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活壓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壓力(stress)原為物理學和工程學上的專業術語,此概念轉而使用於人類 行為,用以代表外力對個體產生的影響,開啟了心理學領域一連串壓力對個體生 理、心理影響之研究。

壹、 生活壓力之意涵

藍采風(1982)提出壓力是指個體處在感受某種程度的威脅情境下,必須付 出心力以保持身心的平衡狀態。張春興(1998)認為壓力是個體感受威脅後所產 生的一種緊張狀態,讓人感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國內外對於壓力的相關研究很 多,學者選定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因此對「壓力」一詞提出了各種看法。依研 究者關注焦點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取向:

一、刺激取向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壓力來自外在環境刺激,造成個人失去原有的內在平衡 狀態,因此感覺到緊張或威脅。換言之,研究聚焦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刺激或情 境。Morris(1990)認為壓力是引發個人內在失衡,而必須調整與適應的生活事 件。

二、反應取向

此觀點強調壓力是個人因外來刺激所衍生的內在心理或生理反應狀態,此反 應受到個人認知、特質和生活經驗等差異影響(田蘊祥,2003;顏碧伶,2011;

Sunsern,2000)。壓力是一種身心不平衡的反應,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個體身心 狀況的變化,來瞭解所處壓力的狀態(楊靜宜,2009)。

三、互動取向

此取向認為壓力是由外來情境刺激、自我評估與身心反應三者交互作用而 生。面對外在刺激,個體覺察自身能力與可以因應的資源的不足,因而在生理、

心理感受到威脅的一種狀態(盧依欣,2006;Curtis,2000)。Lazarus和Folkman

(1984)指出,一旦辨識出壓力來源,個人便進一步評估是否能夠運用自身資源 以達到環境要求,若無法達成,便會產生壓力。個體則會依主觀認知和過往經驗,

感受不同程度的壓力,是以每個人對同一壓力事件感受有所不同,而且並非所有 個體同樣對此事件皆會產生壓力反應(楊靜宜,2009)。

刺激觀點強調壓力來源,著重在使個體產生身心變化的外在壓力事件本身,

卻忽略不同個體對壓力的感受、可以承受的程度,甚至採取的處理方式都有所不 同(Lazarus & Folkman,1984)。反應觀點較重視個體面對外來刺激而產生的反 應,然而,即使面對不同的情境,卻有可能導致相似的身心反應。此觀點忽略壓 力對不同個體帶來的心理衝擊,也沒有考慮到個體辨識、評估與解釋壓力和改變 情境的能力。(李彥瑾,2008)。因此,同時考量客觀環境與個體主觀知覺的互 動論成為近年來壓力研究主流。

本研究依據互動取向,將壓力視為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又因引起學童生 理變化與心理不安、緊張的壓力事件主要源於生活環境,故以「生活壓力」一詞 稱之。綜合上述觀點,壓力源於外在刺激,使得個體知覺到刺激所帶來的內在不 平衡狀態,是以對情緒、認知及行為造成直接影響。

貳、 學童生活壓力的來源

外在環境的變化與要求是學童壓力的主要來源(盧依欣,2006)。兒童的主 要活動範圍不外乎是家庭和學校,而與其互動較頻繁的對象即為家人、老師和同 學。因此可以推論兒童生活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學校和同儕團體(張碧華,2005;

馮觀富,2005;楊靜宜,2009;盧依欣,2006;Donaldson, Prinstein, Danovsky

& Spirito, 2000)。Hoesch(1983)發現影響兒童壓力問題的主要因素分別為:

父母婚姻、學校相關、家庭爭吵、家庭所遭遇的困擾。兒童發展權威Urie Bronfenbrenner博士也認為在小學階段兒童所面臨的壓力來源為以下三者,分別 是家庭、學校及同儕,而主要的壓力源為家庭及學校這兩個與其生活關係最為密 切的生活情境(馮觀富,1995)。其他研究者大多數皆認同此觀點,兒童生活壓 力來源來自於其週遭的人、事、物,但採用的生活壓力分類方式則不盡相同。以 下歸納國內學者研究國小學童所採用的分類方式,如表2-3所示:

表 2-3 學童生活壓力類型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包含面向

彭偉峰 2004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 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 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家庭、學校、身心發 展、人際與環境

楊靜宜 2009 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與情緒管理 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

家庭、學校、自我、

環境

盧依欣 2005 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生活壓力 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環境與社會、家庭資 源剝奪、家庭父母問 題、學校、同儕關係 顏碧伶 2011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

力與網路沉迷之關係研究

父母師長、同儕、學 校、自我、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如上述,可以將國小學童生活壓力歸納為家庭、學校、自我、人際、環境五 大來源。故本研究以這五個面向探討國小學童生活壓力情形,分述如下:

