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台灣歷史館」叢書中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展現

第四節 休戚與共的本土關懷

一、傳教士之愛

對台灣社會而言,基督宗教為新的外來宗教,其宗教特質是一神信仰。最早 於 17 世紀隨著荷蘭與西班牙的統治進入台灣,但也隨著其統治的結束而日漸消 退。今日台灣的基督教是 19 世紀中葉以後才傳入的,分別是 1859 年自菲律賓馬 尼拉傳入的天主教道明會,其傳教母國為西班牙,全台均為其教區;另一系統則 為新教的基督教長老會,南部台灣是 1865 年由英國傳入,北部台灣長老會則是 1872 年由加拿大傳入。一直到 1895 年台灣割讓與日本統治之前,道明會與基督

206 李展平,《長崎原爆-台灣醫生陳新賜.王文其歷險記》,(台中:晨星,2012),頁 262-263。

207 蔡昀臻,〈歡愛與核電的文字對弈─專訪劉黎兒〉,《文訊雜誌》,2012.02,頁 25-31。

82

教長老會為台灣地區兩大基督宗教系統。...他們派出為數眾多的傳教士來台傳 教,其中有醫生、教師和牧師,他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在困難重重的環境中開 拓教會。為了順利傳教,開醫院、設學校、辦報紙,為婦女與兒童服務,他們有 的將一生完全奉獻給台灣,雖不能生在台灣,卻死在台灣、葬在台灣,以最大的 愛心,為台灣服務,帶來新知識與觀念,對台灣的發展有相當大的貢獻。208

《愛在福爾摩莎》作者鄧相揚自幼生長於南投埔里地區,常聽鄰人談起徐賓 諾、紀歐惠的事蹟,深受感動,於是提筆記錄徐賓諾、紀歐惠(埔里人稱挪威來 的「阿公」「阿媽」)在挪威的成長故事,與在台灣愛的事蹟。此書同時也是台灣 山地醫療宣教拓荒故事,並記載著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創設歷程。

徐賓諾和紀歐惠是一對恩愛的夫妻,都來自北歐挪威,在挪威不曾相識,卻 在台灣相識相守,共同為台灣原住民,埔里基督教醫院醫療宣教奉獻一生。

他們在四十多年前,台灣醫療最貧瘠的時代,以「服侍善工」愛的行動先後 來到台灣埔里,無怨無悔的奉獻寶貴青春於台灣山地醫療傳道上。足跡遍佈痲瘋 病院、精神病院、孤兒院、肺結核療養院、烏腳病診療所、小兒麻痺之家、原住 民部落等一般人最不喜歡去的地方,讓需要照顧的人得到健康與溫暖。209行腳遍 佈中部山區原住民部落,而且長達四十多年,他們是愛台灣的正港台灣人。210四 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所經營的醫院在大埔里偏遠地區的醫療上擔任重要角色,

當初受到照顧的少年成為國家有用的英才,徐賓諾與紀歐惠的精神鼓舞了不少醫 護人員,接棒投入照顧原住民的工作。他們的善念與善行,也將會讓居住在台灣 的我們更投入的關愛這塊美好的土地和居住在其上的人們。211

近代來台的長老教會傳教士,在艱困的環境中,不但建立起教會,改變了一 部份人的宗教信仰,為了順利傳教,他們所建立的醫館和學校,引進新觀念,關 心弱勢的用心,在台灣進步與發展的歷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對台灣有很

208 吳學明,〈導言〉,《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 9: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

日創社,2007)頁 1-3。

209 鄧相揚,《愛在福爾摩莎》,(台中:晨星,2003),書頁簡介。

210 鄧相揚,《愛在福爾摩莎》,(台中:晨星,2003),頁 23。

211 鄧相揚,《愛在福爾摩莎》,(台中:晨星,2003),頁 2-3。

83

大的貢獻。他們努力不懈的精神,為台灣犧牲奉獻的愛心,值得我們深入去認識。

212將本書界定在「現實關懷」層面,乃因現實關懷所指的應是實際愛台灣的行動,

對台灣具備休戚與共的情感,未必要是生長於台灣的人民才有此資格,只要認同 台灣,肯付出行動主動參與關懷台灣者皆可屬之。

二、文學家之情─《葉榮鐘全集》

葉榮鐘,彰化鹿港人,生於日治時代(1900),卒於國民黨政府的戒嚴時期

(1978)。飽受殖民統治的葉榮鐘,前半生處於日本高壓的體制之中,卻積極參 與反殖民、啟蒙社會的運動,同時也以作家、編輯的身份為台灣民眾仗義執言;

後半生雖處於國民政府的戒嚴統治下轉進金融界,但他晚年以「捨我其誰」的責 任心與使命感,獨自默默潛心著述,留下各種豐富的文字紀錄做為歷史的見證。

透過閱讀《葉榮鐘全集》,我們可以發現葉榮鐘的生命經驗正與台灣歷史形成了 一種緊密的互文性。

葉芸芸在〈編輯報告〉中依據父親葉榮鐘所遺留的文稿回顧其一生,整理出 幾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早年積極參與政治、文學運動,同時也是作家及編輯,豐富的作 品發表在「台灣民報」、「台灣青年」、「台灣新民報」、「南音」等刊物外,並常代 林獻堂、楊肇嘉、陳炘等人執筆。1931年與賴和等創辦「南音」雜誌,以提升台 灣的文化與生活內容為旨趣,並且提出獨樹一幟的「第三文學」主張。

葉芸芸說:

