國中學生調查研究發現,每日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 成六,每週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一,均不到半數。行政院衛生署國 民健康局2007年「健康行為危害因子電話訪問調查」(BRFSS)結果 發現,每週運動3天及以上,每天至少20分鐘之比率不到三分之一(28.8 %),在活動方面:近四成每週運動不到三天,約兩成每天連續 看電視超過兩小時,打電腦或電動超過兩小時者約佔一成。到了 高中職專生,各項不健康行為比例都高於國中生。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顯示,國內近 6 成的學生不熱愛運動,且未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台灣地區,教育部自民國 85 年推動「提升學生 體適能 333」,十餘年來「體適能 333」的口號已深植學校體系教育中。 在快活計畫中指出,各先進國家莫不修訂國民身體活動時間,體適能 提昇從每週「333」,更積極的希望每位學生身體活動每天至少累積 30 分鐘,且每週累積 210 分鐘。新加坡於 1992 開始推行國家健康生活型 29.

(40) 態計畫,同時建議靜態生活作息較長的人有每週 5 天、每天 30 分鐘的 運動,時間可由每次 10 分鐘以上的運動累積而成;另外針對生活作息 身體活動較多的人,建議應含每週 3 次、每次 20 分鐘的費力活動,如 慢跑、游泳等。亞洲方面,日本在 2000 年提出國家健康促進計畫 Health Japan 21,期望打造全民健康快樂的動態社會,鼓勵全民增加身體活 動,減少看電視及玩電腦遊戲時間,並以改善設施及生活環境,營造 更適合身體活動的生活空間。日本飲食協會亦提供全民每天 30 分鐘中 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的建議,期待達到每週累積 210 分鐘的身體活動 量。在美國在 2000 年提出 2010 健康國民的新政策(Healthy People 2010),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有 30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 每週累積身體活動 150 分鐘,2006 年則宣佈他們最新的兒童青少年的 身體活動量要改為每週累積 420 分鐘。加拿大政府在 2002 年推出兒童 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的具體行動,是希望每天增加 30 分鐘的身體 活動時間,其次是減少每天不活動時間(non-active)30 分鐘。在英國 方面,健康教育局及衛生部則在 2004 年提出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 議量,建議每天至少有 60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達到每週 420 分 鐘活動量;其中應含每週二次以上可促進骨質健康、增強肌力與柔軟 度的活動。其目的在改善學生不正常體位、提昇教師體育專業知能與 體育課教學品質、增加學生每週運動時數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歐盟部 長理事會訂定 2004 年為「歐洲運動教育年」並決議,歐盟各成員國的 兒童與學生,每週至少要有 180 分鐘與盡可能超過 180 分鐘身體活動 的可能性。澳洲在 2004 年修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為每天至 少 60 分鐘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每週累積 420 分鐘身體活動時間, 並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使用電子視聽娛樂時間,如電腦遊戲、上網、 30.

(41) 看電視時間不得多於 2 小時。以上世界組織及主要國外學校身體活動 政策如表 2-3-2: 表 2-3-2 國外學校身體活動政策一覽表 國家/組織. 具體目標. 新加坡(1992). 1.每天30分鐘 2.每週150分鐘以上 1.每天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時間達30分鐘 2.每週達210分鐘 1.2000年主張每天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 2.2006年則宣佈每週累積420分鐘 1.每天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時間達60分鐘 2.每天費力身體活動時間達30分鐘 1.每天身體活動時間達60分鐘 2.每週達420分鐘 1.每天身體活動時間達60分鐘 2.每週至少要有180分鐘身體活動時間 1.每天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時間達60分鐘 2.每週達420分鐘. 日本(2000) 美國(2000),(2006) 加拿大(2002) 英國(2004) 歐盟(2004) 澳洲(2004)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 世界衛生組織所發起推動的「國際走路上學日(International Walk to School Day )」吸引許多國家的參與及迴響,台灣也舉辦了「走路 上學週」,鼓勵兒童及青少年增加規律的身體活動(陳麗華,2004)。(林 佑眞(2009)研究指出在平常上課日,走路上學學童比乘車上學者有較高 的身體活動量較多時間的中等至高強度身體活動,走路上學的學童比 乘車上學者有較高的比率能達到國內(74.6% vs. 70.6%)與歐美(69.8% vs. 52.9%)的學生身體活動建議量。推行走路上下學顯示學童會有較多 的總身體活動量(黃頂翔,楊忠祥,2007)。每周走路上學大於 50%的頻 率,可多獲得 25%的身體活動量,50%可減少身體脂肪,58%可減輕 體重(Heelan, Abbey, Donnelly, Mayo, & Welk, 2009)。. 31.