一、家庭壓力

由於少子化的緣故,現代父母往往對其子女呵護備至,凡事悉心照拂,然而 子女卻也常因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度期待倍感壓力。父母吵架、父 母的高要求、管教嚴格以及被家長責罵花太多時間看電視及上網,甚至是手足間 相處的不和諧等,都可能使得學童身心不舒坦,甚至覺得難以承受。家庭壓力就 是學童在家庭中與家庭成員互動所產生的主觀壓力感受。

二、學校壓力

進入小學後,兒童除了必須學習一系列的課程,也可能因為老師管教嚴格、

課業繁重、家庭作業太多、忙著學習才藝或準備升學等不同的大小事件,造成身 心不愉悅或甚至感受到威脅。主要可以將學校壓力歸納為師生關係、課業及考試 等方面的壓力感受。

三、自我壓力

學生可能因自我期許、對自己的身心理發展、身體特徵、健康情況等不滿而 感到煩惱,或者覺察自我能力不如同儕,而而感到沮喪,甚至討厭自己。自我壓 力多來自學童自我認知、自我要求和與同儕相互比較而產生的壓力。

四、人際壓力

一般而言,兒童藉由尋求同儕支持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但部分學童卻因 為缺乏社交技巧,導致他們和同儕相處時感受到不舒服、不受重視或倍受威脅,

包括與同儕互動不良、和同學產生摩擦或爭執、被同學嘲笑欺負,以及不被同學 接納,甚至受到排擠、霸凌等。人際壓力是學童與同儕相處、應對所感受到的壓 力。

五、環境壓力

包括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以及空氣和環境污染、噪音、交通、政治、經 濟或治安等社會問題等。環境壓力是在自然和社會環境雙方面影響下造成的壓 力。

如上述,兒童的生活壓力與周遭的人、事、物有關,有時則因不滿意個人內 在認知與自我評估所得結果而導致。我們可以說學童的壓力來自個人、家庭、人 際互動、校園生活以及所接觸的生活環境。假使無法適時紓解生活壓力,可能造 成學童在心理與生理上產生異常。本研究擬採用上述五個層面,做為衡量學童生 活壓力的五個向度,並參酌其他專家學者所編製之生活壓力研究工具,自編兒童 生活壓力問卷,以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如何。

參、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現況之相關研究

陳佳怜(2007)、蔡素美(2004)、楊靜宜(2009)、顏碧伶(2011)的 研究認為國小學童年紀小,不易察覺壓力,對生活壓力的感受偏中下程度。周招 香(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到的生活壓力適中,而張明麗

(2007)研究卻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感受偏向中高程度。

從生活壓力的各個層面來看,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最多的生活壓力多來自 學校,周招香(2005)、陳佳怜(2007)與彭偉峰(2004)的研究皆發現,學童 感受到的生活壓力中,依序是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我壓力、同儕壓力、父母 師長壓力。楊靜宜(2009)發現家庭壓力最高,依序為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 我壓力。顏碧伶(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到的生活壓力層面中,由高至低依

序是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我壓力、父母師長壓力、同儕壓力。吳金生(2008)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壓力源發現「生活環境」最高,其次依序為「親子互動」、「同 儕人際」、「課業學習」、「個人身心」、「手足相處」,以「師生關係」最低。

張明麗(2006)對彰化縣及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生活壓力源以「課業考試」最程度最高,其他依序為「父母相處」、

「手足相處」、「同儕相處」以及「個人外表及身心發展」。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大多數研究者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壓力感受為中下程 度,且以學校壓力、環境壓力、自我壓力三個層面的壓力感受較大。

肆、 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針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間的關聯性進行研究,皆認為幸福 感與生活壓力關係密切。「壓力之父」Selye於1956年提出,當個人面對壓力情 境時,會試圖調適自己以面對外在環境帶來的威脅,其生心理因而產生變化。過 程中,個人可能出現頭痛、胃腸不適、失眠等身體不適的情形;心理上則會產生 不安、焦慮、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這些徵狀會給個人帶來不舒暢、不快樂的 感覺,並且降低其幸福感(藍采風,2003)。Scheck(1997)研究發現生活壓力愈 高,則個人幸福感愈低(引自吳筱雯,2005)。

國內學者關於壓力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也獲得一致性的結論。呂敏昌(1993)

研究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發現客觀、主觀 生活壓力與心理社會幸福感呈負相關,顯示生活壓力越大,幸福感越低。巫雅菁

(2001)研究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相關因素,顯示生活壓力會影響大學生幸福 感。屈寧英(2004)研究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之相關情

(2001)研究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相關因素,顯示生活壓力會影響大學生幸福 感。屈寧英(2004)研究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之相關情