這是父親寫作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此一時期之日記,字數雖然不 多,卻是日據下政治社會運動史的一個重要的旁白。也是一個台灣知

識份子在異族殖民統治下苦悶的心路之旅。

212 吳學明,〈導言〉,《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 9: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

日創社,2007)頁 156。

84

第二階段是戰後擔任「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總幹事,在這段歷史轉折 期,保留了許多原始資料文件,包括代林獻堂執筆的〈致陳誠之政治意見書〉等。

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與林獻堂、莊垂勝、謝雪紅、黃朝清等組成「臺中地區時 局處理委員會」。事件後,與莊垂勝、施維堯自「省立臺中圖書館」去職。之後 再不願介入政治,多次有機會擔任公職均辭未就任。後轉入彰化銀行服務,直至 1996年退休。

葉芸芸感慨:

挫折之後父親輟筆將近十年之久,重新出發是在白色恐怖的1950年代末 期,主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此後並寫隨筆遊記,評論社會陋習,

記錄民俗文化,及至去世前未曾停輟。共有散文隨筆45萬字。1996年,

並完成《彰化銀行六十年史》,此書可列名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的 重要著述之一。

第三、晚年專心著述,是生涯中的第二個寫作高峰期。在1960年代,當台灣 史有關著作少得幾乎接近空白時,葉榮鐘有種「捨我其誰」的自負與使命感,獨 自默默地撰寫日治下的民族運動及人物,為那一代人留下歷史的見證,也為後代 留下寶貴的資料。

葉榮鐘全集中《葉榮鐘年表》年譜由葉芸芸執筆並校訂,收入徐復觀、黃得 時、洪炎秋等十餘篇評論及追悼文章。編入了葉榮鐘生平、著作年表的部份,藉 由列表,一位跨越語言一代的殖民地知識份子之熱情與平淡清晰呈現。本書也收 錄葉榮鐘於1963~1978間寫給家人的書信。葉榮鐘是個勤於寫信的人,寫給妻子 和子女的家書總數有一兩千封之多,是以晚年的生活、讀書與寫作為選擇的重 點,可以做為研讀其晚年著作之補助。

本文以葉榮鐘作品中的「現實關懷」為研究主題,主要的研究範圍為葉榮鐘

《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兩冊(2000年8月)、《台灣人物群像》一冊(2000

85

年8月)、《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一冊(2000年8月)、《半壁書摘隨筆》上下兩冊 (2000年12月)、《少奇吟草》一冊(2000年12月)、《葉榮鐘日記》上下兩冊(2002 年3月)、《近代台灣經濟金融發展史》一冊(2002年3月)、《葉榮鐘年譜》一冊(2002 年3月),共計為九集十二冊。爬梳文集中蘊涵現實關懷的論述,希望能從中體察 葉榮鐘作品中關懷社會的憂患意識,了解葉榮鐘所身處的社會真實景貌及作品中 的深刻觀點,以彰顯其作品中所展現的時代意義,也讓我們了解作品中蘊涵作家 對其生長土地的濃厚關懷。

葉榮鐘的一生剛好跨過台灣現代史上兩個最重要的時期:日治與國民黨政府 時代。前半生是他積極參與社會文化活動有所作為的年代;後半段是他退出舞台 隱忍做旁觀者及發憤著書的年代。做為一個跨越語言一代的見證者,他最後十幾 年的發憤著書,成為他們那一代人一個重要的代言人。213

回顧葉榮鐘對於台灣土地的關懷應始自擔任林獻堂秘書時期,他追隨林獻堂 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展現為台灣人民尋求公平待遇的決心,1931年因阻 止日警強拆哀悼蔣渭水之輓聯而遭逮捕,表現出對爭取合理公正待遇的堅持無 畏,葉榮鐘自述:

一九三一年八月廿三日,中部同志為故蔣渭水氏開追悼會於臺中寺,

余因與臨監警官牛島某衝突,遂被檢束於臺中署,歷四勾鐘乃得出(歷 四時久乃被釋放)。

且看當時的詩作:

<監房中>214

杯弓蛇影任批論,立得狂風見腳根。別有一端沉痛處,鐵窗默禱故

213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文津,1999),頁 158。

214 葉榮鐘,<監房中>,《少奇吟草》,(台中:晨星,2000 ),頁 113。

86

人魂。早歲東林背禁書,已知身是釜中魚。十年苟免誠多幸,何況今 朝入網初。明知卵石終非敵,其奈填胸熱血何。奴隸原無安樂土,監 房未必苦偏多。

詩句中將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哀愁表露無遺,也帶有衝撞體制後的體悟。處於 異民族統治下的悲哀,欲脫離桎梏是妄念,那所謂的回歸祖國統治之後,是否爭 得了期待已久的權利?葉榮鐘在<乙酉八月十五日>215一詩寫道:

忍辱包羞五十年,今朝光復轉凄然。三軍解甲悲刀折,萬眾開顏慶瓦 全。合浦還珠新氣象,同床異夢舊因緣。莫言積怨終須報,餘地留人 與改悛。

當中表達了對於國民黨接收後的失望與沉痛,而究竟「祖國」是否帶給他具 有歸屬感的認同?葉榮鐘如此陳述:

我在幼少的時候,常聽到大人們講「唐山」的故事,耳濡目染就在幼 稚的頭腦裡塑成一種唐山比台灣強的觀念。到底唐山是什麼樣子呢?

先三叔就開玩笑說:唐山就因為山長長的,所以叫唐山(台語唐、長

先三叔就開玩笑說:唐山就因為山長長的,所以叫唐山(台語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