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的評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的評估

從文獻中得知早期療育服務可以協助幼童發展和提升主要照顧者的親職能 力,並且應把家庭與幼童的評估方式分開。例如:Epley, Summers, Turnbull 在 2011 年指出 Part C 對協助家庭理解幼童發展需求,和促進家庭引導幼童發展的原則,

是要求服務提供者在培訓和強化家庭親職教養能力時,不能單只是專注滿足偏重 單一個體的需求,應該要同時謹慎評估家庭和幼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後的成效。

Blann 在 2005 年的研究中也指出,雖然早期療育可以有效提升幼童智能發展和主 要照顧者的親職教育能力,但是,測量早期療育服務成效的方法,卻是將家庭和 幼童分開來進行評估。

美國在 2005 年特殊教育辦公室(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ve Service, OSERS)與早期療育成效中心( Early Childhood Outcomes Center, ECO)共同 發展一個測量家庭參與早期療育服務後的五個成效指標,聲明如下:一、家庭知 道他們的權利並能為他們的幼童有效能的倡議。二、家庭能了解幼童的優勢、能 力和特別需求;三、家庭能幫助幼童的發展和學習。四、家庭擁有支持系統。五、

家庭能在他們的社區中自在的參與和獲得想要的服務或活動( Epley, Summers, Turnbull, 2011)。聲明中認為,以家庭為中心理念的早期療育服務,是尊重療育家 庭的選擇,並建立家庭對幼童的現況和未來學習發展的自信心和勝任感( Bailey et al., 2006),協助特殊需求幼童在不同情境裡,也能學會不同情境所需的適應性技 能,達到提升整體家庭生活的品質( Raspa et al., 2010)。

後特殊教育辦公室(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ve Service, OSERS)又根據以上的聲明,委託早期療育成效中心( Early Childhood Outcomes Center, ECO)設計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 ( The Early Children Outcomes Center, 2012),並將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分成五

個家庭指標,如下:一、家庭知道他們的權利並能為他們的幼童有效能的倡議。

二、家庭能了解幼童的優勢、能力和特別需求。三、家庭能幫助幼童的發展和學 習。四、家庭擁有支持系統。五、家庭能在他們的社區中自在的參與和獲得想要 的服務或活動( Bailey et al., 2009 ; Epley, Summers, Turnbull, 2011)。

Raspa, Bailey, Olmsted, Nelson, Robinson, Nyle, Simpson, Guillen, Houts, 在 2010 年曾使用家庭成效問卷調查不同族群但長期在美國參與早期療育服務的特殊 需求家庭,評估其接受療育服務後的成果。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能呈現出家庭的知識和能力,及家庭支持和社區接納度,是 影響家庭獲得早期療育服務成效的因素。( Raspa et al., 2010)。

Epley, Summers, Turnbull 等人在 2011 年曾以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和家庭生活品質( Family Quality Of Life, FQOL) 、早期服務的調查 ( Early Childhood Services Survey, ECSS)為堪薩斯州 77 個家庭展開為期二年的研究 計劃,測量三問卷之間的關係和理解家庭在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後的改變。經研究 結果證實發現,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能有效支持早期療育 成效中心( Early Childhood Outcomes Center, ECO)所設計的早期療育服務成效指 標,且偏重測量早期療育服務後的立即成效,但它能做為促進家庭改善更多生活 品質的基礎;而家庭生活品質( Family Quality Of Life, FQOL)是較偏重了解家庭參 與早期療育服務後的滿意度和成果改善的問卷,也就是美國政府期待早期療育服 務的最終效益和目標。因此建議早期療育服務提供者應視使用需求而選擇評估家 庭的量表,但此二種評估量表都能符合美國的特殊教育辦公室(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ve Service, OSERS)與早期療育成效中心( Early Childhood Outcomes Center, ECO)共同發展的早期療育服務成效指標。

