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由於本研究計畫主要是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法來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物理治 療服務模式,但由於多重角色的扮演可能會在研究進行過程中潛在影響研究結果 之可能性,因此建議研究者利用多重資料蒐集及謹慎的三角驗證方式,使研究資 料呈現出較客觀的分析與歸納整理;只是本研究所選擇的場域是提供物理治療單 一專業之早期療育機構,而單一專業與家庭在溝通和擬定計劃或討論目標等服務 方式,向來與多專業、跨專業的服務類型有所差異,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有興趣 探討以家庭為中心服務理念的服務提供者,能建立或探討不同服務型態但理念相 同的服務模式研究,例如:多專業和跨專業以家庭為中心服務理念的服務模式。

另外本研究場域是提供自費時段一對一療育服務的早期療育機構,所以本研究場 域之原始限制如下:(一)本研究是以一對一個別教學為主體的家庭為中心之早期 療育服務,所以,本研究結論較不適合推論至以團體教學為主體的療育服務。因 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比較團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的以家庭為中心服務理念之執行 差異。(二)本研究場域是自費早期療育機構,自費單位向來與健保特約單位在制 度與服務方式均不同,因此,本研究結果不適合完全推論在健保特約療育院所。

然而本研究所歸納建立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之情形,和主要照顧者的改變 及治療師的轉變等研究結果,仍可以作為日後早期療育相關專業服務提供者未來 提供服務時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2008)。托育機構收托發展遲緩兒童實施計畫。發展遲 緩兒童早期療育/實施計畫。2013 年 2 月 6 日。取自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 年 2 月 8 號。取自 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物理治療師法。2013 年 2 月 8 號。取自 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物理治療師法。2013 年 2 月 8 號。取自 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特殊教育法。2013 年 2 月 12 號。取自 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特殊教育法。2013 年 2 月 12 號。取自 http://law.moj.gov.tw/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協會(2003)。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8(4),226-226。

甘蜀美、葉瓊華(2008)。目標達成量表在學齡前重度及多重障礙兒童粗動作評量 應用。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花蓮市。

朱鳳英(2000)台灣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服務現況-以台北市為例。

中外早期療育服務會會議實錄。新北市: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呂金燮(譯)(2006)。特殊幼兒及其家庭的服務。(Harbin, G. L., McWilliam, R. A.,

& Gallagher, J. J)。載於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玫秀、侯育 銘、…、鍾莉娟(譯)(2006)。早期療育手冊 (433-462 頁)。新北市︰心 理。(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2000)

李佩秦(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與憂鬱傾向母親親子互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Bogdan, R. C., & Biklen, S.

H., 1998)。

吳明隆(2008)。教育行動研究導論。新北市:五南書局。

何華國(2009)。臺灣早期療育需求評估制度之探討。幼兒教育研究,1,1-32。

卓妙如、林雅雯、林金定(2004)。台北市身心障礙兒童表達訊息與親子互動之 探討。身心障礙研究,2(4),229-239。

林巾凱、傅秀媚、張秀玉、劉芷瑩(2010)。家長主觀評量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 童發展改善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8(1),44-53。

林玉霞 (譯)(2006)。親子互動的評量︰對早期介入的含義。(Kelly, J. F., & Barnard,

K. E., 2000)。載於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玫秀、侯育銘、…、

鍾莉娟(譯)(2006)。早期療育手冊 (291-321 頁)。新北市︰心理。(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2000)

林哲玄、羅鴻基、鄭素芳(2005)。罹患嚴重腦部病變之早產兒的早期神經評估與 發展介入。物理治療,30(5),250-259。

柯秋雪(2005)。美國、德國與台灣早期療育介入成效研究之分析。第六屆早療協 會論文。

洪蕙君(2013)。親子互動觀察量表與家庭環境評估量表聚歛效度之研究。私立中 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復健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柯秋雪(2008)。美國早期療育到宅服務之發展概述。國小特殊教育,(46),44-53。

柯秋雪(2009)。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支研究-以台北縣為案例。特殊教育研究 學刊,34(3),1-24。

