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歷史館」叢書融入歷史科教學

第四章 「台灣歷史館」叢書融入國中台灣史教學

第二節 「台灣歷史館」叢書融入歷史科教學

課外輔助教材的選擇明確了,接下來便要探討在技術層面上可以運用何種策 略執行,既可破解考試領導教學的迷思,能也符合當今會考當中題組的命題方 式,平撫家長的疑慮,創造雙贏的局面,甚至可以不致受課綱調整所混淆。

以下就前述國中歷史教學困境,特別是教科書內容未能全面展現台灣主體性 的問題,提出因應之道,擬定促進學習動機及學習效果的策略如下:

一、以教師單獨實施而言

256 張元,〈歷史教科書中的因果關係〉,《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頁 478。

257 Joern Ruesen 著,陳中芷譯,〈歷史意識作為歷史教科書研究之事項〉,《方法論:歷史意識與 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頁 26。

258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台灣島.台灣省.台灣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2006), 頁 40。

104

策略一:國中升學制度與相關配套措施一再更動,學生、家長與教師經常是 好不容易釐清了今年的升學方式,隔年卻又截然不同,尤其許多教師忙於每學期 接踵而至的各項評鑑,除教學之外,面臨的事務更加繁瑣。教師在備課時間不足 的情況下,或許會發生只依賴出版書商所給的備課用書即上場教學,倘若該家出 版社的備課用書編寫立場有所偏頗,或者對於史實的考究不夠嚴謹,試問透過教 師所傳達給學生的又會是怎樣的歷史知識?

針對教科書中台灣史內容論述不足的問題,「台灣歷史館」叢書提供了歷史 教師自我進修的管道。它可以是文本閱讀的素材,便於領域內教師共同備課,以 筆者所服務的學校為例,目前校內社會領域專業社群,教師們就時事新聞,或者 以相關書籍為素材進行討論,既可成為領域內或者歷史科內教師的專業對話平 台,也可實施社會領域知識的統整,共同規劃發想有利於學生學習的題材。因此 筆者已建議下學年度可以採用本套叢書為文本討論教材。

策略二:可以是翻轉教育的範例,將叢書列為課外閱讀書目,採用記點獎勵 方式,鼓勵學生每繳交一篇閱讀心得即可累積獎卡,期末於課堂上公開頒獎表 揚,創造閱讀風氣。或可鼓勵於課堂內發表,形式不拘,但需事先與任課教師討 論,做好充分規劃與準備。符合現今提倡大 S(Student)小 T(Teacher)原則,將學習 主動權及舞台還給學生,使學生有機會學習組織與表達,在嘗試中成長。

策略三:可以是亮點課程,誘導學生,這是課外補充內容,表現好的班級才 有機會聽取相關介紹。秉持物以稀為貴原則,每班採用不同的補充書籍,引發學 生的閱讀動機。

二、以學校資源整合實施

此一部分更能集結團體資源,收事半功倍之效,也較能行之久遠。

策略一:資訊與高科技時代的來臨,現今國中生已習慣於大量的聲光刺激,

要能夠主動閱讀書籍頗有難度,尤其在某些文化資源(刺激)不足的地區,恐怕連 書籍的取得更是奢想。此時便可以透過學校主導,整合現有資源進行推廣,例如

105

以班級書箱的方式鼓勵閱讀。259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校方每年皆編列圖書採購 經費,各領域教師可以提報欲採購書籍名單,或者建議大量購買某些書籍成為班 級書箱的讀本,鼓勵全校師生共同閱讀。善用校內既有資源之整合,便可收一舉 數得之效。

策略二:設計仿會考題組題目,260教師可以截取叢書內容,製作成補充講義,

引導學生學習尋找關鍵字、畫重點,練習解題技巧,平撫家長對於孩子準備升學 考試的不安。

策略三:就實施時間而言,可以選擇在國三學生會考後至畢業前的時間。以 103 學年度為例,學生在 5 月 17 日、5 月 18 日已考完會考,而畢業典禮一般皆 安排在 6 月 15 日之後,教育部要求各校在學生會考結束後仍應正常上課,社會 領域或者歷史科教師就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規劃全年級的閱讀活動,完整實施主題 式教學活動。

以下將台灣史課程區分為三階段,依序為:史前─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以 及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各舉可供融入的實例說明,思考可在該主題中培養學生 具備的能力,探究「台灣歷史館」叢書可以融入成為輔助教材的篇章。

壹、史前─清領時期的教材補充

國中台灣史教科書中對於原住民族的介紹篇幅大體不出4頁的範圍,通常著 重於介紹高山族群,至於平埔族的部份,似乎只剩西拉雅族值得一提,描繪的角 度也以漢人(大中國主義)角度出發,未曾以原住民觀點論述。然而1938年據鹿野 忠雄調查,低於海拔50公尺的有6個部落,均屬雅美族,高於2000公尺的有4個部 落,屬布農族,其中居住於1000公尺以上者,占68%;泰雅族居住於1000公尺以 上者占45%;排灣、魯凱族都住在1300公尺以下,在500~1000公尺者占50%,阿 美、卑南族住地大多在100公尺以下。除阿美、卑南、雅美族外,餘均住山區。2611910

