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俊華 博士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吳宜儒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吳宜儒 撰 指導教授:魏俊華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4)
(5)
(6)

謝 誌

回首三年來的求學之路,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是卻也充滿珍貴的回憶。非 常感謝過程中所有人給予的陪伴與幫助。首先,最要感謝指導教授魏俊華老師,

老師總是親切的鼓勵我,為大家加油打氣;遇到瓶頸和產生疑問的時候,總是清 楚指引我前進的方向;論文完成後,也相當有耐心的提供修正論文的建議,謝謝 老師的用心指導。此外,非常感謝口試委員侯松茂教授與范熾文教授兩位,口考 時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與指導,引導我仔細思考自己不足的部分,真的受益良 多。

另外,感謝班上的同學!上課期間,和大家一起趕報告,雖然辛苦,但點點 滴滴都成了相當難忘的經驗。寫論文的這段期間,屢屢感到挫折。然而,因為有 你們在,我知道自己並非一個人孤軍奮戰,讓我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能來到東 大認識大家真好!也要感謝我親愛的同事們,因為有你們的幫忙,我才能夠順利 完成問卷的修改、發放與回收,感激不盡。也很謝謝大家在我忙論文暈頭轉向的 這段時期,總是及時伸出援手,你們無論在工作上或私底下都給了我相當多協 助,有你們在真好!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你們的鼓勵與包容,讓我能夠全心全意專注在論 文上。

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摯愛的家人、同事與同學,感謝你們的愛與關懷,陪伴我 成長。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本論文的誕生,此刻內心的感謝無以言表,千言萬 語也不足以表達我此時的感動。

宜儒 謹誌 2014 年 8 月 5 日

(7)
(8)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 幸福感相關研究

吳宜儒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暑期碩士在職專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及幸 福感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高年級學童在幸福感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生活壓力問卷、休閒參與問卷、幸福感問卷調查,以隨機抽 樣方式進行,總計發出300份問卷,回收280份,有效問卷262份,有 效回收率為87.3%。

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 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感受為中低程度,休閒參與頻率 為中等偏低,幸福感則屬於中上程度。

二、生長於核心家庭的學童比折衷家庭的學童有較高的幸福感;家庭 中有兩名子女的學童與家中有三名以上子女的學童相比,有較高 的幸福感。

三、生活壓力與幸福感呈現負相關,「家庭壓力」、「人際壓力」與 整體幸福感也呈負相關。

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呈現正相關,所有類型的休閒參與都和幸福感 的各層面呈現正相關。

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幸福感

(9)
(10)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fe Stres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u, Yi- R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life pressu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of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in Chia- yi Cit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is research consists three parts of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life pressu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 Using simple random sampling in the research,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dispatching 300 questionnaires and 262 valid questionnaires to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were retrieved. This research’s data analysis adop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factor anaylsis, One-way ANOVA, posterior comparisons in Scheff’s method,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etc. The result of study is summarized below:

(1) Life pressure status of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in Chia- yi City is below average. The frequency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or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is medium-low. Besides, their perception of well-being is above the average.

(2)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students’ perception of well-being among the factors of family structurea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in the family. Sixth grade students are in higher well-being status than fifth grade students. Male students are in higher well-being status than female students.

(3)There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pressure and well-being. Family pressure and peer pressure are correlated with well-being.

(4)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and all kind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is modest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all levels of well-being.

Key words:Life Stress, Leisure Participation, well-being,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11)
(12)

誌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幸福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生活壓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57

第二節 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與幸福感受現況分析··· 59

第三節 不同基本背景變項和幸福感之差異性分析··· 64

第四節 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相關分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83

二、 英文部分··· 89

附錄 附錄一 初擬問卷 ··· 93

(13)

附錄二 預試問卷 ··· 101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05

(14)

表次

表 2-1 幸福感的層面彙整表 ... 9

表 2-2 國小學童幸福感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 14

表 2-3 學童生活壓力類型彙整表 ... 20

表 2-4 國內外休閒活動分類彙整表 ... 25

表 2-5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 28

表 3-1 嘉義市嘉北國民小學 102 學年度高年級學生人數分配表 ... 34

表 3-2 專家效度學者諮詢名單 ... 38

表 3-2 生活壓力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39

表 3-3 生活壓力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41

表 3-4 生活壓力問卷信度分析表 ... 42

表 3-5 休閒參與項目分析摘要表 ... 43

表 3-6 休閒參與問卷信度分析表 ... 45

表 3-7 幸福感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47

表 3-8 幸福感問卷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48

表 3-9 生活壓力問卷信度分析表 ... 49

表 4-1 高年級學童人口統計變項分配表 ... 57

表 4-2 生活壓力分析表 ... 59

表 4-3 休閒參與情形分析表 ... 61

表 4-4 幸福感情形分析表 ... 63

表 4-5 年級對幸福感各層面之 t 考驗摘要表 ... 64

表 4-6 不同年級學童在幸福感生活滿意層面各題得分摘要表 ... 66

表 4-7 不同年級學童在幸福感生活滿意層面各題得分摘要表 ... 66

表 4-8 性別對幸福感各層面之 t 考驗摘要表 ... 67

表 4-9 不同性別學童在幸福感身心健康層面各題得分摘要表 ... 68

表 4-10 家庭結構對幸福感各層面之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8

表 4-11 居住地區對幸福感各層面之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12 家庭子女數對幸福感各層面之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13 生活壓力和幸福感之相關分析表 ... 74

表 4-14 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相關分析表 ... 75

(15)
(16)

圖次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32 圖 3- 2 研究步驟圖 ... 53

(17)
(18)

第一章 緒論

休閒參與及生活壓力對幸福感的影響,已有眾多研究者針對不同對象加以論 述。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現況,並進一步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年級學生幸福感程度之差異情形,以及其與生活壓力和休閒 參與相關情形為何。據此提供家長、教師以及學校行政人員建議,期望能透過適切的休 閒參與規劃,幫助學童紓解生活壓力,增進幸福感。本章針對研究主題、背景、動機、

目的與問題以及研究限制進行闡述,全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則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教育改革政策多半將降低學生學習壓力視為首要目標。然而,歷經 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學童為增加升學優勢而參加補習的情形卻更加普遍。現今國 小學童真的如ㄧ般人所認為,因物質生活條件提升而過得較以前的世代更幸福、

快樂嗎?或者,反倒由於大環境劇變,社會結構朝向多元,導致加諸在他們身上 的壓力日益沉重,使其不堪負荷,甚至認為自己處於不幸福的狀態?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正處於知識學習與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更是影 響國家將來競爭力高低的重要關鍵。同時,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情形也直接反映 國家未來成人的健康狀態,應為全國民眾所共同重視。

孩子感受壓力受家庭、家長期望、教師、個體本身還有社會制度等因素影 響,當大環境變得越複雜,孩子的負擔也就越沉重(蔡旻珊,2012)。台灣社會出 生率陡降,家庭子女數較少,家長常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子女身上,抱著不希望孩子 輸在起跑點上的想法,對於子女的教育與期盼,成為學童主要壓力來源。而現今的 教育型態主要仍以升學為導向,坊間安親班、補習班林立,國小學童除了上學以 外,課後活動的安排仍多著重課業方面的加強。兒福聯盟 2011 年台灣學童學習 過勞狀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有一成二的孩子有學習過勞的現象;近 35.9%的學 童上完一天課後,經常「感到累垮了」;21.9%的學童「感到課業是沉重的負擔」; 19.4%則認為「課業超出自己的身心負荷」;甚至還有一成的學生出現頭痛、胃 痛及失眠等身心症狀。

