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一詞由心理學家 Lewin 在 1940 年代中首次提出,Lewin 認為以科學 方法研究自我遭遇,進而修正自己的行動和決定,才應是社會實務問題的解決焦 點(吳明隆,2008)。自 1970 年代 Stenhouse 提倡「教師是研究者」的概念後,開 始有許多的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認同透過公開發表行動研究歷程與結果的方 式,可以協助實務工作在邊行動邊批判省思中,得到提升服務成果和解決實務困 境的益處(潘世尊,2011)。所以,行動研究的基本架構是規劃、觀察、行動、反 省、再規劃的反覆循環。

吳明隆(2008)指出行動研究的目的是透過行動研究觀察、資料蒐集、分析 等客觀的態度與科學方法,提供實務工作者一個即時性解決特定情境問題與困擾 的研究法,所以,主要研究者就是實務工作者,而且其研究結果不僅具備實用性 質,也可串聯新舊知識的關係和合理性。葉重新(2004)指出行動研究是實務工 作者在工作中發現問題或困境後,即刻與學者專家共同合作,用實際行動來改善 實務問題或困境的方法。潘世尊(2004)指出行動研究是以自我的反省為核心,

再以批判的態度和方法檢討、參照外在的學術理論,將會使研究者在他人的智慧 結晶理論中,建構出獨特的個別學習徑路和成果。研究者歸類行動研究的三項特

性如右:為行動而研究、由實務者研究、在行動中研究。

由於研究者是名臨床物理治療師,在提供臨床時段療育服務時,經常會對擔心 所提供的療育目標與策略不知能否吻合主要照顧者的需求或期待、主要照顧者是 否能滿足、認同幼童在療育後的發展等情形感到困擾。在閱讀過國內外以家庭為 中心理念的相關學術文獻後發現,特殊需求家庭認為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的早期療 育服務,確實能提升親職知能和幼童發展,但缺少該模式實際建立過程的相關文 獻,引發研究者迫切想要瞭解如何有效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的臨床物理治療服 務,並透過此服務模式明白特殊需求幼童主要照顧者與物理治療師在服務參與後 的改變,以作為改善服務困境之依據。

吳明隆(2008)在質化性質的教育行動研究又提到,教育行動研究與一般研究 方法不同,主要目的是要解決問題,所以可以透過多元的資料蒐集方式,根據問 題的性質來擬定可行的解決方式。一般教育行動研究包含問題診斷、擬定解決問 題、實際行動、評估回饋與修正等四階段,而此四階段都是經診斷過後,發現個 案的問題和擬定解決問題的方式,再實際發展出行動以解決問題,最後再經評估、

確認是否已消弭問題達成任務,若無,則再繼續重覆擬定其他解決方式、再次展 開行動與再評估回饋與修正。因此,研究者的自省與批判是行動研究者正確釐清 問題與解決問題不可少的關鍵。

既然教育行動研究主要是解決實務工作者在實務中的問題,而本研究主要是 探討物理治療師在臨床實務中的困境和解決之道,因此藉由行動研究法的特性,

讓研究者在邊行動邊省思批判中,抽絲剝繭明白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物理治療服務 模式的過程和解決服務困境、革新服務品質。此乃本研究選用行動研究法之理由。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本節將分別就「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二個部分介紹本研究主要調查的範 圍,和共同參與行動研究的成員。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主要是以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為基礎,探討物理治療師為重度特殊需求 幼童與家庭建立服務模式的情形,因此,需選擇重視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的療育機 構,以作為實際展開本研究計劃之場所,故研究者選擇目前服務的早期療育機構 為主要的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是提供單一時段療育的物理治療服務機構,目前是提供特殊需求 幼童單一專業服務,為社區型的物理治療療育服務據點。

二、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採取質化性質的行動研究。在質化研究中,研 究者本身即為最主要之研究工具(Bogdan & Biklen,1998;引自李奉儒等譯,

2001),故,研究者於行動研究過程中同時扮演著資料蒐集者、資料分析者、觀察

傾聽者、參與者、以及研究倫理維護者…等多重角色。並且研究者需要深入理解 與解惑在本研究中所關切的人、事、時、地問題,期找尋出最豐富提供研究者與 研究目有關的資訊,文獻指出立意取樣的方式能深入蒐集多元而豐富的資料內容

(潘淑滿,2004;楊孟麗、謝水南,2004;紐文英,2006),因此研究者決定以立 意取樣的方式,自前述研究場域中徵求有意願參與此研究的特殊需求幼童主要照 顧者。再者,吳明隆(2008)指出行動研究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協同合作夥 伴,其目的是要避免實務工作者遇盲點而不自知;且行動研究的目的是解決研究 者在工作中的困境與問題。所以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邀請協同研究團隊以合作的

