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歷史教育現況及課綱微調危機

第四章 「台灣歷史館」叢書融入國中台灣史教學

第一節 台灣歷史教育現況及課綱微調危機

台灣在解除戒嚴之後的課綱修訂,置於歷史發展的脈絡中來看,呈現的意義 是社會朝向民主化、自由化的道路邁進,尤其在李登輝執政後力求教育能擺脫過 去黨國體制的框架,各高中於 1999 年開始使用首份課綱,稱為 88 課綱。88 課 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於中國史之中,較大的突破是教科書 從國家部編版開放為一綱多本,由出版社根據課綱編寫,經審定後發行。2001 年,陳水扁主政時期,為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銜接國中的台灣史課程,由 教育部長黃榮村聘請委員重新修定課綱,此份課綱在 2004 年教育部長杜正勝時 期,以〈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名稱公佈,於 2006 年實施,稱為 95 暫綱。

95 暫綱當中,台灣史首次獨立成冊,脫離中國史範圍。在周樑楷擔任歷史科召 集人之後,重新推動課綱修定,於 2008 年通過,原預計於 2009 年施行,稱為 98 課綱。

2008 年 10 月,國民黨由馬英九重新執政之後,擱置了國文科與歷史科課綱,

另組成專案小組調整現行課綱,引發各界關注。2012 年,專案小組完成課綱修 改並公佈,稱為 101 課綱。2014 年初,教育部再組成「檢核小組」,強勢主導 課綱微調,藉「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審核」為由,聲稱進行針對高 中國文與社會科課綱的「微調」。235檢核小組實質改寫了專案小組通過的課綱,

將一連串史實改回以大中國意識為主體的論述,236未經表決通過卻由教育部宣布

235〈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與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之說明〉,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網址:

(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2433&Index=1&WID=6635a4e8-f0de-495 7-aa3e-c3b15c6e6ead),2015.06.09。

236 如將「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清代統治」改為「清 廷統治」,「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統治政策與台民反應」改為「殖民 統 治政策與台民反應」。

96

將自 103 年 8 月實施,稱為 103 課綱,此後出現一連串爭議,台灣的主體性儼然 又被壓抑。

在課綱微調方案實際內容中,爭議最大者當屬臺灣史課綱,根據臺大歷史系 教授周婉窈統計:微調前 1,937 字,微調後共 2,404 字,被修改 1,169 字(新增 818 字,刪除 351 字),比例高達 60.4%237,至於中國史課綱,修改部分占全部比 例 3.0%,清代以前僅有 0.7%。世界史課綱修改比例也僅有 2.2%。顯見此次課綱 調整主要針對高中歷史課程,特別是台灣史部份,有六成遭到大幅度修改。然而 這些更動,因並未召開正式會議討論,而是由檢核小組自行改訂通過,引發各界 關注。

周婉窈認為,關心歷史教育的學者,早就致力推動以訓練歷史思維為目標的 理念,希望從身邊事物學起,培養解讀史料的能力。因此雖然 95 暫綱將台灣史 獨立成冊列為第一學期授課主軸,但距離解嚴已十九年。她進一步說明,解嚴後 台灣史已有長足進步,實不應再依附在中國史的架構中,新歷史課綱的出現,與 其說是民進黨要修改,毋寧說是台灣社會要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的趨勢,究 實而言,更應是戒嚴時期的黨國教育在新時代勢必須改革、修正!238

高中課綱微調所引發的最大爭議在於違反程序,造成法律上的問題,以及違 反以台灣為主體的敘事角度,扭曲史實的做法甚且連高中學生也表達強烈的不 滿。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強調,微調課綱不僅是程序上有嚴重問 題,內容方面也有明顯、重大的專業問題。而微調課綱的使用,在學術專業上就 是對學生學習權的傷害。239 2015 年 5 月 1 日,台中一中的「蘋果樹公社」首先 發難抗議,引發全台兩百多所高中響應。學生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學習權益展開串

237 〈關於「反課綱」微調最新發展的幾點回應〉,見周婉窈臉書,網址:

(https://zh-cn.facebook.com/chou.wanyao/posts/10203041505713374),2015.03.13。

238 〈新政府撥亂反正?還是歷史教育大復辟─高中歷史課綱要改成怎樣,請大家來關心!〉, 南方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south/56491),2010.02.10。

239〈高中生捍衛學習權 台教會:校園民主深化〉,《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7284),2015.06.30。

97

連,這是台灣校園民主深化的表徵。240可見不論學界或者學生,皆無法接受這種 違反史實的課綱。如此危機衍生出的問題是現今教材中台灣的主體性不足,以及 教材中對於台灣史的論述過於簡略,如能採用「台灣歷史館」叢書做為課外輔助 教材,除了能夠彰顯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也能解決教科書對於台灣史的描述過於 簡略的問題,更是符合學習的歷程,即由「生活的」─「世界的」觀點。

關於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在敘述上原本應為最無爭議的事實,但在台灣,

受制於國民黨政權意識型態的操控,使得台灣人民對於過往的歷史記憶模糊不 清,缺乏全面性的認識,歷史記憶涉及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一旦認同的主體被混 淆,非但無法完整的連結過往,更易形成台灣國家認同危機,更進而造成同一塊 土地上的族群對立。當前歷史教育的危機即是在於主體性仍未建立。