然而根據講義雜誌於 2012 年「小朋友幸福大調查」,高達百分之八十六點六 的小朋友覺得自己很幸福,比前一年成長百分之二點三,創下近十二年來新高。

(19)

但校園生活部分,只有百分之七十五點四的孩子認為「上學是幸福的」,比起前 一年下降二個百分點,為十二年來最低。不喜歡上學原因,則以「功課繁多」最 高,遙遙領先第二名「被老師罵、管我」,另有百分之三十八點二的孩子,認為 成績競爭、忌妒是造成和同學相處不睦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雖然近年來學童幸福感受在相關人員攜手合作之下,略有提升,

但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卻仍然相當沉重,尤其學業方面帶給他們很大的壓力。所以,

家長及師長應多留意學童的內在心理需求,關懷其感受,並協助他們找尋合適的 方式紓解壓力,使其維持身心平衡的狀態。

近幾年,國內學者相當關注此議題,研究結果大多顯示學童感受不少的壓力,因 此家長與教育者絕不可輕忽。心理學大師楊國樞(1990)指出,幸福感高低是評估 個人對其整體生活現況的滿意程度,可以作為研究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孩子們 的憂慮,正是大眾生活狀態的縮影。因此研究者欲探討國小學童幸福感現況如何?

感受到的生活壓力程度如何?主要的壓力來源來自哪些方面?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梁培勇(1993)指出,壓力是促使兒童成長、進步的動力,但當因應壓力的 方式無效時,壓力則反過來對兒童的身體、心智和情緒發展等各方面造成嚴重影 響。壓力如大過於個人所能承受的範圍,除了可能對其本身造成傷害,也可能因此 造成人格偏差,甚至引發破壞社會秩序的脫序行為。長時間處於壓力下,亦容易導 致慢性疾病。壓力並不單單影響成人,也可能在兒童身上造成巨大影響。此外,

國小學童年紀尚小,更難精確的向他人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楊玉女,1991)。 於是,家長及師長應試圖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關懷其壓力感受。

根據 Petra 和 Franz 在 2006 年的研究,兒童進入青少年的過渡階段是發展 壓力因應方式的黃金時期,若能發展出良好的因應方式,對未來的成人生活能夠 產生很大的助益。Coleman 與 Iso-Ahola(1993)則提出,參與休閒活動能有效 降低生活壓力及維持健康。Godbey(1994)認為休閒活動除了能夠提高個人幸福 感,也可以調節生活壓力,使個人維持身心健康。綜合上述,顯示過多的壓力可 能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而休閒活動在壓力調適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 色。休閒參與能夠緩解生活壓力,進一步還能夠增進個人幸福感。

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處於兒童邁入青少年的關鍵期,此階段的發展情形足以左 右其往後的人格發展方向,是故存在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研究者想瞭解目前 國小高年級學童較常選擇從事哪類休閒活動,以及從事的種類與頻率是否與其幸福 感有所關連,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雖然過去已有研究者針對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三者之相關性進行了 解,然而或許因為多數人的觀念普遍仍停留在國小學童年紀尚小,不需承擔過多 的責任,想當然爾沒有什麼壓力,因而多以國中以上學生或成人為研究對象,針

(20)

對國小學童進行研究者較少。且大多數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的休閒參與相關研究單 獨著眼於學童參與哪些休閒活動,或造成其休閒阻礙的因素為何,卻很少關心當 國小學童處於壓力之下,能否透過休閒參與提升其自身幸福感受,此為研究動機之 三。

故本研究欲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幸福感,並研究他們對生 活壓力的感受程度和主要壓力來源,瞭解他們平時從事哪些休閒活動、從事情形 如何,更深一層再探討生活壓力、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關聯。本研究結果可以幫 助家長與師長更理解學童的心理狀態,並作為學童舒緩身心壓力、安排休閒規劃 之參考,期望能藉此方式提升其幸福感受。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期望達到下述研究目的:

一、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幸福感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和幸福感之相關情形。

四、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相關情形。

貳、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現況如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幸福感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和幸福感相關情形如何?

四、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和幸福感相關情形如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便於研究分析與討論,茲將重要名詞整理、詮釋如下:

(21)

壹、 生活壓力

生活壓力(Life Stress)是指當學童受周遭環境刺激,而使個體在生、心理 感到威脅的緊張狀態(張春興,1998)。本研究綜合多位專家學者的分類,將生 活壓力歸納為家庭、學校、自我、人際以及環境五個研究向度。參考李彥瑾

(2008)、楊靜宜(2009)所編的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量表,依需要編製成 為本研究使用之「生活壓力問卷」。以學童的得分表示其壓力感受程度,得分越 高,代表壓力越大。

貳、 休閒參與

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係指個人利用其空暇時間,自發性從 事本身感興趣的活動,以滿足身心需求,進而提昇生活品質。本研究中「休閒參 與」係指國小高年級學童所從事休閒活動的類型和頻率,採用李評貴(2008)的 研究分類作為休閒活動類型的分類依據,將休閒參與分為「社交類」、「運動類」、

「娛樂類」、「技藝類」、「戶外遊憩類」、「知識文化類」六大類,以自編的

「休閒參與問卷」進行調查,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休閒活動的種類與頻率。

參、 幸福感

幸福感( well-being )是指個體對其整體生活進行評估後得到的主觀感受。

本研究從情緒、認知與身心健康三種角度出發,依據受試者的實際生活感受在研 究者編製之「幸福感問卷」上的得分代表。本問卷從「自我肯定」、「生活滿意」、

「人際和諧」與「身心健康」四個面向檢視,以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程度 如何。受試者的得分即為其幸福感指標:得分愈高,表示感受到的幸福感愈高;

反之,則代表感受的幸福感愈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嘉義市嘉北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並以 102 學年度於此國小就讀普 通班之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22)

貳、 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工具與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自編問卷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現 況,為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同時參考其他相關研究問卷編製而成。僅納入國小 學生較常從事的休閒活動,未能涵蓋所有休閒項目。利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

雖然能夠快速獲得大量資料來推論母群體,但並無法確實掌握填答情境和填答者 能否依其內心真正想法填寫。同時,學童的回答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干擾,而影響 研究的信效度。另外,題目有限下,亦無法全面性分析,或深入了解學童個別差 異或特殊情形下,所造成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三者之差異情形。因此,

研究結果可能產生偏差。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嘉義市一所國小的高年級學童進行研究,故本研究結果之推論與解 釋,僅限於本研究選定的範圍,能否推論到其他學校或地區,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依據相關研究,研究者自行歸納出可能影響學童幸福感的背景變項有:性 別、年級、家庭結構、居住地區、家庭子女數。然而,可能影響學童幸福感的因 素眾多,且變項間的關係極為複雜,仍未能納入所有相關因素。研究結果尚有不 周全的地方,若能增加更多變項,將使研究更具深度及廣度。

另外,各種休閒參與分類法在劃分上各有其優缺點,為便於研究,在參閱相 關文獻後,將學童休閒參與類型依主觀分類法劃分為六個類別,而實際上休閒活 動的種類眾多,各學者對於分類標準的選擇亦不完全相同,本研究並未能囊括所 有休閒活動的項目與類型。

