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梵網菩薩戒經疏註》,慧因《梵網經菩薩戒注》,知禮《授菩薩戒儀》,以及 遵式《授菩薩戒儀》。至於元代的律學發展內容,多偏向藏傳的祕密戒,以及漢 傳佛教的四分律學。然而傳統的漢傳律宗傳承,因無重要律師出現而暗淡無光,

戒學研究和持戒修行理念逐漸淡化;導致漢傳佛教面臨衰微的局面,此凋敝現象 也持續影響明代的律學發展。明代以南山體系的律師們,除了以聲聞律儀作為重 整叢林綱紀外,也特別重視《梵網經》的弘揚;其中,弘贊撰有《梵網經菩薩戒 略疏》,寂光《梵網經直解》。同時,晚明佛教四大師之雲棲祩宏與蕅益智旭分 別為《梵網經》作注疏,前者著有《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後者則有

《梵網經合註》、《梵網經玄義》以及瑜伽體系的《菩薩戒本經箋要》。

回溯佛教自印度東傳以來,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譯經孕育期,隋唐的百家爭 鳴、八宗林立的盛況。宋元佛教則以內部交融匯合各宗派,外部則是融攝儒、

道二教思想,呈現出特殊的儒、釋、道交融轉變期。明代佛教的發展動向,也 追隨著宋元佛教的後繼型態;其教理思想雖然與宋明儒家發展大致相似,實際 上卻是同中求異中謀新發展。3本論嘗試透過晚明佛教四大師之一,蕅益智旭的 菩薩戒註解,以便進一步了解當時大乘戒學理論和實踐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明代佛教對戒律弘傳的實況,《新續高僧傳‧明律篇》,明確地記載著明代 弘揚戒律共有十八人之多,可見明代弘律者尚不乏其人。4值得一提的是,到了 晚明時期,佛教界相續出現弘揚戒律的著名高僧,其中以雲棲祩宏、在犙弘贊、

古心如馨、三昧寂光、永覺元賢等人的貢獻最為顯著。他們除了投入振興戒法的 傳承以外,也積極展開對菩薩戒的提倡和弘揚,反映出當時佛教界對菩薩戒的高 度重視。作為晚明時期的佛教巨擘,蕅益智旭也是弘揚菩薩戒的積極投入者。他 對菩薩戒律的重視,可從其孜孜不倦地為菩薩戒經撰寫註釋、講說,以及致力推

3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年,初版),

頁 57。

4 《新續高僧傳‧明律篇》卷二十八記載《正傳》有十四人,《附見》四人,共十八人。參照:

郭朋著,《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頁 175-176

3

廣菩薩戒為普及化的行儀展現出來。其不餘遺力的弘律表現和堅毅的實踐精神,

除了備受近代人推崇的模範以外,其戒律思想更是值得研究的主題。

本論文的研究方向將鎖定於蕅益智旭的菩薩戒思想和實踐行儀作為探討議題。

聖嚴於《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一書,針對智旭的時代背景、生平、著作、宗 教實踐和其學思發展,作出細膩透徹的闡述,此書堪稱為「目前學術界唯一有 關智旭研究之專書。」5美中不足的是,此書涉及的面向較廣,並非聚焦於戒律 的討論。若對智旭留下的龐大論著作分析和歸類,戒律撰述大致占了總數額的 三分之一,此數量反映出他對律學的專研深度,並不亞於對其他相關經論的心 力投入。從他撰述的著作和文集 內容呈現,智旭特別重視禪教律兼修、三學一 源,以戒為基的義理實踐,更奉《梵網經》為其日常的修行功課。此種種行儀 反映出智旭的律學思想是不容忽視的研究議題,因此激發筆者對智旭律學的研 究動機,特別是對其菩薩戒思想的層面,欲作深入與系統的探討。

就教理思想層面而言,智旭認為:「戒定慧之種備,則禪教律之本得矣。」

6他主張三教的義涵皆不出於三無漏學的範圍,兩者的一致性,也反映出禪、教、

律之間非異非一的相即意義。他強調三學以律為優先,即藉由律儀斷除有漏法,

洞悉開遮持犯,會通與融合大小戒法、教乘之差異。7強調縱使一位禪僧或教乘 講僧,也不能離於戒律持守的範疇。精通於大小乘律藏的智旭,目睹政治腐敗、

社會動盪不安、佛教叢林衰微、戒法淪喪的情景,基於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的悲願推重下,激發智旭對戒律振興的雄心。直得一提的是,從智旭對戒律撰述 和其他著作內容的透視中,不難發現他以《梵網經菩薩戒》作為戒律實踐的中心 思想。8其相關的菩薩戒著作有五種:《梵網經玄義》一卷、《梵網經合註》七 卷、《菩薩戒本經箋要》一卷、《菩薩戒羯磨文釋》一卷、《梵網經懺悔行法》

一卷;另有《重定受菩薩戒法》和《學菩薩戒法》的勸戒文。智旭面臨了佛教界

5 龔曉康,《融會與貫通-藕益智旭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舍,2009 年, 一版), 頁 11。

6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6,《卍新纂續藏經》,冊 36,頁 359 中。

7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 1,《卍新纂續藏經》,冊 36,頁 255 上。

8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年,初版),

頁 414。

4

與社會的種種頹廢風氣,以及本身在弘律歷程所遭受艱辛挫折,逐漸體會到《梵 網經》修證義涵、普遍性和深廣度,非常適用於當時的環境背景,因而極力投入 菩薩戒經的註釋、弘揚和講戒等法務。從菩薩道的實踐義涵言之,菩薩十重四十 八輕戒和心地法門是菩薩修行和成就佛道的正因,有心者只要發心學習此戒,則 必能成就佛道。因此,智旭將此佛性戒推崇為第一最上微妙之戒。9

智旭對菩薩戒思想的詮釋,強調透過洞悉大小乘諸戒的開遮持守以外,也將 不同系統的《梵網經》與《菩薩戒本經》的義理貫徹於三聚淨戒中,他對三聚 淨戒賦予何種意義,則是本論所要進行釐清的問題。智旭強調,《梵網經》菩 薩戒乃是一切諸佛菩薩,乃至一切眾生所依的清淨本源;也是成就三十心地法 門的佛性種子。經歷三次閱藏經驗的智旭認為,《梵網經》的深層義理,可通 過天台理觀事修並重的理論加以詮顯;並以天台教觀作為義理基礎,撰寫出

《梵網經玄義》、《梵網經合註》兩部巨著。至於智旭如何將天台的理論,貫 徹於菩薩戒思想和實踐意義,以及對心地法門與重輕戒相作了何種程度上的會 同,這些皆是筆者所關懷的課題。

綜合以上所述,本論文將以智旭菩薩戒思想為研究進路,希望透過智旭的相 關著作和和現有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藉由本論文的撰寫,以期能夠解明下列 問題:

(一)智旭的師承、學習過程、環境對其菩薩戒思想的影響為何?

(二)探究和分析智旭對菩薩重輕戒相和心地法門的義理詮釋,透顯出甚麼 樣的特殊思想?

(三)透過天台教觀的義理詮釋,他對《梵網經》菩薩戒實踐賦予何種意義?

以上,有關智旭菩薩戒的理解、義理詮釋、修證義涵,以及其戒律思想對後 世的影響,皆是筆者嘗試爬梳的課題。

9釋藕益,〈梵網經合註‧卷三〉,《藕益大師全集》,(台北:佛教書局,1989 年),第 11 冊,

頁 7311-13。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