方式,成為研究者的諮商顧問與解惑者,協助研究者解決在行動中的困惑。以下 研究者茲就「研究對象」與「協同研究參與者」分開詳細說明︰

(一)研究對象 1.研究者

研究者原先在專科求學時,主要的學習領域為物理治療專業訓練,於是自學 校畢業後順理成章的就進入醫療體系成為物理治療師。後因實際臨床經驗工作所 需,研究者深刻的體會到「學而後知不足」,因此決定重回學術殿堂學習更多的早 期療育相關學問和家庭相處之道,目前研究者為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早期療育碩 士班研究生。在研究所就讀的期間,由於研究者對於提升幼童學習動機與服務計 劃成果等類研究存有相當濃厚的興趣,再加上平日的所參與的臨床服務對象方式 是一對一教學,因此,研究者在修習「教育研究法」、「早期療育專題討論」、「特 殊教育現況與發展趨勢」、「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研究」、「融合教育專題討論」、「質 的研究法」、「早期療育家庭服務專題討論」、「早期療育服務提供模式專題討論」

等課程中,不斷地反覆回頭省思學術殿堂所傳授的新知,與臨床服務所提供的內 容是否有所差異。在不斷省思和特殊需求幼童主要照顧者溝通的過程中,研究者 發現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的早期療育服務,是重視特殊需求家庭的想法和需求,但 是如何與特殊需求幼童主要照顧者有更多的互動,使服務提供的過程中更契合以 家庭為中心理念,成了激發研究者想要探究如何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的服務模 式之動機。

為了更深入探索此議題,研究者積極閱讀相關文獻與書籍,經過多方的閱讀 和指導教授反覆討論下,逐漸形成研究的主要框架,再加上平日接受療育服務的 特殊需求家庭們,也表示支持進行此研究計畫。基於這樣臨床教學實務與學術結 合的背景下,促使研究者更積極想要突破服務現狀和欲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的 物理治療服務模式,以及想要瞭解主要照顧者暨研究者在參與後的轉變。

2.主要照顧者

有意願參與本研究的特殊需求幼童主要照顧者,其幼童須符合以下條件:

(2-1)需領有重度或以上身心障礙手冊,且需有標明肢體障礙。

(2-2)幼童主要照顧者是每日同住一起的照顧者。

(二)協同研究參與者

基於行動研究者需要有協同合作夥伴,以支持與協助解決行動研究者在行動 中的問題(吳明隆,2008);和為求謹慎獲得真實研究資料,研究者懇請指導教授 孫世恆博士率領其指導的研究團隊成員,組成研究者的協同研究團隊。藉由指導 教授嚴謹的視察督導,和研究團隊成員的同儕相互砥礪與切磋,成為研究者在行 動研究過程中執行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的三角驗證審查者。

團隊成員共有六位,每一位成員均為物理治療師,且擁有二年以上的臨床實 務經驗,除了指導教授以外,是學識和臨床經驗都豐沛的專家學者外,其餘的協 同合作研究團隊成員都是在學研究所學生。其中一位是博士研究生,餘四位是碩 士研究生。協同研究者職稱和背景代碼,如下表 3-1 所示。

每週研究者都會在固定時間與協同研究團隊共同聚集開會,期間,研究者會 向協同研究團隊報告、討論研究概況,研究團隊則在會議中提供必要的諮詢與督 導、修正。此外研究團隊也會協助研究者確認研究者為特殊需求幼童舉行動作發 展評估後之臨床評估結果,與擬定目標之結果無偏誤和一致性。

表 3-1 協同研究參與者代碼說明

代碼 說明 背景

S 指導教授;物理治療師 專家學者

D 博士班研究生;物理治療師 臨床實務經驗十一年 L 碩士班研究生;物理治療師 臨床實務經驗二年 C 研究生;物理治療師 臨床實務經驗二年 H 研究生;物理治療師 臨床實務經驗六年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葉重新(2008)指出行動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包括:與研究對象深入訪談、

觀察研究。尚榮安(2005)指出訪談、文件或觀察記錄,必須要能指出是在何時、

何情況、何步驟、何處搜集,以方便日後研究者能正確指出內容與研究起始問題 之間的關聯性。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行動研究者經常從訪談、文件檔案、觀察中蒐集多重證 據資料,以支持與回答研究困境與問題,但為避免研究者所蒐集而得的資料,流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行動研究者經常從訪談、文件檔案、觀察中蒐集多重證 據資料,以支持與回答研究困境與問題,但為避免研究者所蒐集而得的資料,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