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 休閒參與之意涵

Ragheb與Griffith於1982年將休閒參與定義為個體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頻 率或類型。休閒參與是人們利用閒暇時間,主動從事休閒活動,以恢復身心狀態、

滿足個別內在需求,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薛文惠,2008)。沈哲丞(2009)

定義休閒參與為在自由時間依自我選擇參與休閒活動的種類以及頻率。而

Iso-Ahola(1980)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提出人們透過休閒參與獲得社會化經驗,

並發展、維持人際互動技巧,還能增進工作技能、提升個人表現。此外,娛樂與 放鬆能夠增進人格發展,也能避免怠惰及反社會行為(引自周佳慧,2001)。

綜合上述,休閒參與是指個人為了滿足身心需求,提昇生活品質,利用空暇 時間自發性從事本身感興趣活動的種類與頻率。

貳、 休閒參與之分類方式與類型

休閒活動種類繁多,學者們選擇研究的觀點與取向也各有不同,大多用以下 三種方式分類,分別是主觀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及多元尺度 評量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以下針對這三種分類方式加以說明:

一、分類方式

(一)主觀分析法

研究者先參考既有文獻資料,再依照研究方向、對象和功能,主觀判斷以決 定分類方式,將具有共同性質的休閒活動劃分為同一類,依特性分別予以命名(張 澤君,2011)。由於此分類法乃透過研究者的個人主觀分析來進行分類,因此分 類依據較不客觀(劉泳倫,2003)。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 Charles Spearman 所提出,利用問卷統計 法,依照受試者參與活動的頻率予以分類,把頻率相當的活動歸納為同一類,然 後利用電腦因素分析加以歸類,根據參與活動的行為模式以及程度,或參與的頻 率、次數,萃取出具代表性的因素,然後找出活動項目的共同特徵以此命名(張 澤君,2011)。這種分類方式的缺點是無法整合所有休閒活動類型的特性,因此 導致各類型間關係不夠明確(嚴智淵,2003)。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多元尺度評定法(Multidemnsion Scaling,簡稱MDS)是由Ritchie在1975年 率先使用,先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形成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然後由受試者依 感覺從最相似對最不相似加以評定,再分出其因素類型。此種分類法能夠清楚顯 示活動項目的特性和關係,但問卷設計較為複雜,可供分析的項目也很有限(李 晶,2002;高玉樹,2010)。

以上三種分類方式各有便利與不足處,以主觀分類法歸類較為簡易方便,但 必須事先蒐集大量文獻以建立理論基礎,較為耗時費力。因素分析法運用電腦統 計工具,處理時雖然快速方便,但因分類項目多,不容易清楚劃分。多元尺度評 定法分類效度高,但採兩兩配對的方式,問卷顯得繁複,造成填答上的困難。

二、 休閒參與之類型

研究者綜合歸納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活動的分類,列表2-4說明如下。

表 2-4 國內外休閒活動分類彙整表 國內外休閒活動分類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類型 分類方式

李評貴 2008 社交型、運動型、娛樂型、技藝型、

戶外遊憩型、知識文化型 主觀分類法

胡明哲 2008 運動性、藝文性、社交性、娛樂性、

實用性 主觀分類法

張華紋 2006 大眾媒體類、文化活動類、運動類、

社交類、戶外活動類、嗜好活動類 主觀分類法

(續下頁)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類型 分類方式 陳美吟 2007 體能型、藝文型、即興型、媒體型 主觀分類法

康琨枚 2010 即興型、體能型、媒體型、藝文型 主觀分類法

黃玉華 2011

運動類、情感交流類、藝術活動類、

戶外活動類、資訊取得類、娛樂放鬆 類

主觀分類法

顏智淵 2007 大眾媒體、文化活動、運動類活動、

社交活動、戶外活動、嗜好活動。 主觀分類法

Bongguk 1995

運動類、藝術與技藝類、音樂與戲劇 類、自然和戶外遊憩類及心靈和語言 類等五種類型

因素分析法

Garton,Harvey

與Price 2004 社交類、螢幕類、雜項類、運動類、

冒險類 主觀分類法

Tinsley與

Eldredge 1995

動作性、新奇性、歸屬性、服務性、

感官享樂性、知識性、自我表達性、

創造性、競爭性、替代性競爭、消遣 娛樂性、其他

因素分析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休閒活動種類及型態眾多且包含範圍廣泛,考量本研究的目的及需求,同時 考慮樣本性質及研究結果之討論與解釋,決定採用李評貴(2008)的研究分類,

將休閒參與分為:「社交類」、「運動類」、「娛樂類」、「技藝類」、「戶外 遊憩類」、「知識文化類」六種,以此作為本研究休閒參與之分類標準。

參、 休閒參與之層級與模式

Nash(1960)將休閒參與的價值依道德分成不同層級,以作為個人選擇休閒 活動之參考。零以下是危害社會和造成社會混亂的參與,時常造成個人的違法犯 罪行為,如:飆車、鬧事、打架……等;零是對自身造成傷害及產生自我耽溺無 法自拔的現象,如:吸毒、酗酒、抽菸、賭博或打電玩成癮。另外將零以上分為 四個層級-旁觀的參與、情緒性參與、積極性參與、創造性參與。茲分述如下(引 自沈哲丞,2009):

