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經題解釋展現全經要義

第三章 智旭對菩薩戒的注疏與方法

第二節 《梵網經玄義》的註釋特色

二、 以經題解釋展現全經要義

明代以前,對經題作具體闡明的著述,應是華嚴宗師法藏撰述的《梵網經菩 薩戒本疏》。然不足的是,此撰述在內容解釋猶落於簡略艱澀,分科過於復雜繁 瑣,讓讀者難以掌握文義。智旭從閱藏經驗中意識到,學人在內容理解上所面臨 的疑難,所以特別重視簡明扼要的釋經形式。他提到,古人既不以註疏混雜經義,

其根性之利,甚至能以字句為科,以科是疏,不厭其繁瑣而能表詮經典宗旨。然 而當今末法眾生根鈍多畏懼繁雜科目,乃僅止於大科的施設;至於其餘子科,則 被簡略從之。194因此,五重玄義的釋經體例,也兼顧了此詮釋要旨。玄義的經題 註釋重點,主要聚焦在釋名的部份;智旭將經題釋名區分為經名「佛說梵網經」

和品名「菩薩心地品」兩大類目。第一類目析分為「佛說」、「梵網」、「經」

等三項,第二類則以「菩薩」、「心地」、「品」為解說綱目。本文將掘取

「佛」、「梵網」、「菩薩」、「心地」四重要詞目為論述主軸,嘗試理解智旭 如何將《梵網經》的整體要義展現在經題解析上。

(一) 佛

對於佛的定義闡述,智旭先從字面大意解析之:「佛為大聖慈尊,梵語具云 佛陀。此翻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195並以梵文音譯和義譯 來解明字義。他舉出「佛」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深層意義,以簡別於凡 夫之自覺、別於二乘的覺他、簡異於菩薩的覺行圓滿果德。佛果的成就可透過六 即成佛之義,說明原自凡夫,終至聖人的修行過程。若以六即義論之,在道理上

193參照釋蕅益,〈梵網經合註〉,《藕益大師全集》,第 11 冊,佛教書局,1989 年,頁 7240-41。

194參照釋蕅益,〈梵網經玄義〉,《藕益大師全集》,第 11 冊,佛教書局,1989 年,頁 7052。

195參照釋蕅益,〈梵網經玄義〉,《蕅益大師全集》,第 11 冊,佛教書局,1989 年,頁 7057。

72

知道一切眾生本具覺性,此名為理佛;若聽聞此中道之理佛性,初開圓解,即是 名字佛;透過禪觀實踐,以念念觀心和諦理,圓伏五住煩惱惑,名觀行佛。止觀 功力日深,任運斷見思、沙塵內外界惑,得六根清淨位而名為相似佛。以分分破 無明,分分見法性,分分證中道佛性,則是分證佛之位;以金剛智斷盡最後一分 無明,中道理性圓顯,證得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極果位。

就極果的證成的佛身論,可從本覺性體之法身,始覺智圓之報身,以應化身 慈悲應現說明佛三身的特質。對於法報二身分屬的異議,智旭強調始覺妙合本覺,

本無有二身之分,謂之究竟滿足義。196《梵網經》提到盧舍那佛已經歷百阿僧祇 劫,於因地修行心地法門而證得正等覺後,以不思議業普現十方的報身佛,居於 蓮華臺藏世界。其體為寂光理性,須藉報身而顯法身之用,強調蓮華臺世界雖名 為報土,卻具有稱法垂報的特別義涵。197華藏世界的千葉蓮臺的一葉一華,盧舍 那佛化現千釋迦自據千世界;198猶有一佛說法即是三身同時說法的義涵,以彰顯 三身非一非異的不可思議果德。

理論上,佛身一異說就眾生根機和清淨的信念當下,顯示在不同層次而能被 認知的身分。對於未能明瞭諸法實相或具足福德智慧的眾生而言,對法報二佛身 視而不見,甚至僅能見到釋迦牟尼丈六老朽比丘的劣應身佛。199如經文所言,根 機卑劣的藏教菩薩,僅能見得自坐菩提樹下之百億釋迦劣應身佛。居於四禪宮中 的千華上釋迦佛,則是應界內利根通教菩薩之帶劣勝應佛。自據蓮華臺藏世界盧 舍那佛所化現的他受用報身佛,應機於界外鈍根別教菩薩。僅有圓教利根人了知 一切身相,無論是橫是豎皆是法身影現,而不須再別明身相處所。顯示諸佛就不 同根機而隨現優劣身相,而示現之處所也有所差異。進言之,若藏教機轉為通教,

即見得四禪中千華上佛;若通教機接入別教,則從於四禪還至華藏世界面見盧舍 那佛。200

196參照釋蕅益,〈梵網經合註卷二〉,《蕅益大師全集》,頁 7293。

197參照釋蕅益,〈梵網經合註卷一〉,《蕅益大師全集》,頁 7141。

198 《梵網經》卷 1,大正藏,24 冊,頁 997 下。

199參照郭朝順,《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頁 22-23。

200參照釋蕅益,〈梵網經玄義〉,《蕅益大師全集》,頁 7060-61。

73

準此以觀,盧舍那佛隨機宜化現若優若劣,約權約實的身相,彰顯三身雖有 無量意義,其體卻是非一非異,開展出三身相即的佛身說。若以梵網之喻說明佛 三身的相即義,法身猶如圓滿清淨的珠體,報身相似於淨明的珠光,化身則猶如 相互交涉的珠影。離珠體則無光,繇光見體,體光相即相容,淨光珠影相互彰顯;

體現重重無盡,相即相涉的不可思議境界。若通達三身之義,梵網珠光則自然任 運而顯。就本迹的三身說,自據蓮華臺上的盧舍那佛,具有稱法垂報之義;至於 法報二身、本迹具現之盧舍那佛,垂迹化現千葉釋迦,則是從本垂跡的佛身觀。