(23)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 情形,並以此研究結果作為國小學童紓解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增進幸福感之參 考。本章的重點在探討國內外「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相關文 獻,包括期刊、專書、論文……等,透過閱讀相關文獻和各研究所歸納出的結論 做為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幸福感之理論與相關研 究;第二節為生活壓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休閒參與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幸福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 幸福感之意涵

「幸福」被認為是人們一生所追尋的最高境界,也是驅使個人不斷努力前進 的原動力。然而,到底「幸福」是什麼呢?隨著回答者年齡、成長背景、身分、

地位及生活經驗的不同,可能獲得迥然不同的答案。

幸福感是抽象的概念,也是建構美好生活的要素。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自 1980 年代起成為心理學研究主流,主要在探索正向情緒發展對 心理健康的影響,以滿足人們追求幸福與生活品質的渴望(Snyder,2000),著 眼於探討人類最佳心理機能、何謂美好生活及如何獲得幸福感。個人能夠藉由提 升幸福感,使生活更有價值。

一、幸福感的意義

Watermna(1993)提出,雖然所有人都理解幸福的含意,卻無人能為其下 精確的定義。社會學家用以衡量幸福感的名詞眾多,對幸福感所抱持的觀點也相 當多元。學者們對幸福感所下的定義雖有許多共同點,但實際上,個別的著眼點 存在些許差異,分述如下:

(一)著重「情緒層面」的幸福感

強調幸福感來自較多的正向情緒感受、減少負向情緒,以及對自身生活的 滿意程度。Veenhoven(1994)主張幸福感是個人因喜愛其生活,而產生的一種 正向情緒反應。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內在正負向情緒的消長,來了解個人的幸福

(25)

感高低,當個體意識到正向情緒多於負向情緒時,便能使幸福感提升。然而,

陸洛於1998年指出此觀點偏重個體主觀情緒感受,忽略了心理認知對幸福感的 穩定影響,無法完整瞭解個人整體的幸福程度。此觀點認為幸福感受生活事件 所造成的短期情緒波動影響,卻沒有考量其長期穩定的特質,溫妃玲(2013)。

(二)著重「認知層面」的幸福感

此觀點偏重個人主觀感受,用生活滿意度代表感受幸福的程度。滿意度越 高,表示幸福感越高。Diener(1984)強調認知對幸福感的影響,認為幸福感是 個人評估自身生活後得到的結果,生活滿意則代表個人對其整體生活的評價如 何,因此能反應幸福程度高低。陸洛(1998)認為幸福感同時應受到短期情緒波 動影響,本論點無法對幸福感做完整定義。

(三)著重「情緒、認知層面」的幸福感

整合情緒與認知兩個面向,Andrews與Withey(1976)提出幸福感來自個人 主觀經驗,包含生活滿意、正向情緒及負向情感三方面。此觀點兼顧認知與情緒,

而非單從短期情緒波動或長時間生活感受來進行探討,較能全面性考量幸福感的 內涵及其影響因素,目前最常被採用。

(四)著重「身心健康」的幸福感

認為幸福感與個體身心健康狀態有關,將心理健康作為評估幸福感的重要 指標。Grob(1995)主張若個人能夠免於身體的病恙及其他煩惱,保持心理健 全,便能擁有較高的幸福感(引自張素媚,2008)。Woodhill與Samuels(2003)

提出心理健康會影響自身的幸福感受。Miquelon與Vallerand(2006)也認為幸福 感與身體健康成正相關。此觀點忽略個別事件對個體造成的短期心理波動,還 有個人特質所帶來的長期穩定影響,能否完全評估幸福感仍有待商榷。

綜而言之,各派學者著重的面向皆不同,可見針對幸福感的意義有相當多 元的解釋。本研究採整合觀點,兼採情緒、認知與身心健康三個面向,強調當 個體對其生活感到滿意,能抱持正向態度,身心處於健康狀態,便能夠獲得幸 福。

二、幸福感的內涵

幸福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涵蓋了不同的層面和範圍(夏麗鳳,2011)。

學者各自從不同的觀點出發,對幸福感所抱持的想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

(26)

幸福感研究時,注重的面向也有所差異。將近年來幸福感相關研究所關注的層面 整理如表 2-1:

表 2-1 幸福感的層面彙整表 幸福感的層面彙整表

研究者 正向 情緒

人際 和諧

身心 健康

生活 感受

學習 滿意

自我 肯定

家庭 滿意

生活 滿意 王佳禾

(2006) ● ● ● ●

李家蓉

(2009) ● ● ●

吳筱婷

(2006) ● ● ● ●

林砡琝

(2008) ● ● ●

林麗玲

(2006) ● ●

張素媚

(2008) ● ● ●

陳玉玲

(2008) ● ● ● ●

陳香利

(2006) ● ● ● ●

陳淑芬

(2009) ● ● ●

黃曼琳

(2010) ● ● ● ●

黃瀗瑱

(2007) ● ● ● ●

劉淑利

(2006) ● ● ● ●

(續下頁)

(27)

研究者 正向 情緒

人際 和諧

身心 健康

生活 感受

學習 滿意

自我 肯定

家庭 滿意

生活 滿意 蔡惠君

(2007) ● ● ● ●

蕭淑穗

(2006) ● ● ● ●

蕭瑞美

(2008) ● ● ● ●

謝亞儒

(2009) ● ● ● ●

謝雅如

(2011) ● ● ● ●

羅華貞

(2008)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表2-1,不難發現幸福感是很多面向的,研究者最常以人際和諧、生活 滿意、身心健康與自我肯定四個層面為作為評估標準。人際和諧是指個體透過人 際互動而獲得的融洽感受;生活滿意是指個體對其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自我肯 定指個體對自己的表現以及自我價值感到滿意、肯定的程度;身心健康則是指個 體身心狀態正常,且能夠以樂觀、正向的心態看待人生種種。

貳、 幸福感之相關理論

探討幸福感的理論很多,心理學家嘗試從不同角度探討幸福感,可以分為以 下四種觀點:

一、特質理論

特質理論(Trait theory)從「人格特質」解釋幸福感,解釋部分人較容易 感到幸福的原因。分別從人格特質與認知功能特質兩個不同的面向來對幸福感進 行研究,分為「連結理論」和「特質理論」兩個學派:

(28)

(一)連結理論

連結理論(Associationistic theory)從認知和記憶觀點說明為什麼某些 人較容易感覺幸福。個人透過認知賦予個別生活事件特殊意義,從而引發不同的 感受。Diener(1984)認為當個人以正向心態解讀事情,較能產生幸福的感覺。

換句話說,部份人能夠建構出以幸福感為核心概念的記憶網絡,當生活事件發 生,他們便透過此記憶網絡提取資料,因而獲得較多的幸福感。

(二)人格特質理論

Veenhoven(1994)認為幸福感來自擁有容易誘發愉快感受的生理機制,源 於先天遺傳的個人氣質,或透過後天學習而獲得的結果。Seligman強調幸福感受 到正向特質影響,人們能夠習得樂觀,改變負向人格(引自洪蘭譯,2003)。

特質理論(Trait theory)解釋人格特質對認知、記憶與幸福感的影響,但 無法說明個人對幸福感的判斷標準,並忽略了外在生活事件對幸福感的影響(張 素媚,2008)。