一、旁觀的參與(被動參與)

只是被動跟隨大多數人流行因而從事的休閒活動,沒有考慮自身需求及興趣 的活動。消極態度消極,主要目的在排遣時間,如:看電視、看漫畫、上網及玩 線上遊戲等。

二、情緒性參與

從事休閒活動時能觸發個人內在情感,或者與本身過去的經驗相聯結,從而 產生共鳴,例如:閱讀、欣賞展覽或音樂奏演奏等都是。

三、積極性參與

當個人對他所從事的休閒活動有清楚的認知,並能了解自己的興趣和需求,

便能因此表現出主動而且積極的態度,也因此藉此獲得滿足感,許多運動和旅遊 愛好者皆屬此類。

四、創造性參與

在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能夠依個人印象與經驗獲得靈感,以進行創造、

發明,甚至成為典範,如: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或發明家等。

Kelly(1990)將休閒參與歸納為以下三種模式(引自簡郁雅,2004):

一、固定模式(Stereotypes model):個人選擇參與固定而無變化的休閒活動。

二、均衡模式(Balance model) :個人參與休的閒活動內容相當多元,並以均衡 生活體驗、充實生活內涵為原則來選擇從事合適的活動。

三、核心模式(Core model) :個人選擇參與的休閒活動內容多為重複、高頻率 的,以經濟、方便、在家附近的活動為主。

本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研究,學童在休閒參與的自主性與能夠取得 的資源較少,因此以核心模式觀點來解讀其休閒參與情形。透過妥善的規劃,便 能夠享受休閒所帶來的樂趣,進而獲得內在的滿足。

肆、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閱讀國小學童休閒參與現況相關研究後,將研究結果整理為表 2-5,詳細內 容如下:

表 2-5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王義曉 2012 阿 里 山 鄉 國 小 原 住 民學生

阿里山鄉國小原住民學童的休閒參 與以「娛樂類型」的以娛樂型、體育 型及戶外遊憩型為主,最不常參加的 休 閒 活 動 類 型 則 是 「 知 識 文 化 類 型」, 而藝文類及傳統類較少。

陳志清 2006 彰 化 縣 高 年 級 國 小 學童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常參與娛 樂性的休閒活動。

黃薇如 2006 討國小資優班學生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比率最高 的前五項活動依序為:看電視或錄影 帶、閱讀書籍、聊天、上網瀏覽資料、

球類運動。

(續下頁)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發現國內國小學童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以「娛樂類」、「運動 類」頻率較高,也發現國小學童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以生活中較有機會接觸或易 於進行的活動為主,符合Kelly提出的核心模式。國小學童在經濟與生活上仍無 法自主,能做的選擇受其家庭、同儕及周圍環境影響。此外,也因為休閒意識、

欣賞與活動技能不足,以及忙於課業,造成休閒時間少,於是通常選擇參與方便 從事的休閒活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選擇看電視、聽音樂、打電玩等娛樂性的 享樂活動。

伍、 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Pearce(1982)以度假者為對象進行休閒與幸福感關係研究,發現經過適度 的休息及放鬆,能夠有效減少焦慮與生活壓力,進而提昇幸福感與心理健康(引 自顏映馨,1999)。余嬪(1999) 認為參與休閒活動可以獲得的益處很多,除了 可以展現才能、聯絡感情、滿足心理需求以外,更能夠提供個體幸福感來源。

王微茹(2007)研究大學生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關聯,發現

「休閒需求」藉由「休閒參與」的中介對「幸福感」產生間接且正向影響。丁惠 玲(2010)對新移民子女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和幸福感之相關進行研究,提出新 移民子女在休閒參與上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林玟真(2012)探討國小學童人際 關係、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也發現休閒參與對幸福感有正向影 響關係。楊怡寧 (2007)在「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探索休閒多 樣性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休閒的多樣性是預測幸福感的最佳因子。

楊蘭萍(2013)認為不同的休閒參與類型和頻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 存有顯著差異。巫雅菁(2001)也提出投入不同休閒活動類型大學生,幸福感有 所不同。從事體能類、戶外非體能類,以及社交類休閒活動大學生幸福感明顯高 於從事室內靜態類休閒活動的大學生。然而,何鈞鼎(2012)研究國中生的休閒 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卻發現兩者並無顯著關聯,但可以透過提升休閒滿意間接 影響幸福感。

依據以上文獻,大多數學者認為休閒參與和幸福感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連結。

然而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研究者極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究休閒參與對國小高年

然而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研究者極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究休閒參與對國小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