又 Olmsted et al. 2010 曾比較 486 個西班牙語家庭和 2363 個非西班牙語家庭,

使用西班牙語版和英語版的家庭成效問卷結果之差異。調查結果發現:完成西班 牙語版的家庭,比完成英語版的西班牙語和非西班牙語的家庭獲得較少的早期療

育服務之參與機會,所以他們也獲得比較低的早期療育服務效益,同時,有 15%

的家庭表示雖然在過去的療育服務過程中,他們未在參與早期療育的過程中得到 他們所需要的服務,但能藉由這個問卷幫助他們省思過去整個參與療育的歷程。

國內學者鄭夙芬、鄭期緯、林雅琪在 2005 的研究中認為影響家庭參與早期療 育服務經驗和家庭現況能力或優勢能力的因素,是家庭面對與因應幼童發展的壓 力和內外在資源的應用狀況,因此建議國內專業服務提供者應重視家庭在早期療 育服務過程中的家庭功能變化,因此選擇參考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製成自編家庭需求與調查問卷,以作為調查台灣區特殊嬰幼兒家庭的 家庭支持與需求研究之評估工具。

從以上的文獻探討中可以知道,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 和家庭生活品質( Family Quality Of Life, FQOL)問卷都是符合早期療育家庭服務成 效指標的測量評估問卷,因此研究者期明瞭此二種不同的家庭成效測量評估問 卷,對家庭參與早期療育服務後的測量差異,於是又搜尋其他的早期療育相關文 獻並發現,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較重視以具體的資訊協助 服務提供者立即修正和改善服務效能,使能以有效能的方法引導主要照顧者促進 幼童成長;而家庭生活品質( Family Quality Of Life, FQOL)問卷透過關注家庭面對 特殊處遇時的實際生活資訊,來協助服務提供者明白主要照顧者對服務介入後的 滿意度。例如:Bailey 等人在 1998 年和 Wang 等人在 2006 的研究中證實家庭生活 品質( Family Quality Of Life, FQOL)問卷,主要是是用來協助實務工作者測量家庭 生活品質和服務計劃的依據,它主要是聚焦在家庭關係和經濟或物質的幸福、情 緒支持的幸福、障礙相關的支持上;因此是家庭參與早期療育服務成效的測量方 法之ㄧ(Bailey et al., 1998; Wang et al., 2006; Summers et al.,2007 ; Epley et al.,2011)。Bailey 等人在 2006、2009 和 2010 年的研究中證實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能協助實務工作者理解弱勢家庭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後的實 際成效和未滿足的需求層面、和釐清影響家庭成效的其他因素,以作為個別服務

計劃改善的依據。

由於本研究主要是欲探討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物理治療服務模式之過程,因 此研究的焦點是關注影響家庭參與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過程中的因素,故選擇 家庭成效問卷( Family Outcomes Survey, FOS)作為評估瞭解家庭參與以家庭為中心 物理治療服務模式後,家庭能力變化依據的量表。然而,物理治療師如何促進幼 童的主要照顧者得到提升幼童發展的親職知識能力,並使得到的服務應用在日常 生中與幼童的互動裡,影響著評估與測量家庭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成效。

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特殊需求幼童主要照顧者往往因為養育過程中面 臨種種教養上的挫折,往往造成幼童的主要照顧者無法擁有良好品質的親子互動 關係;例如:親子相處間的壓力較一般幼童父母高 ( Hintermair, 2000);Eheart比較 智能障礙母子與一般發展幼童的母子親子互動差異,結果發現智能障礙者的母親 較一般發展幼童的母親願意付出更多關注與努力,期待提升幼童的遊戲成就感 ( Eheart, 1982)。 Shonkoff, Hauser-Cram, Krauss, & Upshur則曾以190位特殊需求幼 童為研究對象,觀察特殊需求幼童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情形,研究結果發現雖然 特殊需求幼童會明顯在互動時訊息傳遞緩慢,造成主要照顧者經常會面臨比較多 的困惑解讀訊息,但是主要照顧者會運用比較積極的方法來引導幼童突破表達不 利的困境,引導幼童用其他的方式表達需求 ( Shonkoff, Hauser-Cram, Krauss, &