二、需求滿足理論

需求滿足理論(Need satisfaction theory)認為幸福感來自個人需求能否 獲得滿足,若需求未獲得滿足,便無法產生幸福感。由於著眼的角度不同,此派 理論又可分為「目標理論」、「苦樂交雜理論」和「活動理論」:

(一)目標理論

目標理論(Telic theory)提出個人設定目標、努力追求以達成願望,從而 獲得幸福感。DeNeve與Cooper(1998)指出,當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預定目標,

便能產生正向情緒反應。生活中的小事所帶來短暫的愉悅感只能夠被稱為快樂,個 人透過努力、達成自我目標,便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滿足感-所謂真正的幸福

(Omodei& Wearing, 1990)。

(二)苦樂交雜理論

苦樂交雜理論(Pleasure and pain theory)主張快樂和痛苦出自同一根 源,所以無所匱乏的人便無法體會真正的幸福(Diener,1984)。唯有個體處在 需求被剝奪的不幸福感受之中,當其需求被滿足,才能獲得強烈的幸福感

(Houston, 1981)。也就是說,苦樂交雜理論學者認為快樂伴隨痛苦而生,只 有經驗過需求被剝奪的痛苦,才能體會真正的幸福。

(29)

(三)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強調幸福感來自個人主動專注的參與活動,

在工作、休閒、運動或人際互動的過程,使個人發揮其潛能,藉此滿足內在需求,

進而產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引發幸福的感受(Argyle, 1987;Diener, 1984)。 強調幸福感是個人積極主動、專注參與活動而產生的滿足感受。

需求滿足理論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思考模式,當個體內在需求被滿足,便能產 生幸福感。此理論闡述生活目標的設定與達成跟幸福感間的關聯,無法解釋人格 特質對幸福感造成的長期影響。

三、動力平衡理論

動力平衡理論(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學者認為幸福感同時受到長 期穩定的人格特質以及變動的生活事件兩者交互影響。Heady與Wearing於1989 年提出,受人格特質影響,大多數時間個體幸福感維持在穩定的平衡狀態;然而 當生活事件與過往經驗不同時,便可能導致個人內在平衡狀態被改變(引自溫妃 玲,2013)。此理論強調當幸福感受到短期事件影響處於失衡,人格特質便成為 一種平衡機制,逐步將幸福感拉回原本的穩定狀態(宋育群,2009)。

動力平衡理論屬於整合模式,兼顧個人特質和生活事件對個體幸福感的影 響,缺點是無法清楚解釋人格特質與生活事件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張淑美、陳慧 姿,2008)。

四、 判斷理論

判斷理論(Judgment theory)主張幸福是透過比較而獲得的相對概念,也就 是個人經判斷、比較真實生活與某些標準後得到的結果。此派學者認為幸福感是以 自己的生活經驗、價值觀及理想生活方式與他人的生活狀態相互比較產生

(Diener,2000)。比較的標準是個人自己建構,隨情境不同調整

(Veenhoven,1994)。當個人情況高於比較標準,便會感到幸福。判斷理論又因 參照標準不同,區分為以下派別:

(一)社會比較理論

Argyle提出幸福感來自與他人比較後所得的結果,大部分人傾向選擇社經地 位相近的人為參照標準。當自己的狀況比其他人好,幸福感會提升(施建彬、陸 洛譯,1997)。Eid與Diener(2004)提出社會比較分為「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與「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兩種,影響個體幸福感 的提升或下降。

(30)

(二)期望水平理論

期望水平理論(Aspiration level theory)也稱為「抱負水準理論」,強 調幸福感是個人依過去的生活經驗設立希冀達成的理想目標,以及希望達到的最 佳境界,將現實與理想兩相比較後獲得的結果。個體努力達成預期目標後,便能 因自我實現產生成就感。幸福感取決於現況與理想比較的結果,當個體發現理想 與現實狀況差異頗大,幸福感較低;反之,則能夠得到比較高的幸福感(施建彬,

1995)。

(三)適應理論

適應理論(Adaptation theory)提出幸福感是個人將過去和現況相互比較 得到的結果。當生活事件第一次發生,會引發幸福或不幸福的感受,經過一段適 應期,便將此事件內化為參照標準。再次出現類似事件時,個人便拿此事件與舊 經驗兩相對照,若感受比過去經驗好,就會產生幸福感;反之,幸福感降低(李 連成,2011;陳慧姿,2007)。

(四)範圍-頻率理論

範圍-頻率理論(Range-frequency theory)是對適應理論提出的修正,主 張個體的參照標準並非一成不變,而會隨著新事件發生,不斷地修正、改變

(Diener,1984;施建彬,1995)。

(五)多重差異比較理論

多重差異比較理論(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認為幸福感取決於 個人現況與參照標準比較過後的差距大小。Michalos於1985年指出,幸福感是經 由個人內在和他人、和過去、和自我期望、和對未來期許等多方比較之後獲得的 結果。比較後的差異越小,感受到的幸福感越高(楊宜音、張志學譯,1997)。

特質理論認為認知記憶和人格特質等因素會影響幸福程度高低;需求滿足 理論認為幸福感來自個體達成自我設定目標而獲得的感受;而動力平衡理論提出 幸福感受人格特質與生活事件雙重影響;而判斷理論則強調幸福感來自比較自身 狀態及自我設定的參照標準後所得的結果。

上述理論分別從不同觀點來解釋幸福感如何形成,各有其優點與不足。無論 如何,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本研究試圖從需求滿足、動力平衡以及判斷三種 理論之綜合觀點出發,從「生活滿意」、「自我肯定」、「人際和諧」、「身心 健康」四個面向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狀態。

(31)

參、 幸福感現況之相關研究

檢視國內研究者所做有關國小學童幸福感現況的研究後,將其研究結果列 為表 2-2,內容如下:

表 2-2 國小學童幸福感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國小學童幸福感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張素媚 2008 彰化縣公立國小高年 級學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在中間值以 上,為中上程度。生活滿足較好,身 心健康為其次,自我悅納較差。

莊恬琪 2012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 童

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受尚佳,在幸福 感中的生活滿意、自我肯定、人際關 係、情緒智慧等層面均達到中上程度 的感受。

孫秀芳 2014 嘉義縣國小四、五、

六年級學童

學童的幸福感受良好,以正向情緒層 面最好,自我肯定層面最差。

黃瀗瑱 2007 高雄市公立國小高年 級學童

高雄市國小學童的幸福感大致良好,

屬中等以上程度。

蕭淑穗 2007 台南市公立國小六年

級學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之現況尚佳。

謝雅如 2011 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 學童

國小學生幸福感「整體」屬於中上程 度,「各層面」情形亦屬於中上程度,

最感到幸福感的是「人際相處」,其 次依序為「生活滿足」、「身心健康」、

「自我悅納」。

羅華貞 2008 屏東縣國小四、六年 級學童

國小學童幸福感與各分層的「生活滿 意」、「自我肯定」及「人際和諧」

的感受大致良好,以「生活滿意」程 度最高。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2)

張素媚(2008)、孫秀芳(2014)、黃瀗瑱(2007)、謝雅如(2011)四位研 究者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現況屬於中等以上程度。莊恬琪(2012)、蕭 淑穗(2007)、羅華貞(2008)也認為高年級學童幸福感現況尚佳。由此得知,

