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功能分析法

在文檔中 壹、專業能力標準概念 (頁 29-49)

近年來,許多先進國家或組織致力於推動「能力標準」的發展與實施,

希望能夠加強勞動力的素質,提升知識與技能水準,除了合乎僱用市場的需求 之外,也使個人具備未來轉業需求的能力,因此,在標準發展的過程中,「分析」

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過去數十年來,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許多分析方 法,諸如 DACUM (Developing A CUrriculuM)、功能工作分析(Functional Job Analysis)、關鍵事件技術(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職位分析問卷(Positional Analysis Questionnaire)、綜合式職業資料分析程式(Comprehensive Occupational Data Analytical Program; CODAP)、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等,每種方法 有其優點及使用的限制,如何選擇適切的能力分析方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必須要有許多專業的判斷與分析,通常可以按照下列各項作為選擇 的依據:

一、 所要發展能力標準的等級 二、 發展時程的限制與可用的資源 三、 行政作業與資源配置所需的時間 四、 先期能力的確認與文獻回顧

五、 發展能力標準的計畫與確認的程序 六、 選擇能力分析方法的技術

本研究主要旨在探討我國技職教育學校學生的專業能力標準,由於技 職體系類科繁多,因此能力分析方法必須能夠適合各類科與各職類,同時 應該考慮目前科技與經濟的變遷,與未來可能產生的職業變化,並參酌世 界各先進國家能力標準的發展與所使用的能力分析方法。本研究在經過周 密的文獻探討後,決定採用普遍被世界先進國家所採用的能力分析方法

「功能分析法」(Functional Analysis)。

一、應用趨勢

Blackmore(1999)的研究指出,能力分析的方法已經發展了數十年,許 多研究者也提出各種分析方法,但因為分析標的、分析程序、分析目的之 不同,這些分析方法有極為明顯的差異,他將所有的分析方法歸納為三大 類,即角色分析(role analysis)、功能分析(function analysis)、及技能分 析(skill analysis),其中角色分析注重工作者的角色,技能分析注重操作 技能,而功能分析注重的是「功能」,也就是成果或產出。其中以功能為 分析的主軸,其重要性愈來愈高,已經被世界各國的職業分析專家所重視。

「功能分析法」最早起源於英國,在 1986 年時,英國政府進行一項 ESF 核心技能發展計畫(ESF Core Skills Project),該計畫的許多研究人員 發現,傳統的職業分析方法並不是非常有效,因此改採以職業的功能進行 分析,也就是以工作的角色作為分析的標的,由於效果不錯,因此取代了 傳統的「任務分析」(task analysis)方法,而被稱之為「工作角色分析」(work role analysis),但大部份的僱主卻認為「工作角色」容易引起混淆,而不 贊成該項名稱,1989 年,英國「教育與就業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在其出版的一本期刊中,第一次使用「功能分析」來取 代「工作角色分析」,但功能分析的名稱仍然容易引起混淆,此功能分析 是一種能力分析方法,和社會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所言的功能分析是不同的

(Mansfield & Mitchel, 1996)。

英國於 1986 年開始組織許多工業訓練委員會,促進職業標準的發展 與應用,並建立了「國家職業資格証照」(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NVQs),NVQs 的職業標準,是採用工作角色的功能分析,因而建立了整 個能力本位的資格架構(Barnes & Nobles, 2000)。

「歐洲訓練基金會」(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 ETF)自 1995 年

起,協助東歐、歐盟、及新獨立國協等 23 國,致力於「職業教育與訓練 標準」(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ndards)的發展,並特別組織 了一個工作小組,針對職業分析的方法進行比較研究,最後選定功能分析 作為能力分析的方法,並在四個國家進行實驗,結果証明非常有效,為了 協助各國運用功能分析法,歐洲訓練基金會邀請功能分析大師 Bob

Mansfield 編寫了一本操作手冊,並於 2000 年 9 月在白俄羅斯(Belarus)

的敏市(Minsk),進行三天的研討會,有八個國家的教育專家與僱主與會,

研討會的實例驗證也証明功能分析法的易用性與有效性(Mansfield, 2001)。

澳洲是個推展職業教育與訓練(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極為成功的國家。「澳洲國家訓練局」(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 ANTA)為了提供能力標準(competency standards)的發展單位 有一個依循,於 1998 年編寫了訓練套裝教材發展手冊(Training Package Development Handbook)其中建議結合功能分析及其他如訪談、諮商、焦 點團體等技巧,發展較寬廣的能力(ANTA, 1999)。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為了促 進國際間勞工權益與技能的提升,也致力於推動聯合國各會員國發展技能 標準,其所建議的能力分析模式亦採功能分析法為主(Mertens, 1999; ILO, 2001)。

新加坡的國家技能認證系統(National Skills Recognition Systems;

NSRS),是由工業技能標準委員會(Industry Skills Standards Committee)、

國家技能協會(National Skills Council)共同發展技能標準,也是採用功能分 析方法,所發展的標準並出版成「工業功能圖」(Industry Functional Map) 及「國家技能標準」(National Skills Standard)(Productivity Digest, 2000)。

二、應用特色

本研究採用功能分析法作為能力分析的方法,功能分析和傳統以任務 作為分析標的的「任務分析」(task analysis)到底有何不同呢?