Upshur, 1992)。卓妙如、林雅雯、林金定也曾嘗試以問卷調查我國340位新北市特 殊需求幼童父母對其親子互動的認知情形,結果分析後也發現,75.9%的幼童父母 認為自己的幼童訊息表達能力較其他同年幼童有困難,且53.8%有親子互動的困 難,且伴隨著特殊需求幼童的障礙等級越嚴重,特殊需求幼童的訊息表達能力比 就更為困難,故其主要照顧者也面臨更多的困難(卓妙如、林雅雯、林金定,2004)。 接受早期療育之特殊需求幼童,經常會因自身發展上的不足,比一般發展的同年 齡層幼童更依賴家庭的奧援,和依賴豐富、多元和啟發性的互動環境( Green, 1993),因此如何協助特殊需求幼童主要照顧者成為最佳幼童發展觀察員,讓特殊

需求幼童主要照顧者與幼童之間擁有良好互動的親子關係,就成了早期療育服務 提供者的共同任務( Kelly, & Barnard,2000;引自林玉霞譯,2006)。

McBride & Peterson曾在1997年研究中指出早期療育服務提供者為家庭服務 面向,應提供家庭成員情緒支持、服務協調、促進與支持親職互動與提供直接治 療( McBride & Peterson, 1997)。Sandall等人在2005年也指出來自社會的資源和來自 家庭內部成員對主要照顧者教養特殊需求幼童的支持,會對主要照顧者在幸福親 子互動和幼童行為與發展間,產生重要直接和間接的關鍵性影響;其影響除了能 讓主要照顧者精熟教育幼童所需的各樣技巧和能力,也能降低對專業人員的依賴 感,和建立自我成就感與勝任感、自信心。所以,成功的早期療育服務是讓主要 照顧者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勝任和滿足幼童的特殊教養需求,並且也能得到充足的 資源,以協助自己面對教養上的需求。國外學者Kruss(2000)指出家庭是提供幼 童最豐富的親子互動機會和滿足生理需求照顧的最佳處所,是影響幼童發展和成 長最重要的環境;國內學者涂妙如、黃迺毓在2009年指出嬰兒最重要的安全感來 源和出生後的第一個依附行為,就是與母親的依附;而孫世恆在2012年也指出家 庭是幼童學習成長與發展的最重要環境,是與他人互動的最佳學習環境。

McBride & Peterson曾在1997年研究中指出早期療育服務提供者為家庭服務 面向,應提供家庭成員情緒支持、服務協調、促進與支持親職互動與提供直接治 療( McBride & Peterson, 1997)。Sandall等人在2005年也指出來自社會的資源和來自 家庭內部成員對主要照顧者教養特殊需求幼童的支持,會對主要照顧者在幸福親 子互動和幼童行為與發展間,產生重要直接和間接的關鍵性影響;其影響除了能 讓主要照顧者精熟教育幼童所需的各樣技巧和能力,也能降低對專業人員的依賴 感,和建立自我成就感與勝任感、自信心。所以,成功的早期療育服務是讓主要 照顧者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勝任和滿足幼童的特殊教養需求,並且也能得到充足的 資源,以協助自己面對教養上的需求。國外學者Kruss(2000)指出家庭是提供幼 童最豐富的親子互動機會和滿足生理需求照顧的最佳處所,是影響幼童發展和成 長最重要的環境;國內學者涂妙如、黃迺毓在2009年指出嬰兒最重要的安全感來 源和出生後的第一個依附行為,就是與母親的依附;而孫世恆在2012年也指出家 庭是幼童學習成長與發展的最重要環境,是與他人互動的最佳學習環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