研究發現高年級學童普遍認為自己是幸福的。

詳細檢視幸福感現況的各個層面後發現,各研究者得到的研究結果並不完全 相同。莊恬琪(2012)、謝雅如(2011)提出高年級學童在各個層面均能夠獲得 不錯的幸福感。而張素媚(2008)、羅華貞(2008)皆發現高年級學童在生活滿 意的部分感受頗佳。

綜合上述,研究者普遍認為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現況屬於中等偏上,而在幸 福感的各個層面,則沒有獲得一致結論,有待進一步探討。

肆、 幸福感與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一、年級

在年級方面,黃瀗瑱(2006)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 力與幸福感研究,發現國小學童幸福感因其年級不同而有差異,五年級學童的幸 福感稍優於六年級學童。江韋逸(2011)、林砡琝(2008)、劉淑利(2006)蔡 惠君(2007)、研究亦發現,國小五年級學童之整體幸福感優於六年級學童。黃 曼琳(2010)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教師正向管教與幸福感研究,發現在幸福感 的自我肯定和生活滿意二個層面還有整體幸福感,四年級學生都優於六年級學 生。

張素媚(2008)在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 中卻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受在年級上只有在「生活滿足」層面,五年 級學童優於六年級,其他層面並沒有顯著差異。吳筱婷(2006)、黃瀗瑱(2007)

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國小學童之整體幸福感不因年級而有所 差異。

綜合上述,年級對於兒童幸福感的影響並未發現無一致性的結果,所以 年級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二、性別

Noll(1996)研究兒童同儕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指出男女生在幸福感上 並無差異。江韋逸(2011)、林慈婷(2012)、徐荻真(2012)、陳玉玲(2008)、

楊蘭萍(2013)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亦發現男女學童在 整體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

(33)

國內部分研究結果則顯示,就整體幸福感而言,國小高年級學童男生與女生 之整體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並且女生優於男生,郭乃萍(2012)、黃瀗瑱(2007)、

蔡惠君(2007)皆提出相同的研究結果。

宋育群(2009)、蕭瑞美(2008)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除了在

「人際關係」層面女生顯著優於男生外,無論在整體或各分層面上,男女學童均 無顯著差異。張素媚(2008)研究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性別在其整體幸福感 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不過,在「生活滿足」層面上,女生優於男生;在「身心健 康」層面上,男生優於女生。孫秀芳(2014)以四至六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研究,

發現女童在整體幸福感得分高於男童,而在「自我肯定」層面,男童高於女童。

黃曼琳(2010)則發現女學生在幸福感身心健康和人際和諧二個層面優於男學 生。林砡琝(2008)卻發現身心健康以及整體幸福感兩方面,男生優於女生。

由上述研究可知,性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幸福感整體和各層面的影響,並沒有 一致性的結果,隨研究的主題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性別是否與幸福感有關,

值得進一步驗證。

三、家庭結構

Shek(1997)發現家庭功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問題行為,家庭結構與歷 程是探討子女幸福感的核心。許多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結果,家庭結構確實會影 響兒童幸福感,父母離異的孩子比擁有完整家庭的同儕感受到較低的幸福感

(Amato,1993;Sun 與 Li,2002)。吳筱婷(2006)和蔡惠君(2007)亦指出,

國小學童的幸福感會因是否與父母居住而有所差異。陳玉玲(2008)研究發現,

不同家庭型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整體幸福感方面有顯著差異,雙親家庭子女顯 著優於單親家庭子女。蕭瑞美(2008)分析不同家庭型態的學童後發現,在「自 我肯定」、「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層面及整體幸福感,雙親家庭學童皆顯 著高於單親家庭學童。宋育群(2009)研究也指出,不同家庭型態之國小高年級 學童在「生活滿意」、「自我肯定」、「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層面及整體 幸福感均有顯著差異。在整體幸福感的部分是生長於雙親和三代以上大家庭學童 顯著高於單親、隔代教養家庭;在「生活滿意」層面則是雙親家庭明顯高於單親 和隔代教養家庭,三代以上大家庭顯著高於隔代教養家庭;在「身心健康」層面 是三代以上大家庭顯著高於單親家庭;在「人際關係」層面是雙親和三代以上大 家庭顯著高於單親、隔代教養家庭。黃瀗瑱(2007)也得到相同的結果,調查三 代以上大家庭的學童的整體幸福感,明顯比隔代教養家庭的學童高。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顯示,家庭結構並不會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余郁 雯(2006)、陳香利(2006)、顏秀芳(2007)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 學童,其整體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家庭型態日趨多元,國內許多研究者均觀察到這樣的趨

(34)

勢,試圖從家庭結構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差異。所獲得的研究結果不 盡相同,所以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是否因家庭結構而有不同,仍有待進一步確認。

四、居住地區

林芝怡(2005)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得到相同結果,發現不同居住地區的國中 學生在幸福感各層面並無顯著差異。劉惠琴(2009)針對南投縣及彰化縣國小600 名高年級新移民學生進行研究,發現不同居住地區的新移民學生在幸福感上並無 顯著差異。夏麗鳳(2011)以澎湖縣國小四至六年級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也 發現不同居住地區的新移民子女和非新移民子女在幸福感各面向及整體幸福 感,均未達顯著差異。

可以知道,無論居住在市區、一般鄉鎮區或偏遠地區的學生,都能從各自的 生活環境找到自我認定的幸福。劉淑利(2006)以高雄市國小教師子女為研究對 象,發現居住在不同地區之國小學童在幸福感整體層面上並無顯著差異,可是在 生活滿意層面卻達到顯著差異。

以居住地區為背景變項的研究為數不多,以國小普通班學生為調查對象的 也不多,因此將居住地區列為研究變項,以探討居住地區不同是否對國小高年級 學童幸福感造成影響?

五、家庭子女數

黃瀗瑱(2006)在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中 提出,家庭子女數的多寡,攸關國小學童的幸福感受,家庭子女數愈少,學童之 幸福感愈高。孫秀芳(2014)發現獨生子女在整體幸福感、「生活態度」、「正 向情緒」、「生活自主」、「自我肯定」層面皆高於其他出生序的學童。邵治家

(2012)、梁忠軒(2002)和劉仿桂(2011)皆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家庭子 女數不同並不影響幸福感高低。然而,李素菁(2002)同樣針對國中生進行調查,

卻得到全然不同的結果,指出家庭人口數越多的青少年幸福感越高。目前以國小 學童為對象的研究較少,且對於家庭兄弟姊妹人數與幸福感之關聯缺少一致性的 研究結果,因此將家中子女人數列入本研究變項之ㄧ。

(35)

第二節 生活壓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壓力(stress)原為物理學和工程學上的專業術語,此概念轉而使用於人類 行為,用以代表外力對個體產生的影響,開啟了心理學領域一連串壓力對個體生 理、心理影響之研究。

壹、 生活壓力之意涵

藍采風(1982)提出壓力是指個體處在感受某種程度的威脅情境下,必須付 出心力以保持身心的平衡狀態。張春興(1998)認為壓力是個體感受威脅後所產 生的一種緊張狀態,讓人感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國內外對於壓力的相關研究很 多,學者選定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因此對「壓力」一詞提出了各種看法。依研 究者關注焦點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取向:

一、刺激取向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壓力來自外在環境刺激,造成個人失去原有的內在平衡 狀態,因此感覺到緊張或威脅。換言之,研究聚焦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刺激或情 境。Morris(1990)認為壓力是引發個人內在失衡,而必須調整與適應的生活事 件。