259 詳見附錄二:班級書箱設置辦法。

260 詳見附錄三:仿會考題組題目。

261 吳文星,《《台灣通史》課程教材編纂計劃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9)頁 19。

106

年鳥居龍藏將其1896-1899年四次調查結果發表,增列蘭嶼的雅美族。1912年版總 督府編《台灣理蕃報告》一書,正式採上述分類,分為九族。262教師可以藉由《鹿 野忠雄》、《鳥居龍藏》讓學生了解何時定為九族,也能認識鳥居龍藏及鹿野忠雄 兩位最早在台灣展開自然與人文調查的日籍學者。也可經由書中對於原住民族群 的介紹引導學生討論族群如此分布的原因。至於教科書當中所介紹原住民「出草」

的習俗,似乎將原住民描寫為野蠻殘暴之輩,但在《平埔足跡》一書中我們看到 的是漢人也會獵取原住民人頭,甚至羅漢腳會將他用來當做斂財工具,也可以藉 此帶領學生探討風土民情是容易受時代環境的變遷而有所不同的。

台灣人是平埔族與漢人的混血兒,有漢人的血統,台灣文化有中國文化、平 埔族及高山族的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日本文化及戰後大量吸收洋人的西洋文 化。由於這些形成台灣海洋國家的台灣海洋文化,中國文化僅是台灣文化的一部 份而已。台南縣新市鄉263(舊名新港)這幾年因建南部科學園區,挖出了數千件,

從三百年至六千年前的歷史古物,其他尚有長濱、菜寮及圓山等地出土之台灣石 器時代的古物,台灣歷史至少有六千多年,寫台灣史應以台灣這個島六千年的歷 史為主體,不應是中國歷史的一部份。否則台灣也是荷蘭史的一部份,也是西班 牙史的一部份,也是日本史的一部份,這些國家都統治過台灣。過去國民黨以殖 民地大中國主義的奴化教育,教育台灣人,現在教育要求歷史與文化回歸台灣是 台灣,中國是中國,其中有涵蓋的部份,也據實教學,這是合理的。264

茲將可配合融入的書籍與教科書章節名稱列表說明:

262 吳文星,《《台灣通史》課程教材編纂計劃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9)頁 18。

263 即今日之台南市新市區。

264 楊青矗,〈台灣就是台灣─去國民黨的奴化教育才能建立台灣主體性〉,《台灣意識對抗中國 黨》,(台北:敦理,2005),頁 118。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以「台灣歷史館」叢書當中藍博洲的三本著作:《紅色客家人》、《麥浪歌詠 隊》、《天未亮》為例,這三本書均以口述歷史方式還原台灣共產黨的發展史,以 及一九四九年的學運事件。藍博洲認為:

一九四九年的「四六事件」是台灣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濫觴。正因為 如此,在長期的反共戒嚴體制下,此一影響台灣學界與文藝思潮極其 深遠的歷史事件,就像二二八及五○年代白色恐怖的例子一般,成為 台灣社會不敢碰觸的隱疾。在這樣那樣的政治禁忌之下,這個事件也 就成為人們聽之仿若天方夜譚般地歷史神話。儘管人證、史料俱在,

可對年輕一代的台灣學子來說,它卻是一段不曾聽過,也無從打聽的 校園神話。268

著作中所呈現的台灣過往的確是主流教科書不會提及的部分,尤其是以黨國 框架的課綱編寫,更不可能「為匪宣傳」。然而,這類作品屬於報導文學,所持 觀點並不符合台灣主體性。若以台灣本位角度而論,藍博洲的的作品展現了當時 代社會趨勢的一環,亦即具有紅色祖國思想,但並非與台灣主體具深切關聯性。

教師可藉此類書籍引導學生如何閱讀史料、判讀史料、學習區辨歷史事實與 歷史解釋的不同。也可兼而論及台灣歷史上由學生主導的 1990 年的三月學運、

2014 年 3 月 18 日的太陽花學運,讓台灣社會各階層見證了學生們對於追尋台灣 民主的堅持,對於國家尊嚴的訴求。適時的從文本中引導學生不對政治過度狂熱 亦不冷漠對待,若能具備成熟的歷史思維,就不致於隨媒體起舞,甚且成為盲目 的群眾,相對的更懂得以持平的態度看待事情。培育一套良好的基模,自然容易 據此以為判斷篩選的依據。更能衍生關心公共議題的熱忱,具備與台灣同為生命 共同體,存具休戚與共之感。

茲將可配合融入的書籍與教科書章節名稱列表說明:

268 藍博洲,〈《天未亮》後記〉,《天未亮》,(台中:晨星,2000),頁 397。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