Mansfield(2001)認為:「任務分析」(task analysis)是將職業或工作劃分成

「職務」(duties)、再劃分成「任務」(tasks),也就是說,「任務分析」是 以職業的最小單元「任務」來做為分析主體,因此,「任務分析」較適合 用來描述固定職業或工作的操作性活動,也就是注重分析「做什麼」及「如 何做」,由於分析偏重過程的描述,對於變化較大的職業內涵或範圍較廣 泛的職業領域而言,「任務分析」就較不適合,下列分析方法就是典型的 任務分析取向的分析方法(Mansfield, 2001;Bailey & Merritt,1995):

(一) 蝶勘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DACUM)。

(二) 階層式的任務分析(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

(三) 任務目錄(task inventories)。

(四) 功能工作分析(functional job analysis)。

(五) 職位分析問卷(posi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

(六) 關鍵事件技術(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功能分析則以產出或結果為主體,注重於分析「功能」而非「過程」,

因此,可以改進任務分析的缺點,其特色如下(Mansfield & Mitchell, 1996 ; Mansfield, 2001):

(一) 功能分析描述工作活動的結果或產出,而非工作活動的過程。

(二) 功能分析可以經由文獻探討、訪問、團體法等技巧,蒐集全盤 的資訊,而非經由經驗或觀察,只能獲得片段的資訊。

(三) 功能分析結果以功能圖(functional map)來描述功能架構與連 結關係,所有後續的能力標準、工作描述、學習與訓練需求、

評量規準等,都可以由功能圖再行分析而得。

(四) 功能分析結果的陳述方式為「動詞+受詞+條件」,受詞表示成 果或輸出;而動詞表示完成此成果或輸出所應採取的活動;而 條件則是指相關的環境,如果沒有條件則可以省略。固定的陳 述方式,對於後續的分析有所幫助。

(五) 功能分析可以採用四階段分析或三階段分析,如果職業領域寬 廣,可以採用四階段分析;如果是較單純的職業,則可以使用 三階段的分析方式,雖然有階段上的差異,但其程序與方法則 相同。

(六) 功能分析的程序是動態的,如果在某一個階段的分析中,發覺 前一階段的功能不完全,無法涵蓋這一階段的功能時,可以回 到前一階段,進行更嚴謹的分析。

(七) 功能分析是結構化的分析,由上而下採用分解規則,依次演繹 出完整的功能圖,由下而上則是利用重複規則,持續檢查分析 的適切性,因此具有邏輯思考的特性。

三、發展程序

功能分析結果以功能圖(functional map)來描述功能架構與連結關係,所有 後續的能力標準、工作描述、學習與訓練需求、評量規準等,都可以由功能圖 再行分析而得。同時藉由文獻探討、訪問、團體法等技巧,蒐集全盤的功能資 訊,而非經由經驗或觀察,只能獲得片段的資訊,因此分析的程序包括(1)蒐 集職業領域之相關文獻;(2)利用個別諮商、訪談、焦點團體等技巧演繹功能 圖初稿;(3)修正;(4)完稿等程序,如圖 2-1-4 所示,今簡述如下:

(一) 蒐集職業領域的相關文獻

包括職業的關鍵目的、主要功能、工作環境、變遷趨勢、

從業人員的教育訓練、待遇、過去所發展的能力標準、未來發 展趨勢等;這些文獻經過整理分析之後,可以作為功能分析的 參考。

Mansfield(1990)指出,能力標準的形成,牽涉到許多專業 的判斷,不同職業領域的工作角色與實務活動會有極大的差 異,因此在分析的程序中,必須依循專業化的知識和背景作基 礎,而未來可能因經濟與社會變遷,而產生能力需求的變化,

亦應詳加考慮,才不致於分析的結果馬上過時,因此在分析過 程中,功能分析師就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功能分析師除了是

1.蒐集職業領域之相關文獻

2.利用個別諮商、訪談、焦點團體等技巧演繹功能圖初稿

3.再用個別諮商、訪談、焦點團體等技巧修正功能圖初稿

4. 發展能力標準或設計課程 功能圖初稿

功能圖完稿

圖 2-1-4 能力標準發展的的程序 資料來源:田振榮等(民 90)。

功能分析的專家外,對於要分析的職業領域也應有一定程度的 瞭解,同時對於分析之前的文獻蒐集整理也要詳盡,以便提供 較為完整的資料給出席焦點團體的成員,更能引起動機帶動討 論。

(二) 功能分析

可以邀請職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僱主、僱工、教育家、

訓練家、人權團體等,透過訪談、諮商、焦點團體等技巧來進 行功能分析,但大都採用焦點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整個分析 過程中必須有一位熟悉功能分析法的「功能分析師」

(functional analyst),或稱為「功能分析助手」(functional analysis facilitator)主導,功能分析的結果是一個功能圖

(functional map)。

功能圖是一個水平的樹狀結構,如圖 2-1-5 所示,是屬於 四階段的功能分析,由左邊開始,依次為關鍵目的(key purpose)、主要功能(main functions)、次要功能(sub functions)、及功能單元(function units),其中主要功能亦 稱為關鍵領域 (key areas);次要功能亦稱為關鍵角色(key roles);當職業領域的範圍不是很大時,可能不需要使用到四 個階段的分析,此時可以採用三階段的功能分析,就是將最右 邊的兩個部份合成一個,稱為模組(modules)(ILO, 2001;

Mansfield & Mitchell, 1996 ; Mansfield, 2001)。

(三) 發展能力標準或設計課程

功能分析是一種職業分析取向(approach),以確認職業能力

功能分析是一種職業分析取向(approach),以確認職業能力

在文檔中 壹、專業能力標準概念 (頁 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