二、反應取向

此觀點強調壓力是個人因外來刺激所衍生的內在心理或生理反應狀態,此反 應受到個人認知、特質和生活經驗等差異影響(田蘊祥,2003;顏碧伶,2011;

Sunsern,2000)。壓力是一種身心不平衡的反應,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個體身心 狀況的變化,來瞭解所處壓力的狀態(楊靜宜,2009)。

三、互動取向

此取向認為壓力是由外來情境刺激、自我評估與身心反應三者交互作用而 生。面對外在刺激,個體覺察自身能力與可以因應的資源的不足,因而在生理、

心理感受到威脅的一種狀態(盧依欣,2006;Curtis,2000)。Lazarus和Folkman

(1984)指出,一旦辨識出壓力來源,個人便進一步評估是否能夠運用自身資源 以達到環境要求,若無法達成,便會產生壓力。個體則會依主觀認知和過往經驗,

感受不同程度的壓力,是以每個人對同一壓力事件感受有所不同,而且並非所有 個體同樣對此事件皆會產生壓力反應(楊靜宜,2009)。

(36)

刺激觀點強調壓力來源,著重在使個體產生身心變化的外在壓力事件本身,

卻忽略不同個體對壓力的感受、可以承受的程度,甚至採取的處理方式都有所不 同(Lazarus & Folkman,1984)。反應觀點較重視個體面對外來刺激而產生的反 應,然而,即使面對不同的情境,卻有可能導致相似的身心反應。此觀點忽略壓 力對不同個體帶來的心理衝擊,也沒有考慮到個體辨識、評估與解釋壓力和改變 情境的能力。(李彥瑾,2008)。因此,同時考量客觀環境與個體主觀知覺的互 動論成為近年來壓力研究主流。

本研究依據互動取向,將壓力視為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又因引起學童生 理變化與心理不安、緊張的壓力事件主要源於生活環境,故以「生活壓力」一詞 稱之。綜合上述觀點,壓力源於外在刺激,使得個體知覺到刺激所帶來的內在不 平衡狀態,是以對情緒、認知及行為造成直接影響。

貳、 學童生活壓力的來源

外在環境的變化與要求是學童壓力的主要來源(盧依欣,2006)。兒童的主 要活動範圍不外乎是家庭和學校,而與其互動較頻繁的對象即為家人、老師和同 學。因此可以推論兒童生活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學校和同儕團體(張碧華,2005;

馮觀富,2005;楊靜宜,2009;盧依欣,2006;Donaldson, Prinstein, Danovsky

& Spirito, 2000)。Hoesch(1983)發現影響兒童壓力問題的主要因素分別為:

父母婚姻、學校相關、家庭爭吵、家庭所遭遇的困擾。兒童發展權威Urie Bronfenbrenner博士也認為在小學階段兒童所面臨的壓力來源為以下三者,分別 是家庭、學校及同儕,而主要的壓力源為家庭及學校這兩個與其生活關係最為密 切的生活情境(馮觀富,1995)。其他研究者大多數皆認同此觀點,兒童生活壓 力來源來自於其週遭的人、事、物,但採用的生活壓力分類方式則不盡相同。以 下歸納國內學者研究國小學童所採用的分類方式,如表2-3所示:

(37)

表 2-3 學童生活壓力類型彙整表 學童生活壓力類型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包含面向

王順利 2005

兒童壓力、壓力源與因應策 略之研究-親子對偶資料分 析

大環境、家庭、課業、

長 輩 責 罰 、 身 體 焦 慮、同學欺侮、相聚 時間不足、擔心受傷 生病、父母期望、父 母規範

吳金生 2008 雲林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壓 力源及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同 儕 人 際 、 個 人 身 心、生活環境、親子 互動、手足相處、課 業學習及師生關係 李彥瑾 2008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

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家庭、學校、發展、

環境、同儕

周招香 2005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 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 應之關係研究

父母師長壓力、同儕 壓力、環境壓力、學 校壓力、自我壓力

張明麗 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生 生活壓力源及壓力因應策略之研 究

課 業 考 試 、 同 儕 相 處、親子相處、師生 相處、手足相處、父 母相處、個人外表、

身心發展及受到他人 威脅或干擾

張碧華 2005 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 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環境與社會、家庭—

資源剝奪、家庭—父 母、學校和同儕 陳佳怜 2007 國小學童自尊、因應資源與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環境、身心發展、人 際、學校與家庭

(續下頁)

(38)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包含面向

彭偉峰 2004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 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 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家庭、學校、身心發 展、人際與環境

楊靜宜 2009 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與情緒管理 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

家庭、學校、自我、

環境

盧依欣 2005 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生活壓力 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環境與社會、家庭資 源剝奪、家庭父母問 題、學校、同儕關係 顏碧伶 2011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

力與網路沉迷之關係研究

父母師長、同儕、學 校、自我、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如上述,可以將國小學童生活壓力歸納為家庭、學校、自我、人際、環境五 大來源。故本研究以這五個面向探討國小學童生活壓力情形,分述如下:

一、家庭壓力

由於少子化的緣故,現代父母往往對其子女呵護備至,凡事悉心照拂,然而 子女卻也常因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度期待倍感壓力。父母吵架、父 母的高要求、管教嚴格以及被家長責罵花太多時間看電視及上網,甚至是手足間 相處的不和諧等,都可能使得學童身心不舒坦,甚至覺得難以承受。家庭壓力就 是學童在家庭中與家庭成員互動所產生的主觀壓力感受。

二、學校壓力

進入小學後,兒童除了必須學習一系列的課程,也可能因為老師管教嚴格、

課業繁重、家庭作業太多、忙著學習才藝或準備升學等不同的大小事件,造成身 心不愉悅或甚至感受到威脅。主要可以將學校壓力歸納為師生關係、課業及考試 等方面的壓力感受。

(39)

三、自我壓力

學生可能因自我期許、對自己的身心理發展、身體特徵、健康情況等不滿而 感到煩惱,或者覺察自我能力不如同儕,而而感到沮喪,甚至討厭自己。自我壓 力多來自學童自我認知、自我要求和與同儕相互比較而產生的壓力。

四、人際壓力

一般而言,兒童藉由尋求同儕支持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但部分學童卻因 為缺乏社交技巧,導致他們和同儕相處時感受到不舒服、不受重視或倍受威脅,

包括與同儕互動不良、和同學產生摩擦或爭執、被同學嘲笑欺負,以及不被同學 接納,甚至受到排擠、霸凌等。人際壓力是學童與同儕相處、應對所感受到的壓 力。

五、環境壓力

包括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以及空氣和環境污染、噪音、交通、政治、經 濟或治安等社會問題等。環境壓力是在自然和社會環境雙方面影響下造成的壓 力。

如上述,兒童的生活壓力與周遭的人、事、物有關,有時則因不滿意個人內 在認知與自我評估所得結果而導致。我們可以說學童的壓力來自個人、家庭、人 際互動、校園生活以及所接觸的生活環境。假使無法適時紓解生活壓力,可能造 成學童在心理與生理上產生異常。本研究擬採用上述五個層面,做為衡量學童生 活壓力的五個向度,並參酌其他專家學者所編製之生活壓力研究工具,自編兒童 生活壓力問卷,以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如何。

參、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現況之相關研究

陳佳怜(2007)、蔡素美(2004)、楊靜宜(2009)、顏碧伶(2011)的 研究認為國小學童年紀小,不易察覺壓力,對生活壓力的感受偏中下程度。周招 香(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到的生活壓力適中,而張明麗