又釋迦擎接裟婆世界大眾,還至蓮花臺藏世界,面見蓮花光明座上之盧舍那佛;

華藏本是諸佛乃至一切眾生的本源世界,現今面奉本尊,除了彰顯發迹顯本的之 義外,也進一步說明以迹合本,本迹非隔,三身非一非異的相即無礙義。

(二) 梵網

釋牟尼佛於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法時,見諸大梵天王的網羅珠幢,猶如一一世 界各有穢淨、優劣差別,說明佛教法門也具此無量差別之義;逐以梵王珠幢網作 為無量世界、無量法門的譬喻。智旭強調世界為所被之機,教門則是能被之法,

理論上,能所相即,則是法性平等之義;實際上卻有利鈍優劣之異,教門也因此 而有殊別之分。儘管種種世界因眾生所生起同別二妄顯現正依報、佛土淨穢、六 凡四聖十法界之差別相;然此同別之中,卻另有同中有別、別中有同之義,此同 別互緣即是剎網之義的安立。又能被之教法隨著界內外眾生機宜而施設藏通別圓 四教法,四教法中各具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門;十六門中又各具四種 悉檀,強調佛教法門也猶如世界各各不同之義。又四種化儀也有頓漸秘密不定說;

卻有頓說圓教、圓兼別教;頓說得漸益、漸說得頓益,乃至以小助大、以大助小 的融攝教法。強調無量法門猶如無量世界、無量網孔,具有互相涉入、相攝相即、

無礙圓融之義。

就法的本質而言,智旭強調梵網即是眾生心性,諸佛之心地本源,也是實踐 菩薩道的根本所依。此因心性即以無量世界和眾生為法,也能施設無量教門之法;

74

體現出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義涵。此心性雖是體絕染淨,卻徧能出生染淨 諸法,雖正處染淨,仍非染淨,然染淨卻不離法界;此超越於染淨,而不離染淨 的不思議相,真正彰顯出「梵」本性清淨的獨特性質。「網」則說明此心性之體 雖超約於同異的概念說,卻又能示現一切同異諸相;雖處於同異相對立之時,乃 非同異之義;彰顯異同皆是法界,同異俱不思議的義涵。是以「梵」乃從自性本 淨作說明,「網」則從塵介含攝而得名。智旭進一步強調,佛陀以此清淨心性本 源,建立無量世界眾生之法,以及施設無量教門之法門,以彰顯心性、佛及眾生 皆是平等無差別。強調著眾生、心、佛,乃至一切法的心性體是超越染淨、凡聖 的差別對立,此圓融之法皆涵攝於「梵」的不思議境界內。同樣,十法界的清淨 心性體雖非同異,卻遍能示現同異諸相。所謂異亦法界,同亦法界,彰顯「網」

具有同異俱之的不思議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智旭以一心具有十界三千諸法,也就是一念即圓具三千諸法,

作為梵網的「教」與「理」深層義理的表達方式。所謂理具三千的性相及事造三 千的性相,同出現於一念心中。一切諸念、一切諸佛之法以及一切眾生之法,皆 具足理具事造的兩重三千,理具事造具一切法的相即無礙義。201此一念圓具的中 道實相,猶如梵帝網珠,光光融攝,重重無盡;正顯圓融無礙,難議難思的梵網 之體。同時,另以天台的化法化儀八教,就眾生根性和程度,應機度化眾生回歸 本際;顯示梵網的相即無礙之義,也體現在佛法教理的運用上。202

(三) 菩薩

菩薩,原為梵文 bodhisattva 音譯而成,全譯為菩提薩埵;由bhu 意譯為覺、

無上道,as 意為存在,轉變為 sattva 抽象名詞,意譯為有情、心識、眾生的意 思;中國祖師多翻為大道心成就眾生或覺有情。智旭強調菩薩戒乃是古先諸佛輾 轉相傳的最上微妙佛戒,又說此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 之根本。」203意味著菩薩戒乃是三世諸佛、菩薩共同所特守的佛性戒。主張欲受

201 參見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頁 306。

202參照釋蕅益,〈梵網經玄義〉,《藕益大師全集》,頁 7089-90。

203 《梵網經》卷 2,大正藏,24 冊,頁 1004 中。

75

菩薩戒,當先發增上菩提心,再進一步了解菩薩意義和修行位次。就意義而言,

菩薩依四諦境而發廣大四弘誓願,以菩提心為基礎,悲智雙運而能為難行之事;

更以受持佛性戒為成佛正因,廣行六度萬行,聚集一切善法福德,作為菩提成就 的資糧。為了突顯菩薩歷劫次第修證的義涵,智旭特以化法四教說明界內界外菩 薩的修行層次和境界。

藏教菩薩初發心,即以生滅四諦及界內六度為其修證法門。雖發起悲愍自 他、大悲增上,誓度一切眾生的菩提願心,尚須歷經三大僧祇劫久受生死,百劫 修相好的漫長時間,自專精修行六度,其斷證僅止於見思二惑伏而不斷;直至菩 提樹下,方頓發無漏三十四心而成正覺。藏教菩薩若斷盡見思界內二惑,即證入

藏教菩薩初發心,即以生滅四諦及界內六度為其修證法門。雖發起悲愍自 他、大悲增上,誓度一切眾生的菩提願心,尚須歷經三大僧祇劫久受生死,百劫 修相好的漫長時間,自專精修行六度,其斷證僅止於見思二惑伏而不斷;直至菩 提樹下,方頓發無漏三十四心而成正覺。藏教菩薩若斷盡見思界內二惑,即證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