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智旭對菩薩戒的注疏與方法

第一節 《梵網經合註》的註釋方法

二、 分科架構

經典整體義理架構的敘述,可透過嚴密而組織性的分析方法,將各章節各綱 目和篇幅配置,以系統性的的判釋方式加以貫串起來。「科判」是古代佛典註釋 家普遍運用的注疏方法,透過規劃性的註解和分析,對全經結構作提綱挈領式的 說明。因此,科判不但體現出註釋家對經典精義、思想的理解方式;此分科意義 與作用,也幫助讀經者疏通義奧難解的辭句,強化讀者對核心義理的掌握。155

(一) 分科意義

中國的註釋傳統沿用東晉時代道安所創的經典分科方式,將經典判為序、正 宗、流通三大類目。156因此《梵網經合註》的分科結構也理所當然地遵循著此種 分析方法。根據《合註》的內容,此三分的個別作用為:「放光發起分」,即是 此經起源的序論,闡明釋迦牟尼佛放光因緣、說法地點、在場聽眾以及請法者的 場景。「正示法門」為一部經最重要的義理思想,可說是整部經文的中心內容和 要旨。亦稱為流通分的「流通益世分」,宣明釋迦牟尼佛結說心地品和菩薩重輕 戒,強調此部經的利益和重要性,並咐囑大眾應護持戒相,以及鼓勵勸發大眾依 教奉行,廣為流通弘揚此經。

智旭於《合註》卷首簡略地介紹整部經典的主要分科方式:

入文為三:從品初至光為何等相,有九行經,為放光發起分。從爾時釋迦 擎接大眾,至下卷心心頂戴歡喜受持,為正示法門分。從爾時釋迦牟尼佛

155參見黃國清,〈聖嚴法師對《法華經》的當代詮釋〉,《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市:法 鼓文化,2010),頁 212。

156參見黃國清,〈聖嚴法師對《法華經》的當代詮釋〉,《聖嚴研究‧第一輯》,頁 212。

58

說上蓮華臺藏至卷終,有八行經十四行偈,為流通益世分。雖是六十一品 中之一品,序及流通,自在全經,而尌茲一品,三分宛然。157

僧肇曾於《梵網經序》提到此經大部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此品僅是六十 一品的第十〈菩薩心地戒品〉。此品分為上、下二卷,上卷的闡述內容為菩薩修 行階位,下卷則敘述菩薩戒法。智旭重新為〈菩薩心地戒品〉賦予組織性且全面 性的義理架構,將經典內容區分為「放光發起分」(序分)、「正示法門」(正 宗分)和「流通益世分」(流通分)三大科目,明確地標示經行的分科意義和篇 幅配置。智旭依循了傳統序分的科判方式,從品初卷上開始引述釋迦牟尼佛宣講 此經的場所、與會大眾、說法因緣等,作為導入經文的前提鋪陳;正宗分為釋迦 牟尼佛代眾向盧舍佛啟問因緣深義、盧舍佛廣示心地法門,以及釋迦牟尼佛宣講 菩薩十重四十八戒為止。此分科方式顯然與《義疏》僅以下卷菩薩戒法為注疏主 題的方式有所不同,《義疏》序分從下卷經首開始分科,正宗分則是闡明菩薩十 重四十八輕等戒法,其餘經文則為流通分。158

從智顗僅為《梵網經》下卷的菩薩戒經本作注疏,智旭則對菩薩修行階位 和重輕戒法加以詳註的意向,揭示兩人對《梵網經》有不同的理解和切入觀點,

科判方式也不盡相同。處身於晚明佛教叢林頹廢、僧才素質低落、戒律日益淪喪 的背景下,智旭有感末世根性頑鈍的眾生無法遍閱和理解《梵網經》深奧的經義,

逐而將菩薩歷劫次第修行的位階和體驗,結合於菩薩戒法而加以解釋說明,以便 強化行人對菩薩道的信心與實踐意願。相對下,智顗對《梵網經》的撰述方式,

也反映出當時人根性之利。足以能夠如實契入《梵網經菩薩戒》的圓頓教理思想,

而不須再論經歷漫長的漸次修行。

(二) 分科要旨

註釋者對一部經典義理了解的深度,可從他為經典作判析的主題和內容敘述 中表現出來。在《合註》的分科中,「放光發起分」說明序分的法會因緣、說法

157參照釋藕益,〈梵網經合註卷一〉,《藕益大師全集》,頁 7135。

158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卷 1:「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 為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也。」《卍新纂續藏經》38 冊,頁 8 中。

59

場所、與會聽眾,以及當機者,智旭分判為「總標法會時處」、「釋迦放光警 眾」、「菩薩放光集問」等三大項,更從「總標法會時處」分出「時處主伴」與

「所說法門」二科。對於《梵網經》序分別於諸經通序必具六成就的說法,僅呈 現出時、處、主、伴四成就的說法。智旭認為經文既具備主伴同時同處的條件,

必有聽聞妙法之用;既能聽聞妙法,必能由聞起信,如理信解奉行,經文雖省略 信、聞等二成就,然已具足六成就的意義和條件。此中,釋迦放不可思議瑞光警 示大眾的用意,無非是堅固大眾對蓮華臺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的信心,其 慧光不但能徹照其境,令大眾悟得本源之心;更能普照至華藏等世界,以光輝照 窮法界之海,進一步揭顯本迹不二之微妙關係。對於眾生尚未知本源心地之因,

