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代謝症候群與健康行為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代謝症候群與健康行為相關研究

Kasl&Cobb(1966)「健康行為」是指一個自認健康的人,為了預 防疾病以及在症狀期之前偵測疾病所行使的一些活動,並將與健康相 關的行為(Health-related behavior)依疾病發生的進程,分為以下三類:

(1)預防性與保護性的行為(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behavior)相信 自己是健康而且不感覺有任何症狀的人們,為保有健康所採取的行 動。(2)疾病行為或疾病的診斷治療(Illness behavior)不確知自己是 否健康的人們所採取的行動。(3)疾病角色行為(Sick-role behavior)

意指經由醫師診斷之後確定有病的人所表現的行為 (Kasl & Cobb, 1966;李蘭,1991)。于漱(1988)將預防性健康行為定義為「自認健康 的人在症狀尚未出現前,主動採取任何能夠符合現有專業醫學知識及 科學標準的行動」。研究中並將台北市民眾健康行為的測量細分為四 類:第一類健康維護行為(Health maintenance behaviors),包括飲食、運 動、其他(家庭設備、睡眠情形、測量體重)等;第二類健康促進行 為(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s)包括個人衛生、健康危害行為(抽菸、

飲酒行為)等;第三類健康防護行為(Health protection behaviors)包括交 通、牙齒防護等;第四類為利用預防性健康服務行為(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身體檢查、預防接種、優生保健等。(姜逸羣, 呂槃, 江永盛, &

黃雅文, 1988)探討民眾健康調查中所定義的健康行為,為個人增進自己 的健康與預防疾病所做出的自我照顧行為,研究中指出健康的行為包 括飲食習慣、菸酒節制、運動、休閒活動、健康檢查等。(李蘭等人,

1999)在綜合國內外健康行為相關文獻之後,認為行為是個體與周圍的 人或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定義「健康行為」為:個體於此種交 互作用中所產生的反應,無論是感受、想法、態度或採取行動,凡是 與自己或他人的健康有關者皆稱之為健康行為。(王國川,1996)健康行 為是為了保護、改善、維持或促進健康所採取的外顯行為類型、行動 或習慣,其中亦隱涵著為了避免傷害、疾病或死亡等危險因子所採取 的行為或行動。劉紘志(2004)健康行為區分為︰1. 健康維護行為(health

protection behaviors)︰指積極的去預防功能的失去,包括︰運動行為、

社會活動行為、生活飲食及睡眠等習慣。2. 健康危害行為(health risk behaviors)︰指在消極面能改善,如︰抽菸行為、酗酒行為與檳榔行為 等。

健康行為已是健康決定因子中具決定性之重要因素(許志成、徐祥 明、徐瑱淳、石曜堂、戴東原,2003)。健康行為在健康與疾病的連續 面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因素除了可能是先天 的遺傳外,最主要原因就是後天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馮世祥、羅慶徽、

陳宏一、徐尚為、朱基銘、林金定,2007)。所以要從小積極從事健康 行為預防青少年代謝症候群。

有關健康行為的研究,國內研究者以不同健康生活型態層面角度 來加以探討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張師豪(2011)學生健康生活型 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完全中學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林 烈照(2010) 彰化市公立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尤 秀菁(2008)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在健 康生活型態調查項目以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習為,吸菸與飲酒行為,

心理壓力調適四個層面來研究。陳婉倩(2010)臺北市高中學生危害健康 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 研究,危害健康行為調查項目以飲食行為,身體活動,事故及非事故 傷害行為,吸菸行為,飲酒及藥物的使用行為,不安全性行為六個層 面來研究。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施惠雯(2008)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相關因素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李秀珍(2007)國中生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羅沁芳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 1)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 2)

表 2-3-1 國內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 3)

本研究「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s)只對代謝症候群相關的運動 與飲食行為加以探討。

二、 運動行為

近年來靜態生活模式危害青少年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青 少年戶外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靜的活動則明顯增多,比如看電視、

上網、做作業等,都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內容。生活模式上的變化,

使現下的孩子活動不斷減少,消耗的熱量越來越少。健康的飲食和進 行充分的身體活動是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促進和維持良好健康的重要因 素。缺乏身體活動是造成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血脂異常、体重過重、

肥胖症以及心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積極 推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健康飲食、活動量的增加,改善體重過重 或減少增加體重等預防與治療代謝症候群(黃麗卿,2006)。肥胖症需要 的是飲食和運動行為控制,在童年和青春期期間介入飲食及運動是重 要的策略 (Fuemmeler, Pendzich, & Tercyak, 2009)。修正生活模式、體 重的控制可以降低代謝症候群(Wickham,Stern,Evans, Bryan, Moskowitz, Clore, 2009)。更重要的是,代謝症候群的五個項目是可矯正的,罹患 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族群,可藉由運動、減重、或改善不良生活習慣,

來降低日後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Pitsavos, Panagiotakos, Weinem,

