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企業國際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此章節將先介紹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觀點,包括企業國際化相關理論、天 生全球化企業、商業網絡、資源基礎理論,與企業內外部資源能力。首先由不 同學派的企業國際化理論切入,瞭解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的過程有哪些不同的方 式,再探討本研究的重點-天生全球化企業,將此種創新企業型態目前的定義與 發展過程做詳盡介紹,接著分析商業網絡為企業帶來的可能價值,並檢視企業 內外部所需具備的相關資源與能力,以使企業產生競爭優勢與可能之效益。

第一節 企業國際化

若將企業由出口至海外直接投資的國際化過程分為若干階段,則可將企業 國際化過程概分為循序漸進進行各個階段的漸進式國際化,以及省略部分階段 的跳躍式國際化,以下將分別敘述。

一、漸進式國際化

中小企業由於本身資源的限制,在進行全球化的過程中,通常採取階段性 的方式,其主要原因為中小企業相對於大型企業而言較缺乏能獲取海外市場資 訊的國際化人才,或是在資金、知識、技術上有所缺乏所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為北歐瑞典學派的 Uppsala 模型(Johanson &

Wiedersheim‐Paul, 1975),此模型主要著重逐步漸進發展海外策略的公司,並歸 納出企業在進行國際化過程中的四個階段:

1. 無常態出口活動(no regular export activities)

2. 透過獨立代理商進行出口(export via independent representatives/agen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3. 設立銷售子公司(sales subsidiary)

4. 設廠進行生產、製造(production/manufacturing)

此模型以母國與出口國間的心理距離(psychic distance)及出口國市場大小來 衡量上述四個階段的發生時間,最後發現上述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是合乎當時 的瑞典企業的,且國際化階段與兩國之心理距離具有相關性,亦即企業在進入 海外市場時會依心理距離由近至遠來選擇,不過其分析方法也可能受到企業所 銷售的產品類型以及經理人決策的影響,故後來此學派更進一步提出新的模型 (Johanson & Vahlne, 1977)來說明這類企業在逐步國際化的過程中,進行投資海 外決策時會受到市場知識與資源投入的影響,認為對於海外市場的知識與資源 投入承諾會影響資源投入的決策以及當時企業活動績效表現,最後並探討當身 處不同市場風險下,企業須採取規模擴張策略(scale-increasing commitments)或 不確定性降低承諾(uncertainty-reducing commitments),為欲進行不同國際化階 段的企業提供策略制定建議。

以漸進式國際化為基礎,Miller(1993)為欲進行國際化的企業提供了事前準 備與一系列策略評估之方向準則,並將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的過程分成十個階 段:

1. 企業是否準備好進入國外市場(Company Readiness to Export) 2. 企業評估(Company Assessment)

3. 國內事業規劃(Domestic Business Plan)

4. 全球化策略評估(Global Assessment; Global Strategic Design) 5. 國外市場進入規劃(Foreign Market Entry Plan)

6. 國外事業合夥人選擇(Foreign Partner Selection)

7. 遵循準則與規範(Compliance with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8. 服務提供者的選擇(Selection of Support Services) 9. 產品或服務進入市場(Market Introduction)

10. 實際在國外設立機構(Physical Presence in Foreign Market)

另一方面,Bilkey & Tesar(1977)雖然也是以階段性國際化為理論基礎,但 是是以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行為角度來分析其出口發展過程:

1. 階段一:對於出口活動或國際化經營沒有興趣,且甚至不接受來自海外 的訂單

2. 階段二:願意接受來自海外的訂單,但是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且不積極 經營

3. 階段三:積極探究海外市場與出口發展的可行性

4. 階段四:以過去經驗為基礎,出口至心理距離較近的國家

5. 階段五:企業在目標國家已成為有豐富經驗的出口廠商,且可依據該國 之匯率、關稅等變動來適當地調整其出口行為

6. 階段六:開始評估出口至其他心理距離更遠的國家之可行性

上述六個階段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且模型可自第六階段以後繼 續擴大為更複雜之出口行為與不同階段,但所探討的行為過程主要是以出口為 主,對於比出口更積極的海外投入與國外經營則沒有詳細論述。

不過,對於國際化經驗與能力較有受限的新興中小企業,若不具備正式且 有系統的企業結構,則難有國際化表現,故 Yip, Biscarri, & Monti(2000)認為採 用系統化經營策略的中小企業,其國際化表現會較無系統化策略的企業來得 好,其在分析過程中,也延續了 Uppsala 模型與 Miller 及 Root(1998)的模型之 概念,加以調整後發展出了 Way Station 模型,包含六項 Way Station 來敘述新 興中小企業在國際化過程的不同決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1. 動機與策略制定(Motivation and strategic planning) 2. 市場研究(Market Research)