(2007)研究卻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感受偏向中高程度。

從生活壓力的各個層面來看,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最多的生活壓力多來自 學校,周招香(2005)、陳佳怜(2007)與彭偉峰(2004)的研究皆發現,學童 感受到的生活壓力中,依序是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我壓力、同儕壓力、父母 師長壓力。楊靜宜(2009)發現家庭壓力最高,依序為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 我壓力。顏碧伶(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到的生活壓力層面中,由高至低依

(40)

序是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我壓力、父母師長壓力、同儕壓力。吳金生(2008)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壓力源發現「生活環境」最高,其次依序為「親子互動」、「同 儕人際」、「課業學習」、「個人身心」、「手足相處」,以「師生關係」最低。

張明麗(2006)對彰化縣及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生活壓力源以「課業考試」最程度最高,其他依序為「父母相處」、

「手足相處」、「同儕相處」以及「個人外表及身心發展」。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大多數研究者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壓力感受為中下程 度,且以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我壓力三個層面的壓力感受較大。

肆、 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針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間的關聯性進行研究,皆認為幸福 感與生活壓力關係密切。「壓力之父」Selye於1956年提出,當個人面對壓力情 境時,會試圖調適自己以面對外在環境帶來的威脅,其生心理因而產生變化。過 程中,個人可能出現頭痛、胃腸不適、失眠等身體不適的情形;心理上則會產生 不安、焦慮、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這些徵狀會給個人帶來不舒暢、不快樂的 感覺,並且降低其幸福感(藍采風,2003)。Scheck(1997)研究發現生活壓力愈 高,則個人幸福感愈低(引自吳筱雯,2005)。

國內學者關於壓力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也獲得一致性的結論。呂敏昌(1993)

研究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發現客觀、主觀 生活壓力與心理社會幸福感呈負相關,顯示生活壓力越大,幸福感越低。巫雅菁

(2001)研究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相關因素,顯示生活壓力會影響大學生幸福 感。屈寧英(2004)研究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之相關情 形,也獲得相同的結論。

黃瀗瑱(2006)研究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與其學習壓力的關係,發 現學習壓力低的學童幸福感受較高。馮麗君(2008)發現生活壓力中身心發展及 家庭生活壓力兩層面對國中生幸福感皆具顯著之負向效應。徐嫚淳(2007)研究 中彰投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結果發現各生活層面的主 觀與客觀壓力均與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

就壓力對幸福感的不同層面的影響分析,馮麗君(2008)研究國中生生活壓 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提出生活壓力層面中「身心發展壓力」

會降低整體、自我肯定、正負情緒反應、身心健康及生活滿意幸福感;「人際交 往壓力」則使國中生人際相處及正負情緒反應幸福感降低;「家庭生活壓力」亦 會降低整體、人際相處、正負情緒反應、身心健康及生活滿意幸福感。

綜合上述文獻,發現生活壓力會對個體幸福感造成負面影響。可是國內研究

(41)

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文獻,研究對象多選定年齡較大的學生或成人,而以國 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的文獻較少。因此,本研究欲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探討其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關聯,並檢視國小高年級學童所面對的不同生活壓力 層面,驗證其對幸福感的影響情形。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 休閒參與之意涵

Ragheb與Griffith於1982年將休閒參與定義為個體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頻 率或類型。休閒參與是人們利用閒暇時間,主動從事休閒活動,以恢復身心狀態、

滿足個別內在需求,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薛文惠,2008)。沈哲丞(2009)

定義休閒參與為在自由時間依自我選擇參與休閒活動的種類以及頻率。而

Iso-Ahola(1980)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提出人們透過休閒參與獲得社會化經驗,

並發展、維持人際互動技巧,還能增進工作技能、提升個人表現。此外,娛樂與 放鬆能夠增進人格發展,也能避免怠惰及反社會行為(引自周佳慧,2001)。

綜合上述,休閒參與是指個人為了滿足身心需求,提昇生活品質,利用空暇 時間自發性從事本身感興趣活動的種類與頻率。

貳、 休閒參與之分類方式與類型

休閒活動種類繁多,學者們選擇研究的觀點與取向也各有不同,大多用以下 三種方式分類,分別是主觀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及多元尺度 評量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以下針對這三種分類方式加以說明:

一、分類方式

(一)主觀分析法

研究者先參考既有文獻資料,再依照研究方向、對象和功能,主觀判斷以決 定分類方式,將具有共同性質的休閒活動劃分為同一類,依特性分別予以命名(張 澤君,2011)。由於此分類法乃透過研究者的個人主觀分析來進行分類,因此分 類依據較不客觀(劉泳倫,2003)。

(42)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 Charles Spearman 所提出,利用問卷統計 法,依照受試者參與活動的頻率予以分類,把頻率相當的活動歸納為同一類,然 後利用電腦因素分析加以歸類,根據參與活動的行為模式以及程度,或參與的頻 率、次數,萃取出具代表性的因素,然後找出活動項目的共同特徵以此命名(張 澤君,2011)。這種分類方式的缺點是無法整合所有休閒活動類型的特性,因此 導致各類型間關係不夠明確(嚴智淵,2003)。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多元尺度評定法(Multidemnsion Scaling,簡稱MDS)是由Ritchie在1975年 率先使用,先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形成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然後由受試者依 感覺從最相似對最不相似加以評定,再分出其因素類型。此種分類法能夠清楚顯 示活動項目的特性和關係,但問卷設計較為複雜,可供分析的項目也很有限(李 晶,2002;高玉樹,2010)。

以上三種分類方式各有便利與不足處,以主觀分類法歸類較為簡易方便,但 必須事先蒐集大量文獻以建立理論基礎,較為耗時費力。因素分析法運用電腦統 計工具,處理時雖然快速方便,但因分類項目多,不容易清楚劃分。多元尺度評 定法分類效度高,但採兩兩配對的方式,問卷顯得繁複,造成填答上的困難。

二、 休閒參與之類型

研究者綜合歸納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活動的分類,列表2-4說明如下。

表 2-4 國內外休閒活動分類彙整表 國內外休閒活動分類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類型 分類方式

李評貴 2008 社交型、運動型、娛樂型、技藝型、

戶外遊憩型、知識文化型 主觀分類法

胡明哲 2008 運動性、藝文性、社交性、娛樂性、

實用性 主觀分類法

張華紋 2006 大眾媒體類、文化活動類、運動類、

社交類、戶外活動類、嗜好活動類 主觀分類法

(續下頁)

(43)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類型 分類方式 陳美吟 2007 體能型、藝文型、即興型、媒體型 主觀分類法

康琨枚 2010 即興型、體能型、媒體型、藝文型 主觀分類法

黃玉華 2011

運動類、情感交流類、藝術活動類、

戶外活動類、資訊取得類、娛樂放鬆 類

主觀分類法

顏智淵 2007 大眾媒體、文化活動、運動類活動、

社交活動、戶外活動、嗜好活動。 主觀分類法

Bongguk 1995

運動類、藝術與技藝類、音樂與戲劇 類、自然和戶外遊憩類及心靈和語言 類等五種類型

因素分析法

Garton,Harvey

與Price 2004 社交類、螢幕類、雜項類、運動類、

冒險類 主觀分類法

Tinsley與

Eldredge 1995

動作性、新奇性、歸屬性、服務性、

感官享樂性、知識性、自我表達性、

創造性、競爭性、替代性競爭、消遣 娛樂性、其他

因素分析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休閒活動種類及型態眾多且包含範圍廣泛,考量本研究的目的及需求,同時 考慮樣本性質及研究結果之討論與解釋,決定採用李評貴(2008)的研究分類,