孫世恆(2004a)。目標達成量表在早期療育評估之應用。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

109-125。

孫世恆(2004b)。南投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合作服務模式之建立 經驗分享。物理治療,29(2),139-1556。

孫世恆(2012)。早期療育對於家長親職能力之成效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書(編號︰NSC 100-2410-H-039-004-MY2),未出版。

孫世恆、王天苗(2002)。目標達成量表在早期療育服務成效評鑑之應用。第三屆 早療專業論文。

孫世恆(2011)。早期療育對於家長親職能力之成效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書(編號:NSC 100-2410-H-039-004-MY2),未出 版。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書局。

涂妙如、黃迺毓(2009)幼兒托育經驗、氣質與母子依戀之相關研究。人類發展 與家庭學報,11,49-74。

紐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研究。台北市:雙葉書局。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秀玉(2005)。從增強權能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幼兒其家庭之處遇方法。社區發展 季刊,109,486-500。

張秀玉(2009)。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中之角色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25,343-355。

張秀玉(2011)。以家庭優勢為焦點的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任務性團體過程與成 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6(1),1-26。

張秀玉、曾華源、賴玫凰(2004)。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特質與資源運用狀況-早 期療育個管中心本籍與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家庭之比較。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

黃薏芸(2012)。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子能力與親子壓力之關係。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素彬(2008)。家長與個管員夥伴關係對早期療育服務成效之影響之研究。臺大 社會工作學刊,(17),43-92。

郭煌宗(2009)。親職與兒童發展:從神經遺傳觀點到臨床意涵。兒童及青少年福 利期刊,15,1-13。

陳采緹(2009)。以家庭中心取向早期介入服務模式建構親職教育。特教論壇,(7), 18-33。

陳靖奇、梁台仙、李翠玉(譯)(2006)。特殊兒童早期教育。(原作者︰Allen, K. E.,

& Cowdery, G. E.)。新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5)

陳雅鈴、許玫玲(2009)。家長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復健治療的滿意度之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0(4),289-308。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傅秀媚(2002)。早期療育中跨專業團隊評估模式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學報,

(16),1-22。

曾淑賢、王文伶(2007)。影響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探討。【A Stud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with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1),57-67。

黃靄雯、謝中君、鄭素芳(2005)。高危險群嬰幼兒之到宅服務策略。物理治療,

30(6),348-354。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廖文炫(1984)。從專業特性談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學會雜誌,9,1-5。

廖宜筠、梁珀華(2010)。幼兒表徵遊戲中文語言溝通之探究-以雙語班與半日全 美班個案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8(2)。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團療育團隊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

23(2),127-140。

廖華芳(2006)。小兒物理治療學。第二版︰禾楓書局。

廖華芳(2011)。實證物理治療。醫療品質專欄,15(5),525-534。

廖華芳(譯)(2005)。早期介入-嬰幼兒及其家庭。新北市︰華騰文化股份有限 公司。(原作者︰Patricia Mulhearn Blasco, 2001)

鄭夙芬、鄭期緯、林雅琪(2005)。以充權為觀點的早期療育家庭功能探討。台灣

社會工作學刊,3,51-97。

鄭雅莉(2011)。特殊嬰幼兒家庭支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1,

1-25。

劉文瑜、林燕慧、黃維彬、陳美慧、郭侃佩、陳嘉玲(2000)。高危險群動作發展 遲緩嬰幼兒家長對施行團體治療早期介入的主觀性評估-初步報告。物理治 療,25(4),201-214。

潘玉鳳(2003)。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 (碩士論文)。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高雄市。1-324。

潘世尊(2004)。面對在理論—一個行動研究者的自我反省。新竹師院學報,18,

73-96。

潘世尊(2011)。論行動研究論文審查上的一些問題。當代教育研究,

19

(3),41-8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盧明(譯)(2006)。早期照顧與教育︰現今議題與未來策略。(Kagan, S. L., & Neuman,

M. J.)。載於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玫秀、侯育銘、…、鍾

莉娟(譯)(2006)。早期療育手冊 (375-389 頁)。新北市︰心理。(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2000)

蕭瑄淇(2004)。居家教學對腦性麻痺兒童及其主要照顧者之影響 (碩士論文)。取 自 http://140.133.6.3/handle/987654321/4882

鍾莉娟(譯)(2006)。早期療育︰一個持續性的革新。(Meisels, S. J. & Shonkoff, J.