3. 市場選擇(Market Selection)

4. 選擇進入模式(Selection of entry mode)

5. 突發事件與問題的規劃(Planning for contingencies and problems) 6. 進入後策略與資源投入承諾(Postentry strategic commitment)

Yip 等人認為若企業能正確的依循上述有系統的六項步驟,會為企業在國 際化過程中帶來更好的績效表現,並認為前述各理論雖對於企業在進行國際化 過程之執行程序與步驟有所不同,但大抵皆為一段自規劃、評估至執行之過 程,故可綜合比較如圖 1 所示:

圖 1 Johanson, Yip, Root, Miller 模型比較(Yip et al., 2000)

但部分中小企業在早期國際化階段並不完全遵循系統化的策略步驟,且現 今中小企業在全球化環境下所面對的國際化已經與過去二、三十年前傳統中小 企業國際化有所不同,於是 Li, Li, & Dalgic(2004)又再次對前述 Yip 的模型進行 了深入研究與擴充,並提出了融合過去多位學者的系統化步驟與經驗學習的模

Johanson &

Vahlne's Model

Way Station

Model Root's Model Miller's 10 step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型來建構出國際化混合模型,此模型包含三個主要階段:(1)先前條件;(2)規 劃;(3)執行,用以檢視中小企業的國際化過程,且為了控制風險,企業會先以 低階投入心理距齡較近之市場,接著中階投入至心理距離較遠之市場,最後發 展至高階投入至心理距理遠之市場。

上述幾種國際化階段理論皆認為企業在外國市場的投資與進入往往是透過 各項進入前的評估以及來自其他企業夥伴的經驗學習,即使沒有一開始即親自 進入國外市場也能透過經驗知識的累積來逐步循序漸進的進行海外投資,且海 外投資風險也較易控制。

二、跳躍式國際化

然而也有許多研究發現,企業在進行國際化過程中,並不一定完全遵循既 定的漸進化階段過程,若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已累積足夠經驗或具備所需的資 源,則有可能會產生跳躍式的國際化發展。

Buckley & Casson(1976)指出廠商在決定進入海外市場時,會考慮三種成 本:

1. 設立成本:市場型態決定後即無法回復之成本 2. 固定成本:企業內部營運活動成本

3. 變動成本:企業生產製造相關成本

企業會依出口、授權、海外直接投資的成本與經營型態之不同,決定出成 本最低、利潤最高之效率型態,來選擇其所要進行的海外經營模式。固定成本 由大至小分別為:海外直接投資、授權、出口;變動成本由大至小分別為:出 口、授權、海外直接投資,當市場處於一般情況穩定成長時,企業可採行出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授權—海外直接投資之模式進行漸進式的國際化,但若當市場規模不夠大,

則可能只有出口—授權;或是當市場規模非常大時,可直接由授權開始進行國 際化,故企業會依據其外在環境選擇其中部分階段來進行國際化,此時便產生 跳躍式國際化過程。

Millington & Bayliss(1990)則是將企業設立國外營運子公司的策略分為三類 進行研究,分別為:規劃策略(由母公司將設立策略作為正式計畫過程的一部 份)、組織策略(母公司或銷售子公司將既有的海外部門做再設計或升級)、投機 策略(公司的策略來自於所獲得的投資機會),企業對於海外子公司的管理策略 可以累積國際化經驗,研究結果顯示正式計畫中的投資可以彌補市場經驗的不 足,作為取得特定市場知識的替代方式。其研究也發現企業在國際化發展的早 期階段會依賴市場經驗與漸進式調整,然而隨著國際化經驗的增加,這樣的過 程會由企業所執行的規劃策略與系統性研究所取代,而使得企業可以產生跳躍 式的國際化發展過程。

Johanson & Vahlne(1990)的研究中,雖也沿用了 Uppsala 的模型,認為企業 在缺乏國際經驗時,會以漸進的模式進行國際化,並在過程中累積企業國際化 的資源,不過此過程在下列三種情況下會產生例外:

1. 企業所擁有的資源較豐富時可能會採取較大的國際化步驟

2. 當國外市場狀態是穩定且同質時,企業較容易從該市場取得知識 3. 當企業對於某市場有大量經驗,且該某市場相似於一個新目標市場,則

過去經驗可以一般化至新目標市場

在此三種情況下,企業的國際化腳步會較快,而產生跳躍式的國際化發展 過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