& Stefanadis, 2006;林士傑,2005;郭昶甫等,2010)。

Coppen, Risser, & Vash (2008)研究顯示積極10週介入身體活動的 干涉,兒童青少年肥胖症和代謝症候群可以逆轉危險因子。代謝症候 群盛行率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減少(Rennie, McCarthy, Yazdgerdi, Marmot, & Brunner, 2003)。顯示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是隨著身體的活動 量增加而減少 (Ford, Kohl, Mokdad, & Ajani, 2005)。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健康局與人口與健康調查(2006)研究中心公布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結 果,逾6成學生曾在一天內連續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兩小時,近1/4學生

每天或經常連續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兩小時。男性、學業表現較差,

連續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兩小時的比例較高;近8成學生曾在一天內連 續看電視超過兩小時,4成左右每天或經常連續看電視超過兩小時。朝 鮮國家調查的分析,青少年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第85百分位,

且每一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罹患代謝症候群明顯增加。改變生活方式 及重點控制體重,增加體力活動是預防青少年代謝症候群(Kang,Lee, Shim, Shin, Park, & Lee, 2010; You & Son, 2011)。久坐、缺乏運動的生 活型態和不均衡的營養均是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素,世界 衛生組織指出健康飲食與身體活動是預防慢性疾病的主要2項策略,預 防肥胖唯有透過生活型態與行為的改變,尤其需從飲食控制、增加運 動量及長期控制體重等多方面並行,才能有效改善。

溫密欣( 2008)國中學生調查研究發現,每日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 成六,每週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一,均不到半數。行政院衛生署國 民健康局2007年「健康行為危害因子電話訪問調查」(BRFSS)結果 發現,每週運動3天及以上,每天至少20分鐘之比率不到三分之一(28.8

%),在活動方面:近四成每週運動不到三天,約兩成每天連續 看電視超過兩小時,打電腦或電動超過兩小時者約佔一成。到了 高中職專生,各項不健康行為比例都高於國中生。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顯示,國內近 6 成的學生不熱愛運動,且未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台灣地區,教育部自民國 85 年推動「提升學生 體適能 333」,十餘年來「體適能 333」的口號已深植學校體系教育中。

在快活計畫中指出,各先進國家莫不修訂國民身體活動時間,體適能 提昇從每週「333」,更積極的希望每位學生身體活動每天至少累積 30 分鐘,且每週累積 210 分鐘。新加坡於 1992 開始推行國家健康生活型

態計畫,同時建議靜態生活作息較長的人有每週 5 天、每天 30 分鐘的 運動,時間可由每次 10 分鐘以上的運動累積而成;另外針對生活作息 身體活動較多的人,建議應含每週 3 次、每次 20 分鐘的費力活動,如 慢跑、游泳等。亞洲方面,日本在 2000 年提出國家健康促進計畫 Health Japan 21,期望打造全民健康快樂的動態社會,鼓勵全民增加身體活 動,減少看電視及玩電腦遊戲時間,並以改善設施及生活環境,營造 更適合身體活動的生活空間。日本飲食協會亦提供全民每天 30 分鐘中 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的建議,期待達到每週累積 210 分鐘的身體活動 量。在美國在 2000 年提出 2010 健康國民的新政策(Healthy People 2010),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有 30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

每週累積身體活動 150 分鐘,2006 年則宣佈他們最新的兒童青少年的 身體活動量要改為每週累積 420 分鐘。加拿大政府在 2002 年推出兒童 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的具體行動,是希望每天增加 30 分鐘的身體 活動時間,其次是減少每天不活動時間(non-active)30 分鐘。在英國 方面,健康教育局及衛生部則在 2004 年提出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 議量,建議每天至少有 60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達到每週 420 分 鐘活動量;其中應含每週二次以上可促進骨質健康、增強肌力與柔軟 度的活動。其目的在改善學生不正常體位、提昇教師體育專業知能與 體育課教學品質、增加學生每週運動時數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歐盟部 長理事會訂定 2004 年為「歐洲運動教育年」並決議,歐盟各成員國的 兒童與學生,每週至少要有 180 分鐘與盡可能超過 180 分鐘身體活動 的可能性。澳洲在 2004 年修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為每天至

每週累積身體活動 150 分鐘,2006 年則宣佈他們最新的兒童青少年的 身體活動量要改為每週累積 420 分鐘。加拿大政府在 2002 年推出兒童 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的具體行動,是希望每天增加 30 分鐘的身體 活動時間,其次是減少每天不活動時間(non-active)30 分鐘。在英國 方面,健康教育局及衛生部則在 2004 年提出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 議量,建議每天至少有 60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達到每週 420 分 鐘活動量;其中應含每週二次以上可促進骨質健康、增強肌力與柔軟 度的活動。其目的在改善學生不正常體位、提昇教師體育專業知能與 體育課教學品質、增加學生每週運動時數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歐盟部 長理事會訂定 2004 年為「歐洲運動教育年」並決議,歐盟各成員國的 兒童與學生,每週至少要有 180 分鐘與盡可能超過 180 分鐘身體活動 的可能性。澳洲在 2004 年修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為每天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