將休閒參與分為:「社交類」、「運動類」、「娛樂類」、「技藝類」、「戶外 遊憩類」、「知識文化類」六種,以此作為本研究休閒參與之分類標準。

(44)

參、 休閒參與之層級與模式

Nash(1960)將休閒參與的價值依道德分成不同層級,以作為個人選擇休閒 活動之參考。零以下是危害社會和造成社會混亂的參與,時常造成個人的違法犯 罪行為,如:飆車、鬧事、打架……等;零是對自身造成傷害及產生自我耽溺無 法自拔的現象,如:吸毒、酗酒、抽菸、賭博或打電玩成癮。另外將零以上分為 四個層級-旁觀的參與、情緒性參與、積極性參與、創造性參與。茲分述如下(引 自沈哲丞,2009):

一、旁觀的參與(被動參與)

只是被動跟隨大多數人流行因而從事的休閒活動,沒有考慮自身需求及興趣 的活動。消極態度消極,主要目的在排遣時間,如:看電視、看漫畫、上網及玩 線上遊戲等。

二、情緒性參與

從事休閒活動時能觸發個人內在情感,或者與本身過去的經驗相聯結,從而 產生共鳴,例如:閱讀、欣賞展覽或音樂奏演奏等都是。

三、積極性參與

當個人對他所從事的休閒活動有清楚的認知,並能了解自己的興趣和需求,

便能因此表現出主動而且積極的態度,也因此藉此獲得滿足感,許多運動和旅遊 愛好者皆屬此類。

四、創造性參與

在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能夠依個人印象與經驗獲得靈感,以進行創造、

發明,甚至成為典範,如: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或發明家等。

Kelly(1990)將休閒參與歸納為以下三種模式(引自簡郁雅,2004):

(45)

一、固定模式(Stereotypes model):個人選擇參與固定而無變化的休閒活動。

二、均衡模式(Balance model) :個人參與休的閒活動內容相當多元,並以均衡 生活體驗、充實生活內涵為原則來選擇從事合適的活動。

三、核心模式(Core model) :個人選擇參與的休閒活動內容多為重複、高頻率 的,以經濟、方便、在家附近的活動為主。

本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研究,學童在休閒參與的自主性與能夠取得 的資源較少,因此以核心模式觀點來解讀其休閒參與情形。透過妥善的規劃,便 能夠享受休閒所帶來的樂趣,進而獲得內在的滿足。

肆、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閱讀國小學童休閒參與現況相關研究後,將研究結果整理為表 2-5,詳細內 容如下:

表 2-5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現況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王義曉 2012 阿 里 山 鄉 國 小 原 住 民學生

阿里山鄉國小原住民學童的休閒參 與以「娛樂類型」的以娛樂型、體育 型及戶外遊憩型為主,最不常參加的 休 閒 活 動 類 型 則 是 「 知 識 文 化 類 型」, 而藝文類及傳統類較少。

陳志清 2006 彰 化 縣 高 年 級 國 小 學童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常參與娛 樂性的休閒活動。

黃薇如 2006 討國小資優班學生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比率最高 的前五項活動依序為:看電視或錄影 帶、閱讀書籍、聊天、上網瀏覽資料、

球類運動。

(續下頁)

(46)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梁恒華 2006 新 店 市 國 小 高 年 級 學童

新店市國小國小學童國小學生整體 休閒參與頻率適中,最常從事「娛樂 性」及「社交性」休閒活動。

梁良淵 2007 嘉義地區國小學童

嘉義地區國小學童最常參與休閒活 動類型依序為娛樂性、知識性、球 類、戶外、體能健身、藝術性、民俗 性、防衛性。

沈哲丞 2009 土 城 市 和 斗 南 鎮 國 小六年級學童

國小學生整體休閒參與頻率適中,最 常參與「遊憩逸樂類」的休閒活動,

其次依序為「體育運動類」休閒活 動、「知識藝文類」休閒活動,而參 與頻率最低的是「社交服務類」休閒 活動。

黃玉華 2011 小兒麻痺症者

小兒麻痺症者休閒參與以娛樂放鬆 類為最多,其次依序為資訊取得類、

情感交流類、運動類、藝術類。

張品卉 2008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 學童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娛樂型」

活動的休閒參與頻率最高。

胡明哲 2008 台南縣國小高年級 學童

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國小學童休閒活 動以「運動性」、「娛樂性」活動為 主。

徐範臻 2008 台北市中山區國小 高年級學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消遣娛樂性」休 閒活動參與頻率較高, 而以「藝文 性」參與頻率較低。

賴慧美 2008 彰化縣員林地區國 小高年級學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娛樂型」、「社 交型」活動的參與頻率較高, 而「戶 外遊憩型」活動的參與頻率最低。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數據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32  圖 3- 2    研究步驟圖 ................................................
表 2-3  學童生活壓力類型彙整表  學童生活壓力類型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包含面向  王順利  2005  兒童壓力、壓力源與因應策 略之研究-親子對偶資料分  析  大環境、家庭、課業、長 輩 責 罰 、 身 體 焦慮、同學欺侮、相聚時間不足、擔心受傷 生病、父母期望、父 母規範  吳金生  2008  雲林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壓 力源及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同 儕 人 際 、 個 人 身心、生活環境、親子互動、手足相處、課 業學習及師生關係  李彥瑾  2008  國小高年級學童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註:      H1:不同背景之學童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H2: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生活壓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H3: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休閒參與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年級 性別 家庭結構 居住地區 家庭子女數 生活壓力 家庭壓力 學校壓力 人際壓力 自我壓力 環境壓力 休閒參與 社交類 運動類 娛樂類 技藝類 戶外遊憩類 知識文化類  幸福感  自我肯定 人際和諧 生活滿意 身心健康 背景變項 H1H2H3
表 3-2  專家效度學者諮詢名單  專家效度學者諮詢名單(依姓名筆劃排序)  類別  學者專家  職稱  學者  專家  侯松茂  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魏俊華  台東大學特教系教授  教學  實務者  趙玉婷  嘉義市嘉北國小高年級導師 蔣傑人  嘉義市嘉北國小高年級科任教師  賴霖歆  嘉義市嘉北國小學務主任  (二)建構效度       為了考驗問卷之建構效度,因此進行因素分析,抽取變項之間的共同因素, 將眾多的變數濃縮成為較少的幾個精簡變數。  三、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測量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alysed by type of courses being taken and school sector of the graduates, among the 2015/16 S6 graduates who were pursuing full-time study, graduates of schools under the

Analysed by type of courses being taken and school sector of the graduates, among the 2014/15 S6 graduates who were pursuing full-time study, graduates of government schools

Analysed by type of courses being taken and school sector of graduates, among the 2012/13 S6 graduates who were pursuing full-time study, graduates of government schools (45.1%)

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It is to provid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participation and specialties during senior secondary years, i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Regarding Flow Experiences as the effect of medi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n volunteer firemen, taking volunteer

The Relationship Health Promotion and Well-Being – The Mediator Effect of Health Assistance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3. 賴郁婷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