歷來各國政府皆十分注重歷史教育,正因歷史教育扮演著傳遞集體記憶的角 色,攸關人民對於國家社會的認同,而集體記憶又是可以經由各種管道被扭曲打 造的,尤其是透過文字的力量,Benedict Anderson 曾在其著作《想像的共同體》

中寫到:

我們常常會在新國家的「建造民族」241 (nation-building)政策之中同 時看到一種真實的、群眾性的民主主義熱情,以及經由大眾傳播媒體、

教育體系、行政管制等手段進行有系統的,甚至是馬基維利式的民族 主義意識形態的灌輸。242

蕭阿勤也指出:

集體記憶非常依賴各種文化媒介,譬如雕像、紀念碑、紀念儀式、文

240〈高中生捍衛學習權 台教會:校園民主深化〉,《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7284),2015.06.30。

241 一般學者普遍翻譯為「國族建構」,見 Ernest Gellner 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 義》,(台北:聯經,2008),頁 1。

242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1999),頁 125。

98

獻、教科書、電視、電影、戲劇、海報等等作為傳達共同集體記憶的 媒介,而控制了這些文化媒介,也就控制了集體記憶本身。243

蕭阿勤又說:

建構人們對歷史共同的理解,涉及這些文化媒介的生產與重組。因此,

代表群體過去歷史的集體記憶一方面往往成為確立認同、動員支持、

競奪權力的象徵資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權力爭奪的對象。244

由此可見教科書或者歷史教材是建構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但也容易因材料 取捨及論述不同,建構了相異的歷史記憶,致使受教者有了認同的差異。杜正勝 主張:「每個人應從周遭的環境認識起,才能找到其生命的根源」245,因為「只 有當台灣人知道自己是何許人,知道自己的歷史使命時,台灣主體意識才會真正 確立」。246他同時主張:「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植基於台灣人知道應該看重自己,

敢於看重自己,有本錢可以看重自己」。247

由此觀之,2006年所據以實施的95課綱本屬回復為正常合理的歷史教學主 軸,當前教育部強力主導的的課綱微調顯然是違背教科書的正常編寫,也與民間 出版社發行的「台灣歷史館」叢書的理念相悖離,更罔顧社會發展趨勢及民主化 原則。如何正確的傳遞史實,教導下一代懂得判斷,使之對台灣文化能夠感到自 尊自榮,對台灣歷史能有全面而清晰的認識,便是當務之急。以「台灣歷史館」

243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 35 卷第 1 期,1997,頁 252。

244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 35 卷第 1 期,1997,頁 83。

245 杜正勝,〈台灣歷史教育的檢討〉,《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下冊),(台北:麥田,2000),

頁 354。

246 杜正勝,〈掌握台灣主體意識的歷史潮流〉,《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冊),(台北:麥 田,2000),頁 162。

247 杜正勝,〈掌握台灣主體意識的歷史潮流〉,《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冊),(台北:麥 田,2000),頁 160。

99

叢書做為補充教材融入歷史教學既合乎本土視野,也符合正常教育發展原則,此 套叢書提供了不同於教科書之外的各種歷史面相,深入淺出以不同角度介紹台灣 歷史,打破迷思,力求取回文化發言權,重塑台灣歷史記憶。

當前台灣教育體制中,歷史科是高一所有學生必須共同學習的科目,高二起 分組之後以至大學,歷史成為選修科目。對絕大部分的學生而言,能系統性地完 整接受歷史教育的機會,只有短短的國中階段。正因未必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繼續 在高一之後學習歷史,因此,國中歷史教學相對變得十分重要。此一階段也是學 生的人格養成以及價值觀念建立的關鍵時期,如能妥善引導,建立良好基模248, 能發揮延續的成效自是不言可喻。

回溯台灣歷史課程在國中階段的演變,1997年起國中歷史教科書全面採用

《認識台灣》歷史篇,歷史論述核心開始以台灣為主體,國中歷史教育出現了新 局面。2001年起強調螺旋式249學習的九年一貫課程也正式上路,希望以一綱多本 的原則,將教科書開放由民間編輯,以「審定本」取代「統編本」。相較於1997 年之前,現今教科書對於台灣歷史的敘述雖然已有較多篇幅,但在敘事觀點上,

外來統治觀念依然盤據一般人腦海中,只依賴教科書的傳授仍嫌不足。

台灣國中歷史教育受到升學主義影響,一向多以考試領導教學,雖然教育目 標須達成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250但是往往只憑測驗分數為採認學生學習成 效的依據。在考試領導教學之下,教師的教學自然偏重認知能力,不自覺的將學 生訓練為考試機器。認知目標簡單易測,卻無法檢驗學生是否具備情意能力,失

248 基模 (schema) 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徵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的 一種,也是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理論中的基本觀念之一,皮亞傑用基模來解釋個體

248 基模 (schema) 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徵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的 一種,也是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理論中的基本觀念之一,皮亞傑用基模來解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