而不能了知釋迦放光為何因緣者,則具有開迹顯本的緣說用意。159

「正示法門」即是《合註》的正文,也是《梵網經》重要的義理要旨。智旭 將它區分為「舍那說心地法」、「釋迦宣菩薩戒」兩大主題,分別敘述盧舍那佛 演說諸菩薩行覆心地法門修行次第,以及釋迦宣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相的要義。

第一主題之「舍那說心地法」圍繞在釋迦代諸菩薩啟問盧舍那佛有關心地法門的 修證意趣,智旭將此主題分為三科:釋迦向舍那請法之「問答標名」、「正說義 趣」、「付囑弘傳」。此中,「問答標名」強調釋迦接引裟婆眾生至華藏世界面 見盧舍那佛,並代眾請示舍那佛,三界眾生以何因緣成就菩薩十地分果以及圓滿 佛果。從「問答標名」分科出來的「釋迦騰問」與「舍那垂答」,則從釋迦擎接 大眾至華藏本源世界,更為大眾請法,以詮顯攝眾見本、以迹合本之義160。其次 說明盧舍那以三昧定示現法門之法體和悉檀因緣,進一步為釋迦等眾廣說心地四 十法門名相,以及證得入果之相的義涵。

在「正說義趣」主科中,又分為「菩薩問義」和「舍那詳答」;前者解釋以 華光王大智明菩薩為首的當機者,向盧舍那佛啟問秉修心地法門的要旨。後者從 盧舍那佛為當機菩薩眾分別以總明和別釋的方式,說明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 金剛心,以及十地的修習義涵。強調此三十心十地法門乃是諸如來因地所修行的

159參照釋蕅益,〈梵網經合註卷一〉,《藕益大師全集》,頁 7142-43。

160參照釋蕅益,〈梵網經合註卷一〉,《藕益大師全集》,頁 7145-46。

60

無上法門,是故舍那佛敕令千佛釋迦殷勤轉相傳授此不思議法門。161「付囑弘傳」

則強調此心地法門是三世諸佛所宣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的心要與法門,

並付囑釋迦廣為弘傳此心地法門,教敕眾生開發本具之本源心地。於是,釋迦從 蓮華臺藏世界辭退而旋歸閻浮提世界,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定而出,數數說法,

復還至四禪摩醯首羅天王宮說心地法門。「釋迦宣菩薩戒」再次說明釋迦受敕於 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教誡後,下生南閻浮提成道於菩提樹下後,於禪定中遍歷欲、

色界十住處次第說心地法門品。從禪定出而為南閻浮提癡闇的凡夫眾生,宣說諸 佛菩薩、一切諸佛自為本源的十無盡藏戒品,進一步詳解十重四十八輕戒法內容,

以彰顯以戒攝生的義涵。智旭就以上內容再細分為「敘說戒原繇」、「例重輕戒 相」、「勸大眾奉行」等三大類科。

「流通益世分」分別對心地法門,以及十無盡戒品作總結說明,即先結釋迦 於此界說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十無盡戒法品,以及十處說法完畢後,其次更 結其餘千百億釋迦之說,千百億世界會眾因聽聞此經深意而歡喜信受奉行。智旭 認為,《梵網經》所結說之法皆不出於菩薩應修習的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 輕戒、六度萬行的內容,也強調佛性非因非果而因果不離佛性本源品的義涵。值 得注意的是,智旭於正示法門的「釋迦宣菩薩戒」分科中立有「流通分」的「勸 大眾奉行」二者,《義疏》則是將這兩項總合為流通分之後再加以分科為「流通 菩薩戒重輕戒法」和「流通心地法門品」,說明智旭的註釋方法和分科架構雖然 受到智顗的影響,個人的科判分析觀點和歸納方式卻不盡相同,反映出他們對於

《梵網經》整體義理架構有著不同解析和鳥瞰方式。

智旭除了對《梵網經》作提綱挈領式的分科說明外,也在經義分析當中注入 本迹的論說,此舉顯然受到天台判釋的影響。《梵網經》提到盧舍那佛為釋迦等 眾演述其累劫修行心地法門,乃至成就究竟圓滿果德的前因後果。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號為盧舍那,住蓮 花藏世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我化為千釋迦據千

161參照釋蕅益,〈梵網經合註卷一〉,《藕益大師全集》,頁 7162-63。

61

世界。後尌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千花上佛是 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已為本原名為盧舍那佛。 162

此經的本迹理論可從圓滿報身舍那佛,與垂迹應現教化之應化身釋迦的立場來說 明。盧舍那佛解釋千華臺上為其所化現,千百億釋迦乃是千釋迦之化身,彰顯盧 舍那佛即是諸應化身佛的本體,展現出從本垂迹、攝迹歸本的要旨。進言之,具 備無上功德智慧的究竟果德的報身盧舍那佛,化身為千釋迦據千世界,為眾生宣

此經的本迹理論可從圓滿報身舍那佛,與垂迹應現教化之應化身釋迦的立場來說 明。盧舍那佛解釋千華臺上為其所化現,千百億釋迦乃是千釋迦之化身,彰顯盧 舍那佛即是諸應化身佛的本體,展現出從本垂迹、攝迹歸本的要旨。進言之,具 備無上功德智慧的究竟果德的報身盧舍那佛,化身為千釋迦據千世界,為眾生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