P.)。載於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玫秀、侯育銘、…、鍾莉 娟(譯)(2006)。早期療育手冊 (3-36 頁)。新北市︰心理。(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2000)

羅鴻基、張芳慈(2009)。專業團隊模式。載於傅秀媚、孫世恆、羅鴻基、張芳慈、

楊國德、劉秀芬、…莊竣博(合著),早期療育(頁 4-5-4-14)。台中市:華格 那。

二、英文部分

Almeida, K. M., Dutra, M. V. P., Mello, R. R. D., Reis, A. B. R., & Martins, P. S. (2008).

Validade concorrente e confiabilidade da 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 em Lactentes nascidos prematuros. J. pediatr. (Rio J.), 84(5), 442-448.

Bailey, D. B., McWilliam, R. A., Darkes, L. A., Hebbeler, K., Simeonsson, R. J., Spiker, D., & Wagner, M. (1998). Family outcomes in early intervention : A framework for program evaluation and efficacy research. Exceptional Children, 64(3), 313-328.

Bailey, D. B., Bruder, M. B., Hebbeler, K., Carta, J., Defosset, M., Greenwood, C.,. . . Spiker, D. (2006). Recommended outcomes for famili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28(4), 227-251. doi:

10.1177/105381510602800401

Bamm, E. L., & Rosenbaum, P. (2008). Family-centered theory: origins, development, barriers, and supports to implementation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9(8), 1618-1624.

doi:10.1016/j.apmr.2007.12.034

Barnett, D. W., Pepiton, A. E., Bell, S. H., Gilkey, C. M., Smith, J. J., Stone, C. M., . . . Vogel, L. H., (1999). Evaluating early intervention accountability methods for service delivery innovation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3), 177-188.

doi: 10.1177/002246699903300305

Blauw-Hospers, C. H., Dirks, T., Hulshof, L. J., Bos, A. F., & Hadders-Algra, M. (2011).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in infancy: From nightmare to dream? A two-arm randomized trial. Physical Therapy, 91(9), 1323-1338. doi: 10.2522/ptj.20100205 Blann, L. E. (2005). Ear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with special needs.

MCN Am J Matern Child Nurs, 30(4):263-267.

Blue-Banning, M. J., Turnbull, A. P., & Pereira, L. (2000). Group action planning as a support straregy for Hispanic families: Parent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

Mental Retardation, 38(3), 262-275. doi:

http://dx.doi.org/10.1352/0047-6765(2000)038<0262:GAPAAS>2.0.CO;2 Bovend’Eerdt, T. J. H., Botell, R. E., & Wade, D. T. (2009) Writing SMART

rehabilitation goal and achieving Goal Attainment Scaling a practical guide. Clin Rehabil, 23(4), 352-361. doi: 10.1177/0269215508101741

Bruder, M. B. (2010).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A promise to children and families for their future. Except Child, 76(3), 339-355.

Bruder, M. B., & Dunst, C. J.(2005). Personnel preparation recommended early intervention practices: Degree of emphasis across disciplin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5(1), 25-33. doi: 10.1177/02711214050250010301 Caspe, M, Lopez, M. E., & Wolos, C. (2006). Family involvement makes a difference.

Harvard Family Research Project, (2), 1-8.

Case-Smith, J., & Holland, T. (2009). Making decisions about service delivery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40, 416-423. doi:10.1044/0161-1461

Chiarello, A. L., Palisano, R. J., Orlin, M. N., Chang, H. J., Begnoche, D., & An, M.(2012).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of preschool-ag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34(1), 3-19. doi: 10.1177/1053815112443988 Crockenberg, S. B. (1981). Infant irritability, mother responsiveness, and social support

influences on the security of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Child Development, 52, 857-865.

Cullen, L., Adams, S. L. (2012). Planning for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