(42) 三、飲食行為 國人飲食型態正在轉型中,特別是糕餅甜食、加糖飲料的風行, 年輕人卡路里攝取量增加,同時由於生活方式日趨靜態,使得肥胖及 其相關代謝疾病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三酸甘油脂症、痛風盛行 率大幅增加。飲食是治療代謝症候群的關鍵要素,因為限制能量的飲 食可以降低體重並改善血脂質、血壓和血糖過多等狀態。至於飲食管 理的主要目標則在於降低CVD和糖尿病的危險(Deen, 2004)。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參考先進國家之飲食指標建議,並依據我 國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檢討修正「國民飲食 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國民飲食指標」包括12項原則:除持續 宣導的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炸、少脂肪、少醃漬、多喝開水外, 特別強調應避免含糖飲料及每日最好至少攝取1/3全穀食物。另現行「每 日飲食指南」的梅花圖案已沿用多年,為使國人充分感受到「每日飲 食指南」所要傳達之訊息,且圖像意涵飲食均衡、勤運動、多喝水等 健康重要概念。代謝症候群就是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 症狀的集合,因此過重的人減重是一定要立即進行的:而另外一項重要 的區塊,即是建立「健康飲食Health Diet )的原則推動減脂、減鈉、多 蔬果飲食,因此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原則,不外乎是「三少一高」 少油、少糖、少鹽、高纖維(劉珍芳,2010)。研究指出男性、國中生、 飲用含糖飲料愈多者,愈會傾向肥胖(葉麗芳,2008)。「2005-2008台 灣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應針對加糖飲料的健康危害加強宣導,特 別要著力在年輕人群,強調以本態性的甜食,如水果、果乾、百分之 百果汁等取代含糖飲料和其他甜食。加強民眾對肥胖代謝症候群的定 義、其健康危害、以及其防治飲食及生活形態的瞭解,並改善大環境, 32.

(43) 提高健康飲食和體能活動場所的可近性。 (WHO)呼籲,有270萬人因水果和蔬菜攝入量過少而導致死亡, 有190萬人因缺乏身體活動而導致死亡。國民健康局2006、2007年針 對國中、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發現進一步分析其生活 型態,國中生在飲食方面,近八成每週喝含糖飲料超過兩天,三 成以上每週吃速食超過兩次; 台灣癌症基金會「2007學童飲食及生 活網路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學童的蔬果攝取量卻大大不足;高達 六成每天吃不到三份蔬菜,而每天吃不到兩份水果的分有三成 四 , 顯 示 絕 大 部分 學 童 , 都 無 法達 到 理 想 的 「 天天 五 蔬 果 」; 甚 至有高達七成的學童,以喝蔬果汁可取代吃新鮮蔬果的錯誤行為 與觀念。水果及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幫助消化、預 防便秘及腸癌、降低血清膽固醇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 會、 延緩血糖 上升的速度、增 加飽足感。 (李貞儀,2010)結果顯示五成 的學生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三成的學生有每天攝取二份的水果, 女生蔬果攝取行為顯著優於男性。過去渴了喝開水,現在渴了喝含糖 飲料,「糖多、油多」的中式和西式快餐也為青少年提供了可口的熱 量,都使青少年日常攝入的熱量遠遠高於以往;攝入過多熱量的青少 年,運動越來越少的同時,不願意吃蔬菜水果,營養攝入極不均衡。 吃得多,動得少,必然導致體重增加,使各種慢性疾病威脅孩子的健 康。 莊巧筠(2009)對信義區老年人代謝症候群相關營養調查顯示,96 %老年人不知道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對於蔬菜應攝取的份量以及蔬菜 與水果的角色的認知答對率較低;態度上僅有 58.6%認同水果不可以 取代蔬菜;在行為的部份,有代謝症候群風險(有高血壓和/或腹部肥胖)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four results of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such as (1) Investor

The closing inventory value calculated under the Absorption Costing method is higher than Marginal Costing, as fixed production costs are treated as product and costs will be carried

Key concepts :personal growth (family roles) ,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problems,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2.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ning will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enrichment,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among sex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