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轉化模式

在文檔中 壹、專業能力標準概念 (頁 57-63)

一、三層次轉化模式

Drake(1998)的三層次轉化模式,其構想類似 Behjamm Bloom 廣為 流傳的認知、技能與情意三向度學習目標。首先分析在課程標準或指 標之下,(1)學生必須「知道」(know)什麼學科知識或重要事實?(2)「實 行」(do)、掌握什麼方法或技能?(3)與希望存有(being)與培養何種品 德,價值或信念等?(如表 2-2-1)

表 2-2-1 三層次轉化模式示例

知道:某些宗教與哲學的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對歷史 的影響。

實行:運用訊息蒐集策略、進行解釋與綜合整理。

指標:能了解宗教的與哲 學的觀念對歷史發 展的影響。

存有:合作、分享、多元觀點、相互尊重。

Drake 將它結構化形成解析課程標準內涵的金字塔(如圖 2-2-2)。

(1)「知道」位在最底層,偏重陳述性的知識,主要的元素是各科學科 的事實或材料;(2)中間是「實行」,涉及許多跨學科的複雜技能,是 程序性知識的應用;(3)最上層是「存有」,涉及價值領域,意指教師 協助學生達成教育期望的品德與公民素養。然後,再將「學習活動」

與「評量」加進來,成為指標或標準轉化成課程的「暫行規劃」。

此種模式顧及完整的課程要素,且適用範圍廣。不過採傳統的教 學目標分類觀念,既將學習內容分割成認知、技能,情意三部分,又 將「存有」放在最高層,儼然以品德之養成為最終目標,似乎過於重 情意、道德,而忽略知與行的味道,不能反應「能力指標」的特性。

二、標準取向轉化模式

Harris and Cart(1996)共同發展「標準取向」(standards-based)轉化 模式(如表 2-2-2),其原則如下:

(一) 以達到「標準」為目標,以教學活動為手段。

(二) 教學活動以協助學生獲得必要之知識輿技能,且能達到標準為選 擇依據。

(三) 評量指標依據必須達成之知識或技能「標準」而定。

(四) 依照所訂之「標準」與學生、家長進行教學計畫溝通。

品德 存在 複雜技能

事實/學科知識

橫貫學科的

跨學科的

多學科的 實行

知道

圖 2-2-2 標準或指標內涵的金字塔 資料來源:陳新轉 (民 91)。

表 2-2-2 標準模式之課程標準解析表

1.1.1-2a1 察覺月亮東昇 1.1.1-2a2

察覺月亮東昇

表 2-2-5 生活課程能力指標分析表

六、能力表徵轉化模式

「概念」、「通則」(包括原因、策略、方法、條件等),前者為「事實 性知識」、後兩者為「概念性知識」。其次,知識的應用是靈活的,可 當認知或推理之用,它可能是精熟某項技能或形成某種價值判斷的工 具,故其意義往往須考量其使用之情境及目的,當知識用於推理、實 踐者為「方法性知識」,用於形成目標、價值者為「期望性知識」。 (二) 情境要素:是指教師用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探討或處理某項課程主

題所提出各種挑戰或問題,這些問題與挑戰的性質、難易程度、規則 與格式、表徵方式等,對學生而言即構成「情境要素」。為了導向培養 能力的學習目標,教師除了掌握重要知識外,應同時考量學生的內在 與外在因素,安排的一系列問題與挑戰,以便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成 能力。

(三) 能力表徵內涵:能力表徵內涵乃預期學生當教師提出問題與挑戰後,

「能選擇有用的知識,以恰當的表徵方式,適切的表達其對問題(情境) 的認知與態度,並有效加以處理的行為表現」。這時教師需考量知識、

情境與學習者三種要素,此乃訂定教學目標與評量指標的奠基工作。

就學習而言,其「能力表徵內涵」至少包括:

1. 知識之選擇(事實、概念或通則)與應用(認知、推理、分析、綜 合、評價等)。

2. 情境理解。學生面對問題情境的知覺與判斷。

3. 選擇恰當的表徵方式。包括文字、圖像、影音、模型、實物等 媒介,以口語、書寫、操作、展示、展演等,型態上也有個別 與合作之分。

總之,「能力表徵課程轉化模式」在擬定教學目標或評量指標 方面,不同於「主題對應指標」及「抽象Æ具體」的方法,它更突 顯知識要素與情境要素的轉化過程,也方便教師掌握教學內容與教

學歷程。

(四) 致能活動(enabling activities)

「致能活動」即教學活動,教學以培養學生「獲致能力」為導 向,包括心智、肢體、社會、情緒與統整等不同性質的學習活動,

根據「知識要素」、「情境要素」及「能力表徵內涵」進行安排,教 學活動除了講授必要的知識與方法之外,更應注重引導學生獲得統 整的學習。

在文檔中 壹、專業能力標準概念 (頁 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